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研究: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研究: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申诉专员制度
  • 香港政治
  • 历史制度主义
  • 公共行政
  • 行政复议
  • 香港研究
  • 制度研究
  • 政治学
  • 法学
  • 申诉机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瑞典在1809年率先建立申诉专员制度,成为这种制度的发源地。香港于1989年构建和运行申诉专员制度。25年来,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在监督行政权力、改善公共行政、提高公共服务、救济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可以丰富、加强和发展行政学在行政监督内容体系方面的成果。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其绩效,都属于行政发展的范畴。从现实出发,治理行政失当是中国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虽然中国政府採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建立和实施行政效能投诉制度、行政覆议制度和行政信访制度等等,但其收效并不明显。为了更加有效治理行政失当,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鑑香港申诉专员制度。为了凸显研究的理论意义,避免就制度而论制度,作者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来研究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主流制度分析方法,实际上是政治学中出现的第一个新制度主义学派,对「什么是制度?」「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制度如何变迁?」「制度如何设计?」等问题作出独特的回答。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本书的研究逻辑是制度安排——制度运行——制度绩效。除了第一章导论外,本书其余六章可分为四个部分。本书的第二章界定了申诉专员和申诉专员制度的内涵,划分了申诉专员的类别,追溯了申诉专员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它的四个演变原因,剖析了它的五个主要要素,总结了它的六项功能。第二部分包括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法律文本中的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第三部分为在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生成和变迁中,香港申诉专员制度是个因变量,它可以是个自变量,主要内容在第五和六章。第四部分为本书的第七章。它分析了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在两个方面给中国带来的借鑑与思考,即应该建立申诉专员制度和改革效能投诉制度、行政覆议制度、行政信访制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理论依托与方法
四、研究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申诉专员制度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申诉专员制度的内涵
一、申诉专员的内涵与类型
二、申诉专员制度的内涵
第二节 申诉专员制度的演化
一、申诉专员制度的演化历史
二、申诉专员制度的演化原因
第三节 申诉专员制度的要素与功能
一、申诉专员制度的主要要素
二、申诉专员制度的功能

第三章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生成特点与原因
第一节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生成的特点
一、生成过程的长期性:放大的历史视角
二、生成主体的对立性:冲突的分析框架
三、生成秩序的合法性:行为-制度-结果的分析模式
第二节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生成的原因
一、旧行政申诉制度在新环境中的危机:「关键节点」
二、申诉专员观念的输入:制度-观念结构
三、有限的理性设计:制度-利益结构
四、总督的主导作用:权力的非对称性

第四章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变迁的特点
一、变迁的片断性:历史分期
二、变迁的演进性:路径依赖
三、变迁的行政主导性:制度的非中立性
第二节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变迁的动因
一、香港政治制度的变迁:制度—环境结构
二、香港申诉专员制度设计的缺陷:意外后果
三、新的申诉专员讯息和观念的输入:制度—观念结构
四、香港申诉专员的理解与行动:制度—行为结构

第五章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的内部管理
一、公署机构改革:算计途径
二、公署文化管理:文化途径
三、公署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提供背景
第二节 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的外部治理
一、公署对公众的宣传:制度塑造动机
二、公署争取政府的合作:制度配置权力
三、公署与同行的交流:理念影响政策
第三节 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的业务处理
一、公署的投诉处理:制度框定范围
二、公署的主动调查:制度塑造策略

第六章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绩效评估
第一节 申诉专员制度绩效评估概述
一、申诉专员制度绩效评估的内涵
二、申诉专员制度绩效评估的原因
三、申诉专员制度绩效评估的主体
四、申诉专员制度绩效评估的指标
第二节 公众维度的绩效
一、公众对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认识度
二、公众对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满意度
三、公众对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诚信度
第三节 行政系统维度的绩效
一、被投诉的行政部门分布
二、投诉的行政失当类型
三、确认的行政失当类型
四、对申诉专员建议的反应
五、对申诉专员公署调查的配合
第四节 申诉专员公署维度的绩效
一、公署的产出
二、公署对投诉的调查程度
三、公署的工作效率
四、公署的工作质量
五、公署对投诉人的帮助程度
六、公署对行政改善的影响

第七章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借鑑与思考
第一节 中国申诉专员制度的构建
一、建立中国申诉专员制度的原因
二、建立中国申诉专员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三、建立中国申诉专员制度的设想
第二节 中国效能投诉制度的改革
一、中国效能投诉制度的演变
二、中国效能投诉制度与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比较
三、中国效能投诉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第三节 中国行政覆议制度的改革
一、中国行政覆议制度的问题
二、中国行政覆议制度与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比较
三、中国行政覆议制度的改革
第四节 中国行政信访制度的改革
一、中国行政信访制度的问题
二、中国行政信访制度与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比较
三、中国行政信访制度的改革对策

后记

图书序言



  加强和改进行政权力监督,改善和发展公共行政,既是行政管理研究的永恆主题,又是有效政府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从世界范围看,申诉专员制度是行政监督丛林中的一朵奇葩,它的主要特色在于申诉专员调查「行政失当」(maladministration),提出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改善行政建议。这种制度具有200多年历史,分布在大部分国家或地区。

  瑞典在1809年率先建立申诉专员制度,成为这种制度的发源地。香港于1989年构建和运行申诉专员制度。25年来,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在监督行政权力、改善公共行政、提高公共服务、救济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可以丰富、加强和发展行政学在行政监督内容体系方面的成果。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其绩效,都属于行政发展的范畴。从现实出发,治理行政失当是中国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虽然中国政府採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建立和实施行政效能投诉制度、行政覆议制度和行政信访制度等等,但其收效并不明显。为了更加有效治理行政失当,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鑑香港申诉专员制度。

  为了凸显研究的理论意义,避免就制度而论制度,作者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来研究香港申诉专员制度。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历史制度主义是一种主流制度分析方法,实际上是政治学中出现的第一个新制度主义学派,对「什么是制度?」「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制度如何变迁?」「制度如何设计?」等问题作出独特的回答。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本书的研究逻辑是制度安排——制度运行——制度绩效。除了第一章导论外,本书其余六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香港申诉专员制度是世界申诉专员制度的组成部分。申诉专员制度的基本理论为具体分析香港申诉专员制度提供背景和指导。本书的第二章界定了申诉专员和申诉专员制度的内涵,划分了申诉专员的类别,追溯了申诉专员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它的四个演变原因,剖析了它的五个主要要素,总结了它的六项功能。第二部分包括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法律文本中的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第三章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生成特点,解释它的生成原因。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生成具有生成过程的长期性、生成主体的对立性、生成秩序的合法性等特点。它的生成是旧行政申诉制度在新环境中出现的危机、申诉专员观念的输入、有限的理性设计和总督主导作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四章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分析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变迁的特点,解释它变迁的动力。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变迁具有片断性、演进性、行政主导性等特点。它的变迁是由香港政治制度环境的变迁、香港申诉专员制度设计的限制、新的申诉专员讯息和观念的输入、香港申诉专员的理解与行动等原因造成的。在其生成和变迁中,香港申诉专员制度是个因变量,它可以是个自变量。这体现在本书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使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观点分析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的内部管理、外部治理、业务处理。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的内部管理包括机构改革、文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的外部治理包括它对公众的宣传、争取政府的合作、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香港的业务处理主要包括投诉调查和直接调查。第六章在概述申诉专员制度绩效评估的基础上,从公众、行政系统和申诉专员公署三个维度,构建了十几个一级和二级评估指标,採取历史比较法,评估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绩效,得出香港申诉专员制度是有效的结论。该章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历史制度主义在制度的绩效评估或结果分析方面的不足。第四部分为本书的第七章。它分析了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在两个方面给中国带来的借鑑与思考,即应该建立申诉专员制度和改革效能投诉制度、行政覆议制度、行政信访制度。这是本书的重要落脚点,也是前面几部分的合理延伸。

  本书作者陈志勇是我指导的第二届博士生,他的本科、研究生也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就读。十年的厦大学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敢于挑战新课题,善于提出新观点。志勇有多年的律师执业经验,也为研究香港申诉专员制度这一选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志勇专程到香港申诉专员公署实地观察、访谈相关人员,也到香港图书馆、香港大学等机构查阅、复制相关资料。本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香港申诉专员制度、改革中国效能投诉制度和行政信访制度,有厚实的理论支撑,详实的数据资料,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本书有独到的见解,为申诉专员制度这一研究领域作出了新贡献,创造了新价值。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研究: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一下子就勾起了我身为一个台湾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台湾虽然也有类似的监察与申诉机制,但香港作为一座独特的国际都会,其制度的演变与运作方式,尤其是在“历史制度主义”这个理论框架下被审视,想必能提供许多值得借鉴与反思的视角。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关键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是如何受到历史、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深入探讨。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过去的制度选择会持续地影响未来的发展。因此,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香港的申诉专员制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一步步塑造而成,其中又包含了哪些“非理性”或“偶然”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如何演变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制度形态。此外,台湾和香港在殖民历史、法律体系(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以及社会治理模式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又各有其独特的脉络。我很想知道,香港的申诉专员制度在处理某些复杂的公共服务失当、政府失职等问题时,其程序设计、调查方法、以及最终的裁决和建议,是否能为我们台湾在优化类似制度时提供一些“他山之石”。这本书的理论取 Metaphors 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制度的表面描述,而是能深入挖掘制度背后的逻辑与驱动力,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研究: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立刻点燃了我作为台湾读者对香港公共治理的探索热情。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绝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其历史土壤之中。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来研究香港的申诉专员制度,这让我看到了深度分析的潜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勾勒出香港申诉专员制度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历史轨迹,并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历史事件、政治思潮、社会需求,扮演了关键的“催化剂”或“塑造者”的角色。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惯性”与“路径依赖”,即过去的决策会持续影响未来的发展。因此,我非常好奇,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在早期设计时,是否有某些关键性的选择,塑造了其后来的权力运作、调查范围、以及与民众互动的模式。Understanding these historical underpinnings is crucial for comprehending its present-day efficacy and potential challenges. Furthermore, given Hong Kong's unique position as a global financial hub with a distinct legal and political system, its approach to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and citizen redressal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Taiwan, which is also continuously seeking to improve its governance frameworks. I am keen to learn how historical context has shaped Hong Kong's specific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its response to evolving societal expectations.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瞬间激起了我对香港公共治理体系的好奇心。《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研究: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光是这个题目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追求。我尤其对“历史制度主义”这个研究方法感到兴趣。在台湾,我们对监察、申诉等类似机制并不陌生,但以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来审视香港的申诉专员制度,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维度。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并且深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是如何交织作用,最终塑造了制度的形态。历史制度主义强调路径依赖,也就是说,早期的选择会持续性地影响后来的发展。因此,我渴望了解,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在建立之初,那些关键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决策,是如何奠定了它日后的运作模式,甚至在某些方面“锁定”了其发展方向。此外,香港的社会文化背景、其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与大陆中国关系的演变,都可能对申诉专员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很想知道,这些外部因素在历史的进程中,是如何渗透到制度的肌理之中,并塑造了它的功能与局限。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一直在关注如何提升公共部门的透明度与问责机制,香港的经验,尤其是在一个经历了复杂历史变迁的社会中所形成的制度,无疑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评分

书名《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研究: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学术“探秘”冲动。作为一位来自台湾的读者,我对香港的制度设计,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其独特历史与社会背景的机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选择“历史制度主义”作为研究视角,就意味着这本书不会止步于对制度现状的描述,而是要深入挖掘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历史根源。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制度变迁”,以及这些变迁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历史制度主义的精髓在于理解制度的“生命史”,它如何产生、如何演化、又如何被固化。因此,我期望书中能够呈现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在殖民时期、回归前后等关键历史节点上,其制度目标、权力边界、运作方式的演变过程。 Furthermore,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经济发达但政治体制独特的地区,其申诉专员制度在处理民众对于政府部门服务效率、公平性等方面的投诉时,是如何运作的,是否能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案例和经验。对台湾而言,如何建立并完善独立、高效的申诉与监督机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香港的经验,特别是其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与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种“追根溯源”的学术探究。香港的申诉专员制度,对于许多台湾的读者而言,可能是一个相对陌生但又充满潜在借鉴价值的领域。这本书以“历史制度主义”为视角,这本身就暗示着一种深度的、非表面的分析。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来剖析香港申诉专员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历史制度主义常常强调,制度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特定历史情境、政治妥协、以及早期制度设计的深远影响。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香港申诉专员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它如何在这些外部压力与内部机制的互动中,逐渐确立其权威性和运作模式。特别是,书中是否会探讨早期制度设计中那些“关键时刻”(critical junctures),以及这些时刻是如何引导制度走向特定方向,而非其他可能的发展路径。例如,香港的殖民历史背景、其作为东西方交汇点的特殊地位,都可能为申诉专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带来独特的印记。理解了这些历史脉络,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其在面对当代社会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特质与局限。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一直也在关注公共领域的问责与效率问题,香港的经验,尤其是在一个有着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下的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