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岛效应:写给倖存者、支援者和旁观者关于创伤与复原的十堂课

环状岛效应:写给倖存者、支援者和旁观者关于创伤与复原的十堂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aoko MIYAJI
图书标签:
  • 创伤
  • 复原
  • 心理健康
  • 自我疗愈
  • 倖存者
  • 支持系统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即使「事过」并没有「境迁」,也能学会与创伤共存,
不再让创伤张牙舞爪翻弄人生。
诉说创伤的声音,是如何出现在众人面前?
人们如何面对它、处理它?
倖存者、协助者、代言者、家人和遗属、专家、研究者、旁观者等人,
如何站在各自的位置让倖存者迈向复原之路?
这本书,提供这些问题的解答。

  对于遭遇性侵、家暴、霸凌或重大事件导致创伤(trauma)的人们而言,想要忘记,却一辈子烙印在心中,无法复原(recovery)。

  当时的事件因为太震撼,无法说出来给别人听,甚至说给自己听都有困难,这是创伤「难以启齿」(unspeakable)的特征。

  然而,把创伤说出来、写下来,是迈向复原的重要方式;因此,旁人的聆听和支持显得很重要。

  作者宫地尚子以精神科医师和社会学家的立场,在本书中建构名为「环状岛」的创伤与复原模型,勾勒完整的求生地图。

  无论是倖存者、支援者(心理谘商师、精神科医师、律师)和旁观者(受害者的亲朋好友),都能在环状岛模型中找到各自的位置,进而了解自己可以用什么方式,协助倖存者迈向复原之路。

  世界上所有加害人对旁观者唯一的要求,就是什么都不做。——茱蒂丝・赫曼(Judith L.Herman),《从创伤到复原》(Trauma and Recovery

  我不再允许别人让我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种羞耻。——葛洛莉亚・安卓杜雅(Gloria Anzaldua),〈如何驯养野生之舌〉( How to Tame a Wild Tongue )

  心原本就被身体化了、思考大抵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则是一种大幅的比喻,这些是认知科学的三个主要发现。在这些发现之后,哲学已经不可能再回到相同的地方了。——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詹森(Mark Johnson),《肉身的哲学》(Philosophy in the Flesh

  灵魂与灵魂的焊接,瞬间的闪烁。——保罗・策兰(Paul Celan),饭吉光夫译《光明之迫》(Lichtwang

  有时候,受害者的世界还会愈来愈狭窄。受害者跟加害者的人际关系,是唯一有内容的人际关系,大人和同学们也会变成非常遥远的存在。

  很远、实在太远、看起来就像是居住在另一个世界的人。
  在空间上,没有加害者的空间,矛盾的是,会化为没有现实感的空间。
  不,就算家人带你出国旅行,加害者依旧「在那里」,空间充满了加害者的临在感,怎样都无法逃离加害者的眼睛。
  加害者的眼睛会逐渐佈满各处。就跟极权国家的人民总是感到独裁者的眼睛无所不在,属于同样的机制。
  ——中井久夫,〈霸凌的政治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环状岛效应:写给倖存者、支援者和旁观者关于创伤与复原的十堂课》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基于书名所暗示的主题,构建一个符合情境的、独立于原书内容的介绍。 --- 书名:《环状岛效应:写给倖存者、支援者和旁观者关于创伤与复原的十堂课》 简介 生命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那些改变轨迹的时刻——突如其来的变故、深刻的失落、持续的压力,或是那些在社会边缘发生的集体创伤。这些经历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看似会逐渐平息,实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而这印记,往往构成了一种“环状效应”:创伤的中心并非静止不动,它不断向外扩散,影响着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僵化的“治愈公式”,而是以一种更贴近现实的视角,探讨创伤如何塑造我们的存在,以及复原的路径并非一条直线,而更像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岛屿”上探索。我们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关于理解、接纳与重塑叙事的过程,面向所有在创伤漩涡中挣扎、试图提供支持,或仅仅是站在岸边观察的人群。 理解“环状岛效应” “环状岛效应”是理解创伤影响的一个独特视角。它描绘了一种状态:创伤事件发生后,受影响者仿佛被置于一座孤立的岛屿之上,周围环绕着不断扩散的“水波纹”——这些波纹是情绪的波动、人际关系的紧张、对现实认知的扭曲,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然而,这座岛屿并非全然孤立。它与周围的“大陆”(即社会、家庭、社群)保持着一种复杂而动态的张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剖析这种效应的构成要素。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创伤事件本身,而是将焦点放在创伤的“余震”上——那些在事件结束后仍然持续影响个体生活方方面面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后果。我们将探讨个体经验中的“内岛化”现象,即当一个人因创伤而感到疏离、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时,其内心世界如何形成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面向倖存者的探索:从核心到边缘 对于经历过创伤的倖存者而言,复原之路充满了悖论。他们渴望回归正常生活,却又时常被困于创伤的回声之中。本书为倖存者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经验的框架,重点在于“自我叙事的重构”。 我们将讨论如何识别那些在无意识中被创伤重塑的认知模式。例如,对安全感的持续性评估、对亲密关系的过度警惕,以及对自我价值感的深刻怀疑。这不是一套要求“遗忘过去”的指南,而是鼓励倖存者以一种更具力量感的方式来“拥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强调,复原不是消除伤痕,而是学习如何带着这些伤痕,重新绘制生活地图。书中将引入基于实践的练习,旨在帮助个体建立更稳定的内在锚点,从而在“环状水波”的干扰下,依然能保持自我意识的连贯性。 支持者的角色:跨越水域的桥梁 对于那些身处倖存者身边的支援者——家人、朋友、专业人士——他们往往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在提供帮助的同时,不成为压迫或不理解的来源。本书的这一部分,专门为支持者构建了一个理解创伤后生态系统的视角。 我们探讨了支持的艺术,它需要高度的敏锐度和边界感。支持者需要理解创伤如何改变倖存者的沟通方式、信任建立过程以及应对机制。无效的支持往往源于将倖存者的反应视为“不合理”或“过度反应”。本书强调,真正的支持是建立在承认倖存者当前状态的有效性之上,并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与外界重新连接的桥梁,而不是试图将他们拉离“岛屿”,而是学习如何在水面上搭建平台。我们将深入讨论如何避免“二次伤害”,以及如何管理支持者自身的疲惫感和情感耗竭。 旁观者的视角:共情的挑战与责任 社会大众,那些未直接经历创伤的“旁观者”,在创伤的集体复原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旁观者往往是创伤的“外圈涟漪”的接收者,他们对创伤事件的认知,可能受到媒体、谣言或自身恐惧的影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致力于拓展旁观者对创伤的理解范畴。我们探讨了“共情疲劳”与“漠视的陷阱”——前者是过度沉浸于他人的痛苦,后者则是因恐惧或无力感而选择回避。对于旁观者而言,理解创伤并非遥不可及的学术课题,而是关乎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共同体。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一种“有距离的关怀”,既不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又能以建设性的方式,为创伤的整体环境带来积极影响。 超越断裂:重塑连接与未来 《环状岛效应》的精髓在于其对“复原”的重新定义。复原不是回到“事件发生前”的状态,因为那个状态已经永远改变了。相反,复原是一种动态的适应过程,是在接受了“岛屿”的存在后,学习如何与周围的“大陆”建立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联系。 本书的最后,将提供一套整合性的框架,引导读者审视个体、支持者和旁观者在复原周期中的相互作用。通过这十个核心的“课程”,我们旨在揭示创伤的复杂性,承认复原的艰辛与非线性,并最终,为所有处于不同位置的人们,提供一种更具人性、更富力量的指南,去航行在创伤与复原交织的水域之上。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宫地尚子Naoko MIYAJI

  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地球社会研究专攻教授、精神科医师、医学博士。1986年京都府立医科大学毕业。1993年同研究所修了。1989年到1992年以客座研究员身分赴哈佛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室及法学院人权讲座留学。自1993年开始在近畿大学医学部卫生学教室工作,2001年起担任现职。专攻文化精神学、医疗人类学、性别与性。

  着有:《环状岛效应》、《创伤的医疗人类学》、《你能爱你的伤吗》、《震灾创伤与重建压力》、《创伤》等;
  编有:《创伤与性别》、《医疗现场对家暴受害者的照顾手册》等;
  合着:《文化精神医学序说》等;
  合译:加特纳(Richard B. Gartner)着《对少年施加的性虐待》等;
  监译:卡洛琳・拜尔利(Carolyn M. Byerly)着《孩子遭到性侵后:写给母亲与协助者》等。
  作者网站:www.naokomiyaji.com/
  本书英文网站:ringshapedisland.wixsite.com/ringshapedisland

译者简介

李欣怡

  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在浩瀚且持续扩大的翻译宇宙中,用自己的速度小心翼翼堆砖砌瓦,希望每一块都是个安稳的立足点,译有《霸凌是什么》(经济新潮社出版);赐教信箱:h.lee.books@gmail.com

  相关着作:《霸凌是什么:从教室到社会,直视你我的暗黑之心》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谈论创伤:名为环状岛的模型
前言/逃生地图/环状岛,发言者所处之岛/环状岛与圆锥岛之比较

第二章 沉入内海的受害者们
犯罪受害者的创伤和法律救济/对环状岛产生作用的力量:重力与风/环状岛的特征:水位/社会运动与环状岛

第三章 环状岛的生成过程:观察性骚扰官司(一)
日本首件性骚扰官司/受害经过/高水位/环的形成/时代背景与水位、波浪/与协助者之间的鸿沟/风:一般见解/风:晴
野的案例/岛

第四章 复数的环状岛:观察性骚扰官司(二)
别的岛影/另一个岛影/无数的环状岛/受害者成为能言善道发言者的条件/能言善道的相对性

第五章 复数的课题化及复合性身分认同
环状岛与身分认同/多层歧视与复合歧视/描绘复数环状岛的意义/比较严重程度/复合性身分认同

六章 脱离身分认同与身分界定
脱离身分认同论/「部分压倒性」和「部分无法了解性」

第七章 位置性的设问
以位置性为主题之争议/内斜面对外斜面的设问:想帮助受害者,却连自己也一起牺牲?/不同的课题化与复数的环状岛/附随于中立及普遍性的偏颇/位置性的设问只朝向外斜面而不朝向外海:要「救」到什么程度?/位置性的设问可能将外斜面的人推向外海:如何「救」一个人直到抵达安全的地方为止?/复合歧视与多层歧视/根源于可视类别或团体归属的位置性设问之极限/「正确性」未必是问题/「难以教化的无知」与「难以教化的有知」/爱丽丝.华克(Alice  Walker)的投企性同一化

第八章 加害者在哪里?
加害者的位置/加害者早已离开,不在现场/加害者在现场/只有从正上方才看得到的伤/井底/外伤性连结/加害者的赎罪与受害者的赦免

第九章 研究者的位置与当事者研究
研究者的位置/跳跃、返乡的场所、论文撰写/当事者(自我导向)研究

第十章 环状岛与知的角色
研究者、专家与知识分子的角色/学问领域不同带来的差异/角色的滥用与迫害/任何知识都有可能遭到滥用/新的知识分子样貌/隐藏的当事者(自我导向)研究或抽象化的效用/写在最后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
图表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谈论创伤 :名为环状岛的模型
 
岁月流逝,事到如今,我们应该可以说,集中营的历史,是光凭那些没有坠落地狱底层的人,包括我,写出来的。那些坠落地狱底层的人,不是没有再回来,就是因痛苦及周遭的不理解,导致观察力完全痲痹。——普利摩•李维(Primo Levi)《灭顶与生还》(I sommersi e i salvati)
 
世界上所有加害人对旁观者唯一的要求,就是什么都不做。——茱蒂丝•赫曼(Judith L. Herman)《从创伤到复原》(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翻译引用自B•H•史塔姆(B. Hudnall Stamm)《替代性创伤压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前言
 
本书的主题,是谈论创伤这件事的可能性,以及谈论者的位置性(/社会位置;positionality)问题。
 
战争、原爆(原子弹爆炸)、大屠杀、奴隶制度、殖民地化、自然灾害、犯罪、社会事件或事故、性暴力或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等。一直以来,留下创伤的悲惨事件在地球上不断发生。有许多人被夺去性命、也有许多人被击溃,就算最后生存下来,那些压倒性的暴力记忆,也夺取了他们的言语能力。所谓「非笔墨所能道尽」、「无法以言语形容」的,造成创伤的那些事,结果却也还是被一一化为言语,也一直有许多人试图谈论创伤。首先是倖存当事者本人的证词,另外还有家人或遗属的证词、协助者的代言、律师或医师等的专业意见、研究者及新闻工作者的「客观」记述、还有一般大众的各种流言蜚语及臆测。
 
原本应该是难以言述的创伤,却要试图将它转为能理解的字句,这种矛盾,让发言者动摇,也让倾听者动摇。于是大家会用发言者立场或与事件之间的距离,去衡量话语的份量和信赖度,大肆评论这些人诉说的资格或权利等。「为什么你(或我)就能够诉说这个问题?」「不是还有很多人有更悲惨的经历吗?」「没有其他更适合的证言者了吗?」「如果经历了这么悲惨的过去,为什么你还能如此冷静地叙述呢?」「你有什么资格代替受害者发言?」「又不是实际经验了这一切,你懂什么?」等,包括自问自答,疑问源源不绝,撼动彼此感情,苛责折磨着你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环状岛效应》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朴实而真诚的语言所吸引。作者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着创伤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走向复原的道路。“环状岛效应”这个比喻,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在经历创伤后所感受到的孤立和无助。书中的“十堂课”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讲解,而是充满了共情和智慧的指导。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倖存者”心理的深入剖析,她并没有简单地要求他们“向前看”,而是引导他们去理解创伤是如何在内心留下印记,又该如何与这些印记共存。同时,她也为“支援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建议,让他们知道如何才能提供真正的帮助,而不是给创伤者带来二次伤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复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一个需要耐心、理解和持续努力的过程。它让我对创伤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的韧性有了更强的信心。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很难被打动的人,尤其是在阅读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时,我常常觉得它们过于理论化,或者过于说教。但《环状岛效应》这本书,却让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同情心,她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判任何人,而是用一种平等的、关怀的姿态,与读者一同面对创伤。书中的“十堂课”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们不是简单的章节划分,而更像是一系列有逻辑的探索,每一堂课都建立在前一堂课的基础上,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倖存者”心理时所展现的深刻理解,她没有回避创伤带来的痛苦和挣扎,而是将它们真实地呈现出来,让经历过类似困境的人能够感受到被理解。同时,她也为“支援者”和“旁观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让他们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提供帮助,而不是适得其反。这本书让我明白,创伤并非仅仅是个人的经历,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人,影响着整个社会。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复原”并非是回到过去的完好无损,而是一种在伤痕中重新生长,获得新生。这种积极而现实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愿意去尝试书中提供的方法。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环状岛效应:写给倖存者、支援者和旁观者关于创伤与复原的十堂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故事感,一种对深层心理问题的探索。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师,或者是一位对创伤有着深刻洞察的作家。拿到书后,我并没有立即开始阅读,而是将其放在床头柜上,时不时地翻阅一下目录,感受一下它的分量。当我真正静下心来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比我预期的还要深刻。它不是那种“速成”的励志读物,它不会给你“一招鲜”的解决方案。相反,它带领你一步一步地审视创伤的本质,审视它如何在你的生活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书中的“十堂课”并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更像是十个循序渐进的旅程,每一堂课都像是在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曾经让你痛苦不堪的经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环状岛效应”时所使用的意象,那种被困在回忆的迷宫中,无法自拔的感觉,我太熟悉了。但同时,作者也展现了走出这座岛屿的可能性,那种希望的光芒,就像黑暗中摇曳的灯火,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它不是让你忘记过去,而是让你学会如何与过去共存,如何将伤痛转化为成长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触及人心。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很久,原因有很多。首先,它并非那种可以一气呵成,读完后拍案叫绝的书。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你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递给你一杯温水,然后用一种你听得懂、也愿意去倾听的方式,为你解读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伤痛。书名中的“环状岛效应”一开始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它所象征的意义——那种被困在创伤的循环中,仿佛身处一座孤岛,即使身处人群,也感受着疏离与隔离。这种描绘,对于经历过创伤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深刻的共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坚强”,而是深入剖析了创伤是如何在我们内心形成一道道看不见的藩篱,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人际关系,甚至是对世界的感知。作者在探讨这些沉重话题时,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读者简单地划分为“受害者”和“施害者”,而是用一种更包容的视角,去关注“倖存者”、“支援者”以及那些“旁观者”在创伤经历中的不同角色和感受。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大大拓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创伤经历者,也为那些想要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走出创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如何在复杂的人性世界中寻找连接与治愈”的书。

评分

在读《环状岛效应》之前,我对“创伤”这个词汇有着模糊的概念,只知道它是一种负面的经历。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深刻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理解的门。“环状岛效应”这个概念,就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名状的感受——那种被困在过去,无法自拔的孤立感。书中的“十堂课”并非是简单的章节划分,而是循序渐进的探索之旅,它们带领读者去理解创伤的形成,去审视它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去探索那些能够真正带来“复原”的途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倖存者”的体贴,她没有强求他们必须“立刻好起来”,而是鼓励他们去拥抱自己的脆弱,去寻找内心的力量。同时,这本书也为“支援者”和“旁观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让他们知道如何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身处黑暗,也总有希望的光芒,而复原,正是从拥抱光芒开始。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环状岛效应》这本书时,我immediately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它传递出一种深刻的、关于经历和疗愈的隐喻。作者以一种极其真诚和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创伤可能带来的“环状岛效应”——那种个体在心理上被孤立、被困住的感觉,仿佛身处一座与世隔绝的岛屿。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描绘创伤的痛苦,它更致力于为我们指明一条通往“复原”的道路。书中的“十堂课”并非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的指引,它们层层递进,引导读者去理解创伤是如何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又该如何去疗愈这些印记。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不同角色的关注——“倖存者”如何面对内心的伤痕,“支援者”如何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及“旁观者”如何在理解和支持中扮演积极角色。这种包容性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影响力超越了单纯的创伤经历者,也为关心和支持他们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复原并非意味着遗忘,而是在理解、接纳和转化中,重新找回生命的韧性。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读那些“长篇大论”的书,尤其是在讲心理问题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但《环状岛效应》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没有冗长的理论铺垫,也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创伤和复原这个复杂的主题。书名中的“环状岛效应”这个概念,我觉得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创伤带来的那种孤独感和无助感,仿佛被困在一个自我循环的岛屿上,无法逃脱。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的经历,发现书中描述的很多心理机制,我都有亲身体验。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述问题,而是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复原”之路。书中的“十堂课”就像是一张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出那座“环状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支援者”和“旁观者”视角时所展现的智慧,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创伤经历者有益,也为那些想要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创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我反复阅读了不止一遍,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起初,我对“环状岛效应”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描绘的是一种被困在创伤的循环中,无法与外界建立有效连接的状态。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将这种深层的心理体验具象化,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写给那些“倖存者”,它也为那些想要理解和支持他们的人——“支援者”,以及那些身处其中却感到迷茫的“旁观者”提供了深刻的洞察。我最欣赏的是,书中提供的“十堂课”并非是僵硬的心理学理论,而是充满智慧的实践指南。它们引导读者去审视创伤的根源,去理解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更重要的是,去探索那些能够真正带来“复原”的途径。作者并没有回避创伤带来的痛苦,反而以一种极其温柔而坚定的姿态,带领读者穿越阴影,寻找内心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复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耐心、理解和支持,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提供这一切的宝贵指南。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在我内心最黑暗的时候,给我带来了希望。书名中的“环状岛效应”这个概念,让我一下子就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共鸣。它精准地描述了创伤后那种被孤立、被困住,仿佛身处一片无法逃离的汪洋中的感觉。作者以一种极其温柔而充满智慧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十堂课”关于创伤与复原的深刻见解。我特别喜欢她对“倖存者”心理的理解,她知道创伤带来的痛苦并非能够轻易抹去,而是需要被看见、被接纳、被转化。同时,这本书也为那些想要帮助他人的人——“支援者”,以及那些身处其中却感到迷茫的“旁观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它让我明白,复原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需要支持、理解和爱的过程。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它鼓励我们去面对内心的伤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陆地,去重新拥抱生命。

评分

在阅读《环状岛效应》之前,我一直认为创伤是一个非常私密、非常沉重的话题,很少有人愿意去公开谈论。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却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那些被阴影笼罩的角落。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带领读者去探索创伤的本质,去理解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书名中的“环状岛效应”让我联想到了一种被困在原地、不断重复痛苦经历的状态,这让我觉得非常贴切。但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绘这种困境,而是为我们提供了走出困境的“十堂课”。这些课程并非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充满智慧的指引,关于如何理解自己,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如何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倖存者”、“支援者”和“旁观者”这三个角色的区分,这让我明白,创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复原的过程中。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更宽容的心态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让我看到了在伤痛中依然可以绽放出生命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