心理谘询个案督导

心理谘询个案督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咨询
  • 督导
  • 个案分析
  • 临床心理学
  • 咨询技巧
  • 伦理
  • 专业发展
  • 心理治疗
  • 实务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同阶段的谘询师会遇到哪些问题?督导又是如何帮助他们的?

  谘询师和督导师都是为受心理所苦的来访者,努力解决问题的专业者。而谘询师和督导师之间,是带有辅助性和评估性,以利提升谘询师的职业能力,并且有监管谘询效果、关注伦理规范为目的,两者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协调的关系上,针对个案的情况来做讨论和评估。

  接受督导是新手谘询师成为一名合格谘询师的必经之路,接受督导的谘询师和来访者都有更明显的积极影响,对个案处理会更加有效。督导师也是谘询师成长的一个契机,良好的督导体验可以提供谘询师更好的力量,包括情感和技术方面,帮助新手谘询师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不会慌乱。

  督导师有时候会被当成是老师+教育者+精神导师…的身分,但为了完成目标,督导师应恪守两个核心原则:一是为来访者的福祉工作,二是为了提高谘询师的专业谘询能力。与这两点有直接关系才应该进入到督导工作,明确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和工作边界是非常重要的。

  谘询师的成长道路是非常艰辛的,因为谘询师是帮助他人的一项职业,想要帮助来访者,谘询师和督导师的互动和体验是至关重要。本书第一部分呈现精神分析的督导视角,第二部分叙述谘询新手的众多个案,第三部分是电话谘询个案。不管你是谘询师或督导师、想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人、对心理谘询有兴趣的人,本书都能给予你良好的帮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严文华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在她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最为自豪的是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热爱心理学的学生。她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她所做的事情是自己喜爱的,包括出版这本书。

  她发表有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报纸杂志上开设多个专栏,并出版《跨文化沟通心理学》、《做一名优秀的心理谘商师》、《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心理画2—画中有话》、《心理画3—我手画我心》、《心理画4—十年后遇见另一个自己》、《心理画中话》等多本着作。
 

图书目录

前言........................................................... 26
本书的结构................................................. 26
本书是为哪些读者准备的?................................... 27
使用本书的效率指南......................................... 28
 
第一部分 精神分析取向的个案督导................. 32
一、心理谘询的设置........................................32

1、 谘询时间的设定............................................. 34
1.1 如果来访者迟到怎么办?..................................... 34
来访者迟到................................................. 34
1.2 如果来访者缺席或早到怎么办?............................... 40
来访者缺席................................................. 40
来访者早到................................................. 42
2、 谘询地点................................................... 45
2.1 谘询可以更改地方吗?....................................... 45
谘询改到办公室进行......................................... 46
2.2 谘询可以在谘询室之外进行吗?............................... 50
3、 谘询费用的设置............................................. 56
3.1 谘询师该如何设置费用?..................................... 56
收费和不收费:对谘询师的影响是什么?....................... 56
费用对谘询师的影响......................................... 58
3.2 该给来访者打折或减免吗?................................... 61
当来访者要求费用打折时..................................... 61
当谘询费被减免时........................................... 64
3.3 应该收费还是免费?......................................... 66
选择免费还是收费的谘询?................................... 67
该不该免费?............................................... 68
3.4 该涨价还是忍受被剥削?..................................... 71
和来访者谈涨价............................................. 71
被来访者剥削的感觉......................................... 74
3.5 该如何设定付费的方式及应对欠费?........................... 76
付费的各种方式及其背后动因................................. 77
遇到欠费的来访者怎么办?................................... 80
4、 避免谘询中的双重关系....................................... 84
4.1 在大学里如何避免心理谘询中的双重关系....................... 84
谘询师和助理能形成谘访关系吗?............................. 84
师生关系能转成谘访关系吗?................................. 88
大学可以怎样应对谘询中的双重关系?......................... 90
4.2 如何避免把工作关系和朋友关系带进谘询中?................... 92
工作关系能转成谘访关系吗?................................. 92
可以帮朋友的孩子做谘询吗?................................. 95
4.3 在谘询室外和来访者相遇怎么办?............................. 98
4.4 如何与当事人的家庭成员沟通?.............................. 102
 
二、团体督导的基本设置...................................110
2.1 团体督导的基本工作原则有哪些?............................ 110
保密和分享的基本原则...................................... 110
报个案要告知来访者吗?.................................... 113
个案督导小组需要封闭吗?.................................. 115
督导和被督导者之间是否要避免双重关系?.................... 117
2.2 如何处理团体督导带来的伤?................................ 119
督导个人风格对团体的影响.................................. 119
团体督导的边界设置........................................ 122
 
三、对移情和反移情的督导.................................126
3.1 「来访者把我移情为男朋友」................................ 126
3.2 「我是如何被来访者移情为父亲的?」........................ 132
3.3 如何利用谘询师的感受来了解来访者?―案例督导课上的呈现与发现.140
课堂上的现场感受.......................................... 141
课堂后的互动.............................................. 143
3.4 「我有了新感觉」――精神分析初学者的状态.................. 148
 
四、对家庭治疗个案的督导.................................155
4.1 夫妻谘询个案的督导:基本原则和构面........................ 155
老年夫妻的谘询特点及其构面................................ 155
夫妻谘询中谘询师的定位.................................... 158
在夫妻谘询中了解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160
4.2 夫妻谘询个案中的谘访三角关系.............................. 161
谘询师的内疚感及其处理.................................... 162
丈夫和妻子在谘询中的不同特点.............................. 164
夫妻谘询中谘访的三角关系.................................. 166
4.3 对儿童来访者家庭的观察.................................... 168
儿童个案中的身体接触...................................... 169
对家庭关系的观察.......................................... 170
 
五、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个案的连续督导.......................174
5.1 「我为来访者做得太多」.................................... 174
5.2 一週内变好的来访者........................................ 178
5.3 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极化思维................................ 182
5.4 不想成为来访者的人生导师.................................. 190
5.5 善于发现人性黑暗面的人.................................... 194
5.6 保持谘询师和来访者清晰的边界.............................. 199
5.7 谘询师要承受住来访者的践踏................................ 204
5.8 来访者编织的网............................................ 211
 
第二部分 面接个案及督导........................ 218
一、职场问题还是家庭问题?...............................220

1.1 个案呈现:我该如何与同事相处?............................ 220
1.2 个案督导:来访者的内在世界与外在真实世界.................. 225
个案做得成功的地方........................................ 225
谘询目标.................................................. 226
来访者的故事都是真的吗?.................................. 227
来访者的防御模式.......................................... 228
2.1 个案呈现:我想要改变自己.................................. 230
2.2 个案督导:夫妻关系还是工作伙伴关系?...................... 234
3.1 个案呈现:从有意失眠到真的失眠............................ 237
3.2 个案督导:心理谘询只是贴膏药?............................ 241
 
二、如何安放我的婚姻与恋爱?.............................244
1.1 个案呈现:我太太有问题了.................................. 244
1.2 个案督导:家庭谘询的构面和目标............................ 249
新手如何做家庭谘询?...................................... 249
新手如何捕捉关键资讯?.................................... 250
2.1 个案呈现:我还是爱他的.................................... 252
2.2 个案督导:向前走还是向后退?.............................. 256
先向后退.................................................. 257
向前走.................................................... 259
3.1 个案呈现:女同性恋者的失恋................................ 260
3.2 个案督导:如何与同性恋的来访者沟通?...................... 264
谁向谁付费?.............................................. 264
来访者的目标是什么?...................................... 265
为什么不选一个女同性恋者专家来谘询?...................... 266
 
三、做为成人该如何与父亲相处?...........................269
1.1 个案呈现:「我想一个人过」................................ 269
1.2 个案督导:「和父亲的关系如同生命中的唿吸那样重要」........ 274
―该如何捕捉到来访者的问题................................ 274
2.1 个案呈现:忧郁的父亲...................................... 278
2.2 个案督导:谁毁了他的幸福?................................ 282
扭曲的、错位的家庭动力结构................................ 282
重构健康的、归位的家庭动力结构............................ 283
家庭动力结构更细致的了解.................................. 284
稳稳地定位于谘询师的角色.................................. 286
 
四、如何面对学生及其家长?...............................287
1.1 个案呈现:我是不是得了忧郁症?............................ 287
1.2 个案督导:当父母卷入孩子的谘询时,谘询师如何面对?........ 291
诊断:忧郁症还是精神分裂症?.............................. 291
谘询师如何与当事人的父母沟通?............................ 292
2.1 个案呈现:我考得太烂了.................................... 295
2.2 个案督导:高三不仅仅意味着高考――谘询新手需要确立谘询目标.300
是孩子改变还是父母改变?.................................. 300
可能的谘询目标............................................ 301
3.1 个案呈现:怕老师的学生.................................... 304
3.2 个案督导:与父亲的告别.................................... 308
谘询师的敏锐度............................................ 308
放松训练什么时间做?...................................... 310
幼年丧父的创伤............................................ 311
告别仪式的重要性.......................................... 312
4.1 个案呈现:我总是要发火.................................... 314
来访者的基本资讯.......................................... 314
第二次谘询................................................ 317
4.2 个案督导:关于初三学生的个案督导.......................... 320
新手如何面对初中生及其家长?.............................. 320
设定谘询目标和计画........................................ 321
表达性治疗的运用.......................................... 323
谘询师的反移情............................................ 324
 
第三部分 电话谘询个案的督导.................... 326
电话谘询的特点............................................ 328
 
一、电话中的婚姻与恋爱谘询...............................330
1、 谘询师的反移情如何影响谘询................................ 330
电话谘询记录.............................................. 330
改变丈夫才能改变婚姻?.................................... 335
谘询师手记................................................ 336
2、 该不该去看前公婆?........................................ 338
3、 是丈夫的冷战,还是妻子不敢表达?.......................... 344
4、 情绪第一,事实第二........................................ 351
电话谘询纪录.............................................. 351
 
二、电话谘询中的孩子们...................................356
1、 孩子不愿上学,原因在于夫妻关系?.......................... 356
2、 儿子变了.................................................. 364
3、 不关心女儿离家出走的母亲.................................. 369
4、 好奇的少年................................................ 374
5、 被人欺负的爸爸............................................ 381
 
三、该如何做出症状的判断?...............................389
1、我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症?................................... 389
2、真的是神经症吗?........................................... 395
 
四、电话热线的影视分析...................................401
1、防止自杀电话热线怎样开展工作?............................. 401
2、和当事人的初步接触......................................... 401
3、和当事人深入沟通........................................... 406
4、危机的评估和处理........................................... 407
5、面对临终时刻............................................... 412
6、如何处理危机电话?......................................... 413
 
后记.....................................................416
我从督导中学到了什么?........................................ 417
接受我督导的谘询师的回应...................................... 419
 

图书序言

自序

  再看自己三年前的书稿,发现了其中的很多不足,但由于只是繁体版而不是修订版,无法在这个版本中进行大的修改。这种遗憾本身说明我在变化,对原先的资料已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有了新的视角。确实如此,这三年期间,我参加了中美精神分析联盟督导班的学习,参加了第四期中国註册督导师培训项目。我自己继续接受个别督导和团体督导,同时我也督导更多个人和团体。这些经历使得我对督导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在我目前的书中,缺乏对督导协议和督导师角色的描述,我想做一些补充,把这些理解分享给繁体版的读者。

  花时间和督导师协商并签订督导协议
    
  我遇到的一些被督导者,在督导的第一次,就迫不及待地讨论个案资料,希望督导师马上给自己非常具体的建议,有的时候甚至希望督导师手把手的教自己每一句话该怎么说。这有可能是因为被督导者是在遇到困难之后才去找的督导师,所以会有非常急迫的问题需要解决,督导师在一开始就被界定为「救火队长」,受命于危难之中,要帮助被督导者力挽狂澜。
    
  而我想说,这种节奏不是督导工作开展的最佳节奏。就像谘询当中谘询师要和来访者建立关系一样,督导关系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督导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如果双方没有花时间来做相互了解,没有对督导目标的协商,直接进入到个案的细节当中,就像步入森林而不带指南针。我建议最好用一到两个小节的时间,来讨论和签订督导协议。

  督导协定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双方的专业训练背景和实践经验,包括学习经历,谘询与督导理论背景,受训经历,之前接受过的督导经历。仅仅是讨论这个部分,有时候双方就会发现,其实彼此不太适合,有可能是在受训背景上相差太大,或完全没有交集。但有时候,即使双方的受训背景完全不同,被督导者也有可能希望接受跨流派的督导,比如我就曾经收到过认知行为流派谘询师的督导要求,因为他想了解在个案中移情和反移情的部分,以增强他对个案理解的穿透力。双方背景的部分应该以透明的方式呈现出来,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督导工作的内容、方式和风格。督导师需要和被督导者讲清楚,了解这些资讯不是为了评价或炫耀,而是双方工作的基础,需要以事实为基础。曾经有一个受督导者,在谈及自己的受训背景的时候,一口气说了十几个流派的名称,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没有能力督导他,但是当我问及他接受了多少时数的训练时,他的回答是「听过一次讲座」、「参加过一次工作坊」,我才理解到:他其实有很多担心,担心自己塑造出来的形象不够专业,当我向他解释了解受训背景的资讯只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时,他明显松了一口气。
    
  二是对胜任力的评估和回馈。在传统的督导工作当中,督导师更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工作,我之前的工作也是这样展开的。而现在,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可以更加结构化地展开自己的督导工作,比如运用胜任力模型评估督导师和被督导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及价值观(Falender, et.al.,2004)。评估可以在督导开始的时候做,还可以在督导过程当中定期做,双方可以提前约定评估的时间,比如说督导二十次或者二十次以上,或者督导三个月或半年。围绕胜任力模型,当了解被督导者当下的状态,以及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这为督导工作提供了稳定的框架。而且评估可以是双向的,不光是对被督导者的评估,督导师同样也可以用胜任力模型来进行评估,这更有利于双方建立平等的、合作的督导关系。
    
    三是对当下督导目标的设定。对于新手来说,在督导过程当中,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如果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很有可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说什么,虽然很自由、很灵活,但有时候缺乏结构化,缺乏明确的方向,督导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看到效果。在评估的基础之上,设定当下的督导目标,有利于双方明确在特定阶段内督导工作的重点,一旦督导目标达成,可以重新进行调整,设定新的督导目标。
    
  四是对工作方式的讨论,包括督导频率、时间、地点、费用、联络方式、请假方式、提交个案报告的方式、格式等,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对彼此的期待等。对这些细节的明确,可以扫清后面督导工作当中因沟通不畅而带来的障碍,在督导开始之初,就明确可以如何展开工作、怎样展开工作,不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去解决,而是沟通在前、预防更多问题发生。
    
  虽然讨论督导协定需要花费时间,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时间是值得的。

  明确督导师的作用与角色
    

  在不同的理论当中,对于督导师的角色,有不同的看法。对督导师的作用,有一些共识:保护当事人;专业入门把关;对被督导者进行评估;把控关系;提供知识和技能;传递价值观。在督导关系方面,有学者提出应建立双边性的、合作性的督导关系。而在中国文化中,督导关系常被看作是单边性的、等级性的。我至今仍然记得在我参加中美精神分析联盟连续培训专案时的经历:有一次上团体督导课的时候,一名同学直接对督导师表达不满,说:「我对你很愤怒。」老师不仅没有愤怒,反而在课后约谈这位同学,让其有更多表达。我当时非常震惊:学生居然可以当面跟老师表达不满!而老师居然说这是可以讨论的!这不是典型的中国式师生关系。典型的中国式师生关系是等级性的、有尊卑的,我发现在中国原有的关系当中,找不到可以用来比拟督导关系的:它比师生关系、师徒关系更具有平等性,更少等级性。对于一些督导师来说,建立等级性的、自上而下的关系,是更舒服的、更自然的,而对于有些督导师来说,他们会尝试建立平等的、合作的、双向的督导关系。被督导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督导关系。

  在我的督导经验当中,我发现谘询新手常有一种倾向性,希望自己的督导师是多种身份和角色的综合体,最好督导师能够身兼多任:督导师+ 谘询师+ 老师+ 师父+ 教育者+ 精神导师……但为了完成督导目标,督导师需要明确自己的专业角色:督导师不是谘询师,督导师不是精神导师。有时候督导师可能需要手把手地教,需要讲一些理论,所以会有老师、师父和教育者的角色,但这些不是最主要的角色。督导师需要恪守两个核心职责:一是为了来访者的福祉而工作,二是为了提高被督导者的谘询能力。只有与这两点发生直接关系的内容才应该进入到督导工作,否则就不应该在督导工作当中被涉及。比如说关于被督导者的个人议题不是督导应该讨论的内容,但如果在谘询过程当中,被督导者个人未完成的核心议题被强烈的激起,严重影响了谘访关系,督导师可能需要从对来访者的影响的角度,和被督导者讨论他的个人议题,但这种讨论是克制的、被限定范围的,被督导者更多的个人议题的部分,需要和自己的体验师去讨论。对于督导师来说,明确自己的专业角色和工作边界,是非常重要的。

  在专业道路上前行
    
  谘询师的成长道路是一条非常艰辛的道路,因为谘询师是用自己作为助人的工具,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不借外物而唯有用其心。而在修通自我的过程中,如果全凭一心之力,不仅是孤独的,有时也是危险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荣格那样,深入到自己内心最深层次的地方,又能全身而退,即使是荣格,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两三年的停摆,辞了教职,不接个案,闭门谢客。在我自己的受训经历当中,我觉得最为幸福的时光,莫过于身后站着两个人,左有谘询师,右有督导师,同时前有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后有一同学习的同学。而和督导师的共同工作,特别是和个人督导师的工作,是让我的谘询功力大涨的时候。要想帮助来访者,要想促成来访者的转化,促成来访者的生命从僵化到流动,谘询师自己需要先体验这一切,不论是和自己的谘询师工作时体验到,还是和自己的督导师工作时体验到,或是自我成长的时候体验到。
    
  我自己遇到的年龄最大的督导师是九十多岁,以九十高龄,他仍然和来访者、和谘询师一起工作着,仍然在学习着,如果不是他的电脑技术太差,我会忽略他的年龄。我在他的身上看到心理谘询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
    
  在谘询行业已经工作了二十年,我仍然是一个学生。这可能也是从事心理行业谘询的一个好处:永远有新的东西吸引着你。我们可以共同前行。
    
  最后送一幅我自己的画给繁体版的读者。这幅画的题目叫《流动》。画里不光有颜色的流动,还有形状的流动。就像良好而健康的督导关系也是流动的、双向的、合作的。只要是流动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谘询中、督导中莫不如此。

  参考文献
  Falender,C.A., Cornish,J.A., Goodyear,R., Hatcher,R., Kaslow,N.J.,
  Leventhal,G., Shafranske, E., Sigmon, S., Stoltenberg, C., & Grus C: (2004).
  Defining competencies in psychology supervision: A consensus statement. Journalof Clinical Psychology, 60 (7), 771–785.

推荐序

  我第一次接触文华是在二○一三年的十月,她当时发了邮件给我。彼时她是CAPA 第一年基础培训专案的学生。她对培训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翻译更多的精神分析方面的书。我让她负责组建一支翻译团队,她马上行动起来。我以为她是一个资历很浅的年轻人,谁知二○一三年十一月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才发现我错了:她已经是一位副教授,而且出版了十多本书。尽管十分忙碌,她还是非常愿意为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添砖加瓦。我一点也不惊讶她后来成为了上海CAPA 联合会的主席。
    
  这本书是她过去二十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她在过去两年里CAPA 学习的总结。她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督导学生做个案,同时她也体验了CAPA 的老师们如何督导她的临床个案。很遗憾由于我的中文水准所限,我无法读懂她的整本书,但从那些已翻译成英语给我的部分,我看到这本书所有的个案都是鲜活的、直接来自生活的。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本土的谘询师和督导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与来访者和被督导者工作。
    
  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呈现了精神分析的督导视角。作者用了四个章节来讨论谘询的基本设置:时间、地点、费用和关系。这些对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的治疗都是基本而重要的。她同时还强调谘询师与来访者面对面工作时的感受、观察、移情和反移情。这些对精神分析新手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她还呈现了对一个个案长程的督导,是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访者的个案。对新的谘询师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了解来访者与谘询师互动的例子: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访者如何迅速地从一端变到另一端,谘询师如何在督导的帮助下保持稳定性。
    
  在书的第二和第三部分,作者呈现了谘询新手的很多个案。我知道中国对谘询师的培训体系与美国完全不同,但我意识到不同的体系可以同样发挥作用,对谘询新手是很大的帮助。这些谘询新手很勇敢地呈现了自己的个案。我相信其他谘询师能从这些细节的个案报告和督导中学到东西。
    
  我知道当下中国很多谘询师没有机会获得个人或团体督导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那些需要督导但尚未得到督导的谘询师。

  Elise Snyder,医学博士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的创始人和主席
 耶鲁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执行委员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
二○一五年十一月

图书试读

第一部分 精神分析取向的个案督导
 
一、心理谘询的设置
 
二、团体督导的基本设置
 
三、对移情和反移情的督导
 
四、对家庭治疗个案的督导
 
五、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个案的连续督导
 
一、心理谘询的设置
 
1 谘询时间的设定
 
1.1 如果来访者迟到怎么办?
 
对精神分析流派来说,时间是谘询设置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围绕着时间,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最常见的有以下情况:来访者迟到,来访者缺席,或来访者早到,或来访者要求更改时间等等。遇到这些状况,谘询师该如何处理?以下用团体督导的方式呈现对这些状况的讨论。
 
来访者迟到
 
谘询师张杰很苦恼地问督导:「我的来访者迟到了,我很纠结:是按约定的时间准时结束呢,还是多给她一些时间?我知道您可能说应该准时结束,可是我非常担心来访者会因此而不高兴,会对我生气,甚至不再来谘询了。」
 
督导被逗笑了:「我还没有回答,你就替我回答了。可能在我回答之前,我需要先问一些问题:来访者是因为什么原因迟到了?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迟到的?她迟到多久?你们在谘询中是否讨论到迟到?她以前是否迟到过?你们的信任关系、移情关系目前是怎样的?谘询已经进行了多少次?」
 
张杰吃惊地说:「迟到居然和这些有关!那我来想一想。来访者迟到十分钟,她说是由于塞车,进来后道歉了。我们没有在谘询中讨论过迟到,因为这是她第一次迟到。我觉得我们有基本的信任,但上一次谘询她的感受可能不好,因为我有面质她的防御机制,当时她就马上否认了。移情关系,我觉得她把我投射成她的爸爸,应该是负性移情,因为她和爸爸的关系很不好。目前谘询是第十一次。我们约定先做三十次。」
 
督导把问题抛给大家:「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一位参加者说:「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延长十分钟,因为这位来访者不是故意迟到的,是由于客观原因,而且她以前从来没有迟到过,是第一次迟到,我愿意向她表示我的善意。十分钟本身也不是很长,补给她也没有什么。」

用户评价

评分

《心理咨询个案督导》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是“干货满满”的宝藏。它以一种极为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剖析了督导的各个层面,让我对咨询师的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督导师的自我成长”的关注。作者并没有仅仅将督导师视为“指导者”,而是强调了督导师自身的持续学习和反思,以及如何通过督导工作,实现自身的专业精进。这让我明白,一个好的督导,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学习者。书中对“案例概念化”在督导中的作用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清晰的案例概念化,是有效咨询的基础,而在督导中,如何通过与督导师的合作,不断 refine 和深化自己的案例概念化,是提升咨询能力的关键。它提供了一系列思考框架和方法,让我能够更有条理地去理解来访者的问题,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干预计划。这本书让我明白,咨询不仅仅是“做”件事情,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督导,正是帮助我们提升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他丰富的经验,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心理咨询个案督导》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督导”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咨询师”的书。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咨询师的能量管理”的论述所吸引。咨询工作本身就充满能量消耗,而如何通过督导,来识别和调整自己的能量状态,避免耗竭,保持工作的热情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明白,自我关怀并非是自私,而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书中关于“评估咨询师的成长”的章节,也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衡量标准。不再仅仅是依靠直觉,而是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和方法,来评估咨询师在理论知识、技术运用、伦理判断、自我觉察等方面的成长。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发展。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咨询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而督导,则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评分

翻开《心理咨询个案督导》,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个宝藏箱,里面充满了解决咨询困境的金钥匙。这本书的案例 selection 极其贴切,涵盖了精神动力学、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等多种取向的咨询困境,让我能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去理解咨询过程中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集体动力”在督导小组中的分析。当几个咨询师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案例时,除了个案本身的问题,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督导师之间的互动,也会产生微妙的动力学。这本书就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识别和利用这些集体动力,来促进每个人的成长。我曾经在一个督导小组中,因为某个成员总是抱怨,而感到整个小组的气氛变得压抑,这本书让我明白,这可能就是集体动力的一种表现,而督导师的介入,是如何能够将这种负面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讨论。书中对于“多元文化敏感性”在督导中的应用,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当今社会,咨询师需要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如何在督导中培养和提升这种敏感性,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策略和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应来访者的文化差异。

评分

《心理咨询个案督导》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本“咨询师的修炼手册”。它不仅仅教授方法,更强调“为道”。我曾经将督导理解为“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督导更是一个“培养咨询师品格”的过程。书中的“咨询师的自我关怀”章节,让我感触颇深。在繁忙的咨询工作之余,咨询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而督导又是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支持咨询师进行自我关怀的平台。它提醒我,不能只顾着“救助”他人,而忽略了自身的“被救助”需求。书中对于“伦理困境”的探讨,更是把我从过去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我曾多次在咨询中遇到模糊的伦理界限,不知道该如何取舍,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思考路径,让我能够更冷静、更专业地处理这些挑战。它强调了在处理伦理问题时,不仅仅要遵守规则,更要理解规则背后的精神,以及如何在复杂情境下做出最符合伦理的判断。这种深入的伦理讨论,让我更加敬畏咨询这份职业,也更加明确了我的责任。

评分

《心理咨询个案督导》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却句句切中要害。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分享了督导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智慧。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反思性实践”的强调,作者反复提及,督导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个案问题,更是培养咨询师持续反思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书中的练习和思考题,都极具引导性,它们鼓励我停下来,审视自己在咨询中的每一个决定,感受自己每一次的情绪波动,并从中学习。我曾一度认为,只要学习了足够的理论和技巧,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论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咨询师的“存在”本身,是咨询师如何带着觉察力去体验和回应来访者。书中对于“咨询师的局限性”的坦诚讨论,也让我感到释然。我们并非全知全能的“神”,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困惑的人,而督导,正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接纳这些局限,并将其转化为专业成长的契机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督导的机会,也让我明白,每一次督导都是一次自我重塑的契机。

评分

《心理咨询个案督导》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是一本“救命稻草”般的存在。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咨询师,我常常在面对来访者时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那些棘手的、充满挑战性的案例,更是让我夜不能寐。这本书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反移情”的细致探讨,作者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示了咨询师如何在无意识中被来访者的情绪和议题所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督导来觉察和处理这些复杂的情感反应。其中一个案例,详细描述了咨询师如何因为来访者强烈的自杀意念而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无力感,以及如何在督导中,通过与督导师的坦诚交流,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专业的力量。这种真实而细腻的呈现,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同行者,有可以依靠的支持系统。书中提供的多种督导模式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对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督导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曾一度认为督导就是“老师教学生”,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督导更是一种平等、尊重的合作关系,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挖掘咨询师潜能,提升专业技能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更加期待未来的咨询工作,因为我知道,有督导在,我不会孤单。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照出了我在咨询道路上的每一步成长与蜕变。《心理咨询个案督导》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真切的情感。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督导关系中的依恋与分离”的论述所打动。作者将依恋理论巧妙地运用在督导关系中,分析了咨询师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督导师产生的不同程度的依赖,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独立和自主。我曾一度依赖我的督导师,总觉得离开了TA,我就无法面对任何挑战,是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过渡性客体”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督导,最终实现“内在化”的自我支持。书中的“阻抗”分析,也是让我茅塞顿开。我曾经在督导中,会不自觉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或者找各种理由推脱,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这些“阻抗”背后隐藏着我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而与督导师的坦诚沟通,是化解这些阻抗的关键。它让我不再害怕暴露自己的“不完美”,而是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

评分

《心理咨询个案督导》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和思考。它以一种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姿态,探讨了督导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咨询取向的督导特点”的分析。作者并没有试图将所有取向统一,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理论取向下,督导的侧重点和方法可能存在的差异。这让我更加理解,选择一个与自己咨询取向相符的督导师,是多么重要。它让我不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能够更加灵活地去探索适合自己的督导风格。书中对“督导中的危机处理”的探讨,也让我感到非常实用。在咨询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和危机情况,如何在督导中学习和演练如何应对这些情况,是保障来访者安全,也是提升咨询师应对能力的关键。它提供了一系列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让我感觉更加有准备,不再面对危机时手足无措。这本书让我明白,督导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的磨练,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最宝贵的宝藏。

评分

读完《心理咨询个案督导》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踏上了一段深入内心探索的旅程,而这本书就是那张细致入微的地图。它不仅仅是提供理论框架,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用生动、贴切的案例,引导我一步步理解督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境。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呈现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咨询师在面对复杂个案时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情感卷入,以及如何通过督导来识别和化解这些挑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边界”的处理,它并没有给出僵硬的规定,而是强调了灵活而坚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保护来访者和咨询师自我的同时,创造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治疗空间。此外,书中的实践建议也极具操作性,比如如何设计有效的督导计划,如何评估咨询师的成长,以及如何处理督导关系中的动力学,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过往的咨询经历,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对曾经困惑不解的时刻有了新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咨询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咨询师自身成长的过程,而督导正是支撑这一成长的关键环节。这本书让我对“督导”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教导”或“监督”,而是一种共生、互助、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心理咨询个案督导》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咨询技巧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咨询师自我探索和专业成长的史诗。它细腻地描绘了咨询师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的迷茫、挫败,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督导,穿越这些障碍,蜕变成一位更成熟、更有智慧的专业人士。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依赖与独立”在督导关系中的动态平衡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解释了咨询师在不同成长阶段对督导的需求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督导师如何适时调整自己的支持方式,既给予必要的指导,又不剥夺咨询师独立思考和决策的空间。书中的讨论,让我对“信任”在督导关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一个安全的督导环境,是咨询师敢于暴露自己弱点、探索内心冲突的前提。我曾经历过一段感觉督导师过于严厉、让我感到压力的督导经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感受并非偶然,而是督导关系动力学的一种体现,而有效的沟通和边界的设定,是化解这些潜在冲突的关键。它让我对如何主动地与督导师沟通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识别一个“好”的督导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