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相遇:家族治疗师的陪伴之旅

与自己相遇:家族治疗师的陪伴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家族治疗
  • 自我成长
  • 心理陪伴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疗愈
  • 心理健康
  • 亲密关系
  • 个人发展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许多角色。
但若你没有自己,就永远只能活在角色里。
卸下所有角色后,你……认识自己吗?

  ★高压教养之下,她不被允许表达真正感受,学会了心口不一……
  ★以为是老公外遇引发的失眠、忧郁,孰知关键竟在自己身上?
  ★从小厌恶爸妈的相处模式,却在走入婚姻后,赫然发现自己复制他们的行径!


  家,是爱与创伤的源头。本书是家族治疗师赖杞丰多年治疗、教学历程的真诚分享,每个故事都标记着华人家庭的关键字:掌控、权威、以爱为名、义务、父母期望、失去自我……

  赖杞丰从童年痛绝的伤中走出来,陪伴受伤的人找回自己,还有与家人的爱。

  他的学生说:没见过这么「不正经」的老师。

  他从来就不正经:身为老么,却中学就扛起家计;在同志议题不见天日的年代,将同志酒吧经营得有声有色;更投身谘询工作,人称「同志教父」。

  四十岁,更大的翻转等着他:一头栽入家族治疗,跟着玛莉亚.葛莫利等大师学习,走上治疗师之路,认真地不正经起来。

  他的教学风格独树一格,嘻笑怒骂,信手拈来。朋友说:「你天生就是要当治疗师的。」他摇头:「我懂那种痛有多苦,我无法替他们苦,但我可以陪伴。」

  光是陪伴,就能打开纠结的心,让改变渗透到身体里,一切便慢慢不一样了。

本书特色

  ★最不正经的家族治疗师,最正经的感动分享!
  ★直指华人家庭核心议题的疗癒故事,碰触你我心中最脆弱的伤口
  ★犀利嘴贱又坚定陪伴的治疗风格,让个案又哭又笑,穿越伤痛遇见真正的自己

超正经推荐

  王浩威 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兼执行长、精神科医师、作家
  吴熙琄 茵特森创意对话中心执行长
  林亮吟 心禾诊所负责人
  林丽纯 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家族治疗师
  洪素珍 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杨蓓 法鼓文理学院副教授
  刘丹 北京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
  谢文宜 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教授

  Jerry是个性情中人,总是那么愿意去陪伴来到他前面的人。Jerry也是个充满理念和经验的老师,在他的关怀中,人们有了好多的变化和进展,能有他的在,真的很好。Jerry能将他多年陪伴不同家庭的经验整理成书,实在是大家的福气。这是一本贴近华人家庭文化的好书,极具启发性,值得好好阅读。――吴熙琄(茵特森创意对话中心执行长)

  Jerry是江湖中人,独树一格的治疗手法,有时舞大刀,有时细绣花,撩拨着在人生舞台上受苦的人,在嬉笑怒骂间,让人丢盔弃甲,臣服在娑婆世界的不得不。前半生的经历,让他在提起、放下之间增添了直面逆境的坦然和勇气,因此学院派的人可能无法领略各种不按牌理出牌的痛快,因为他心中自有洞天,可以容纳五湖四海。――杨蓓(法鼓文理学院副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赖杞丰


  在台湾同志运动界,只要提到「二哥」赖杞丰,无人不晓。

  出身金山渔村,经营最负盛名的同志酒吧FUNKY多年,「二哥」是他的绰号,英文名字Jerry,很少人叫他的本名「赖杞丰」。四十岁初次参加个人成长工作坊,他经历前所未有的震撼,深刻体验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根深柢固地伴随着生命,从童年延伸到学校、职场,以及日后组成的家庭。从此他开始参与与家庭有关的专业训练,专心投入心理学教学及个人成长课程,这几年在大陆开课、演讲等的简介资料上,他是「赖杞丰博士」。

  他学习、教导心理学二十余年,不只专精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并融会贯通结构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叙事治疗、完形治疗、心理剧和动力学、客体关系等。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来回于大陆、台湾的学府教育及医疗单位,从事教学和培训专业人员,也协助企业和个人的家庭治疗团体。

  曾任台湾实践大学特聘助理教授、吕旭立文教基金会执行长等,现任台湾心理治疗学会国际组副祕书长、青岛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委员、上海高校萨提尔研究发展中心临床督导、陕西省卫生协会家庭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顾问、台湾华人心理研究发展基金会顾问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1】一双拥抱人间的老茧手/杨蓓
【推荐序2】又轻盈又厚重的灵魂/刘丹
【推荐序3】我们共同的愿景/林丽纯
【自序】无尽的感谢
【前言】我从来没想到会当治疗师

Part I点化
爱,刚刚好就好
退一步的婚姻良药
谁先外遇?

Part II引导
换位思考
与自己相遇
跟过去的自己道别

Part III陪伴
陪伴的力量
当亲人是「同性恋」……

Part IV重塑
我是谁?

Part V 体悟
借着他带来的光,向前行
彼岸,不在远方
为自己出征
从怨恨到接纳
未完待续
我们都已上路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双拥抱人间的老茧手


  赖杞丰,是个传奇,终于出书了。

  本以为这是一本自传,看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他多年来的工作心得。像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用一双历尽风霜的双手,捧着这些无形的珍宝,带回给家人分享。   

  读内文期间,脑海还会浮出他时而喟叹、时而得意、时而哽咽的表情,无限唏嘘。

  多年来,总在他出外云游回台时,相约喝咖啡,听着他或眉飞色舞,或深情款款,或感慨万千地叙说在外的种种境遇,深深感受他在生命的转折中,走进家族治疗的满足。这一门技艺,是他寻找生命出路中,用以安定自己,也回馈这个时代的献礼。

  唯有经历苦境的人才深知苦为何物。年少时心里的漂泊无依,浑然不觉,反而扛起照顾家人的责任,其中的艰难,总是在满足他人和希冀天下太平之间摆盪,让我想起常在治疗现场听到的一句话:只要全家平安无事,我才心安。走过一些岁月的人都知道,全家人即使平安无事,毕竟是多少的逐浪起伏之后的福德因缘所致。可是Jerry一番领悟之后,决定带着自己的心酸,去拥抱更多人的辛酸,化泪水为清醒的引介,重新燃起前行的力量,在亦师亦友的道路上,互相为伴。

  江湖永远都存在,也永远是最接地气的,Jerry是江湖中人,独树一格的治疗手法,有时舞大刀,有时细绣花,撩拨着在人生舞台上受苦的人,在嬉笑怒骂间,让人丢盔弃甲,臣服在娑婆世界的不得不。他前半生的经历,让他在提起放下之间增添了直面逆境的坦然和勇气,因此学院派的人可能无法领略各种不按牌理出牌的痛快,因为他心中自有洞天,可以容纳五湖四海。所以他的书中硬要归纳出「外遇」、「掌控」等等专业视角,我颇不以为然,只期许他下一本书可以用赖氏风格的语言来说故事。

  这是一个华人文化尚未找回自信的年代,Jerry承袭几位西方家庭治疗前辈的教导,为了承诺,兢兢业业游走在个人风格与西方思维之间,希冀在传统家庭文化之间注入「成为自己」的元素,为现代家庭在不中不西之间找一条平衡的出路,我想,这是我辈华人治疗师无法回避的宿命,因此我反而在他的书中,不时敏觉到家人关系中的「安忍」与「圆满」。Jerry用一双茧手挽着双方,秤斤论两的讨价还价,「成为自己」只是过程,到头来双方会领悟到关系要走向整合,学习到的是如何不委屈自己的智慧,这又何尝不是华人治疗师在本土化过程中所体现的智慧。

  这本书是个逗点,希望还有下一个逗点,因为有人就有江湖,江湖中人才能拥抱江湖。
 
杨蓓
法鼓文理学院副教授

自序

无尽的感谢


  翻遍书柜上所有典籍的自序,无不是兴奋、感动莫名、侃侃而谈,我却由于自身的自卑、害羞,转变而成的孤傲与不屑,反而如履薄冰,不知怎样才最适确。

  早年的机缘,没有能力一路在学术殿堂学习;几近中年,因工作关系,才开始对自己以及专业的探讨。不料无心插柳,有缘走上心理及家庭治疗的道途。将近三十年的浸泡,追随老师玛莉亚.葛莫利(Maria Gomori)前进泰国、新加坡和大陆等地,从助教到即席翻译,进而教授体验性的自我成长及家庭治疗。借由所受的各种专业训练课程的证书,进一步取得加拿大国际学院(Canadian International College)与斯里兰卡公开大学(Open University of Sri Lanka)合颁的博士学位。即使不见得被学术单位所认可与接纳,不可否认,有了这个头衔方便许多,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实力,还是行走江湖,自以为做了不少利益众生的工作。

  二○○四年,我随着老师到大陆,原来只是单纯陪伴年纪不小的她,机缘巧合成了即席翻译,进而开始教学工作。十几年来陪伴了各式各样的家庭,简直就是多变的万花筒,虽然各有其独特的展现方式,细看却又如此相似的千丝万缕,更是深切感受到家对人一生的影响。遗传固然是人生的部分,也有相当高的百分比是来自家庭的耳濡目染,不自觉的在时间的洪流里,逐渐内化成为生活中的习性。特别在面对压力时剎那间的即时反应,经常重复的是过去不经意的学习。

  这些年,工作的范畴遍及城乡,到今年为止,除了海南,已经行遍神州大地,来上课的学生自一般普罗大众到学校老师、精神科工作人员等,也有幸在研究所里兼任教职,这段期间总觉得是不是该把这些经验分享出去,或许多少能对某些人起一个反思的作用,也说不定能帮助人们开启另一面向的思考?

  实务工作我比较擅长,书写成书却是天敌。要如何把这么多相似又不同的故事揉在一起,不失真实却又能顾及他人的隐私,实在是一件大工程;生命的故事,本多相似,你硬要在某个故事中对号入座,是谁也无法否定的。几次都想放弃,不愿意好心做坏事,是几个好友催促,只好硬着头皮把经验分享出来。

  感谢许多朋友的支援,愿意让故事在修剪后与大家共用,也希望他们的慷慨奉献,能引起某些人的共鸣。特别是书后收集的几篇学员们的回馈,都得到他们的允许,得以在书中呈现;再次阅读,自己老泪纵横!

  这本书的生成,好多人要感谢。

  首先,感谢庄慧秋。她理解我对书写的恐惧与无能,帮我找到陈芸英,替我为故事建构初稿。

  芸英的文笔细致、朴实是我喜欢的,但她对心理治疗不熟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喝遍大街小巷好喝的咖啡,每次我细说各种故事的过程,她细心地帮我把骨架建构起来,我再依据她的骨架,慢慢地,一步步把血肉铺陈上去,来回琢磨,怎样才适切。期间有不同见解,总能讨论、修正,用我的专业与语言把故事给完成,她尊重,也能适时提点。没有她,根本就没有成书的可能。

  好友周旻君答应编辑此书,更加稳住我忐忑不安的心情,多年的朋友,她懂我的
「怪」,全力帮我润饰把关,当她把编辑好的初稿要我校对时,一口气看完的我,已是泪眼婆娑,情绪激动不已!告诉旻君说出版吧,至少它已经感动我自己了!

  读着稿子,每一个故事活生生的画面浮现眼前,在生命交会的时刻,每一个痛都是如此真实,相互共振,与其说我帮了他们,更不如说是他们教会了我看到生命百态,真真正正体会到教学相长。课程结束时我经常对学员深深鞠躬,感谢他们的信任与分享,让我有更多的学习可以帮到他人。

  把故事变成文字,字句斟酌,深怕一个闪失对故事的主人不敬,更不希望因此扭曲或是曲解。书写不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而是愿意借由这样的方式,传递一些生命的共性以及改变的可能。相信还是会有百密一疏,无法尽善,期待能得到理解。

  书完成了,胸中情感波澜。

  如果说对于此书的出版有所期许,也许就是无功无过,尽量少错,能为有缘人提供个人的实务经验,还有一些不同的可能,去面对生命。在每个当下,所有的人都是对的,互动中如果坚持自己的对,缺乏好奇的眼光,有可能两个对的人会促成一个错的家。家是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处所,一个良好的家庭(夫妻)关系,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也是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

  行笔至此,我还是要感谢生命的几个重要他人。

  最早是民歌词曲创作人兼歌手苏来,在我工作压力大时推我进入心理探索的路途。

  后来幸运地遇见了我的再生父亲——加拿大海文学院(The Haven Institute)的黄唤祥先生(Bennet Wong M.D.),是他的启蒙,让我看到家庭对人的影响至深,从此走上探索自己与家庭的不归路。

  玛莉亚老师,亦师亦友,早期如忘年莫逆,相互陪伴各地教学,野鸡博士学位也是她跟我的伴侣黄明忠先生一路陪伴,逼迫出来的。

  不可不提的还有李维榕。当年仰慕她对家庭治疗专业的神奇,与伴侣远至纽约,坐在结构大师米纽庆(Saluador Minuchin, 1921-2017)位于纽约的家族治疗中心办公室,诚挚邀请老师到台湾开设培训家族治疗的专业课程。期间她的严厉与刻薄、挑剔,是我专业学习最重要的里程碑。有玛莉亚老师的温柔呵护、维榕的严厉教诲,犹如严父慈母在专业与生活中给予我最大的帮助。

  约翰.贝曼(John Banmen)是教我萨提尔学问的另一个老师,他清晰的理论教学,使我获益良多,早期跟随时,玛莉亚与贝曼都极其信任地在他们的工作坊中给出机会让我试教,并从旁监督,学习的过程中我更觉得像个幸运的学徒而不是学生。
遇见叙事治疗的麦可.怀特(Michael White)与吉儿.佛瑞德门(Jill Freedman),深深觉得叙事的世界观开启我对治疗的另一个重要视窗,更加尊重案主,更多的陪伴与跟随。

  实践大学谢文宜与高雄师范大学的丁原郁教授最早的信任,提供我教学机会,我才有机会回到台湾,与学生教学相长。

  文中每一位缺一不可,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今天的经历,在此献上我最诚挚的感谢。

  对自己我已满意,也相信会有不同的声音,秉持着诚恳,真心接受所有一切的可能!
 

图书试读

爱,刚刚好就好

家庭里随时都上演着掌控的游戏:父母希望孩子乖巧听话,孩子希望得到父母认可赞许;夫妻关系,常在谁赢谁输中争得伤痕累累,各展神通,使出浑身解数,这一切都是希望别人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如果能够给予彼此多一份理解与尊重,在自由的空间里,家就会有更多的和谐与幸福。

依赖也要有界线

这堂课的学员来自各阶层,几天下来平淡无奇,就在最后一天,课程即将结束前两个小时,一个清瘦略带憔悴的女生举手了,但支支吾吾的,感觉有口难言,隔壁一个爽朗的大婶似乎比她还心急,「快说,就要下课了,你不说我就帮你说啰!」我走近她,告诉她我愿意等她说完才下课,她安心了,做了一个深唿吸,娓娓道出心中的伤痛。

小筠的父亲年纪大,体弱多病,在亲戚的规劝下,心不甘情不愿地住进安养院。父亲希望女儿每天去看他,小筠告诉他:「我有空就会来看你,你安心住下,你临时有状况,这里有医护人员可以协助,我上班也比较安心。」她在公司担任要职,每天得加班,但父亲要求她「天天」到安养院探望。

初期小筠不论加班多晚都过去,安养院一片漆黑,她搭上电梯,发现父亲倚在门口等她,「爸,这么晚了,你怎么不进去休息呢?」他说:「我怕你以为灯熄了,你就不进来了。」「怎么会呢,既然到安养院来就一定会看到你才离开啊!」父亲见到女儿很欣慰,两、三分钟就睡着了,她才离开。这时已近午夜十二点。
搭不上最末班车,她只好搭计程车。一个月的舟车劳顿,令她身心俱疲。

某日她告诉父亲,因为工作量大,恐怕无法天天来,父亲表示谅解。但是女儿不再每天探望,让他非常焦虑,情绪更是不稳,扬言割腕自残,安养院立刻打电话通知正在开会的小筠。

她十万火急地赶到安养院,父亲看到她,安心了,放下刀子,乖乖的吃饭,不吵也不闹。「爸,你知道年底我特别忙碌,但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来,带你爱吃的东西,你好好待在这儿!」父亲微笑点头说好:「我体谅你,你工作能力强,我女儿好棒。」

父亲嘴里说体谅,但心里并没有。

其实很多父母到了一个年纪会转而依赖子女,若得不到及时满足,会用一些「招数」让子女们就范;小筠的爸爸就是如此。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