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中医养生,即是调养与治疗并行的精准医学 近两年,我在每场演讲都会跟听众分享一个概念:从临床经验观察,中医之所以养生,是因为「调养与治疗同时并行」,在此脉络下,针对疾病本身可以用勐峻治标的方法,尽快除去体内的致病因素与病理代谢废物,让气血恢复初步畅通与平衡,先达到调养的目标;同时,深度强化经络脏腑的通畅稳定性,疾病才有可能长期稳定控制,也才有「治癒」的可能。说白了,中医的目的就是「恢复自我疗癒」与「防病」的本能。
所以,民间盛行「治病找西医,调养找中医」、「西医治疗较快,中医调养较慢」的观念,是跟我们中医的临床认知有差距。试想,如果一名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必须一辈子服用降血压药与降血糖药,请问这治疗是快或慢?我所知道的许多西医俊杰,也不赞成患者如此依赖药物。所以问题关键不在快慢,因为治疗疾病本来就有「初期控制病情,防止恶化」以及「长期稳定、恢复自我正常运作」的阶段目标,我想,这是所有医学的初始共同性。
◎针对不同体质调治,中医与精准医疗殊途同归 正因这样的共同性,既使是讲求实证的现代医学也开始注重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二○一五年一月美国总统欧巴马宣布美国进入「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的时代。精准医学的定义是:在针对每个人体质差异和疾病的异质性的特殊考量下,订定的疾病预防、预测、诊断和治疗策略;其内容包括:预防、预测、药理基因体学及病人积极参与等。现今医学在实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与循因医学(Mechanism-based Medicine)的基础上,发展出「精准医学」,它不但应用人体共通的生理和疾病的机制,还强调个人的独特体质,特别是疾病机制的阐明对临床正确诊断更为重要。
这与中医传统的「体质学说」与「辨证论治」不谋而合,是认真看待疾病演变与最终疗癒过程的必然结果,不论中、西医,从这样的视角观点诊治,才可称「中西医合疗」,以成就民众健康的福祉。
◎中医、西医互补互助,方得治道 话虽然如此,却不代表中医早已囊括西医的内涵,也不能妄言「只有中医才能根本治病,西医不行」,这种义和团式的夜郎自大,无助于民众对中医的认知与使用率,所以,在《康健》为我出版的这三本书中,我尝试把中医思维的精华,以现代疾病的诊断方式,用民众易懂的话语呈现,特别注重气候、生活习惯、饮食偏好对疾病的影响,期盼民众能透由文章内容,能辨清疾病的本质,与个人殊异的保健之法,不管是借由西医、针灸、推拿硚按、气功、中药、食疗,都必须回归:「明辨体质、穷究病因、谨守病机」的操作,方能达到辨证论治的精准医学。
所以,希望本书的读者,别再轻易随网路贴文起舞;很夯的蝶豆花未必适合你,蜂蜜柠檬水也未必能改变体质通治百病,因为真正学有专精的中、西医不会如此夸夸其谈,当代医学新趋势「精准医学」也更不会如此。
推荐序
中医调治,为民众打造客制化的治疗方针 人体构造精密,其中运行机转更是奥妙,每个人除了性别差异,生理机能、脏腑器官皆天生近似,同样都是血肉之躯,却在人生旅途有不同境遇。有人身体健康期待呷百二,有人却长年遭受病痛折磨,痛不欲生;后者也许是错误的健康观念、不适宜的治疗,或生活环境出了问题……其中病因现代人难以深究。
随着时代进步、国民教育水准提升,大家更期待有品质、健康幸福的人生。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医,建立了「阴阳五行」概念及「人体经络系统」理论,因科技的辅助,使一向被认为「玄学」的中医论述走向科学化,中医谈的「症现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脏六腑」便可得到许多科学验证。
「体质不同,养生大不同」,足以显见中医调养极注重个别差异,比方同样是血糖偏高,中医不仅根据数据判断,更要依照个人身体「寒热虚实」的状态,找出血糖异常的原因,再给予能够恢复体内平衡的处方──不论是针灸、硚按、用药,均依照这种「辨证论治」的思维,进行调整与恢复人体自我修护的本能。
中医所有治疗与养生方法皆秉持「天人合一」的精神,以期人体能自我疗癒,而过程中,会因个体心性、习惯不同,有相应的调治方法,这相对西医讲求数据、均一、标准、仪器化的治疗,反而带来另一种「客制化」的治疗模式。
杨世敏院长视病犹亲,深受广大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更遵循中医「药食同源」的脉络,结合农食教育的趋势、力邀屏东县内优秀的果农进行养生系列讲座,希望民众对在地优良农产品的关注,不限于「从产地到餐桌」,更注重「从餐桌到人体」的养生功效;不仅顾及食材口感,也要吃得健康!
屏东县县长 潘孟安
我是法国人,也看中医 当我苦于坐骨神经痛时,遇到了杨医师。
身为一个欧洲人,起初非常惊讶他在屏东的明医诊所,登记挂号的人龙有多长。来自全国各地的病患家属漏夜排队,就为了确保隔天能够排入杨医师的看诊名单。当轮到我进诊间时,我以为会看到一位不可一世的医生,但出现在眼前的却是位谦虚、脚踏实地,充满爱与关怀的医师;我忽然感到十分亲切!
在接下来的七年,我们成为朋友,交流了不少观点。杨医师见识广博,且在治疗过程中总是和蔼可亲,治疗方法效果极好,无论在我做物理治疗时或是预后,都获益良多。
从事旅游业四十年来,我看到这美丽地球的环境仍然持续恶化;期间我参与了两届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COP),分别为在卡达举办的第十八届和巴黎第二十一届大会,尤在第二十一届达成了着名的「巴黎协议」。我与杨医师交流时,感受到他也非常关注未来的环境、人类发展、世界和平以及其他我心系的主题。
杨医师不遗余力推广健康概念,我视其着作、课程及讲座为一份献礼,衷心希望他的作品也能以各种不同语言出版,嘉惠世界其他角落的人们!
新概念旅游总裁
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COP)顾问
法国 白里德(Bernard Bialyl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