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文武兼修不悖离 中国文化才能真正扎根 中国武术在千年传承下有其丰富的文化与知识内涵。在身体的部分有各种关于力学及解剖的独特技击技巧,并与中医医学理论结合的养生保健;在心灵部分则有关于品德修养以及天地自然的生命哲理。
中国武术文化蕴含强韧的生命力,当社会不安动盪时,武术的技击防身跃升为习武的首要目的;而当人民安居乐业时,人们开始改而追求武术的保健养生,增强体能与健康;在文化不断地提升下,武术的品德修身养性,则俨然成为时代使命。
古人文武兼修,春秋战国时的「士大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至圣先师——孔子也有配剑。三国的武圣——关羽,其夜读《春秋》的故事也是流传千古的美事。唐朝的诗仙李白〈侠客行〉注1以及诗圣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注2,两人更是将武学、文学与仙学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每读来,豪气沖天,回肠盪气!
武术结合国学,早在中国武术的招式名称可见雏型,如「推窗望月」、「寒芒冲霄」、「天王托塔」、「迎风展翅」……等等,民国初期中央国术馆的「满江红拳」或后来的「满江红剑」搭配岳飞〈满江红〉的词曲演练招式更是国学结合武术动作的典范。
然而若仅仅是文字与动作的结合,实不足以展现国学与武术于万一,必须深入了解国学及武术,甚而对于品格或个性有何深邃的影响?方能将武术与相应的国学做深层的连结,达到薰陶气质,陶冶品德的功效。
读者必须了解,文字、声韵与动作皆能陶冶个性,而个性也会反过来影响人对文字、声韵与动作的喜爱。
从朗读国学可以发现喜爱读诵《论语》者,有中规中矩的气质;喜读《诗经》的人多浪漫;多愁善感的人喜好宋词。武术亦然,刚勐的八极拳可以使人消除胆怯,柔和的太极拳能使人放松心情,脑筋灵活的人喜爱多变化的八卦掌,动作敏捷快速的人喜欢翻子拳。
武术与国学互为表里,两者紧密的连结不言可喻,此外更可应用中医阴阳与五行的原理,达到身心合一的养生保健,拓展延伸国学与武术结合的效益。
近来许多的教学为推广武术将其游戏化,希望能将武术往下扎根,因此着重游戏与趣味而忽略了练习的正确性,轻忽品德与内涵的薰陶性,无异于「买椟还珠」或是「引鸩止渴」,看似习武者年龄层下降,但学到错误的伸展方式与训练模式,也种下错误的习武种子,日后想导正或是锻鍊正确的武术时,必须另外花一番功夫校正,但是学习的态度却是影响一辈子。
观察市面上标榜国学与武术合一的儿童教学,韩基祥老师的教学法理念是有趣又不失正确性,练习之余又不流于严苛,本人与韩基祥老师为精益求精,赋予国学武术更深层的文化精髓,因此于本书特别增列功效性的说明,设计十大保健功效,并附加相对应的穴位保健按摩法提升功效,这些内容非常适合现代人,尤其亲子之间建立共同的话题与语言。
健康的身体以及修养的品德是一生重要的资产,没有健康的身体,财富没有意义;没有修养的品德,生命是不完美。国学如太极的阴,代表着静、心灵;武术如同太极的阳,象征着动、身体。国学武术,动静相养如太极一般的完整与协调,不仅是个人生命修养基础,也是中华文化的呈现,如此的推广与耕耘,便能往下扎根,向上发展,广布全球。
文/国际气功养生联盟理事长‧李章智
序2:
国学功夫 立下礼让、忍耐、武德、涵养的侠骨风范 从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但与其说是「工作」,我更喜欢以「弘道」自居。时至今日,在台湾,有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面临了不易被大众接受的命运,在无后人可衔接传承的情况下,许多优质文化被迫凋零。因此,早在读书时期,我就一直思考如何重新包装老祖宗的智慧却又能不失其精髓?
二OO六年我在三崃辞修中学担任实习教师时,受到武侠小说金庸大师《连城诀》中的「唐诗剑法」启发,再以先祖父所编创的「满江红剑」做为编拳参考,尝试将「唐诗」结合「武术」,延伸出了「唐诗拳法」。后因开馆教授幼儿武术而将动作简易化,却因此大受欢迎。在教学过程中,赫然发现一旦将武术动作与唐诗的字、音及画面做连结,竟能加速增加孩子的学习记忆,也因此「唐诗拳法」成为了我幼儿武术、儿童武术功夫教学的启蒙教材。后有馆内昔日助教离职后,竟依唐诗拳法之概念重新编串动作,并註册商标,标榜自己为创始者,但教材早已南辕北辙,在此不愿多做批评。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每每观看新闻不禁感叹,身为教育者的我们,除了给予学生书本上的知能外,还能给予什么?名作家九把刀在作品《功夫》中提到,「世上有一种东西,叫做『正义』,『正义』是需要高强功夫的。」而我则认为「正义」是必须要有莫大勇气的,没有力量的正义是空谈,没有正义的力量则是暴力,倘若人人心中都有正义,世上岂有暴力?很遗憾,现今的社会似乎已逐渐地丧失了正义与捍卫正义的勇气,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渐渐消逝,我认为当中最大的关键便是在「教育」。由于现代孩子生得少,有愈来愈多孩子因为事事都被父母打点得好好的,只需要读书就行了,反而不会去思考为人处事最根本的学习态度与做人道理,他们很有主见,却往往忽略彼此互动所需的尊重与礼仪;加上现代的教育虽然愈见多元,资讯的获得也愈来愈容易,却导致孩子反而因选择性变多,难以察觉自己真正适合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便让孩子产生自我感觉良好或是观念偏差的现象。
「学习功夫」将有机会改变这个现象,若能让孩子学会「吃苦」与「互重」,这将比给予他再多的物质享受来得更为重要。很多人常问我,「功夫」究竟在学什么?是华丽的拳脚招式,还是骇人的分筋挫骨术?其实老祖宗传下来的武术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武德」。何谓「武德」?容人、尊重人,如此而已。正所谓「拳脚小功夫,容人大丈夫」。学习武术得学会吃苦、学会忍耐、学会专注、学会包容、学会互助、学会尊重、学会和谐。
学习武术讲究伦理道德,「对上以尊、对下以敬、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简单几个字对照现在社会,不免发现很多人容易因为年龄的增长,造成贪、嗔、痴相互牵引,使得知易行难,知行难合一。因此我们常说「练拳如同照镜子」。修练愈深愈能照出深处的自我。随着功夫的修练,会发现人是如此地渺小,虽然武学功夫的本质是「攻防应对、止戈为武」,但我认为止戈之道不仅是制止干戈,而是如何不动干戈、不生干戈,一切由心而起,有所争,有所执,方有争执;无所争,无所执,如何争执?这时我们将会发现,「练拳」不只是练拳,而是「炼拳」。当拳愈炼愈精时,却也愈炼愈深愈有内涵,所谓「功夫」,不再仅是自强不息或是争强夺胜,而是人生的修行。
真正的中国功夫,讲究的是「以武入道」、「拳禅合一」。武术是一条寻求自我的道路,亦是学习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哲理,学的是思维,学的是智慧,学的是透过身体与心志的修练来重新整合自己、了解自己、在这寰宇尘世中懂得和谐地运用自己,进而体悟人生开拓智慧,这就是武术在学的东西。武术练的不只是单纯毫无感情的肢体动作排列组合,而是探究生命最初的心灵饱满动力与身体适应外在能力所能承受的最大韧性,好让自己能在这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矛盾冲击下,完成更高层面的和谐智慧。因此武术的练习可以照映出习武者的本心,亦能修正自身的不足。透过武术的修练,能够从中检测自己、反省自己、明辨是非、包容互重,人人若能如此,社会自然太平。
衷心感谢李章智老师的协助,令「唐诗拳法」的概念得以持续延伸,当「国学」结合「武学」,这在「文化意义」来看,不仅只是「文创」或是运动的多元发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身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薪传」二字是我毕生的使命,我愿是传承大道上的苦行僧,衷心期盼复兴传统文化,令国学与武学能向下扎根,让孩子们透过文化的洗礼,逐渐地培养出「礼让、忍耐、武德、涵养」的侠骨风范与浩然正气。
文/韩门武集功夫学苑馆长‧韩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