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对我来说,写散文这件事是深深地将自己已经遗忘的记忆再度挖掘出来、可称之为「再发现」的作业。
台湾人父亲与日本人母亲皆早逝,与他们有关的回忆都是过去的事。无法编织出任何新故事,因而过去发生的事确实有其独特的份量与质感,在我的记忆深处沉睡着。
在持续演员与牙医工作时,几乎未曾想起与家族有关的记忆。但,自从约五年前开始书写散文,我便开始直视着那些记忆。
数千个日子过去,打开被称为「记忆」的潘朵拉之盒,对双亲的思念犹如火山熔岩喷发,不断倾洩而出。
和父亲一起登山后唿吸的空气气息,和母亲吵架时所流的泪水滋味,妹妹搬出去后开始一人独居那日所望的满月之景。
这些情景奇妙地仍鲜活地到处残留在「我」之中,我从写作中得知记忆是种即便看似忘记,但并未真的遗忘之物。
迄今,我有机会获邀在不同地方书写,定下主题后,在决定好字数多寡的原稿用纸上自由发挥。如今,重读一次自己所写的文章,其中大部分还是借由书写重新认识我的家族。
家族对我来说,是无法避免去思考的事情。
「因为没有双亲,是很特别的家庭。」我并不想被其他人如此看待,因而或许渐渐形成倔强的个性;无论是否有家庭,我的坚强或许都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将家里的事以语言形式向谁诉说,即便到现在,对我来说也是有点羞耻而稍具抵抗感的。但是,却能把家里的故事率直地写成文章,真是不可思议。文字与声音不同,感觉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客观的对象描述着。再者,描述家族这件事,也正是我努力地透过这件事来自我理解吧。
此次,非常高兴经由前卫出版社的邀请,将至今于日本书写的散文集结成册出版;在台湾出版界中,这间出版社对我而言是相当特别的存在。
在寻根的过程中,追着已逝台湾人父亲的身影,查找资料的时候,读了不知多少本前卫出版社的书籍;已绝版的书,也拚命在网路上搜索着。即便如今,对于台湾近代史的理解,也多半来自前卫出版社的书籍,这些对我来说是如同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非常感谢前卫出版社的林文钦社长、林君亭副社长等出版社人员,决定将本书在台出版。非常感谢本书责编杨佩颖小姐,总是仔细地回答我的问题。非常感谢内容力的邓静葳小姐,总是迅速确实地为我居中联系。非常感谢目前同时兼顾译者工作并照料双胞胎稚子的张雅婷小姐,辛苦妳了。也非常感谢谢佳颖小姐,设计出如此别出心裁的亮眼封面。
台湾与日本的关系最近越来越亲近,诚挚希望两地的关系并非如翘翘板般地随时局而上下摆动,而是像旋转木马般安定地在原地持续运转。
自己的书能加入非常喜欢的出版社阵容之中,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尝的幸福之事。此后,来往于台湾与日本之间时,我想我还是会继续写着台湾与日本的事情、家族的事情、我自己的事情。
将本书拿在手上的各位,祝福各位阖家幸福美满。同时,如果透过本书能使各位注意到家人有多重要,我将无比欢欣。
二〇一九年(令和元年)九月吉日写于东京
一青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