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绪论前面就不应该再写前言了,但有些问题还要声明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我已思考了三十多年,写作的冲动一直未减。台湾一家大书局老总生前多次盛情向我约稿。我准备在台湾出版。但大陆几家出版社找我说,大陆 14亿人口,一印就几万本,台湾能印几本呢?所以我又决定在大陆出版。一家权威出版社审读了五遍,我书中引用的古典文、外文资料,他都一一找到原作,加以核对,十分认真。但大陆出版,内容观点必须符合「上级」的意思,还有一些原因,我还是决定改在台湾出版了。所以,书中很多语言和说法都是以在大陆的口气,这里也就不改了。其实这本书第一稿,我更满意。这是修改五次后的稿子,再要修改就没有意思了。可惜第一稿已经不存在了,我亦无力恢复。 
   我在国外任教授回国时,在机场口占一绝,附此,可见我现在的心境。 
   少年迹纵半天涯,
   云里归来万绪纷。
   心事平生无一遂,
   可留笔墨付来人? 
   2018 年 5 月 27 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绪论  中国的哲学不能救中国,但能救世界 
   真正的学者要能把握风气,而不可趋尚风气。前几本书出版后,我一直说:写这些书时,我有点不合时宜。书出版后,又觉得有点趋奉时尚,其实都是我一贯的观点。我写这本书,仍然是如此。  
  一        本书的书名原来就叫《中国的哲学不能救中国,但能救世界》,副标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写好之后,有关人士说,这个标题容易引起争议,争议不怕,但如果影响出版就麻烦了。几经商议,决定以副标题为正题,并易以书名。书名变成《中西文化的冲突》,但我写作时,内容和思路都是以「中国的哲学不能救中国,但能救世界」来写的。     
   每一章内容经过论证后,最末一句都是这句话。现在也不再改了,希望读者注意。当然,这个内容也是「中西文化的冲突」的内容。  
  二        日本在 1868 年明治维新之前,学习的是中国文化,是个非常谦卑、温顺而又非常讲究礼仪的民族。明治维新开始,改学西方文化,不久,就併吞、侵略了很多国家。攻打中国,攻打朝鲜,和俄国开战,和德国开战,把本为中国属国的琉球强行併入日本版图,佔领朝鲜,佔领台湾等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是轴心国的重要成员。而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讲究「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西方文化是「富国强兵」、「弱肉强食」的文化。一位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经过研究,写了一本论述日本的书,叫《菊与刀》,菊是美丽、清雅、文明的象征,刀是武力、残杀的象征。我总结了一下: 
   菊=中国
   刀=西方
   菊+刀=日本 
   日本既有中国式的彬彬有礼、温顺恭敬,又有西方式的崇尚武力和弱肉强食的观念。     
   在别人没有刀的时期,中国是菊花,很好;当别人有刀的时候,便可以噼开你的大门,把菊花砍掉,还叫你割地赔款。英国学者蓝诗玲写了一本《鸦片战争》的书,论述了英国强行卖毒品鸦片给中国,还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     
   所以中国温和的哲学不能救中国,必须採用西方的哲学,铸刀,练刀,富国强兵,但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用刀,那就是残杀,战争,世界大战。如果全世界都放弃刀,而变为「菊」,遍地鲜花,而无斗争和暴力,世界将是何等美好。所以中国的哲学不能救中国,但能救世界,而且能使世界更美好、更安宁。  
  三        本书中所说的中国文化、中国道德都指的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国家中,在世界上,应该以民为主;《尚书.五子之歌》中也说「民惟邦本」,民的追求仅仅是生活的幸福指数提高,古今皆然。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民的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举世公认的不是强大的美国,更不是俄罗斯,也不是法国、英国等品牌老牌国家,而是北欧的一些国家,那里的人民生活安逸舒适,平等自由,无忧无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该读书的读书,该干事的干事,该休息的休息。其实那里并没有很多亿万富翁,国家也没有高端的核武器,也没有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亿万富翁的钱能花的了吗?
 核武器能使人生活幸福吗?     
   这使我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记孔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和北欧的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现状相同,但孔子讲的是天下大同的状态,而不是一国一地的幸福。孔子还提出「去兵」、「去食」,他对强大的武装设备和力量不感兴趣,对能使人人富足的生活措施也不感兴趣,他只赞成他学生曾子说的,成年人和孩子们在沂水里洗洗澡(游泳),在雩台上吹吹风,唱唱歌而回家的生活(见《论语.先进》),不要十分富足,不要十分强大,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身心畅快,无拘无束的生活就行了。其实这就叫幸福,北欧人不就是这样吗?你如果天天要强兵,经费都用在军备上,人的幸福指数便降低了,所有国家都在强兵就可能发生战争。你如果天天要富国,就可能竞争,就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的幸福指数也不会太高。但是你不强兵,人家强兵,你的国家,你的幸福就难保。     
   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就是凭着「船坚炮利」打入中国,强迫我们割地赔款。像北欧那些国家虽然幸福指数很高,但是如果军事强国派一支武装部队,很快便可打败它。所以中国的哲学「去兵」、「去食」不能救中国,必须採用西方的「富国强兵」的哲学,国家强大了才能保障人民的幸福。但是,全世界如果都採用中国的哲学,都不从事军事竞争,都各自安逸的生活着,洗洗澡,吹吹风,唱唱歌,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十分美好,十分自在。所以中国的哲学能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十分推崇:「伟哉造化」,「伟哉夫造物者」,「天与人不相胜,顺物自然」(庄子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语);「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子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语)。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遵从自然而用之),所以,中国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反对破坏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族与万物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加干预)。但西方人以为人是宇宙的中心,认为「自然必须作为一个奴隶来为人类服役」(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笛卡尔的人类哲学》)。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中说:「培根认为对自然必须在她漫步时穷追不舍,令她提供服务,使她成为奴隶,她应当被加以强制,科学家的目的就是拷打出自然的奥秘」。所以,西方人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结果,各种农药、化学药剂、核武器、直到转基因,大自然遭到无穷的破坏,直接受害的便是人类。现在全世界人都已认识到破坏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对人类的害处,有的已无法挽回。     
   尤其是军事竞争,各种导弹、核武器、化学武器等等快速发展。快速中,人类的寿命、地球的寿命,也快速走向灭亡。当人类即将灭亡之前,也许会想到,早知採用中国自然的哲学,人类和大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多好啊。但那时为时已晚,「春风虽欲重回首,落花不再上枝头。」     
   柬埔寨由于战争和其他问题原因,十分落后贫穷,但吴哥窟却成为世界奇观之一,原因便是那里七百多年来无人光顾,无人建设,也无人破坏,所以成为世界上难得的奇观之一。这就叫无为而无不为。     
   但全世界都在破坏自然,利用自然,从大自然那里索取很多,佔领市场。中国人如果不研究自然,不利用自然,还仍旧击壤而歌,抱瓮灌园,便会落后,落后可能还会挨打。所以,中国人必须放弃自己的哲学,利用西方的哲学。但如果全世界人都採用中国的哲学,都亲和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这个世界将会更美好。所以中国的哲学能救世界。  
  四
        自信到一定程度,便会自大;自大遇到挫折,便会自卑。中国人本来是十分自信的,1840 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自称「天朝」,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皆是「夷狄」,只能「恭顺」天朝,「倾心向化」,「倾心效顺」,一切外国人外国高官见到中国的皇帝,必须下跪磕头,接受「敕谕」,外国人到中国,都是来进贡的,来仰见天朝天威的。中国「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朝」。此外,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看不起外国人的。     
   外国人一切都不行,连形象也丑陋,头发丑,眼睛丑,面貌丑,身体丑,都不如中国人。中国人认为「鬼」最丑,唐书.卢 传》记卢 「貌陋……人皆鬼视之」。因为卢的相貌丑陋,人看他是鬼。谚云,「丑得像鬼一样」,故称外国人为「鬼子」,或「某国鬼子」,或统称为「洋鬼子」。     
   但鸦片战争失败后,又打了多次败仗,中国人由自信而自卑,开始认为中国的器械不行,船不坚,炮不利,后来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不行,最后认为中国的文化不行,于是要全盘西化,「打孔家店」、「废孔」、「废除读经」。其实,打了败仗,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不行,中国的历史和世界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春秋战国时,齐鲁文化最先进,产生了孔子、孟子、墨子、孙武子等一大批圣贤,荀子也是在齐成名的,还有「稷下学宫」,在世界上都是十分先进的,但却被文化落后的秦打败了。楚文化也很先进,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文化人创作的《楚辞》,对后世影响巨大,但也被秦打败了。南朝文化也大大先进于北朝,结果被落后的北朝打败了。宋文化的先进超过了唐,在世界上也是无可比拟的,但被文化非常落后的金打败了,后来又被文化更落后的元灭掉了。     
   在世界上,希腊文化是非常先进的,结果被落后文化的罗马打败了,罗马又被文化更落后的蛮族打败了。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证明,先进文化被落后文化打败是常事。所以,因为打败仗而论证中国文化落后,是没有根据的。这一问题,从五四到现在的学者都认识错了。(本段内容我在书中还有详细的论述)     
   学习西方,还是对的,西方也学习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治政的国家,西方一直是贵族和教会把持政权,后来学习中国,也实行文官治政。现在世界上,凡先进的国家,都实行文官治政,而且又有所发展。西方学习我们很多,我们当然也要学习人家。     
   日本学习西方,学其长处,但仍然保持自己的传统,尽管这种传统来自中国,但已成为他们的传统,所以,必须保持。美国的鲁思.本尼迪克特着的《菊与刀》中《引言》部分说:「他们倾慕西方文化,同时又保持着良好的传统……菊花与刀,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     
   中国人的思维很奇怪,或者认为自己最伟大,是人类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夷狄,连「天朝」的尘埃都不如,或者认为西方一切都好,中国的一切都不好。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     
   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全集》第4册) 
   按照胡适的说法,中国人真是没法活下去了。如前所述,原来中国人认为外国人身体不行,像鬼,远不如中国人,现在胡适们又认为外国人身体比中国人强了。人一自卑,一切都不行了。     
   所以,必须一切学习西方。     
   宋人《铁围山丛谈》卷三记:「王黼……面如傅粉,然须发与目中精色尽金黄……大抵皆人妖也。」王面白,头发胡须与眼内皆金黄色,这和西方人差不多,但当时人视之为「人妖」,亦鬼之类也。当然,是很丑的。现在年轻人又把头发染黄,身体也要学西方,不但学习西方,而且还要打倒自己,消灭自己的传统。「中国的书一本也不要读」(鲁迅语),「把线装书全部扔到茅厕坑里」(吴稚晖语),最后要废除汉字,就是因为汉字记录中国的传统,把汉字废除,一了百了,但还不放心,还要废除汉语。(皆见本书)汉语废除,汉字废除,中国实际上就亡了。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如果中国的文化价值是100,日本学了得70分,这70分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的传统。西方文化价值也是100,日本学了又得 70分,那么日本就得到了140分。而中国学习西方得了70分,又把自己的100分打倒抛弃,那只有70分。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首先要继承自己的100分,然后再把西方的70分学到手。  
  五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是对的。但五四运动,「打孔家店」、「废孔」、「废除读经」等,把中国传统文化贬的一文不值,力主「全盘西化」,对后世产生极坏的影响。我在本书中已分析,这些观点都是没有根据的。其实,五四那一批人,除了鲁迅写了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外,几乎没有人做出什么像样的学问。创作方面,除了鲁迅写了一篇《阿Q正传》外,也没有见到有什么特别好的文学作品。胡适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写了一半,但治哲学史的学者都认为这不是哲学史,根本没有哲学,而且其中有几百年的哲学,他一字未提,对后世没有太大的影响。徐志摩名气很大,但我看到所有介绍他的书和文章,都是他如何追求女人,闹三角恋爱的事,没有一个人说出他在文化上有什么贡献,好容易找到他的几首诗,也十分平常,有的读不下去。胡适写新诗名气最大,他的新诗几乎没有一句可读,《胡适全集》收入他的第一首新诗《孔丘》,「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这叫什么诗。     
   还有他书写傅斯年撰的对联:「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叫对联吗,这就是「五四」名人的水准。     
   我甚至怀疑五四部分名人连基本常识都没弄懂,读五四时很多文章,他们经常把儒家学说和道教并称,要扳倒儒学和道教,如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学问题》中说:「欲废孔学,欲剿灭道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何以故?因中国书籍,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这两类之书故,中国文学,自来即专用于发挥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故。」他显然把道家学说理解为道教了。儒道学说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创始于东汉。连道家学说和道教这最简单的区别都未弄懂,就天天批判,这五四一些名人的水准,也真可以。     
   但新文化运动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破坏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破四旧」其实是这种运动的继续。传统文化中主要是道德文化、爱国文化。传统文化中断,人的道德水准迅速下降,爱国反而成为人嘲笑的对象。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否认自己的传统,日本的传统来自中国,但他们从不否认;中国人要废除汉字,日本不废除,而且日本是顶着美国的压力不废除。世界上也只有中国人不尊重甚至嘲笑辱骂自己的民族英雄。这些都是五四及其继承者反传统影响的后果。     
   我在书中说,中国人的素质下降,并不是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而是自己传统文化缺失的结果。我们需要认真的、准确的研究西方文化,尤其是其哲学和科技。我们需要继续富国强兵,壮大自己,提高自己。但同时更需要保存、继承好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五四以来否认自己传统、否认自己文化的思想一直存在,中国其实需要一次大的文化变革。中国的传统很丰富,但现在我们需要「移风易俗「(《礼记.乐记》语),更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语)以我多年来对历史的研究,可以判定:中国在2026年、2027年会有一场大的文化变革,同时带动社会的大动作。     
   《周易.系辞上》有云: 
   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至动」就是动盪,说明有活力有生机,生气勃勃,这是变革所必须有的气魄,但「至动」到一定程度,能不乱吗?乱就不好吗?大乱必有大英雄出现,大英雄必能「移风易俗」,必能控制局势,但最终要达到「天下大治」,应该是好事。我的最大愿望便是恢复传统文化的地位。没有自己独立文化的国家,算不上真正的大国。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也正确的对待西方文化,倘能如此,则吾国幸也,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再补充说明,本书论述中有时用「文化」,有时用「哲学」。固然,文化中包括哲学,哲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似不必浪费笔墨再加解释,唯读者以意会之,以意见之。 
 陈传席
 2016年7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后记
 
   我写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为中国文化争面子,而是比较中外文化之后得出的结论。
     
   书写了很长时间,先是萌酝于南京,然后写于北京,再后因事而暂停。两年前,我在马来亚大学任客席教授,教书之余,又接着写。本计画在马来亚大学完成这本书,但中途又有事,又停止了。都是俗事,但没办法。在国内写作,干扰太大,我想到美国找一个地方写作。到了美国,干扰少了,但发现用资料不太方便,于是又回到北京。本想从容不迫的写作,但不可能。再过几天,我必须去拉曼大学任教,于是又是匆匆。一是断断续续,气接不上;二是匆匆,没能细加审核,所以有些引文重复。但因所论证的问题不同,也没删;三是我还有很多资料没用上,有点遗憾。
     
   本书第十一章〈中西艺术〉(下)部分,基本上是已出版的拙着《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上卷第一章中的内容,但这次收入本书中,我又作了很多修改,删去了一些,又增加了很多内容和观点,不是完全的重复。第十章〈中西艺术〉(上)则完全是新作。希望从事艺术研究的朋友给予特别的注意。
     
   书的第三章,部分外文资料是我的学生方汀代为蒐集,并由他译为中文并做了部分说明。关于基督教问题,我曾向着名基督教研究专家杨慧林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张靖请教不少。书稿完成后,本想拿给他们看看,但有点害怕。三国时,钟会着《四本论》,完稿后拿去找大学问家嵇康请教,但到了嵇康门前,「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是把书稿包起来,从院外扔进去,然后转身就跑了。钟会不敢面呈书稿,而把书稿扔进嵇康院里,嵇康肯定会看。杨慧林和张靖都没有院子,所以,我既不敢面呈,也没有「于户外遥掷」,有问题只好由我自己负责了。
     
   书写完后,有人告诉我,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也说过,中国的文化将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大意)。21 世纪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我一直没有读到汤因比的这本着作,但从别人的着作中看到他说的「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又说中国文化将是「统合未来世界的主轴」等。奇怪,英国的学者近来老是讲中国的好话。蓝诗玲着《鸦片战争》,大讲英国的财源来自卖毒品给中国,对不起中国,「感到羞耻」等。加文.孟席斯着《1421:中国发现世界》,大讲中国人最早作环球旅游,最早绘制世界地图,比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新大陆,比库克早350年发现澳洲。中国达到麦哲伦海崃,比麦哲伦出生还早一个甲子等等。这个现象值得研究。
     
   但如果汤因比真心讲过这些话,那么可证明:吾道不孤。汤因比的书,我没有读过,并不遗憾;但汤因比没有读到我这本书,很遗憾。(一笑)我在前言中说中国到2026 年至2027 年必有一次大的文化变革,即「至动」。有人劝我改一改,不要那么具体。我思考好久,决定不改。等待着历史的验证。
     
   读者读我这本书,如果批评,我希望从大的方面着眼,细节和个别引文,肯定会有问题。在大陆写作过程中,反覆被折腾,也是个原因。
     
   对五四那时代的学者,我的批评居多。其实,我对那时代的学者和文人能以天下为己任,能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平等地待所有人,能保持独立的人格,其风气,其社会环境,都令我艳慕。提起五四,我们会首先想到最重要的领袖人物陈独秀。我还专门到了安庆陈独秀的墓地去弔唁。当时我写了五首诗,四首不宜在大陆发表,最后一首是:
 
   五千载后降斯才,可怜无人认点埃。
   大则难容今依是,陵园相望久徘徊。
 
   附记于此,表明我对五四那批人,有批评,也有赞同。
     
   本书中的图片除特别注明外,都是笔者奔波世界各地拍摄而来。周毅泽先生多次认真审读,我在书中引用大量的古典资料和外文资料,他都一一找到原着、原期刊加以校正,十分感谢。
     
   书局对着作出版,规定十分苛刻,本书五次校稿,我都在国外任教,部分在国内才能查到的资料及引文注释等,承林木、徐华烽、方汀等协助,我的太太石莉博士帮我校勘,皆至为感念。
     
   我在马来亚大学、拉曼大学任教期间,拉曼大学校长蔡贤德先生、中华研究院院长张晓威、黄文斌先生、国家上议员何国忠先生以及潘碧华、郑皓千先生给予我多方帮助,皆十分怀念。
 
 陈传席
 2016 年7 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2019 年9 月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