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焦虑来临时:走出丧恸的情绪,踏上疗癒之路

当焦虑来临时:走出丧恸的情绪,踏上疗癒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laire Bidwell Smith
图书标签:
  • 焦虑
  • 丧恸
  • 情绪疗癒
  • 心理健康
  • 自我疗癒
  • 情绪管理
  • 走出阴影
  • 心灵成长
  • 正念
  • 应对焦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担心事情会出差错,你害怕自己或家人健康出问题,你相信死神随时会降临
焦虑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越是挣扎它抓得越牢!

      认识丧恸焦虑的第一本书,探索失去与死别造成的多重心理生理反应,
正视内心恐惧的求救讯号,重拾勇气面对与掌控生活

心理谘商悲伤治疗支持团体医疗照护指定参考

------------------------------------------------------------------------------

   焦虑是一种心理病,是隐藏在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后面的兇手,出现时会让人感到胸闷、心跳加速、心悸、晕眩。而丧恸是触发焦虑的主因,源自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不安与不确定感强烈涌现。

  本书带你认识、面对与克服丧恸焦虑,你会在作者与案主们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遭遇,不论是来不及陪伴母亲嚥下最后一口气而深受罪恶感折磨的女儿认为父亲的死是母亲隐瞒病情所致而时时将自己视为受害者的儿子妻子死于癌症并留下两名稚子,怪罪世界不公又满心愤怒的丈夫把病重的老伴留在疗养院孤单死去而觉得自己一辈子不能好过的太太……

  书中提供书写、说故事、冥想、重新训练大脑、计画身后事等具体方法,引领你走过丧恸的煎熬,打开生命的各种可能性。

  悲伤教会我们同情和怜悯。焦虑教会我们平静和活在当下。失去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和爱。生命的脆弱教会我们勇气的可贵。

各界好评
 

☆克莱儿以不一样的方式深化我们对丧恸的理解。她以自身丧亲的经历与作为悲伤谘商师多年的经验,说明丧恸与焦虑的连结,她的同情与专业已经帮助了无数失亲者。这本开创性的作品将嘉惠更多读者。
――雪儿.史翠德Cheryl Strayed,畅销书《那时候,我只剩下勇敢》作者

 ☆克莱儿为我们照亮了生命中最困难又黑暗的时期。她让我们更加了解悲伤的过程,像老朋友一样为我们指路。
――米勒B.J. Miller,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纾缓医学专科医生

☆本书探讨悲伤经验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面向︰焦虑。透过克莱儿的亲身经历及谘商专业,写来充满同情与洞见,带人们理解以及最终能够掌控因失去所带来的不安与恐惧情绪。
―苏珊娜.昂格莱德Shoshana Ungerleider,内科医生与善终组织创办人

 ☆不只是关于寻得内心平静的老生常谈,克莱儿提供的东西更有力且更有疗癒力。人死不能复生,但我们可以纪念与回忆他们的存在。这不只是克服丧恸焦虑的方法,也会让我们此时此地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心灵与健康》杂志Spirituality & Health

☆一份有用的资源……连结焦虑与丧恸,深刻见解值得肯定。书中关于悲伤复原力的概念若能帮助任何读者克服创伤与担忧害怕的想法,便是功德一件。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莱儿‧毕德威尔‧史密斯Claire Bidwell Smith
美国着名的资深心理治疗师,专长领域是悲伤疗癒。克莱儿也是一名作家,文章散见于Time Out New York、Yoga Journal、BlackBook、The Huffington Post、 Guardian 、Psychology Today等处。
洛杉矶Antioch University临床心理学硕士,曾经任职于出版界和非营利组织,经常指导写作工作坊,并就写作与悲伤治疗给出建议。克莱儿的办公室设于洛杉矶,协助世界各地的个案。
着作包括:《痛了,才知道爱原来一直都在》The Rules of Inheritance, 2012;《在这之后:当生命结束,我们将何去何从》After This: When Life Is Over, Where Do We Go, 2015。
她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并积极推动关于死亡的讨论,帮助我们的文化以更健康的方式理解丧恸。


译者简介

卢相如
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毕业,目前为自由译者。译作有《晚安,美人》、《记忆游离》、《凌空之梦:1974,我在世贸双塔上走钢索》、《偷心贼》、《Q&A》(电影「贫民百万富翁」畅销原着小说)、《那年夏日湖畔》、《幽暗森林》、《消失的女孩》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焦虑是什么?

焦虑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出现……最复杂的层面在于它会以实际的生理症状表现出来。这些症状从心悸到恶心都有,让人误以为是身体不适,但其实是更深层的心理问题,必须对治心理问题才能够减缓生理的症状。
•对焦虑的基本认识
•焦虑是什么模样?
•以平常心看待焦虑与恐慌发作
•桑杰.古普塔医师谈焦虑的生理反应
•揭开隐藏在焦虑底下的情绪
•琼安的故事
•展开疗癒之路

第二章    丧恸是什么?

悲伤是我们每个人最痛苦的经验。它无法轻易量化或定义。悲伤是我们失去所爱的人之后所感受到的一连串情绪。我们很难过、很生气、很沮丧、不相信;焦虑则是其中最显着的一种情绪。
•传统的悲伤五阶段
•焦虑:消失的阶段
•其他的悲伤模式
•悲伤看起来是什么模样?
•「死亡」对我们的影响
•悲伤会持续多久?
•检测你的悲伤历程

第三章    认识你自己的丧恸故事

我要请你挖掘自己的丧恸故事,将它摊开来检视,学习如何以具有疗癒效果的方式分享,学习如何检视且真正明白你的故事。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却是减轻焦虑的关键。
•什么是「说故事」?
•该如何说出自己的故事?
•让故事有所改变
•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别人的丧恸故事
•寻找出口

第四章    弥补心中的愧疚与懊悔

我们与逝者之间往往还有许多话没来得及说,更别提做过或没做过而让彼此感到后悔的事……我们对于自己的满腔怒火感到罪恶,对于自己没能做些什么改变这样的结果感到愧疚。承认这些感觉,坦然面对与处理它们,将有助于缓和它们。
•面对突如其来的失去
•当所爱的人死于病痛
•释放罪恶感
•露丝的故事
•释放自我

第五章       悲伤复原力

悲伤复原力是指在悲伤历程中採取主动积极的态度。你可以哭泣与哀悼,但你也要检视你的处理方式,并且确实开始重塑你的人生。重要的是不要因为这样的失去就让你的世界一蹶不振。
•什么是悲伤复原力?
•悲伤的反应与回应
•创造复原力

第六章       盘点你的生活

盘点你的生活是悲伤历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减轻焦虑的一个重要方式……失去可以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人生的优先事项,有时候也会让我们知道自己并未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伊森的故事
•改变不代表遗忘或分离
•找出需要改变的地方
•为何丧恸会让人陷入不健康的关系?
•我们为何拒绝改变?

第七章       书写的力量

写下你的悲伤会让你更了解以前的自己,以及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对疗癒过程至关紧要。接受新的生活,了解过去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才能找到平静且继续向前。
•书写为何如此有效?
•把想说的话写下
•心情日记
•写信给逝者
•记忆与回忆的书写

第八章       重新训练你的大脑

学习如何控制焦虑的想法,是释放焦虑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工具……了解思维运作的方式,学习如何退后一步,不受想法的控制,对于焦虑的程度将有显着的改善。
•认知行为治疗
•灾难性思维
•对于焦虑的恐惧
•权威医师的方法
•拜伦.凯蒂的自我提问法
•思想觉知

第九章       活在当下

正念是指以慈悲、不带批判的态度觉知当下。它是一种关注自己和生活的温柔方式,并邀请你与自己的经验建立更深的连结,包括你的焦虑、恐惧和悲伤。
•詹姆斯的故事
•一种关注自己的方式
•如何冥想
•冥想引导
•何时何地开始冥想
•正念生活

第十章       寻找信仰

死亡并不代表关系的结束。深唿吸,让这句话回盪在你心里。你和逝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结束……接受我们与逝者的连结并没有结束的想法,可以为生者带来极大的安慰和疗癒。
•将你想要说的都说出来
•强纳森的故事
•怀疑论与乐观主义
•仪式和纪念行动的力量
•纪念日和节日
•与逝者的连结感

 第十一章   规划死亡

我强迫自己想像我的死亡,这么做帮助我看到我需要改变的地方,以及我需要做的准备。而这么做也确实减轻了我的焦虑。
•一路好走
•临终规划

 第十二章   死亡不是爱的终点

图书序言

 

回旋爱里!为脆弱心情补上一抹新妆

By 心灵之美心理治疗所院长张艾如

 

     从事临床心理实务工作进入第二十四年,同时投身于解离╱多重人格领域近二十年,在陪伴疗癒的路上,总是心疼地看见人们失落的悲伤,以及未能走出创伤下的惊恐、焦虑、虑病或解离,不论是受苦于成长历程中的长期伤害、突发压力事件、九二一地震的天灾、临终关怀╱丧亲(含毛小孩)等创伤来源。特别是透过解离个案「以自身生命之痛教会我们生命的进阶内涵」,得以体悟到唯有结合东方「磁场能量」概念和西方「量子力学╱多元宇宙」角度,方能窥见生命的全貌、洞悉人的情绪本质、看懂心理功课和心灵任务――原来,一切都在爱里!

    这样的领悟,也促使了「葡萄理论」解离心理病理机制身心灵能量平衡健康模式的内涵更臻丰富与完整:人是灵性的动物,由多元灵体╱意识╱自我(ego) 组成一个我(self);每个灵体是思维╱记忆本体,以不可见光的能量形式存在,共振于肉身的神经电位系统,遂成东方文化指称的「人整体是身心灵组成的磁场」,不论负责的是理性思维或是感性情绪的电波磁场,都回旋于整个穹苍、乃至于大宇宙之间。

创伤,是灵魂以沉重情绪负荷的方式如实记录下的记忆,蕴含着超乎一般情绪的强烈恐惧、愤怒、孤独、无助、失落、悲伤反应,其实与一般人面临生死攸关时的心情亦是相仿,而「焦虑」特别扮演着警报系统的角色,提醒着累世生命中不可以重蹈覆辙的生存议题,以及宽恕、自信等爱的心理功课。由于悲伤或创伤事件的来源涉及多元宇宙,所以除了本书中运用传统认知行为学派理论的「列表与书写」方式,还可以佐以正念减压与内观疗法的静坐冥想,觉察并找到补偿、放下或原谅自己之复原力。此时,从「葡萄理论」延伸而来的「二阶段处遇」身心灵全人关怀模式,更可以事半功倍地提供悲伤疗癒、不再焦虑的直接做法:第一阶段「平衡磁场能量」,跟着累世、时空、童年留下的创伤印记,以光的冥想与爱的能量平衡悲伤情绪,在天地人合一的能量场中拥抱脆弱、修复伤痛、减低焦虑;第二阶段「圆满心理功课」,于「一念之间」改变磁场频率以开通灵魂记忆、学习未尽事宜的因应方式、改写时空、走出不一样的生命经验,提昇生命灵性的层次。

书中,作者特别用心于以Dr. Kübler-Ross的「悲伤五阶段理论」︰否认与惊讶、生气与愤怒、讨价还价、忧郁沮丧、接受共存为基调,提醒了失落和悲伤历程中可能被忽略了的焦虑情绪本质,但与其说以「焦虑」取代「讨价还价」阶段,不如阐述突发压力事件发生之初,焦虑的开关瞬间便已经打开了,在否认与惊讶的心情中,当事人已有可能伴随出现自律神经失调、内分泌失衡、四肢无力、甚至全身瘫软的焦虑身体反应。当生气与愤怒接续出现却于事无补,生命平衡与自我疗癒力遂行开启,于是在既焦虑又愤怒的情绪中,开始尝试各种翻转现况的可能性,所以有讨价还价的想法或具体行动,这是灵体意识在生存本能下的积极作为,有着灵魂尽责的重要意义――其实,所有情绪都是灵魂分工下尽责执行的任务!

另外,关于面对死亡的议题,在看懂生命的真实相,理解「灵魂不死」的本质后,别忘了可以透过心灵磁场共振的相通方式,给予光的冥想与爱的祝福能量,协助灵魂走出焦虑与悲伤的创伤情绪,了脱生死、走出丧亲之恸,留下守护彼此的正能量,让灵魂执行完成长的功课。关于生命尊严的议题,二○一九年一月亚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权利法」于台湾实施,得以让当事人预立医疗决定书,以决定接受、撤除或拒绝对自己无益的医疗措施,确保生命有尊严的自然善终,也将可以让所有灵魂安定,不再焦虑,是非常珍贵与乐见的历史时刻。

最后,对于走出悲伤、失落和焦虑,谨将《零极限》中广为流传的「对不起、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四句话送给正在阅读此书的读者,当你的心中因此回旋在一股爱的暖流中,抚慰了内心角落的脆弱心情,必能感受到「面对它、接纳它、处理它、放下它」那种不被焦虑笼罩的自在感,我们将可以看见你脸上堆满微笑的新妆,与你共享幸福与爱的力量!

图书试读

第六章    盘点你的生活
 
倘若没有了恐惧,你会怎么做?
 
――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
 
前一章我们谈到如何利用悲伤复原力重拾我们的生活,本章则要更进一步谈论接下来的行动。我们将检视当我们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人以后,倘若我们忽略了重新检视与改变生活的需求,那么焦虑将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出现。
 
丧恸的感受总是提醒着我们,人生在世有如白驹过隙,我们必须好好把握时间。然而伴随丧恸而来的,也会是一种突然的自由。你突然了解什么才是重要的,你想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不过有时候有些事情真的很难做到,于是焦虑便会乘隙而入。
 
在「拥抱各种生命可能」与「承担责任和规画未来」之间取得平衡,是这趟旅程中的重要部分。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以下这样的状况也别太讶异︰突然想要做出重大的生活改变,因为你现在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有时候更困难的是,你知道自己必须做出改变,却又发觉自己动弹不得。我将举不同的个案和专业人士为例,介绍他们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米勒医生尽管三重截肢却依旧骑着车到处游历,他看起来是个没有焦虑的人。当我问及他是否也会感到焦虑时,他说︰「我原本想回答没有,但是我有。当我扪心自问是否确实善用时间时,焦虑感就会油然而生。我是否尽所能地热爱我的生命?我是否做了自己相信是对的事情?就某方面来说,恐惧死亡是因为害怕没有活出我自己想要的人生。如果这些担忧都是一样的,那么没错,我确实对于死亡感到焦虑。」
 
检视这种种对于生活的顿悟,是往前走并重建自我认同,以及克服过程中所有焦虑的关键。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以积极且有意义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在此我想以伊森的故事作为开场,因为他的这趟自我实现之旅,正是我想替所有案主以及读者完成的目标。
 
伊森的故事**
 
伊森在恐慌发作之后前来找我做谘商。恐慌发作时他正在工作,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过他猜想大概跟一位挚友最近刚去世有关。朋友的死触发他过去的丧恸经验――他在青少年时期遭逢父丧,而如今他已经三十几岁了,总算以从未经历过的方式接受了失去父亲的强烈冲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