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男女:政治不正确的中东观察

埃及男女:政治不正确的中东观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埃及
  • 中东
  • 文化观察
  • 社会
  • 性别
  • 政治
  • 旅行文学
  • 阿拉伯世界
  • 异域风情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Egyptian Men and Women
  Politically Incorrect Observations on the Middle East


  神祕的埃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度?

  港女李雅诗每年前往埃及游历,早已摆脱游览古蹟名胜的观光客心态,而能洞见内里。她从当代埃及的性别、宗教、文化等面向切入,用词辛辣,往往「不政治正确」,却直探核心;她不赞成无条件的认可接受便可称作「包容」,而主张「敢讲敢骂,正源于深入理解」,当批评基于事实,出于真诚,自然不怕受挑战。她笔下的埃及,有着最荒凉与最精致的情景。诚如所云:「在埃及的日子,就是如此令人矛盾,又爱又恨。」

本书特色    

  一本不留情面、言辞狠辣且政治不正确的当代埃及文化观察!

名人推荐

  李天命(香港作家/诗人)
  区家麟(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顾问/资深传媒人)
  沈旭晖(香港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客座副教授/Glocal Learning Offices创办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雅诗 博士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毕业于香港大学哲学系,主修英美哲学。读博士时开始学阿拉伯文,从此游走于三个世界。

  博客︰mustashriqa.blogspot.com   
  脸书︰www.facebook.com/mideastsociety     
  乐团︰www.facebook.com/thenurcollective
 

图书目录

总序GLOs人文及社会系列/孔德维
推荐序/李天命
推荐序/区家麟
推荐序久违了,埃及港女/沈旭晖
代序叫他们降低视线/李雅诗

【第一部】男女
序幕我的中东剧场
埃及街头生存手册
握手哲学
旅舍艳遇
一千零一夜情
用长辈图搭讪
埃及人爱的问题
烟雾人生
黑寡妇
沙漠水兵
急色商贩
我成了埃及姨太太
美女城市曼苏拉
亚历山大历险记
言语无味
在埃及当女人
悲剧性性悲剧
结语昇华

【第二部】社会
埃及速写
走私技巧
公德心是甚么东西?
埃及的两个世界
间谍生涯原是梦
中产埃及
国际友人
埃及人眼中的中国
真主的语言
浸淫在律法禁止的音乐中
结语三世

【第三部】宗教
蒙昧时期
殉道与隐遁
犹太人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征服罗马的末世预言
香港最男尊女卑的地方
西奈山行—摩西取得十诫的地方
拿戈玛第—灵知派中心
硷谷修院—到沙漠隐修
坟墓之城—生死同住
洞穴教堂—从垃圾中升腾
浸信会堂—埃及福音音乐
穆斯林兄弟会的叛徒
魔鬼之左手
人奶联谊令
欲望斋月

【第四部】讨论
社会型态
女权问题
教门光谱
常见vs.所有
刻板印象
男女差异
文化高下
自由主义的危机
言论自由
头巾争议
保护真正的弱势
批驳「文化平等论」
左胶辨
从争取人权到放弃人权
主观客观
不同vs.没有高下
文化有没有高低?
文化平等就没有男女平等

后记死在开罗

图书序言

总序

GLOs人文及社会系列

孔德维/GLOs研究总监 


  为何知识与文字愈益廉价?这是简单的供求定律问题,但却要从历史脉络阅读与理解。

  二十一世纪经济交流在通讯技术革新下日益频繁,人类思维难以赶上科技的步伐。自iPhone,即第一部智慧型电话在二○○七年出现后,3G技术渐趋成熟,通讯模式由语音转移至数据;一年后4G标准规范面世,如今已出现5G技术,极速提升数据速率。其下载速度比现有4G最多快一百倍,可快速连接不同机械之间的网络,如家居人工智能,远端医疗等。智慧型手机的发展也一日千里,推进整个资讯科技发展。其起步于二○○○年代,二○○八至二○一二年爆发性成长,其转捩点在于iPhone的成长。智慧型手机引起全球轰动,也成功拉动3G用户暴增,进至4G更高速上网时代。5G技术已达临盆之际,不同经济体之间在此数年难以调整自身定位,寒冬不是将至,而是已到。

  资讯表述的形式影响思想的内涵,无可置疑。这就正如数学算式与图表较文字容易表达抽象思维与逻辑。当网络世界的资讯无限氾滥,万字长文自然较「长辈图」与「迷因」(meme)更难「入屋」。情况就如妈妈为您的吃饭穿衣问题与您理性讨论两小时后,您会在生理上对更多的语言与文字产生严重不安。因此,在网络年代表述资讯,思考的就当是上载角度与泸镜光影,「语言」在这种表述形式中,重要性自然减退。由于大家惯于视角冲击,复杂的论说也要化约为「懒人包」。传统教育要群博览群书,由「博」而「约」。但网络图片则是以「约」为出发点,把一万字化成「一句到尾图」的「小编」较作者本身更具影响力。这不只是赋予资讯第二生命,还是将之变成「迷因」(meme),再认真讨论,「就输了」。作为自我表达的工具的文字,在二十一世纪已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的技术。在Facebook、Twitter普及的互联网世界,文字的供应无限增加,纸媒沦落即是大势所趋。实体报章的资讯不会比它的网上版还快,卖报纸的人自然要问:为何要买我的报纸?

  资讯爆炸后,判断哪些才是实用、高品质资讯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极高,结果就交由社交媒体的演算法代劳。演算法除了分析用户喜好,还会派发他们喜欢的内容。久而久之,用户会以为自己在同温层看到的东西就是全世界;不少人都发现自己和朋友在社交网络中、特别是在现实不大有自信的一群,一旦被「充权」,「自我」便会膨胀,容易骂战、变得极端,甚至有上瘾和情绪问题,不能自拔。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吃电子奶嘴长大的「千禧后」独有的问题。早在一九九七年Paul Gilster就提出「数位素养」(digital literacy)的概念,希望量度个体在网络世界吸收资讯的能力。对在数码世界原生的「千禧后」来说,分辨「假新闻」(fake news)就有如石器时代人类分辨毒草的能力一样来得自然。但对工业时代长大的战后婴儿潮来说,作为「网络移民」(internet immigrant),判断有用资讯的能力就往往闹出笑话。日常成了笑话还好,当「数位素养」影响到总统选举时,一般程度的幽默感,大概也笑不出来。

  前景一片灰暗。但在寒流之中,优质的媒体仍然稳立脚步。《南京条约》刚刚签了一年后,在伦敦创立的老牌新闻週报《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却在《时代》(Times)、《福布斯》(Forbes)、《新闻週刊》(Newsweek)等诸多同行陷入低潮的二○○九年,显着地在发行量和广告业绩上大有进帐。至二○一八年,《经济学人》的营利仍是平稳上昇。报章杂志可借优质与可信的文字在二十一世纪立足,书籍的出版又是可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是GLOs人文及社会系列自许的定位。

代序

叫他们降低视线

李雅诗


  伊斯兰教徒斋月日间不能饮食,日落后的开斋饭常会聚会庆祝,在香港的教徒也不例外,有一次朋友的组织在湾仔清真寺办开斋饭。

  我到了门口,正研究要去几楼,有个男人倚在门外的栏杆,从头到脚然后又从脚到头地打量我。

  《古兰经》里明明说︰「你对信士们说,叫他们降低视线。」(二十四:三十)

  却从来没有人强调,只着重叫女人戴头巾。其实《古兰经》里根本就没写遮盖头发,有写的「降低视线」却没人理,教士和信徒们将公元七世纪沙漠部落里颁示的《古兰经》解释得比原来还父权,实在十分可笑。

  讽刺的是,没有这种告诫的华人社会,反而更少明目张胆理直气壮地打量异性,自然而然地觉得那样是没有礼貌的;但禁令写得清清楚楚的伊斯兰教,其教徒却常有此习惯,他们会觉得女性没包起来的地方就是让他们看的,拿放大镜看也不为过。

  穆斯林还好意思说伊斯兰教保护女人,对不起,我真是听不下去。要将这类不降低视线的穆斯林全部逐出教,这个说法才成立吧。

  现在还是神圣的斋戒月呢。
  一想到这些,就兴致全失。
  然而进到清真寺,听到叫拜声就觉得亲切,虽然声线没有在埃及听到的好听。

  大家可能觉得我很犯贱,为甚么不断去一个我边去边骂的地方,去到专门写一本书来讨论?

  但美好的文学音乐和令人反感的社会习俗,两者所构成的反差,却令整件事更神秘,更有趣。

  每逢跟人提起去中东,就会听到「一个女生自己小心点」这样的话,实在恨不生为男儿身,从来就没听说过「一个男生自己小心点」;好像给人强姦了就是你「自己」没有小心,「早就警告过你了」。

  可惜近年伊斯兰世界原教旨主义反噬,女人包得像粽,男人饿得像狗,妇权不进反退,确实很多麻烦;但与此同时,却有着最荒凉与最精致。

  在埃及的日子,就是如此令人矛盾,又爱又恨。

图书试读

殉道与隐遁
 
在开罗,从十九世纪建造的市中心一直往东走,就会时光倒流去到始建于十世纪的伊斯兰区。这里有无数古蹟,三步一古宅,五步一清真寺。
 
第一次来的时候,毫无心理准备下就走进整片古建筑,彷彿回到中世纪。虽然没有波斯的蓝色那么沁人心脾,但自有历史的魔力。只是不免想到,有这么多精致的清真寺,要如何对抗教士们歪理连篇;建筑艺术予人的感动,都很可能化为宗教的感染力。
 
再后来走进侯赛因(海珊)清真寺,里面墓室的气场实在太强了,简直有冲动要决志。不过见到女人区又是瑟缩一角,还要从后门入,又清醒了。
 
这座清真寺原建于十二世纪,据说穆罕默德外孙侯赛因的头葬在这里,故名侯赛因清真寺。
 
什叶派持血统论,认为穆罕默德的亲人都特别神圣,对他们特别尊崇,可以说比逊尼派迷信。不过我却喜欢什叶派多些,他们有一种悲剧气氛。虽然这叫侯赛因清真寺,可是不表示是什叶派,但对墓葬朝圣的气氛近似。
 
穆罕默德除了是先知,也曾是政治领袖。早期伊斯兰教绝对是政教合一。在穆罕默德死后,由他的同伴们共同推举哈里发。但大家对于谁当哈里发很快就出现分歧。
 
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的唿声很高,却一直没有被选为哈里发。到第三任哈里发被刺杀后,穆罕默德的同伴们终于选立阿里。但他的军事力量不敌一向势力强大的倭马亚部落,他为免多伤无辜,开战时决定跟倭马亚部落的穆阿维亚一世(Muawiyah I)和解。
 
和解后就因为被视为不够强硬而被异见者刺杀。
 
阿里死后,大儿子哈桑跟穆阿维亚一世立约,将哈里发一位让给后者,条件是穆阿维亚一世死后,哈里发要重新由穆斯林选立,不得私自传位。但穆阿维亚一世死前,指定儿子雅季德一世(Yazid I)为继承者。其时哈桑已死,到雅季德一世登位后,要求阿里二子侯赛因表示效忠,但军事上毫无胜算的侯赛因选择拒绝,于是在公元六八○年发生在巴格达附近的卡尔巴拉之役中,与追随者壮烈牺牲。
 
从容赴死,慷慨就义,卡尔巴拉之役所展示的宗教情怀,跟耶稣受难的戏剧张力接近,成为无数教徒心目中极为向往的榜样。卡尔巴拉之役成了什叶派的重要节日十日节。节日庆典中,甚至会有教徒鞭打自己以体验侯赛因的苦难。
 
这就是侯赛因清真寺的力量来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一种“看见”埃及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认知,都停留在了新闻报道、宏大叙事或者刻板印象的层面。而“政治不正确”这个词,恰恰暗示了作者可能选择了一条反其道而行之的路,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有意或无意忽略的真实角落。埃及,这个充满古老文明与现代挑战的国度,其男女关系、家庭伦理、社会结构,必定蕴藏着无数值得深思的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非批判性的、而是充满同情和好奇的眼光,去审视埃及社会的性别张力,去理解父权制下的女性生存困境,也去探究男性在传统期望与现代观念冲击下的复杂心理。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关于中东的遥远想象之外,鲜活的埃及个体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挣扎、抗争、妥协与成长的?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社会地位的真实图景,以及这些图景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现实。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暗示着作者并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要深入到埃及社会最微妙、最敏感的肌理之中。

评分

“政治不正确”这个词,在我脑海中瞬间勾勒出一种敢于直言、不畏压力的创作姿态。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埃及,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又饱受外界误解的国家,其男女关系和性别议题无疑是理解其社会肌理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进入一个不同于媒体描绘的埃及,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多元的埃及。作者是否能够剥离掉那些刻板印象和脸谱化的标签,去展现埃及男女在历史、宗教、文化、经济等多种力量交织下的复杂生活?我期待能够听到那些被压抑的声音,看到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比如,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真实地位,她们的梦想与困境;男性在传统观念与现代冲击下的挣扎,他们的责任与压力。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有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暗示着作者可能将挑战一些陈规旧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埃及社会的性别动态。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获得一种超越表面信息的洞察力,去理解埃及男女在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

评分

这本《埃及男女:政治不正确的中东观察》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那种直率的、甚至有些挑衅意味的表述,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会流于肤浅。作为一个对中东地区充满好奇的读者,尤其是对于其社会文化和性别议题,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提供真正深入且不带偏见的视角。我希望作者能够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带领我们走进埃及的家庭、社区,去倾听埃及男女的心声,去感受他们生活的真实脉络。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毫不避讳地探讨埃及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的碰撞,甚至是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隐性障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固有的、可能是被西方视角所塑造的刻板印象,去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埃及。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埃及”这个国度,更是关于“埃及男女”这个承载着丰富个体生命故事的主体。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很可能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不方便”的真相,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读者,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像是直接抛出了一枚石子,在关于中东、关于性别、关于政治正确这些敏感话题的池塘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作为一个读者,我被这种直率而大胆的命名方式深深吸引。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不回避争议、甚至拥抱争议的态度,去剖析埃及社会中男女关系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现实。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看到对埃及传统文化中性别角色的深刻反思?是否会涉及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领域争取平等地位的艰难历程?又或者,作者会试图揭示在“现代化”的表象之下,古老的性别观念是如何依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埃及男女的生活?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颠覆一些固有的、可能是片面的对埃及社会和其中人们的认知。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饱含人情味的方式,去展现埃及男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家庭、职场、社交场合中的互动与碰撞,以及他们内心深处对自由、尊严和幸福的追寻。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不会是一本温吞的、迎合式的读物,而是充满洞见,能够引发读者深刻思考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不羁的野性,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的独特视角。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捕捉“埃及男女”这个宏大主题的,毕竟,文化和性别一直是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核心的切入点之一。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直抒胸臆、不畏争议的态度,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在学术界和社会讨论中引起过轩然大波但最终推动了深刻反思的作品。我期待作者能够剥开表象,触及埃及社会深层的性别观念、家庭结构、社会习俗,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埃及男性和女性的生存状态。是否会有关于埃及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争取权益的故事?是否会有对传统父权制下男性压力的探讨?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否能用意大利式的细腻和观察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日常对话、眼神交流、甚至是沉默中的复杂情感和权力动态?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能够带领读者走进真实的埃及,感受那里的脉搏,理解那里的困境与希望。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具有一种挑衅性,暗示着作者可能在颠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中东社会的刻板印象,这一点让我尤为兴奋。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近乎故事性的笔触,勾勒出埃及男女在历史变迁和现代冲击下的多重身份认同,以及他们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所经历的爱恨情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