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谈养生百问百答

老中医谈养生百问百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 健康
  • 养生保健
  • 疾病预防
  • 家庭医学
  • 中医问答
  • 健康生活
  • 饮食养生
  • 老年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节目
樊医师主讲《中华文化与中医养生》讲座录制

  ●什么是养生?怎么养生?
  ●春秋二季是受孕的最佳季节?
  ●人的病从哪里来?为何会生病?
  ●为何说西医治病、中医治人?
  ●中医如何调治青春期叛逆性格?

本书特色

  中医医疗基础是养生
  受益一生‧健康一生
  求医不如求己,健康就在自己手中


  樊医师以实务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引领您进入中医养生的宝库
  读者有了这本书,彷彿大医就在你身边,谆谆教您如何养生?
  依循中医养生法、老祖宗的智慧,樊医师教你掌握人生4大关键期的正确养生之道

  儿童期→决定孩子一生顺利成长的关键。
  让孩子健康不生病;并培育其心灵与智力发展。
  青春期→要先补养脾胃,帮助孩子长高、长结实;
  重视孩子的身心变化,培养生活好习惯。
  更年期→女性调养不适症状,多释放压力;
  中年男性肝肾渐衰,少吃、减油、忌熬夜。
  老年期→饮食以清淡为宜,运动以不累为度。
  多一口不吃,多一步不走,不可过度劳累。

  了解中医养生观,身体常保安康
  从传统文化与中医之间的关系出发,详细解说中医基本观念,如中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思想基础等。唯有掌握中医精气神的养生关键,才能在身体状况好时,治未病(养生)。

  详列养生关键期,从幼到老保养体质
  论述儿童期、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4大时期的养生要点,从幼儿到银发族全方位照顾。另探讨四季保健、情绪健康等重要议题,让您由内而外,轻松养好不生病的体质。

  贴心提供名医建议,防患未然不生病
  作者总结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养生主张,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各式生活例证,阐发中医养生之道,提供贴心的名医建议,希望帮助读者找到健康泉源。
 
辞海拾遗: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思潮的演变与影响 本书导言:时代的烙印与思想的激荡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哲学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演进。这是一个充满剧变与反思的世纪,西学东渐的冲击、传统文化的重塑,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型,共同塑造了彼时中国思想界的独特图景。我们不关注具体的养生术或医学实践,而是将焦点集中于宏大叙事之下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以及美学观念的嬗变。本书将梳理二十世纪初,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以新文化运动为先声,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性重估的知识群像;继而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历程;并最终呈现出改革开放后,哲学领域在思想解放浪潮中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现象学等思潮的吸收、本土化与再创造。 第一编:启蒙的阵痛与传统的重构(1900-1949) 第一章:传统哲学的黄昏与西学东渐的浪潮 本章首先回溯晚清至民国初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对儒家“天道观”的现代化解读尝试。重点分析胡适、陈独秀等人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呼唤,如何引爆了对传统哲学基础——尤其是形而上学和性理学——的激烈批判。我们关注的并非他们对传统医学的评价,而是他们如何从哲学层面否定了“旧道德”与“旧思想”的合理性,转而寻求西方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和进化论作为新的立身之本。 第二章:中国哲学史编纂学的兴起与范式的转移 重点探讨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构建中国哲学史框架上的开创性意义与局限性。冯先生试图以形而上学、宇宙论的视角,将中国古代思想纳入一个清晰的逻辑体系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上的“科学化”努力。同时,我们探讨了梁启超等人试图建立“新国学”的努力,其核心在于如何从哲学上为民族精神寻找现代性的依托,而非讨论具体的养生实践。 第三章:理性与“心性”的论辩 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以熊十力、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唯识论和对中国传统心学(阳明心学)的回归与改造。他们并未停留在探讨如何通过气血调和来延年益寿,而是将心性论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试图以佛学和儒学的深层智慧来对抗西方的机械论和唯物主义思潮。本书将详细辨析他们如何运用“体用不二”的哲学概念,重构主体性,反思现代性的危机。 第二编:宏大叙事下的哲学整合与发展(1949-1978)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本章深入分析了20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何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关注点在于其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被解释、被阐释,尤其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对中国知识分子思维方式的根本性重塑。我们将考察其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取代,以及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认识论命题的哲学探讨。 第五章: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哲学的早期探索 在这一时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成为重要课题。本书关注的焦点在于中国哲学家如何运用辩证法原理,来分析物理学、生物学等前沿科学的进展。例如,对生命起源、物质结构等问题的哲学思辨,这些讨论完全脱离了传统医学中关于“精气神”的具体操作层面,而是在更抽象的自然哲学框架内进行的。 第六章:伦理学与历史观的统一 探讨在新的社会结构下,中国传统的伦理体系如何被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和集体主义伦理所取代。重点分析了“为人民服务”的伦理内涵,以及历史观如何从循环论或天命论转变为进步的、目的论的线性历史发展观。 第三编:思想的解放与多元的回归(1978至今) 第七章:真理标准大讨论与哲学思想的解冻 改革开放初期,哲学领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哲学转向。本书分析了这场讨论如何打破了僵化的教条主义,为哲学研究的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其核心是对认识论基础的重新确立。 第八章:西方哲学思潮的集中引进与消化 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现象学(胡塞尔、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萨特、加缪)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对中国哲学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重点分析了中国学者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弊端,并探索人的主体性、意义构建和语言的哲学基础。例如,对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引入,是对中国哲学中“道”与“本体”讨论的一种现代回应。 第九章:本土哲学现代化的新探索 本书最后考察了当代学者在吸收了西方哲学成果后,如何反过来重新审视和发掘中国传统哲学(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中的现代价值。这不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运用现代哲学范畴,如时间性、身体性、主体间性等概念,来重新诠释传统哲学命题,旨在构建一套既立足于中国文化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哲学体系。 结语:跨越世纪的哲学对话 全书总结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从追随、批判到创造的艰难历程,强调了思想界在回应时代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巨大活力与深刻反思。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中国思想是如何在东西方碰撞中实现自我重塑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樊正伦


  ●着名中医学家
  ●1982年获医学硕士学位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法定负责人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指导专家
  ●曾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要创办人及古籍编辑室主任
  ●2006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从事中医临床与研究40余年,广泛研读历代中医典籍,在多种疑难病症的预防和治疗,皆有丰富经验和良好疗效,有「中医教父」之美誉。
  ●具有深厚中医文化理论修养,着作有《中医教父的养生智慧》,主编《明清中医名着丛刊》、《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等中医学着作。
  ●近年受邀在媒体、校园,举办中医讲座,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医养生」系列讲座,获得热烈欢迎及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医健康权威顾问、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中医专家、《北京晚报》健康快车节目资深中医顾问。
 

图书目录

【自序】防微杜渐,远胜事后打针吃药
 
第一篇什么是中医养生?
第1章中医的根是什么?
1 《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元气就像瓦斯,会越用越少?
3 了解生命的规律
女性以「阴」为主,男性以「阳」为主
4 中医如何看病?
5 人为什么会生病?
6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还原现场
  Q1 学「小周天」或「逆式唿吸法」,可补养元气吗?
  Q2 脐疗与九窍通的关系为何?
  Q3 为什么有些人会不停咳嗽?
  Q4 为何有时会感觉上气不接下气?
  Q5 一年四季如何正确养生?
  Q6 人工种植的中药,药效是否会打折扣?
 
第2章什么是养生?
1 什么是养生?如何养生?
2 养生3大迷思?
减肥不吃饭,吃素更健康,炎夏开空调
3 药食同源的智慧
4 想吃就吃,浅尝辄止
特别想吃的东西,通常是身体最需要的
※还原现场
  Q1 脑膜瘤手术后,如何进行食疗?
  Q2 为什么清晨会手胀、关节痛?
  Q3 为何一进补就会上火?
  Q4 身体虚就要进补?
  Q5 一次吃多种保健品,会不会互相抵触?
 
第二篇四季对症养生
第1章细说疾病
1 中医如何分类疾病?
2 人致病的3大原因为何?
3 什么是「望闻问切」?
4 把脉的3个问题
※还原现场
  Q1 为何有人不易生病?有人一生病就很严重?
  Q2 如何调理慢性肠胃炎?
  Q3 为什么手脚会龟裂?
  Q4 产后便结该怎么办?
  Q5 老年人小腿为什么会经常抽筋?
  Q6 经常头痛、头晕的原因何在?
  Q7 宝宝排斥副食品,该如何是好?
  Q8 《黄帝内经》的不生病要诀为何?
 
第2章四季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1 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2 哪些是春天常见的疾病?
冷热交替,容易伤风感冒
3 哪些是夏天常见的疾病?
肠胃道疾病和暑热最常见
4 哪些是秋冬常见的疾病?
秋燥易咳嗽,冬寒易腹泻
※还原现场
  Q1 夏季为何容易上火?
  Q2 秋天如何「抢秋膘」?
  Q3 何时保养能让女人最美丽?
  Q4 夏季食用辛辣物,如何寻求平衡?
  Q5 春、冬两季容易上火该怎么办?
  Q6 头皮发炎为何无法治癒?
 
第3章四季养生
1 四季养生=遵守阴阳规律
2 春季养生
衣着密实VS.养血调肝
3 夏季养生
避免流汗过多耗损心气
4 秋季养生
吃「秋梨膏」防秋燥
5 冬季养生
用药食补养肾阴肾阳
※还原现场
  Q1 做完心脏绕道手术后,如何保养、饮食?
  Q2 前述各种补药,是否适合所有体质?
  Q3 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如何饮食?
  Q4 肥胖者不适合选用六味地黄丸?
  Q5 冬天盗汗严重,越出汗越冷的原因为何?
  Q6 更年期女性如何服用「乌鸡白凤丸」?
  Q7 心律过慢者或老年人洗三温暖有好处吗?

第三篇族群养生
第1章儿童期养生
1 孕期要注意哪些事项?
不提重物、不偏食,防止水肿、高血压
2 新生儿护理
用枝条水淋浴,喝「黄连甘草水」
3 婴儿护理
以母乳餵养,注意饮食、排便
4 幼儿护理
保护脾胃,观察大便,留意天候
※还原现场
  Q1 除了母奶,可否让婴儿补充副食品?
  Q2 孩子下午排便正常吗?流鼻血该怎么办?
  Q3 如何分辨发烧的种类?可使用哪些处方?
  Q4 如何治疗「手口足病」?
 
第2章青春期养生
1 补养脾胃是关键
用「六味地黄丸」帮助孩子长高、变结实
2 让孩子培养好习惯最重要?
3 关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4 如何调治青春痘?
中医用「清热凉血解毒法」祛痘
5 如何避免肥胖症?
3岁以后多吃天然食物
6 孩子的心理变化更应重视?
※还原现场
  Q1 如何让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平稳?
  Q2 如何面对孩子的早熟问题?
  Q3 女儿经痛得很厉害,是否跟出游有关?有何补救措施?
 
第3章更年期养生
1 女性更年期症状有哪些?
热潮红、盗汗、烦躁、忧郁等不适症状
2 更年期「重在调不在治」?
3 女性调养更年期的方法为何?
4 女性更年期情志养生
学会释放压力,切勿憋闷
5 男性更年期症状有哪些?
40岁过后,肝肾渐渐衰弱
6 男性调养更年期的方法为何?
少吃、减油、忌熬夜
※还原现场
  Q1 面临更年期,该不该停降压药?
  Q2 罹患轻微高血压可以不吃药吗?
  Q3 75岁以上的老人经常耳鸣需要治疗吗?
  Q4 喉咙常起泡、牙齿惯咬腮帮子,身体哪里出问题?
 
第4章老年期养生
1 首先要调整心理状态
2 老年人的生活、运动须知有哪些?
银发族健康程度检视表
3 为何足部保暖很重要?
4 为什么要保护肝气和肾气?
5 老年人如何防治常见疾病?
※还原现场
  Q1 如何调理脾胃虚弱、上热下寒的状况?
  Q2 心房颤动患者平时须注意什么?
  Q3 吃树皮能返老还童吗?在中医学上有无根据?
  Q4 头痛时血压偏高,不痛时血压偏低,该如何调养?
  Q5 治疗「重症肌无力症」选用中药或西药?
 
第四篇情志养生
第1章情志与五脏健康关系密切?
1 心和脑何者为主宰?
西方认为是脑,华人以为是心
2 五志和五脏的关系为何?
喜怒悲忧恐,五志与五脏相互影响
3 性格是天生的吗?
五脏状态影响性格
4 养心的诀窍是什么?
处事动脑不动心
 
※还原现场
  Q1 如何对待家中的过动儿?
  Q2 如何调节肝气与肺气,维持健康?
  Q3 为何人年长后会感觉焦虑、忧郁?
  Q4 《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和「志闲而少欲」各为何意?
【附录】五行对应关系表
 

图书序言

作者序

防微杜渐,远胜事后打针吃药


  2010年5月,我应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节目邀请,以「中华文化与中医养生」为主题,进行共计10次的讲座。讲座播出后,出版社的编辑同仁与我联系,建议将讲座内容集结发行,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问世。

  身为一名从医40余年的中医师,我深知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经常看到许多原可防患于未然的疾病,却因病家不予留心,养痈遗患,终致重疾,而这种情况尤以近十几年来为甚。

  痛心之余,我不禁思考:在生活水准大幅提高的今天,为何病痛无减,恶疾丛生?答案大约有二:

  第一,今人凭借发达的科技、丰富的物质,已可做到许多古人无法想像的事情。然而,当人们沉湎于现代生活的种种好处中时,已不自觉地违背自然规律。这种逆天而行的做法,终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二,今日社会节奏之快、竞争之激烈,是几十年前无法想像的,人们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起居无节,喜怒无常,终日忙于经营,无暇顾及身心健康,日积月累,最终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病已造成,再想恢复健康状态则慢如抽丝。

  如何在身体健康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成为现代人当前的重大课题。这个问题绝非一人一时可以解决,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基于这些认识与想法,我总结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养生论述,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养生之道进行阐发,以期于固陋之辞中,或有一二句益于世人,则我心已慰,这便是我出版此书的首要目的。

  在学习、领悟、运用中医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中医是一门「执形而上之道,用形而下之术」的学问。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背后,蕴藏着积数千年之功的中华文化。

  透过中医学的内容,我们可以观察到,古代先哲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方式,这是前人穷毕生之精力、言造化之神奇的智慧结晶。祖先为我们留下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只待有心人发掘传承,以荫后世。

  我力虽不逮,也必尽心探求,以求不负前人苦心,抛砖引玉,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尽绵薄之力,这也是我出版此书的另一目的。

  附带说明的是:本书出版主要针对大众,并非学术类书籍,但求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书中不免有零散无序、管窥蠡测之弊,留待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老中医谈养生百问百答》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手中握着一本泛黄的古籍,正在向我传授着古老的养生秘诀。我一直认为,养生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而这本书的“老中医”身份,恰恰契合了这一点。我希望它能带领我重新认识我们身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理解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书中“百问百答”的形式,无疑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表明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针对性地解决了人们在养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我期待能够从中找到关于睡眠质量、情绪管理、以及一些日常小毛病的应对方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方法,更能让我理解背后的原理,从而建立起一种主动的、科学的养生观念。我不太喜欢那些一味强调“补”或者“排”的书,我更看重的是一种平衡和调养的智慧。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深邃的东方哲学,同时又具备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那它无疑就是一本值得我反复阅读的珍宝。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传统养生很有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要么写得过于玄乎,要么就只是零散的养生小贴士,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老中医”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信任感和经验的积累。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慈祥的长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健康和长寿的智慧。我尤其好奇它会从哪些角度去解读“养生”,是关于饮食起居的日常细节,还是更深层次的精气神调养?这本书的“百问百答”形式,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疑问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困扰我已久的健康疑惑的解答,并且学到一些切实可行、能够融入我生活的方法,而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理论。我非常看重书里是否能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观,会不会将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器官或症状。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探索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一定能给我带来不少启发。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传递的那种“传承”和“智慧”的氛围。《老中医》这个称谓,本身就承载着几代人的经验积累,是一种历经时间考验的宝贵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沉淀下来的养生智慧,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不是故弄玄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我非常好奇,书中的“百问百答”会涵盖哪些内容?是关于日常饮食禁忌、四季养生要点,还是关于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调理?我希望它能解答我那些关于体质、关于季节性变化对身体的影响等方面的困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察觉”自己的身体,如何通过一些细微的信号来判断身体的需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养生选择。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强调某种单一养生方式的书籍,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全面、辩证的养生理念,能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大道至简”的养生哲学,那就太好了,让我明白,真正的养生,其实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

评分

我最近正在寻找一些能真正帮助我改善生活状态的书籍,而《老中医谈养生百问百答》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养生这件事,越是简单、越是贴近生活,越是能坚持下去。我尤其期待这本书里提到的“百问百答”模式,感觉它会非常聚焦,能够直接解决我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健康小问题。比如,我一直纠结于早上应该如何吃,晚上应该如何睡,或者在换季的时候,身体总会出现一些不适,这些小细节,我想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而且,“老中医”的身份,让我觉得书中内容的可靠性会很高,不会是那种凭空臆想或者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私人健康顾问,随时可以翻阅,给我提供专业的指导。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不会只是教我“怎么做”,而是能让我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我才能真正理解养生的精髓,并且长期坚持。我希望它能带来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让我的身体越来越健康,生活越来越有活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号《老中医谈养生百问百答》,让我在阅读之前就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养生智慧,往往蕴藏在最朴实无华的日常生活中,而“老中医”这个称谓,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一些被现代人忽略的、却对健康至关重要的养生细节。书名的“百问百答”形式,也预示着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感觉它能解决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养生难题。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食物,如何通过简单的运动来缓解身体的疲劳,或者在压力大的时候,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传递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养生理念,让我明白,养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融入生活的一种智慧。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激进或者极端的方式,我更看重的是一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养生之道。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带来很多启发,让我更加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如何活得更健康、更有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