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莉娜:关于生命疗养院,以及人们如何被遗弃的故事

卡塔莉娜:关于生命疗养院,以及人们如何被遗弃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ão Biehl
图书标签:
  • 精神疾病
  • 疗养院
  • 历史
  • 社会问题
  • 遗弃
  • 心理学
  • 个人经历
  • 美国历史
  • 20世纪
  • 边缘人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爱是被弃者的幻觉。」她在他者的身体上寻找爱,最后却落得支离破碎又欲望过剩的下场。无论在爱、性,还是书写中,卡塔莉娜都在逼近现实,也就是自己被留在这里等死的现实。

  这里叫作生命疗养院,是活着的人不再被当作人时去的地方。


  Vita,拉丁文中「生命」的意思。巴西的阿雷格里港市有一间疗养院,名字叫作「vita」。

  「生命疗养院」创立于1987年,一开始是一间收容毒瘾跟酒瘾患者的康复中心,然而没过多久就扩大了守备范围,有愈来愈多被家人断绝关系的人──包括精神病患、残疾者、失业和无家者──被亲戚、邻居、医院和警方直接「丢」到这里。任何一个大城市的角落,可能都有一间像这样的「生命疗养院」。被丢进这里的人无人闻问,没有人权,也没有人需要为他们的处境负责。他们本人往往也不清楚、或记得,自己怎么会来到这个地方。

  卡塔莉娜就是其中之一。她是生命疗养院的院民,但她跟其他院民有点不同,她总是写个不停。她说她在写自己的「字典」,她想把自己的故事记下来。

  人类学家毕尤长期研究全球公卫议题,尤其关注社会边缘人及穷人如何在既有的社会结构及医疗体制中得以存活。1995年3月,他进入生命疗养院,开始和里面的人,包括院民、志工、统筹者一起工作,他想找出城市里这些许许多多的「Vita」是如何产生,以及那些发生在「卡塔莉娜」们身上的故事。

  《卡塔莉娜》有两条主轴,毕尤一方面探求「生命疗养院」这类机构在90年代形成的原因,并将其纳入拉丁美洲新自由主义、当代家庭关系崩解、精神病院去机构化、症状及用药争议等脉络,试图从公卫及国家框架,为身处其中的每一位患者,还有患者家人、医护人员、志工们,搭建一个合理且能容身的舞台。

  另一条主轴则是撰写卡塔莉娜的生命史。毕尤透过一场又一场的访谈、追查各式机构的医疗纪录,拼凑出卡塔莉娜的故事。她的家人为何丢下她?她被丢下的原因,到底是心理上的病、还是身体上的?而在重构卡塔莉娜身世之际,毕尤慢慢看懂了卡塔莉娜的「字典」,懂了她是如何被一个社会所杀,终致迈向真正死亡。

  毕尤在序章提了一个很哲学,也很人类学的问题:什么才是真实?

  人类学者田野时念兹在兹的「在地观点」,在生命疗养院得到了最大挑战:你该如何相信,甚至理解一群可能的疯子说的话?

  自始至终,他们的人生诉说的是一个规模更大的故事,也就是像生命疗养院这样的地方,是如何在贫穷家庭及城市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社会认同的过程是如何建构了一个人,或让一个人死去。

  「她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跟我们不一样的世界,但仍能触及痛处;而透过这个世界,我们有机会读到她和我们面临的不同社会性生活及人的境况。透过接触她的人生及书写,我们也是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我写是为了让自己理解,但,当然,如果你们都理解了,我会非常满足。』」

得奖纪录

  高等研究学院(School for Advanced Research),J. I. Staley Prize
  应用人类学学会,玛格丽特・米德奖(Margaret Mead Award)
  都市、国家和跨国/全球人类学学会,利兹都市人类学奖(Leeds Award in Urban Anthropology)
  Benjamin L. Hooks社会变迁研究所,杰出图书奖
  人文人类学学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Victor Turner Prize for Ethnographic Writing)
  心理人类学学会,斯特林奖(Stirling Prize for Best Published Work)
  医学人类学学会,艾琳巴斯克奖(Eileen Basker Memorial Prize)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欧‧毕尤(João Biehl, 196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健康与健康政策」计画的共同主席。曾获玛格丽特‧米德奖。毕尤研究领域为医疗人类学、全球健康政策、民族志与社会理论等,长期关注巴西社会问题、全球公卫局势、医疗之政经结构变迁。毕尤目前的民族志研究主题为大规模治疗方案在资源贫乏环境中的社会影响、司法机构在公卫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巴西「病患公民」的出现。另着有《求生意志:爱滋治疗与存活政治》(Will to live : AIDS Therapies and the Politics of Survival)。

摄影者简介

托本・埃斯可拉德(Torben Eskerod, 1960~)


  毕业于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目前住在哥本哈根,为自由摄影师,以擅长拍摄系列人物闻名,如Equivalence(1995)、Cassadaga(2000)、Register-Life and Death Masks(2001)、Friends and Strangers(2006)和Campo Verano(2008)。

审订者简介

陈嘉新


  台大医学系医学士、清大历史所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社会学博士,精神科专科医师,曾于台大医院、居善医院与双和医院工作。现为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研究兴趣包括精神科学、神经科学与成瘾科学的社会学与历史学研究。

译者简介

叶佳怡


  台北木栅人,曾为《联合文学》杂志主编,现为专职译者。已出版小说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译作有《恐怖时代的哲学》、《愤怒的白人》、《绝望者之歌》、《变身妮可:不一样又如何?跨性别女孩与她家庭的成长之路》、《恐怖老年性爱》,及《她的身体与其它派对》等十数种。
 

图书目录

导读:书写是为了介入,阅读是为了不遗忘/陈嘉新
 
序:「死一般地活着;外表死了,内里活着。」
Introduction: “Dead Alive, Dead Outside, Alive Inside”
 
第一部 生命
PART ONE VITA
社会遗弃区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
巴西 Brazil
公民身分 Citizenship
 
第二部 卡塔莉娜及她的字母
PART TWO CATARINA AND THE ALPHABET
心智生命 The Life of the Mind
身体组成的社会 Society of Bodies
不平等 Inequality
前人类 Ex-Human
屋子及动物 The House and the Animal
「爱是被弃者的幻觉」 “Love is the illusion of the abandoned”
社会性精神病 Social Psychosis
时间的病 An Illness of Time
上帝、性爱,及能动性 God, Sex, and Agency
 
第三部 医疗档案
PART THREE THE MEDICAL ARCHIVE
公共精神医疗 Public Psychiatry
她作为一名典型病患的人生 Her Life as a Typical Patient
民主化及健康权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Right to Health
经济变动及精神苦难 Economic Change and Mental Suffering
医疗科学 Medical Science
一条生命的终结 End of a Life
声音 Voices
照护与排除 Care and Exclusion
移居及示范性政策 Migration and Model Policies
女性、贫穷,及社会性死亡 Women, Poverty, and Social Death
「我是因为人生才变成这样」 “I am like this because of life”
症状感 The Sense of Symptoms
药疗性存有 Pharmaceutical Being
 
第四部 家庭
PART FOUR THE FAMILY
连系 Ties
共济失调 Ataxia
她的房子 Her House
弟弟们 Brothers
孩子、公婆,以及前夫 Children, In-Laws, and the Ex-Husband
养父母 Adoptive Parents
「想把我的身体当成一种药,我的身体」 “To want my body as a medication, my body”
日常暴力 Everyday Violence
 
第五部 生物学及伦理
PART FIVE BIOLOGY AND ETHICS
痛 Pain
人权 Human Rights
价值体系 Value Systems
基因表现和社会遗弃 Gene Expression and Social Abandonment
家族树 Family Tree
基因群体 A Genetic Population
一次错失的机会 A Lost Chance
 
第六部 字典
PART SIX THE DICTIONARY
「底下潜藏的是这个,而我不打算为它命名」 “Underneath was this, which I do not attempt to name”
第一卷 Book I
第二卷 Book II
第三卷 Book III
第四卷 Book IV
第五卷 Book V
第六卷 Book VI
第七卷 Book VII
第八卷 Book VIII
第九卷 Book IX
第十卷 Book X
第十一卷 Book XI
第十二卷 Book XII
第十三卷 Book XIII
第十四卷 Book XIV
第十五卷 Book XV
第十六卷 Book XVI
第十七卷 Book XVII
第十八卷 Book XVIII
第十九卷 Book XIX
 
结论:「一条通往这些字句的路。」
Conclusion: “A way to the words”
附笔:「我属于起源的一部分,不只是语言的起源,还是人的起源。」
Postscript: “I am part of the origins, not just of language, but of people”
 
后记 Afterword
回到生命疗养院 Return to Vita
 
致谢词 Acknowledgments
註释 Notes
参考书目 Bibliography
译名对照

图书序言

序 

「死一般的活着;外表死了,内里活着。」


  「在我看来,大家都已经忘记我了。」

  卡塔莉娜对我这么说,一边脚踩一台老旧的健身脚踏车,手上还拿着一个洋娃娃。这名女子态度和善,眼神能看透人,年纪大约三十出头,口齿有点不清楚。我是在一九九七年的三月初次见到她,就在巴西南部一间名叫「生命」的疗养院。我记得当时还在脑中自问:她到底以为可以骑着那台脚踏车去哪里?生命疗养院就是她的终点了。卡塔莉娜就跟此地的许多其他人一样,都被留在这里等死。

  生命疗养院的生命是拉丁文中的「vita」,这间疗养院位于阿雷格里港市,这个相对富裕的城市,人口大约两百万。生命疗养院成立于一九八七年,创办人是奇伊.达斯.德洛加斯,他是个在街头长大的小孩,卖过毒品,在改信五旬节教派之后看到一个异象,有位圣灵要他开设一间公共机构,好让像他一样的人也能寻得上帝救恩并重获新生。奇伊和他的教友占用了靠近闹区的一块私人产业,想办法凑合出一间收容毒瘾及酒瘾患者的康复中心。然而没过多久,生命疗养院的这项使命扩大了守备范围。有愈来愈多被家人断绝关系的人—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病人、失业和无家者—被亲戚、邻居、医院和警方留在那里。生命疗养院的团队于是加开了一间医疗站,好让这些被弃者在那里跟死亡一起等待着。

  我从一九九五年三月开始和生命疗养院的人一起工作。当时的我正在巴西的几个地区旅行,记录社会边缘人及穷人应付爱滋病的方式,以及这些人如何被纳入基于全新管制措施而产生的防治计画当中。在阿雷格里港,我访问了人权运动者哲森.威恩克勒,他当时负责统筹这座城市的爱滋病防治计画。他坚持要我去生命疗养院看看:「那里是人类的垃圾场。你一定得去一趟。在那你会亲眼目睹人能对人做出什么,以及在这个时代,『身而为人』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我成长的家乡距离阿雷格里港不远。我在这个国家游历过很多地方,也在北边及南边几个贫穷地区工作过。我以为我对巴西很熟了。但目睹生命疗养院中的凄凉,之前的见闻完全无法帮助我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生命疗养院没有被标记在任何一张城市地图上。整体来说,官员及大众都认可这个地方的存在,但却没有提出任何与这间疗养院有关的补救计画或政策。

  威恩克勒说的对。生命疗养院是穷困之路的终端站,是活着的人不再被当作人时去的地方。生命疗养院的医疗站大约有两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被家庭生活及医疗照护系统排除在外,也没有正式的身分证件,完全生活在受贱斥的被弃状态。大多数情况下,生命疗养院的工作人员就是院民,这些院民心理健康已经有所改善,足以照顾新进者及那些看似彻底没救之人。这些志工缺乏资金、训练,也没有合宜的设备和药物,他们根本没准备好应付这些疗养院院民,就跟这间机构本身一样。

  大约有五千万巴西人(超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的生活水准低于贫穷线;两千五百万人被视为赤贫。就许多方面而言,生命疗养院都是这种悲惨现象的缩影,但又另外呈现出某些特殊面向。疗养院中部分院民来自劳动及中产阶级家庭,他们曾是拥有自己家庭的劳工。其他人之前曾是医疗或国家机构的院民,但却在某个时间点遭到驱逐并扔到街上,或是被直接送进生命疗养院。

  生命疗养院表面看来是个独立谋生的三不管地带,但其实无论就历史或营运角度,它都跟数个公共机构有着纠缠难解的关系。而且就许多层面而言,生命疗养院并非独一无二的存在。实质上来说,阿雷格里港内就有超过两百间类似机构,其中大部分被委婉地称为「老人院」。这些单位的营运很不稳定,通常是靠着收容被弃者以取得他们的福利津贴;其中有许多机构也接受政府补助及慈善捐款。

  我开始把生命疗养院及其他类似的机构当作一种「社会遗弃区」。

  *

  生命疗养院中的许多人要不躺在地上,要不蹲在角落。跟那些人相比,卡塔莉娜光是动个不停这点就非常显眼。她很想跟人沟通。我的妻子雅德利安娜当时也在场。这是卡塔莉娜跟我们说的故事:

  「我有一个名叫安娜的女儿,她八岁。我的前夫把她给了他的老板厄巴诺。我来这里是因为我的腿有问题。如果想要回家,我得先去医院。去医院让我感觉很复杂,如果真要去,情况会恶化。我不想这样,因为我已经习惯在这里了。我的腿不太好。因为来了这里,我一直都没再见过我的孩子。」

  「是我的弟弟们和妹夫把我带来这里的,亚德玛尔和阿尔曼多……我运动……这样才有可能走路。不。现在我没办法离开了。我得等一段时间。我问过一个私人医生的意见,大概问过两、三次。如果有需要,他们这里也会给我药。所以人在这里总是依赖药物,会变得很依赖。然后常常就会变得不想回家。也不是说真的不想……在我看来,大家都已经忘记我了。」

  之后,我问那里的志工是否知道卡塔莉娜的事,任何资讯都可以。他们对她在生命疗养院以外的人生一无所知。我把她提到的一些人名和事件复述一遍,但他们说她老是胡说八道,说她疯了(louca)。她显然是个缺乏常识的人,她的发言也因精神科诊断而被认为无效。没人知道她的出身,她也就形同没有生命疗养院以外的命运。

  我所拥有的只有卡塔莉娜看似支离破碎的种种描述,也就是她针对过往遭遇说的那些故事。在她看来,她没有疯。卡塔莉娜正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她想要靠自己。她坚称自己拥有生理方面的问题,而她之所以身处生命疗养院,是许多无法控制的人际关系及情势造成的结果。

  卡塔莉娜透过前夫、老板、医院、私人医生、兄弟和被送走的女儿这些角色,来回忆导致她入院的情势。「要能回家,我得先去医院。」她如此推测。她的女儿现在住在别人家,而唯一能让女儿回到她身边的方法,就是她得先去诊所。在回家这条路上,她得先去趟医院,然而家已不再。

  但卡塔莉娜却指出,想得到适当的医疗照护是不可能的。她已经在寻求治疗的过程中了解自己需要药物,也暗示药物使自己的情况恶化。同样的照护逻辑也在生命疗养院中运作:「如果有需要,他们这里也会给我们药。」她指的是疗养院为了控制混乱而採取的药疗化手段,这让疗养院院民「总是依赖药物」。

  有些原因让卡塔莉娜回不了家,但她仍拥有那样的渴望:「也不是说真的不想。」

  *

  无论是生命疗养院的实际状况,还是一开始认识卡塔莉娜的场景,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针对巴西爱滋病防治的论文(Biehl 1999b)中,我不停意识到死亡在家庭及城市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至于眼前这个透过自身的被弃来进行思考的人,我也意识到死亡在她身上占据的位置。多年来,生命疗养院和卡塔莉娜成为我工作中的关键角色,在我思考着政治及医疗体制的变化,以及巴西都会空间中出现全新人观体系的过程中,他们也持续为我提供新的养分。我长年记录的爱滋防治工作,其中负责执行的英勇的政府及非政府机构为了控制疫情,他们尝试了聚焦于安全性行为的大胆防治计画,也努力透过爱滋疗法普及化来减缓死亡人数的增加。但我也看到的是,除了这项杰出的工作成果,以及面对不是常规性列为必须介入的老残穷人口而新建立的各种照护机构之外,巴西的大城市内也到处出现了「社会遗弃区」—这些地方就像生命疗养院,管理者在不人道的环境内收容了精神病患、无家者、爱滋病患、没有生产力的年轻人,以及许多老去的身体。

  无论是执法单位还是社福及医疗机构,都不会直接插手这类区域的运作。然而,也就是这些执法单位及机构将不要的人直接丢到这些区域。这些人肯定无人闻问,没有人权,也没有人需要为他们的处境负责。我感兴趣的是,这些遗弃区的建立是如何和家庭型态的转变,以及当地的政府、医疗及经济型态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想知道的是,在许多机构为了防治爱滋而进行提升生活品质动员工作的同时,公共单位又怎么会允许死亡人数激增。
 
  遗弃区凸显了透过正式治理框架之内及之外而存在的可见现实,而没被政府掌握到的穷人越来越多,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受到这些现实问题所主导。我努力想搞懂的是,生命疗养院这种地方的存在,以及人在这类遗弃区中根本性的暧昧存有,两者之间所出现的矛盾关系;而之所以暧昧,正是因为这些人被困在接纳与遗弃、记忆与非记忆,以及生存与死亡之间。

  在生命疗养院的一片停滞中,卡塔莉娜努力运动及回忆的身影深深留在我的脑海。我被勾起了兴趣,我想知道她的故事是如何将过往的人生、此刻被遗弃在生命疗养院的处境,以及未来想回家的欲望揉杂在一起。我试着不把她当作一位精神病患,而是尽管受到抛弃,却仍排除万难,希望用自己的语汇去陈述过往经验的一个人。她知道自己是怎么落得如此下场—但我要怎么验证她的说法?

  当卡塔莉娜反思着人生是如何受到拒斥时,她的思想及话语难以理解的程度不只在于她自己的表达,而是我们这些志工和人类学家也缺乏了解它们的手段。若要分析卡塔莉娜谜一般的语言及欲望,必须能将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来处理,毕竟任何人都无法被完全吸纳入体制及群体的运作之中。

  *

  两年过去了。我参与了一个文化及心理健康的计画,并从中开始博士后研究的工作。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底,我回到巴西南部,希望进一步观察生命疗养院内的生活情况;托本.埃斯可拉德和我计画针对这类遗弃区的生活出版一本摄影集,而这些田野工作为其蒐集了足够的材料。

  生命疗养院近期想办法拿到了一些政府补助,基础建设因而有所改善,尤其是「恢复区」(此处复健中心的名称)。医疗站的情况大体上没有改变,不过收容的人数少了一些。

  卡塔莉娜还在那里。不过此刻的她坐在一张轮椅上。她的健康状态不停恶化,并坚称自己有风湿病的问题。卡塔莉娜跟大部分其他院民一样,能随时拿到志工想发就发的抗忧郁剂。

  卡塔莉娜告诉我,她已经开始写她所谓的「字典」。她这么做是为了「不忘记文字」。她的手写字显示她有最基本的识字程度,笔记本中充满了提及不同人物、地点、机构、疾病、事物,和意向的一串串文字,其间的关联性充满想像力,有时候我根本觉得那就像诗。我将一开始读到部分文字节录如下:

  电脑
  书桌
  伤残
  作家
  劳动正义
  学生法
  坐在办公室内
  做爱者的法律
  公证人
  法律,关系
  亚德玛尔
  伊皮兰加区
  盖撒拉镇
  南大河州

  ……

  医院
  手术
  缺陷
  复原
  偏见

  ……

  受惊吓的心
  情绪痉挛

  我造访疗养院时跑去找她聊过好几次。卡塔莉娜总是花很长的时间回忆疗养院外的生活,她每说一次,都替我们在一九九七年初次会面谈的内容加上更多细节,故事内容于是逐渐扎实起来。她解释自己一开始生长于郊区,接着为了鞋工厂的工作移居到新汉堡市。她提到自己生了不只一个孩子、跟前夫的争吵、几位精神科医生的名字、住在精神隔离病房的经历,但使用的语言全都很破碎。「我们分开了。两个人之间的生活几乎从来不会坏。但你得知道怎么去过好(这种生活)。」

  一次又一次,我听见卡塔莉娜传达她的主体性:她的主体性既是一座战场,其中她的生命受到了官方的隔离及排除,但她的主体性也是她自己希望重新进入社会世界的工具。「我前夫统治了这座城市……我得提醒自己保持距离……但我知道他跟其他女人做爱时,心里还是想着我……我永远不会再踏入他的房子。我去新汉堡市只会是为了看我的孩子。」她也会话语不清地提到一些取悦他人或被取悦的快感。有些时候,她会开始一连串的字词联想,而我完全跟不上—但到了最后,她总是会把焦点放回「家」。卡塔莉娜总是写个不停。

  我原本没有打算特别记录卡塔莉娜这个个案,也没打算聚焦于单一主体的人类学。不过到了一九九九年第二次碰面的时候,我无论是感性及知性面都深受她吸引。卡塔莉娜也一样。她表示跟我说话很开心,也喜欢我问她问题的方式。每次到了探访的尾声,她总会问,「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对她说的话及不停漫溢的书写感到赞叹。她的文字对我来说不全然是空想,但也不是直接反映生命疗养院施加在她身上的权力,以及她所进行的反抗。这些文字诉说的是真实的奋斗,是那个将卡塔莉娜放逐之后,转而成为她心灵生活的日常世界。

  牙医
  健检站
  郊区劳工工会
  环境协会
  烹饪艺术
  厨房和餐桌
  我上了堂课
  食谱
  相片
  精液

  ……

  验明身分
  身分
  展现出一个人内在的身分
  健康
  天主歌词(Catholyric)宗教
  帮助
  理解
  风湿

  她从哪里来?她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卡塔莉娜总在回想自己被遗弃及精神恶化的过程。这样做不只是在美化或忍受那难以承受的现实,而是让她保有足以离开此地的可能性。「如果我能走,我就会离开这里。」

  我很熟悉卡塔莉娜回忆中的那个世界。我就是在新汉堡市长大的小孩。我的家人也是从郊区移居到城市,就为了寻找一个新的、也更好的生活。我读的是「岛民角落」公立小学,一年级的班上有五十个同学,但到了五年级时,大部分人都辍学去当地的鞋工厂工作了。我是少数持续升上六年级的学生,但很怕自己也会走上那条路。我的家长坚持让小孩读书,我也终于靠着读书找到一条出路。而卡塔莉娜让我回到了我人生的开端,也让我开始迷惑,到底是什么让她和我的命运如此不同。

  本书检视了卡塔莉娜的命运内涵、她逐渐死去的过程,以及存在于生命疗养院中的思考及希望。基于我针对生命疗养院及卡塔莉娜个人奋斗的纵向研究,本书详述了存在其中的欲望、痛苦及知识。「死一般的活着;外表死了,内里活着。」卡塔莉娜写道。在我理解卡塔莉娜,以及试图解码她编纂字典中的那些谜样、诗意文字的旅程中,我也重新回溯了她的遗弃处境及病状逐渐成形时,她所身处的家族、医疗、政府及经济的复杂网络。自始至终,卡塔莉娜的人生诉说的是一个规模更大的故事,也就是像生命疗养院这样的地方,是如何在贫穷家庭及城市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各类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es)影响生物学及死亡进程的方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去翻开它。起初,我被书名中的“卡塔莉娜”吸引了,感觉可能是一个关于独特人物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背景。我期待着能被卷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跟随主角的脚步,体验一段非凡的旅程。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卡塔莉娜”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那些我们常常选择忽视的角落。书名中的“生命疗养院”几个字,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一种安宁、疗愈的画面,我以为会看到人们在这里重拾希望,克服困境。但作者笔下的“疗养院”,似乎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它可能象征着一种避世之所,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人们如何被遗弃”这一点,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境遇,会让一个人感到被抛弃?是社会的不公,是亲情的缺失,还是内心的孤独?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一段段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自己去感受,去体会那种被遗弃的痛楚,以及在绝境中挣扎求生的力量。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并不轻松,但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它让我沉思,让我反省,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卡塔莉娜:关于生命疗养院,以及人们如何被遗弃的故事》之前,我对于“疗养院”的印象,还停留在一种比较传统的认知层面,总觉得那是与疾病、衰老、临终等词汇紧密相连的地方。而“被遗弃”这个词,更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故事,有所顾虑。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作者巧妙地将“生命疗养院”这个概念,拓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维度,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更像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状态。书中描绘的“被遗弃”,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抛弃,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是眼神的闪躲,是话语的疏忽,是无声的沉默。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看似随意的对话,都可能隐藏着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和伤痛。我尤其被书中对“卡塔莉娜”这个人物的塑造所吸引,虽然她并非故事的绝对中心,但她的存在,仿佛是连接所有被遗弃者的线索,又像是他们内心深处某种渴望的投射。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种种原因,被无形地“遗弃”了,而我们又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共鸣,一种对生命脆弱性的理解,以及对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多一份的关注和同情。

评分

刚拿到《卡塔莉娜:关于生命疗养院,以及人们如何被遗弃的故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只是觉得书名颇有深意,可能是一本探讨人生哲学的小说。我期待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一些深刻的人生感悟。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意想不到的震撼。作者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而是以一种更加 fragmented,更加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名为“生命疗养院”的场域。这个场域,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而更像是一个汇集了被世界遗忘、被社会边缘化的灵魂的集合体。我被书中对于“被遗弃”的描绘所深深吸引,它并非仅仅是指物理上的抛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一种被忽视的疏离感。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细致刻画,展现了“被遗弃”现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我看到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被一点点地冲刷,最终沉寂下去。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冷峻感,却又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性的悲悯。它没有给读者任何慰藉,也没有提供任何解决方案,而是迫使读者直面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残酷现实。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沉重的思考,也带来了一种更深刻的对生命的体悟。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遗弃者”。

评分

拿到这本《卡塔莉娜:关于生命疗养院,以及人们如何被遗弃的故事》时,我正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阅读时期,渴望一些能够带来深度思考的作品。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生命疗养院”这个词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关于治愈、关于救赎的场所,而“人们如何被遗弃”,则像是给这份治愈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带着一丝好奇和一丝担忧,翻开了第一页。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按照我最初的设想,去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或者描绘一个清晰的人物。相反,它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细碎的片段拼接而成的画卷,每一笔都蕴含着作者的匠心。我看到了那些被放置在“生命疗养院”中的灵魂,他们并非都是身患绝症的病人,但他们却都承受着某种形式的“被遗弃”。这种遗弃,可能是被社会所遗忘,可能是被家庭所抛弃,也可能是被自己内心的困境所束缚。作者没有强行去缝合这些裂痕,也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让我们看到,即使在被遗弃的边缘,生命依然会以它顽强的方式存在着,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本书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性的复杂,又像一首低语的诗,悄悄地触动着读者的心弦。它不是一本容易读完的书,因为它需要你投入思考,需要你感受,需要你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那种被遗弃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寻找存在的意义。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只是因为封面设计颇具艺术感,加上书名中“生命疗养院”这个词汇,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某种哲学思考。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沉重、压抑的书,探讨关于生命终结、死亡尊严之类的议题。然而,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他并没有直接描绘那些令人心碎的场景,而是通过一种更具象化的方式,将“生命疗养院”构建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容器。这个空间里的人物,他们有着各自的过去,各自的伤痛,而“被遗弃”的主题,也并非单薄地指向物理上的抛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精神上的疏离。我被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所震撼,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难以启齿的秘密,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听到他们的心跳,甚至能体会到他们被世界遗忘时的无助和绝望。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思考,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也常常在不经意间,将一些人、一些情感,甚至一部分的自己,悄悄地遗弃了。这是一种温和的审视,一种无声的拷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