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传心录

董氏奇穴传心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奇穴
  • 针灸
  • 董氏针灸
  • 传心录
  • 穴位
  • 经络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针灸术是中医学里最璀璨的明珠,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认证「针灸」对107种疾病是有效又安全的疗法。而「董氏奇穴」是近半世纪流传全球五大洲的针灸秘技;普传于世的重要关键在于「效用雄奇而迅捷」、「针刺手法朴实易学」、「理论古今接轨无碍」。

  本书作者习医从业已逾三十年,乃董氏奇穴嫡传杨维杰教授亲传弟子。这是一本以董氏奇穴独有的视野来穿引古典中医及现代医学,融通贯串探索人体疗癒奥秘的心得纪实。

  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穴位篇」,撷取董氏奇穴精华穴位,将其定位、入经、重点区位、效能、及各类疾病特效穴组清楚界定,其中许多效验穴组,是作者多年临証或参酌各家经验所得。第二部分「心法篇」,包含「脏腑别通」、「三才针法」、「始源三法」及「横通针法」及针灸伤科并陈的「太极动气心法」,皆是有别于传统的针法逻辑,亦可用于疑难的内科杂症。第三部分「治疗篇」也是最实用的部分,作者将临床常见病按其特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型等分类,更依其方药、董氏奇穴、十四正经、食物宜忌建议、疾病养护等细述其要点。

  《董氏奇穴传心录》的问世,重在心得传承,让有志于探索针灸、方药、食疗的中医同好者,透过笔者的抛砖引玉,能少走崎岖弯路,直达治疗的核心,盼无数受苦的苍生,早得拯救,重现生命的欢颜。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董氏奇穴传心录》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深入,避免明显的“AI痕迹”,并达到约1500字的篇幅。 --- 《沧海遗珠:明清之际海贸与江南士绅的转型研究》 作者:[虚构] 李明德 出版社:[虚构] 弘文书局 出版日期:[虚构] 2024年10月 导言:潮起潮落间的身份重塑 本书聚焦于明朝中后期至清代康乾盛世这一关键的历史断层,深入剖析了江南地区士绅阶层在外部冲击——尤其是日益强劲的海上贸易活动——影响下所经历的深刻社会、经济与文化转型。传统史学往往将明清之际的士绅视为一个相对固化的精英群体,他们的核心身份根植于科举功名与土地兼并。然而,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浪潮席卷东方,白银的涌入、海外物资的流通以及地域性商业网络的扩张,开始对传统士绅的生存逻辑、价值取向乃至家族传承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沧海遗珠》旨在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揭示在“士商”界限逐渐模糊的时代背景下,江南士绅如何“被动”或“主动”地参与到海贸体系中,以及这种参与如何重塑了他们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认同。我们不再将海商视为与士绅截然对立的群体,而是将焦点置于那些在“儒”与“贾”之间进行艰难平衡,甚至最终实现身份分野的家族案例之上。 第一部分:白银时代的冲击与土地的藩篱 第一章: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江南节点 明中叶以后,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手工业产品通过澳门、漳州月港等口岸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换回巨量的白银。本书首先通过梳理《万历会计录》、海关税银的侧面记载以及民间商帮的档案(如宁波帮、晋商的早期活动轨迹),构建起一个以江南为核心的国内与国际贸易枢纽网络图景。 江南地区,尤其是苏杭地区,不仅是生产中心,更是消费与资本集散地。然而,这种繁荣并非均质的。我们详细考察了市镇与乡村在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大量白银的流入并未如一些理论所预期的那样,直接催生出资产阶级革命式的转型,而是首先被用来巩固传统的士绅地产基础,形成了“以商致富,以地保贵”的复杂循环。 第二章:士绅的“隐性”商业参与:幕后操盘手与投资人 传统观点认为,正统儒家士人鄙弃“逐末”之业。本书通过分析族谱中的“捐纳”记录、地方志中对富豪的零星记载,以及家族信函中的商业往来,揭示了士绅阶层隐秘而高效的商业参与模式。他们通常避免直接抛头露面经商,而是通过“委任”和“借贷”的方式渗透进海贸领域。 “委任”的对象多是可靠的佃户、同族子弟或精明的买办(牙行)。士绅提供启动资金或担保,获取稳定的高额回报,而将经营风险转嫁给底层执行者。这种模式确保了他们既能享受商业利润,又能维持其“清贵”的社会形象。我们选取了松江地区几个士绅家庭的财产清单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海贸利润在特定时期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不容忽视。 第二部分:文化资本的重塑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第三章:从“经世致用”到“富民实业”:思想光谱的微调 海贸带来的财富不仅改变了士绅的经济基础,也对其精神世界产生了冲击。传统儒学强调“义利之辨”,而商业的兴盛迫使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义”与“利”的关系。 本书深入研究了明末清初的文集和笔记,如《长物志》的商业化倾向,以及地方精英对新奇玩物(如西洋钟表、玻璃器皿)的追逐现象。我们论证了,在实业救国的呼声尚未高涨之前,士绅群体内部出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知识消费”,即知识不再仅仅是修身齐家的工具,也开始被用作优化商业决策、维护家族产权的有效手段。 第四章:科举的“滞胀”与士绅的“向下沉降” 清朝统一后,海禁时松时紧的政策,以及日益激烈的科举竞争,导致部分传统士绅的上升通道受阻。当科举回报率下降,而海贸带来的巨额财富却在持续扩张时,那些未能及时攀附上权力核心的士绅家族,其社会地位开始出现“相对下沉”的趋势。 我们对比了乾隆朝以前后,地方精英阶层在社会交往、婚配选择上的变化。部分家族开始主动与富裕的买办或大商人通婚,这标志着他们对传统“门第观念”的松动。这种联姻,在当时被地方社会视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却为后来的家族转型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范例剖析与地方实践 第五章:徽州商帮与江南士绅的“共生”:以徽州文脉为例 虽然徽州商帮常被视为独立的商业力量,但其在江南的活动离不开当地士绅阶层的政治保护与资源整合。本章详细分析了徽州商人如何通过捐资助学、修筑水利等方式,换取地方士绅的支持,从而使其商业网络在地方上获得合法性。反之,江南士绅也通过对徽商的金融投资,巧妙地规避了直接经商的风险。 这种“共生”关系并非总是和谐的,我们亦考察了因商业纠纷引发的士绅与商帮之间的法律诉讼,揭示了双方利益博弈的复杂性。 第六章:转型期的最终选择:从“隐士”到“实业家”的跨越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对三至四个具体家族(如浙江海宁查氏的早期投资、江苏吴县顾氏对江南丝业的介入等)的个案研究,探讨了在乾隆末年,面对西方工业革命的初步信号和国内商品经济的深化,士绅阶层的最终路线选择。 成功的转型往往需要家族中出现一位具备极强商业天赋和风险承担意识的继承人,他/她必须具备打破传统文化束缚的勇气,愿意将家族积累的文化资本(人脉、信誉)转化为实物资本。然而,这种成功是少数,更多家族的努力最终归于沉寂,他们的商业痕迹如同沧海遗珠,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结论:历史的复杂性与现代性的萌芽 《沧海遗珠》的结论在于,明清之际的江南士绅阶层并非僵化守旧,而是高度适应性极强的社会单元。他们的转型是缓慢、隐蔽且充满矛盾的。海贸带来的财富并未直接催生一个清晰的资产阶级,而是被纳入到传统权力结构的缝隙中进行消化和重组。然而,正是这种对商业利益的持续渗透和对传统价值的微妙修正,为晚清时期中国精英阶层参与近代化提供了潜在的社会与经济基础。本书尝试描绘的,正是在这种历史张力中,精英群体如何艰难地为未来铺设道路。 --- 关键词: 明清之际、江南士绅、海贸、白银流入、士商关系、文化转型、家族史、全球贸易网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曾天德医师


  学经历简介
  1997年台湾中医师特考第2名录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士
  受业于国际针灸名家杨维杰中医博士已逾25年,为其入室弟子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名家前副校长王庆国教授门下。
  现任台湾台中天承中医诊所院长
  台湾中医内科专科医师、妇科专科医师、癌症专科医师
  中华董氏奇穴针灸学会副理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执业主治医师

  自1998年〜2019年曾受邀至加拿大国际中医学术研讨会、德国罗腾堡国际针灸大会、中国广州国际董氏奇穴针灸大会、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台中市中山医学大学、彰化基督教医院、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台湾各中医师公会及各医学会授课董氏奇穴应用已逾百场。

  作者精研董氏奇穴、传统针灸、伤寒杂病、经筋嵴骨矫正、食养宜忌、芳香疗法等全方位诊疗,自创「药筋奇」全方位诊疗术。
 

图书目录

杨维杰老师序
自序

【第一篇  董氏奇穴之源流﹑传承与发展】

【第二篇  董氏奇穴经穴学】

一﹑董氏奇穴之特点
二﹑手指寻穴要诀
第一章  一一(手指)部位常用要穴
1. 大间穴
2. 小间穴
3. 中间穴    
4. 浮间穴、外间穴    
5. 木穴    
6. 指驷马穴    
7. 指千金穴、指五金穴    
8. 金肩穴(新穴)    
9. 五虎穴
10. 制污穴
11. 妇科穴    
12. 木火穴    
13. 肺心穴
14. 二角明穴
15. 心常穴    
16. 指三重穴
17. 指肾穴
18. 还巢穴    
19. 木炎穴    
20. 复原穴    
21. 火膝穴
第二章  二二(手掌、手背)部位常用要穴
1. 上白穴    
2. 次白穴    
3. 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4. 灵骨穴    
5. 大白穴    
6. 三叉一穴
7. 三叉二穴    
8. 三叉三穴    
9. 手解穴
10. 土水穴    
11. 小节穴    
12. 腕顺一穴    
13. 木关穴    
14. 重子穴    
15. 重仙穴
16. 上木穴(即上风穴)    
第三章  三三(前臂)部位常用要穴
1. 其门穴    
2. 其角穴
3. 其正穴
4. 火串穴(本穴即三焦经之支沟穴)    
5. 火陵穴    
6. 火山穴
7. 火腑海穴
8. 手五金穴    
9. 手千金穴    
10. 上士穴
11. 肠门穴    
12. 肝门穴    
13. 心门穴    
14. 人士穴    
15. 地士穴    
16. 天士穴
17. 曲陵穴
第四章  四四(后臂)部位常用要穴
1. 分金穴    
2. 正嵴一穴    
3. 正嵴二穴
4. 正嵴三穴    
5. 后椎穴    
6. 首英穴
7. 富顶穴
8. 后枝穴
9. 肩中穴    
10. 背面穴    
11. 人宗穴    
12. 地宗穴
13. 天宗穴    
14. 云白穴    
15. 李白穴    
16. 上曲穴
17. 下曲穴    
18. 水愈穴    
第五章  五五(足底)部位常用要穴
1. 火包穴    
2. 上瘤穴    
3. 木妇穴    
4. 花骨一穴    
5. 花骨二穴    
6. 花骨三穴    
7. 花骨四穴    
第六章  六六部位(脚掌)常用要穴
1. 火硬穴(即行间穴向心五分)
2. 火主穴
3. 门金穴
4. 木斗穴    
5. 木留穴    
6. 六完穴
7. 水曲穴
8. 火连穴    
9. 火菊穴
10. 火散穴
11. 水相穴    
12. 水晶穴
13. 水仙穴    
第七章  七七(小腿部)部位常用要穴
1. 正筋穴
2. 正宗穴    
3. 正士穴    
4. 足一重穴
5. 足二重穴
6. 足三重穴
7. 天皇穴
8. 肾关穴(又名天皇副穴)
9. 地皇穴
10. 四肢穴
11. 人皇穴    
12. 光明穴
13. 四花上穴
14. 四花中穴    
15. 四花副穴    
16. 四花下穴
17. 腑肠穴
18. 四花外穴
19. 侧三里穴
20. 侧下三里穴
21. 足千金穴
22. 足五金穴
23. 七虎穴    
24. 外三关穴
第八章  八八部位(大腿)常用要穴
1. 通关穴    
2. 通山穴    
3. 通天穴    
4. 姐妹一穴
5. 姐妹二穴    
6. 姐妹三穴
7. 通肾穴    
8. 通胃穴
9. 通背穴    
10. 明黄穴
11. 天黄穴
12. 其黄穴
13. 火枝穴    
14. 火全穴
15. 驷马中穴
16. 驷马上穴    
17. 驷马下穴    
18.(足)解穴    
19. 中九里穴
20. 上九里穴
21. 下九里穴
22. 下泉穴    
23. 中泉穴
24. 上泉穴
25. 失音穴
第九章  九九(耳部)部位常用要穴
1. 耳环穴
2. 木耳穴
3. 耳背穴
4. 耳三穴(含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    
第十章  十十(头面)部位常用要穴
1. 正会穴    
2. 前会穴
3. 后会穴
4. 州圆穴
5. 镇静穴
6. 马金水穴
7. 马快水穴    
8. 木枝穴    
9. 水通穴
10. 水金穴
11. 鼻翼穴
12. 玉火穴
13. 总枢穴
第十一章  后背部位常用要穴
1. 分枝上穴    
2. 分枝下穴    
3. 三金穴
4. 五岭穴    
5. 三江穴    
6. 双河穴    
7. 沖霄穴
第十二章  前胸部位常用要穴
1. 金五穴
2. 胃毛七穴
3. 腑巢二十三穴

【第三篇  心法篇】
第一章  杨师之脏腑别通论的思维与应用
一﹑心与胆通
二﹑肺与膀胱通    
三﹑肝与大肠通
四﹑脾与小肠通    
五﹑肾与三焦通
六﹑胃与心包通
第二章  杨师三才针法对董氏奇穴之诠解与发挥
一﹑部位分三才,分治上中下三焦病变    
二﹑穴位分三才,治上中下三焦之病    
三﹑针深分三才:针刺深浅分天地人,治远近之疾。    
四﹑手法三才:手法分天地人,可泻实补虚。    
五﹑同气三才:配穴分上中下整体调整    
第三章  董氏奇穴始源三法
一﹑倒马针法    
二﹑动气针法    
三﹑牵引针法    
第四章  曾氏横通针法
横通针法应用举例
一﹑ 一一部位    
二﹑ 二二部位    
三﹑ 三三部位    
四﹑ 四四部位    
五﹑ 六六部位    
六﹑ 七七部位    
七﹑ 八八部位    
八﹑ 十十部位    
第五章  曾氏筋嵴力学(又名太极动气心法)
一﹑太极动气心法特点    
二﹑太极动气心法原理    
(一) 大太极(肘膝太极)    
(二) 中太极(腕踝太极)    
(三) 小太极(头面、四肢之局部太极)    
(四) 微太极    
三﹑太极动气心法使用细节    
第一式    肩转太极    
第二式    转髋揉腿    
第三式     通督舒筋    
最终式
四﹑太极动气心法作用    
五﹑太极动气心法适用范围
    
【第四篇  治疗篇】
第一章  常见痛症之处置与剖析
一﹑针灸治疗痹痛机理    
(一) 不通则痛(或不松则痛,或不正则痛)    
(二) 不荣则痛    
(三) 神志异常    
二﹑治疗疼痛的关键    
(一) 针灸处方思维    
(二) 治神    
(三) 痛症行针之要    
(四) 试以独活寄生汤喻用针之法    
三﹑治痛求三枢    
(一) 颈为上枢    
(二) 腰为中枢    
(三) 踝为下枢    
四﹑常见痛症处置    
(一) 颈椎症候群    
(二) 落枕    
(三) 肩周炎    
(四) 颞颚关节症候群
(五) 肱骨外上髁炎
(六) 急性腰扭伤
(七) 坐骨神经痛之腰椎间盘突
(八) 原发性增生性膝关节炎
(九) 踝部筋伤
(十) 跟痛症
(十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二章  常见肝胆病
一﹑何谓肝病?
二﹑急性肝炎(含A型肝炎、B型肝炎)
三﹑慢性肝炎
四﹑肝硬化
五﹑肝病调摄养生    
六﹑胆囊炎
第三章  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俗称冠心病)
二﹑高血压
三﹑中风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脘痛
二﹑慢性胃炎
第五章  唿吸系统疾病
一﹑感冒
二﹑支气管炎
三﹑哮喘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肾炎
(一) 急性肾炎
(二) 慢性肾炎
二﹑泌尿系感染
第七章  其他内科杂症
一﹑糖尿病
二﹑睡眠障碍
三﹑眩晕症
四﹑头痛
五﹑甲状腺机能亢进
第八章  常见妇科疾病
一﹑乳癖(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
二﹑乳痈(又名妬乳、吹乳、急性乳腺炎)
三﹑乳癌
四﹑痛经
五﹑月经前后紧张症候群
六﹑更年期症候群
七﹑子宫肌瘤(石瘕)
八﹑不孕症
第九章  常见过敏性疾患
一﹑过敏性鼻炎
二﹑荨麻疹
三﹑干癣
四﹑湿疹

 

图书序言

杨维杰老师序

  董氏奇穴为恩师  董景昌数代家传绝学,至吾师董景昌始公诸于世。余忝为入室弟子,得其传授,首先于1975年着书宣扬董氏奇穴,其后着作相关论着多本,并在中医大学及世界各地教学加以发扬。经过四十多年之推展,董氏奇穴至今已成世界针灸之显学。

  本书作者曾天德医生,资质聪颖,在台湾百中选一之中医师特考中,以第二名之优秀成绩及格,于1990年代后期入门从余学习中医及针灸,匆匆二十余年矣。

  曾医师好学不倦,努力精进不已,之后攻读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士。 2013年起,我应邀在台北国际中医大会隔年主持特别讲座、2015年、2017年、以及2019年的特别讲座,天德从未缺席。此外我在广州2016、2017之董氏奇穴讲座亦皆参加,期间并曾不远千里自台湾前往美国随余深造,为诸多学生中之佼佼者,于2017年冬与加拿大钟政哲、以色列毕耐思、中国郑承濬,更深一层成为我四位传承入室弟子之一。

  天德如今锐力完成大着《董氏奇穴传心录》,计分为穴位篇、心法篇、治疗篇三大部分。除承继述绍余之太极、阴阳、三才、体应、对应、五行、易卦、脏腑别通思维及方法外,又有所发挥,并创研:「曾氏横通针法」、「筋嵴力学」,阅其内容,颇有可观,甚为实用。

  中医重在心传,此书名为「董氏奇穴应用传心录」,是其习医多年的结晶之作。此书之作,诚如天德其言:「在余三十余年的中医修炼岁月,不断在董氏奇穴、正经体系、方药、伤科技法中淬炼着,后来更参合食物宜忌、精油疗法的优势,尝试找出技法间能融通的交聚点」,而其应用「董门诸多心法…将其应用于内科方药,针灸辨证取穴中,常常应手得效」,足见其应用奇穴已臻相当成熟之境界。

  曾博士教学认真,亦颇得学生喜爱,近年曾受邀至加拿大国际中医学术研讨会、德国罗腾堡国际针灸大会、中国广州国际董氏奇穴针灸大会讲授心得 。除术业有专攻,尤可贵者,曾医师诊病用药施针皆有法有度,仁心仁术颇获患者好评。  

  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学习董氏奇穴能有所裨益,是以为之作序推荐之。
 
杨维杰
2019年仲春于洛杉矶

自序

  中医是人类文明史上流传最久的医学之一,其中精粹,以「针灸术」当之无愧,其简便、迅捷、超效、价廉是举世皆知的优点。除《黄帝内经》所载经典针术外,流传民间的针灸术有一久藏的明珠「董氏奇穴」。1949年之后辗转来到台湾,董门传人董景昌公摒除自珍之心,将渊远流长的绝学广为流传。尔后经其嫡传入室弟子杨维杰博士苦心孤诣,勤求古今医理针术,博通方药易理,不但将古朴质实的董氏奇穴解构其中奥义;更透过太极、三才、五行、易理、《内经》、《甲乙经》、《难经》等基础,创发出多种奇穴原理(内容详载于杨维杰教授所着《董氏奇穴原理解构》)。同时风尘仆仆地前往美、欧、亚、澳等地讲授董氏奇穴,历经四十余年的努力,已将董氏奇穴传播至世界各地,成为针灸界的显学。后学何其有幸能搭上此一正统的董杨针道传承之船,继续航向所有需要此一绝学的苍生万众。

  吾本非家传中医,自17岁起因缘际会得遇启蒙徐清风老师,在其门下遍学正经、方药、武术等,同时亦于林纪穆老师处研修脉学、方药。于1993年退伍后自恩师杨维杰教授处修习各类针灸、方药技能,于数年后承蒙老师不弃,在针灸名家郭啸天师叔见证下收录为入门弟子。日后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经方大家刘渡舟首徒王庆国前副校长门下修读伤寒专业,尔后获得博士学位毕业。于今从事中医门诊与教学已逾二十多个年头。复于数年前在台北,及2015年赴美再次追随杨老师深度学习,得以进一步成为杨老师四位入室弟子之一。

  在吾三十余年的中医修炼岁月,不断在董氏奇穴、正经体系、方药、伤科技法中淬炼着,后来更参合食物宜忌、精油疗法的优势,尝试找出各技法间能融通的交聚点。《史记.扁鹊传》云:「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而在众多技法中,吾得董氏奇穴启迪最多;因为当大多数人只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针灸大成》或在中医现代化中寻找解决方案时,董门诸多心法中常能独辟蹊径,例如董氏奇穴本身奥妙多变而巨大的疗能、或脏腑别通论、太极全息对应、对应平衡、区位针法等,将其应用于内科方药、针灸辨证取穴中,常常应手得效,吾何其有幸竟能觅得此一中医之桃花源地。

  《董氏奇穴传心录》是吾习医多年的结晶,从构思到完稿共历三年余,本书分为四大部分,除了前言外,第一部分为穴位篇,吾于此部分增设参考入经、重点区位,乃根据师传心法及临床观察所得之初步总结,另外主治症状中辑录许多特效穴组,是吾多年临症或参酌各家经验所得。第二部分心法篇,书中所录多为吾师所传法门,将其节录部分精华,并加以阐述及应用,也有吾参悟董杨法门所推衍之法(如筋嵴力学、横通针法等);第三部分治疗篇也是最实用的部分,吾将临床常见疾病按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型等等细细分类,更依其方药、董氏奇穴、或十四正经、食物宜忌疗法、疾病养护等一一细述其要点。针对董氏奇穴的应用在此书里尝试对于疾病不同证型给予合适的董针穴位组合,也许不是最完备的,但透过如此的抛砖引玉,盼能引起诸多董氏奇穴的同好,一番新的运用与省思。

  另外这些年中也发现日常食物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影响,更是一柄双面刃,用之得当,常能一路向癒,食之不当,令人毙命于无形。如急性支气管炎,以风寒寒饮为主的,若误食冷饮、西瓜、香瓜、橘子、辛辣之品,可使原本已渐平息之咳嗽,瞬间暴咳。还有糖尿病、癌症、肾病、干癣、湿疹、久年痛症等皆是如此,故某些疾病对食材宜忌上有特别的讲究者,给予较有针对性的食材建议(现代营养学多半只着重其有效成份或营养素,殊不知影响疾病起伏的,是该食材所归入的脏腑,及所具备的寒热之性,还有食物间的交互作用)。

  在许多重大疾病疗癒过程中,患者常需要完备的「医疗拼图」,因此医者常常需要给予高效的治疗方法外,更须在食物的调控、运动、精神或生活模式的调整给予必要的建议,这才是全人医疗,也是心中所企盼的医疗模式。

  吾认为身为一个合格的医者,除了需博览群书、精通医艺外仍更须心存仁义,不炫虚名。一直以来吾诊间置仿陋室铭体例制「医室铭」字画,常以此自我勉励。

  本书完成,除了感谢恩师杨维杰教授的多年悉心教导与鼓励,更感谢内人的支持及诸多照顾,而本书中的插图多由吾徒粘景皓医师所精心绘制,也感谢杨佳桦小姐的绘图协助、郭志恆协助校对,更感谢在吾习医从医过程中不断地给予支持与鼓励的师友及患者们。

  医理精微,医道无涯。晚辈自知所学有限,但仍盼能尽此一己之力,为天下苍生谋一缕之福。
 
曾天德 谨识
2019年8月25日于台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绝对是超出我的预期的。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穴位介绍手册,但实际阅读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深入探讨董氏奇穴背后哲学和临床智慧的宝典。作者在阐述每一个穴位时,都会联系到脏腑、经络、气血等更深层的理论,让我明白每一个穴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整个中医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对某些复杂病症的分析,更是让我惊叹于董氏奇穴的精妙和高效。书中关于“传心录”的章节,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医者心法和经验的倾囊相授,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关怀,通过文字流淌出来,让人动容。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穴位,更是在学习一种医学思维方式,一种对人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针灸方面的书籍,但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够接地气,不够实用。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描述每一个奇穴时,都非常注重细节,比如什么样的体质的人适合使用这个穴位,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禁忌,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调整。他还会分享一些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小技巧”,这些都是书本上很难学到的宝贵经验。我尝试着在自己身上实践了一些,感觉效果很不错,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资料都来得直接和有效。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舒服,图文并茂,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复杂的穴位描述。我真心觉得,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和学习董氏奇穴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在细细品读中,但不得不说,光是这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那“董氏奇穴传心录”几个字,龙飞凤舞,却又扎实有力,仿佛蕴含着古老智慧的传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穴位定位的细致描述,不仅仅是经络走向的图解,更多的是结合了体表标志和触诊手法的指导,让我感觉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身边手把手教学。我尝试着在自己身上比对了几处,确实能感受到那些微妙的差异和要点。这让我对学习董氏奇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不再觉得那些神秘的穴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可以触摸到的身体之钥。而且,作者在叙述时,常常会插入一些古代医家的小故事或者临床上的真实案例,这不仅让阅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更让我对这些穴位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治病救人”的初心和医者的仁心。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学习,希望能真正掌握这些宝贵的疗愈技法,为身边的人带来一些帮助。

评分

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他不仅仅是在传授一套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医学理念,一种以人为本、内外兼修的治疗思想。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心法”的论述,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医术,不仅仅是穴位和手法,更重要的是医者内心的修为和对病人的同情心。当我读到那些关于辨证施治的讲解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医者,在与我分享他多年的临床心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董氏奇穴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更是连接身心灵健康的桥梁。我从中获得的,远不止于穴位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健康、对医者责任的全新认识。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我不是科班出身,对中医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皮毛,但这本书的内容却意外地让我感到清晰和易懂。作者在讲解每个奇穴时,都会从其渊源、理论基础、主治病症、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条理非常清晰。尤其是那些关于奇穴的配伍应用,作者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并且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这样配伍,其内在的逻辑是什么。这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看一些中医书籍,常常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道如何下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系统学习董氏奇穴的可能性。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医案精选”,那些真实有效的案例,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我能感觉到作者是真心希望将这套学问传承下去,并且是用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态度来呈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