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一双拥抱人间的老茧手 赖杞丰,是个传奇,终于出书了。
本以为这是一本自传,看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他多年来的工作心得。像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用一双历尽风霜的双手,捧着这些无形的珍宝,带回给家人分享。
读内文期间,脑海还会浮出他时而喟叹、时而得意、时而哽咽的表情,无限唏嘘。
多年来,总在他出外云游回台时,相约喝咖啡,听着他或眉飞色舞,或深情款款,或感慨万千地叙说在外的种种境遇,深深感受他在生命的转折中,走进家族治疗的满足。这一门技艺,是他寻找生命出路中,用以安定自己,也回馈这个时代的献礼。
唯有经历苦境的人才深知苦为何物。年少时心里的漂泊无依,浑然不觉,反而扛起照顾家人的责任,其中的艰难,总是在满足他人和希冀天下太平之间摆盪,让我想起常在治疗现场听到的一句话:只要全家平安无事,我才心安。走过一些岁月的人都知道,全家人即使平安无事,毕竟是多少的逐浪起伏之后的福德因缘所致。可是Jerry一番领悟之后,决定带着自己的心酸,去拥抱更多人的辛酸,化泪水为清醒的引介,重新燃起前行的力量,在亦师亦友的道路上,互相为伴。
江湖永远都存在,也永远是最接地气的,Jerry是江湖中人,独树一格的治疗手法,有时舞大刀,有时细绣花,撩拨着在人生舞台上受苦的人,在嬉笑怒骂间,让人丢盔弃甲,臣服在娑婆世界的不得不。他前半生的经历,让他在提起放下之间增添了直面逆境的坦然和勇气,因此学院派的人可能无法领略各种不按牌理出牌的痛快,因为他心中自有洞天,可以容纳五湖四海。所以他的书中硬要归纳出「外遇」、「掌控」等等专业视角,我颇不以为然,只期许他下一本书可以用赖氏风格的语言来说故事。
这是一个华人文化尚未找回自信的年代,Jerry承袭几位西方家庭治疗前辈的教导,为了承诺,兢兢业业游走在个人风格与西方思维之间,希冀在传统家庭文化之间注入「成为自己」的元素,为现代家庭在不中不西之间找一条平衡的出路,我想,这是我辈华人治疗师无法回避的宿命,因此我反而在他的书中,不时敏觉到家人关系中的「安忍」与「圆满」。Jerry用一双茧手挽着双方,秤斤论两的讨价还价,「成为自己」只是过程,到头来双方会领悟到关系要走向整合,学习到的是如何不委屈自己的智慧,这又何尝不是华人治疗师在本土化过程中所体现的智慧。
这本书是个逗点,希望还有下一个逗点,因为有人就有江湖,江湖中人才能拥抱江湖。
杨蓓
法鼓文理学院副教授
自序
无尽的感谢 翻遍书柜上所有典籍的自序,无不是兴奋、感动莫名、侃侃而谈,我却由于自身的自卑、害羞,转变而成的孤傲与不屑,反而如履薄冰,不知怎样才最适确。
早年的机缘,没有能力一路在学术殿堂学习;几近中年,因工作关系,才开始对自己以及专业的探讨。不料无心插柳,有缘走上心理及家庭治疗的道途。将近三十年的浸泡,追随老师玛莉亚.葛莫利(Maria Gomori)前进泰国、新加坡和大陆等地,从助教到即席翻译,进而教授体验性的自我成长及家庭治疗。借由所受的各种专业训练课程的证书,进一步取得加拿大国际学院(Canadian International College)与斯里兰卡公开大学(Open University of Sri Lanka)合颁的博士学位。即使不见得被学术单位所认可与接纳,不可否认,有了这个头衔方便许多,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实力,还是行走江湖,自以为做了不少利益众生的工作。
二○○四年,我随着老师到大陆,原来只是单纯陪伴年纪不小的她,机缘巧合成了即席翻译,进而开始教学工作。十几年来陪伴了各式各样的家庭,简直就是多变的万花筒,虽然各有其独特的展现方式,细看却又如此相似的千丝万缕,更是深切感受到家对人一生的影响。遗传固然是人生的部分,也有相当高的百分比是来自家庭的耳濡目染,不自觉的在时间的洪流里,逐渐内化成为生活中的习性。特别在面对压力时剎那间的即时反应,经常重复的是过去不经意的学习。
这些年,工作的范畴遍及城乡,到今年为止,除了海南,已经行遍神州大地,来上课的学生自一般普罗大众到学校老师、精神科工作人员等,也有幸在研究所里兼任教职,这段期间总觉得是不是该把这些经验分享出去,或许多少能对某些人起一个反思的作用,也说不定能帮助人们开启另一面向的思考?
实务工作我比较擅长,书写成书却是天敌。要如何把这么多相似又不同的故事揉在一起,不失真实却又能顾及他人的隐私,实在是一件大工程;生命的故事,本多相似,你硬要在某个故事中对号入座,是谁也无法否定的。几次都想放弃,不愿意好心做坏事,是几个好友催促,只好硬着头皮把经验分享出来。
感谢许多朋友的支援,愿意让故事在修剪后与大家共用,也希望他们的慷慨奉献,能引起某些人的共鸣。特别是书后收集的几篇学员们的回馈,都得到他们的允许,得以在书中呈现;再次阅读,自己老泪纵横!
这本书的生成,好多人要感谢。
首先,感谢庄慧秋。她理解我对书写的恐惧与无能,帮我找到陈芸英,替我为故事建构初稿。
芸英的文笔细致、朴实是我喜欢的,但她对心理治疗不熟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喝遍大街小巷好喝的咖啡,每次我细说各种故事的过程,她细心地帮我把骨架建构起来,我再依据她的骨架,慢慢地,一步步把血肉铺陈上去,来回琢磨,怎样才适切。期间有不同见解,总能讨论、修正,用我的专业与语言把故事给完成,她尊重,也能适时提点。没有她,根本就没有成书的可能。
好友周旻君答应编辑此书,更加稳住我忐忑不安的心情,多年的朋友,她懂我的
「怪」,全力帮我润饰把关,当她把编辑好的初稿要我校对时,一口气看完的我,已是泪眼婆娑,情绪激动不已!告诉旻君说出版吧,至少它已经感动我自己了!
读着稿子,每一个故事活生生的画面浮现眼前,在生命交会的时刻,每一个痛都是如此真实,相互共振,与其说我帮了他们,更不如说是他们教会了我看到生命百态,真真正正体会到教学相长。课程结束时我经常对学员深深鞠躬,感谢他们的信任与分享,让我有更多的学习可以帮到他人。
把故事变成文字,字句斟酌,深怕一个闪失对故事的主人不敬,更不希望因此扭曲或是曲解。书写不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而是愿意借由这样的方式,传递一些生命的共性以及改变的可能。相信还是会有百密一疏,无法尽善,期待能得到理解。
书完成了,胸中情感波澜。
如果说对于此书的出版有所期许,也许就是无功无过,尽量少错,能为有缘人提供个人的实务经验,还有一些不同的可能,去面对生命。在每个当下,所有的人都是对的,互动中如果坚持自己的对,缺乏好奇的眼光,有可能两个对的人会促成一个错的家。家是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重要处所,一个良好的家庭(夫妻)关系,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也是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
行笔至此,我还是要感谢生命的几个重要他人。
最早是民歌词曲创作人兼歌手苏来,在我工作压力大时推我进入心理探索的路途。
后来幸运地遇见了我的再生父亲——加拿大海文学院(The Haven Institute)的黄唤祥先生(Bennet Wong M.D.),是他的启蒙,让我看到家庭对人的影响至深,从此走上探索自己与家庭的不归路。
玛莉亚老师,亦师亦友,早期如忘年莫逆,相互陪伴各地教学,野鸡博士学位也是她跟我的伴侣黄明忠先生一路陪伴,逼迫出来的。
不可不提的还有李维榕。当年仰慕她对家庭治疗专业的神奇,与伴侣远至纽约,坐在结构大师米纽庆(Saluador Minuchin, 1921-2017)位于纽约的家族治疗中心办公室,诚挚邀请老师到台湾开设培训家族治疗的专业课程。期间她的严厉与刻薄、挑剔,是我专业学习最重要的里程碑。有玛莉亚老师的温柔呵护、维榕的严厉教诲,犹如严父慈母在专业与生活中给予我最大的帮助。
约翰.贝曼(John Banmen)是教我萨提尔学问的另一个老师,他清晰的理论教学,使我获益良多,早期跟随时,玛莉亚与贝曼都极其信任地在他们的工作坊中给出机会让我试教,并从旁监督,学习的过程中我更觉得像个幸运的学徒而不是学生。
遇见叙事治疗的麦可.怀特(Michael White)与吉儿.佛瑞德门(Jill Freedman),深深觉得叙事的世界观开启我对治疗的另一个重要视窗,更加尊重案主,更多的陪伴与跟随。
实践大学谢文宜与高雄师范大学的丁原郁教授最早的信任,提供我教学机会,我才有机会回到台湾,与学生教学相长。
文中每一位缺一不可,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今天的经历,在此献上我最诚挚的感谢。
对自己我已满意,也相信会有不同的声音,秉持着诚恳,真心接受所有一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