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台湾:温柔联系台日的观察者

妙台湾:温柔联系台日的观察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日本
  • 文化观察
  • 旅行
  • 社会
  • 历史
  • 人情味
  • 移工
  • 观察
  • 纪录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首发,一青妙第一本文化观察散文集|

  一青妙是极少数在从日本观察台湾的同时,也能从台湾观察日本的写作者。这是除了生于日台夹缝,长于日台两地的她之外,其他人无法写出的多重视角,皆在本书中挥洒到极致。-野岛刚

  ■首度集结一青妙观察台日文化、社会之散文

  横越太平洋,在两个岛国间寻找自我认同
  细腻观察.温柔书写,从历史、食物到时事
  一青妙记录了这一刻:她眼中的台湾与日本

  「绊」,きずな,日文发音KIZUNA、中文解释为深厚的情谊,是贯穿全书的隐线-
  渡日的台湾父亲无法断绝的家族之根,
  来台的日本母亲娴熟于心的长媳之道;
  曾被封印在记忆与箱中,开启后,化作书籍、电影与舞台剧,
  继续搬演着一青妙一家四口曾经的悠悠时光,也成为其创作的动力。

  因着这个缘分,从书籍到舞台剧,一青妙频繁来往台日,
  写下身旁的人物、对照历史的残影,追寻家族的痕迹与味道。
  正因为一青妙在/不在这里的双重身分,
  使得她的文字落笔轻盈而温暖,并使读者更易接受。

  用近似于第一手田野观察人类学家的角度,
  描绘了日本社会的台湾风潮、台湾社会的多元发展。

本书特色

  |穿梭台日时空的妙式书写|


  从「颜妙」到「一青妙」,再回到「颜妙」,姓氏的转换不仅是作者身世的漂泊,也是台湾历史的缩影;作者父亲夹在日本与中华民国间的认同失落,作者母亲的远嫁他乡无人可依。既是时代中小家庭面对的柴米油盐,也是大历史奔腾不复返的浪淘沙。

  在一青妙的书籍、电影与舞台剧陆续在台问世前,基隆颜家随着矿业没落,早已淡出台湾人的记忆;即便九份随着侯孝贤与吴念真的电影,再度点上红灯笼人潮摩肩擦踵,颜家,仅仅只在史料中。

  一青妙的文字,带着我们回到颜家,从北台湾出发,远眺渔火点点,从其父亲的时代穿越时空来到现代。观察着久别重逢的台湾,生命力旺盛的台南、独特的饮食与街道;也观察着身处的日本为何喜爱台湾、为何喜爱台南国华街,以及种种其他于公于私与台湾之间的联系,对比着只有一青妙才能看见的、有趣的文化差异之处。

  这是一本,只有此时此刻的一青妙才能写出的台日观察笔记。

名人推荐

  ■驻日本大使  谢长廷-懃懃推荐

  ■台日重量级文化观察家-暖心推荐

  大久保麻梨子/金钟演员.中日文双语主持人
  栖来光/在台日本作家
  张维中/旅日台湾作家
  野岛刚/作家.资深媒体人
  郑有杰/导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一青妙  Tae Hitoto


  作家、牙医、女演员。

  父亲是台湾五大家族之一「基隆颜家」长男颜惠民,母亲是日本人。童年时期在台湾成长,直到十一岁迁居日本。

  着有《什么时候去台南?:一青妙的小城物语》、《我的箱子》、《温暖的记忆,从这里出发:一青妙的台湾东海岸》……等书。由其原作改编的台日合作电影《妈妈,晚餐吃什么?》,二〇一七年在台湾和日本上映;舞台剧《时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二〇一九年在台湾首演。

  致力于台日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双方友好关系,担任台南市亲善大使、日本石川县中能登町观光大使。

译者简介

张雅婷


  一九八○年出生,台中人。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喜爱阅读及翻译。译作有《从海洋看历史》、《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我的台南》、《温暖的记忆,从这里出发》、《银幕上的新台湾》、《一个人开书店》等书。

  sabiha.cyt@gmail.com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台湾现在  その一台湾のいま
 
感谢奇妙的名字
第二个爸爸
台南西市场的荣光再现
感心的食物—米其林与台湾料理
超美味的台湾便当
成为话题人物的我
农历「端午节」的乐趣
破旧不堪的剧本
与碰不着面友人的「对话」
台湾关怀产后妇女的「坐月子」
希望日本也有「台风假」
扫墓和清明节
对日本人而言,何谓「台湾的魅力」?
温暖目光与不满的交错—思考台湾LGBT问题
朗读的奥妙—用声音传递情感
母亲对「安乐死」的想法
 
第二章我的记忆  その二私の思い出
 
台湾人父亲与日本人母亲留下的礼物―电影《妈妈,晚餐吃什么?》上映
我和父亲就读的学习院
梅子的记忆
衣柜里的大岛䌷
连结起台日的「甜味」
来自石川县的萝卜糕
穿着母亲的旗袍前往石川
我的童年回忆
砂质橡皮擦的回忆
生命清单之一-读《唐诗三百首》
「味觉」串起的台日家族物语   
我写,我演—一青妙作品终于搬上台湾舞台剧
 
第三章我的颜家  その三私の一族
 
台湾电影与颜家
父亲的故乡—雨港基隆的变化
九份,改变的时刻到了
新九份和颜家第二章
出席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纪念仪式所感
颜家与二二八事件-追求祖父与父亲的真相
不祥的预兆
再见,三姑姑
用料理连结起台湾和石川
 
第四章访问台湾  その四ただいま、台湾
 
环岛体验-累积新的台湾记忆
最具台湾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办桌」-我看《总铺师》
一起去泡台湾温泉吧!
台湾.东海岸圣地巡礼之旅
漫步南台湾
充满魅力的「澎湖」
来趟深度的台南之旅吧!
释迦─台湾的美味大发现
台南地震的现场观察记
观光城市台南的「今后」令人忧心
 
第五章欢迎台湾  その五こんにちは、日本
 
京都的「台南味」—连结台日两座古都
长存于台湾少年工心中的日本
中能登和基隆-连接两个故乡的「孝亲」
石川的父亲,请一路好走。
破晓的筑地市场
台日共创的「大同电锅」
日本迎来「珍珠」热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对我来说,写散文这件事是深深地将自己已经遗忘的记忆再度挖掘出来、可称之为「再发现」的作业。

  台湾人父亲与日本人母亲皆早逝,与他们有关的回忆都是过去的事。无法编织出任何新故事,因而过去发生的事确实有其独特的份量与质感,在我的记忆深处沉睡着。

  在持续演员与牙医工作时,几乎未曾想起与家族有关的记忆。但,自从约五年前开始书写散文,我便开始直视着那些记忆。

  数千个日子过去,打开被称为「记忆」的潘朵拉之盒,对双亲的思念犹如火山熔岩喷发,不断倾洩而出。

  和父亲一起登山后唿吸的空气气息,和母亲吵架时所流的泪水滋味,妹妹搬出去后开始一人独居那日所望的满月之景。

  这些情景奇妙地仍鲜活地到处残留在「我」之中,我从写作中得知记忆是种即便看似忘记,但并未真的遗忘之物。

  迄今,我有机会获邀在不同地方书写,定下主题后,在决定好字数多寡的原稿用纸上自由发挥。如今,重读一次自己所写的文章,其中大部分还是借由书写重新认识我的家族。

  家族对我来说,是无法避免去思考的事情。

  「因为没有双亲,是很特别的家庭。」我并不想被其他人如此看待,因而或许渐渐形成倔强的个性;无论是否有家庭,我的坚强或许都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将家里的事以语言形式向谁诉说,即便到现在,对我来说也是有点羞耻而稍具抵抗感的。但是,却能把家里的故事率直地写成文章,真是不可思议。文字与声音不同,感觉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客观的对象描述着。再者,描述家族这件事,也正是我努力地透过这件事来自我理解吧。

  此次,非常高兴经由前卫出版社的邀请,将至今于日本书写的散文集结成册出版;在台湾出版界中,这间出版社对我而言是相当特别的存在。

  在寻根的过程中,追着已逝台湾人父亲的身影,查找资料的时候,读了不知多少本前卫出版社的书籍;已绝版的书,也拚命在网路上搜索着。即便如今,对于台湾近代史的理解,也多半来自前卫出版社的书籍,这些对我来说是如同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非常感谢前卫出版社的林文钦社长、林君亭副社长等出版社人员,决定将本书在台出版。非常感谢本书责编杨佩颖小姐,总是仔细地回答我的问题。非常感谢内容力的邓静葳小姐,总是迅速确实地为我居中联系。非常感谢目前同时兼顾译者工作并照料双胞胎稚子的张雅婷小姐,辛苦妳了。也非常感谢谢佳颖小姐,设计出如此别出心裁的亮眼封面。

  台湾与日本的关系最近越来越亲近,诚挚希望两地的关系并非如翘翘板般地随时局而上下摆动,而是像旋转木马般安定地在原地持续运转。

  自己的书能加入非常喜欢的出版社阵容之中,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尝的幸福之事。此后,来往于台湾与日本之间时,我想我还是会继续写着台湾与日本的事情、家族的事情、我自己的事情。

  将本书拿在手上的各位,祝福各位阖家幸福美满。同时,如果透过本书能使各位注意到家人有多重要,我将无比欢欣。
 
二〇一九年(令和元年)九月吉日写于东京
一青 妙

图书试读

〈我写,我演-一青妙作品终于搬到台湾舞台剧〉

我的工作是写作和演戏。我把家族的故事写成书,之后原作被改拍成电影。在那部电影里,自己也稍微露脸,演了个小角色。这次则是搬上舞台剧,在舞台上我将担纲主角之一的「自己」,也就是一青妙。

想来,自己真的很幸运。

他人看来,也许会觉得自己演自己很蠢。但希望大家能见谅,老实说,有这个可以诠释自己的演出机会,我感到非常幸福。现在,我人在冬季的台北,每天都在排练舞台剧中度过。

这几年,因为工作或私人因素频繁往返台日;两地都是我的故乡,这种感觉逐年越来越强烈。但是,唯独这一趟来到台湾绷紧神经,战战兢兢。因为二〇一九年三月要在台北上演舞台剧《时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这是我在台湾第一次参与的舞台剧,为了排练,预计会在台停留大约三个月之久。

当我在台湾开始排练时,首先惊讶的是对待剧本的态度不同。剧本是舞台剧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在日本参与演出的舞台剧,大多是重视剧作家描写的世界,包括剧本里的每句台词,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得忠实呈现。可是,这次的舞台剧,演员遇到难以表达的台词,可以转换为自己觉得通顺的说法。

「咦,有这一句台词吗?」「奇怪,怎么和上次不太一样……」

起初我感到困惑,但现在已完全适应。每次轮到自己讲台词,多少也会出现微妙差异,但排练确实比较容易进行。可是,这样真的没关系吗?大家好像都觉得没差,剧作家似乎也不以为意。彼此沟通意见,弹性应对,真像台湾作风。以成果来看,有时反而能雕琢出更好的作品。当然,像日本那样,依照一开始就决定好的剧本,按部就班地排练,让人安心。不管是那种,都各有优缺点。果然还是和国民性格和民族性有关。

这部舞台剧的原着是拙作《我的箱子》和《日本妈妈的台菜物语》。这两本书以我已逝的双亲为主角,以散文描写家族记忆。二〇一七年拍摄完成的日台合作电影《妈妈,晚餐吃什么?》也由此改编。这部电影不只在台日,也在香港、泰国等地上映,并获邀参加各国电影节的展映。我想一切都要归功于提议拍成电影的白羽弥仁导演、演员和观众的支持。

接着,这一次作品将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