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黄帝内经精华(新版)

图解黄帝内经精华(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黄帝内经
  • 养生
  • 健康
  • 图解
  • 经典
  • 中医养生
  • 传统文化
  • 医学
  • 养生保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读《黄帝内经》,汲取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着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泉源。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它从我门日常的起居饮食出发,点点滴滴地向人们传授养生的奥妙、生命的智慧。可以说,研读《黄帝内经》,就是开启一次养生与生命的光明之旅。

  本书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将《黄帝内经》的养生精髓,用一张张生动而形象的图片加以解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让你终于可以拥有一本能轻松读懂的国学宝典!

  ˙如何知道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的关联?
  ˙如何判断自己属于何种体质?
  ˙该如何运用经络调理体质?
  ˙该如何从饮食与生活起居方面达到养生的目的?

本书特色

  掌握养生基本原则,理解生活调理重点
  精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中国养生第一经典
  解密老祖宗的神奇养生智慧,流传千古的养生祕笈

  ●影响深远:
  集结先人累积的丰富医疗经验----注重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顺应时序的健康理念,成为传统医学中探讨生命历程与医学应用的根基。

  ●系统解析:
  白话解析《黄帝内经》内容,让想了解中医养生术的读者,能更一目了然地将中医精深的理论牢记在心,将祖先的养生智慧融入生活当中。

  ●图表呈现:
  将较难理解、说明繁杂的概念与发展脉络,以照片、绘图、表格等提纲挈领地呈现,让读者透过这些图表解说,更轻松了解养生重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臧俊岐


  1942年生,主任医师,着名针灸学家。

  自幼体弱多病,稍长即立志攻医。从医近50年,针技嫺熟,医术精湛,力求博采,以传统为基础,发展新理念。施针用药简而有效;针刺手法温和轻柔,为针灸「温和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擅长神经内外、风溼、唿吸等科的针灸疗术,多次被邀请出国应诊与讲学。

  另编有《图解本草纲目:常见病五行汉方对症调养图典》、《图解本草纲目:常见病汉方百草疗效应用图典》等书籍。

图书目录

上篇 概论篇
第一章 叩问千年养生经典
011 我们为什么要读《黄帝内经》?
012 黄帝和岐伯是什么样的人?
014 《黄帝内经》是黄帝所作吗?
016 是否有《黄帝外经》?
017 成书年代之争
第二章 《黄帝内经》三大基本学说之一:
阴阳学说
019 阴阳共生体
023 阴阳和合
025 当阴阳失去平衡
第三章 《黄帝内经》三大基本思想之二:
五行学说
027 五行的基本内容
030 《黄帝内经》五行配脏及其依据
031 用五行来说明五脏功能
033 用五行说明五脏的相生相克关系
034 用五行说明五藏的传变
036 用五行解释疾病
038 用五行指导治疗
039 用五行指导治疗情志病
第四章 《黄帝内经》三大学说之三:藏象学说
041 藏象统论
042 解读「藏象」
043 「五藏」不等同于解剖生理系统五脏

中篇 养生篇
第一章 天年论
049 女性的生长週期
050 男性的生长週期
051 生命的动力
052 老化的过程
054 四种长寿之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056 长寿、短寿之相
059 如何长命百岁?
第二章 生命的能量
062 气,生命的动力
067 血,生命的红色营养液
070 津液,生命的甘泉
072 精,生命之本
075 血与气的关系
080 津液与气血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与人体
083 人的五脏六腑
085 心为君主之官
088 肺为相傅之官
090 肝为将军之官
092 脾为谏议之官
095 肾为作强之官
098 胆为中正之官
099 胃为仓廪之官
100 小肠为受盛之官
102 大肠为传导之官
103 膀胱为州都之官
104 三焦为决渎之官
105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学说
111 经络是确实存在的
113 经络的作用
114 利用经络调养身体
116 经络总览图
118 十二大经脉之手太阴肺经
120 十二大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
123 十二大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128 十二大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131 十二大经脉之手少阴心经
133 十二大经脉之手太阳小肠经
136 十二大经脉之足太阳膀胱经
142 十二大经脉之足少阴肾经
145 十二大经脉之手厥阴心包经
147 十二大经脉之手少阳三焦经
150 十二大经脉之足少阳胆经
155 十二大经脉之足厥阴肝经
158 奇经八脉
第五章 饮食有节
167 饮食养生的作用
169 谷气为后天之本
172 五味四气归经
178 五味与五脏
182 五味失和,疾病降至
第六章 四季顺养
185 春季养生:夜卧早起,心情舒畅
188 夏季养长:夜卧早起,最忌发怒
191 秋天养收:早睡早起,心境平和
194 冬天养藏:早卧晚起,神藏于内
19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第七章 五行体质,因人施养
201 金型人
204 木型人
207 水型人
210 火型人
213 土型人

下篇 病邪篇
第一章 六气与病邪
219 什么是六淫?
220 风为百病之始
221 寒为损阳阴邪
222 暑为盛热阳邪
223 湿为浊秽阴邪
224 燥为干涩病邪
225 热为火热阳邪
第二章 七情与病邪
227 什么是七情?
229 百病生于气
232 五志生克
234 移精转换疗情志病
第三章 起居习惯与病邪
237 饮食与病邪
239 起居与病邪
242 房事与病邪
244 房事不宜
248 《黄帝内经》中关于性与生殖疾病的记载
第四章 治则学说
250 治未病
252 治病求本,标本缓急
253 辨症论治,正治反治
255 针灸方剂,对症诊疗
256 扶正祛邪
258 针灸处方
第五章 针灸疗疾病
260 针灸学的形成
262 《黄帝内经》与针灸
264 虚实补泻
268 针刺的要领
270 人体禁刺的部位
272 热症的治法
274 咳症的治法
276 痛症的治法
278 痹症的治法
280 痿症的治法
282 厥症的治法
附录
《黄帝内经》九针的应用及方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气,生命的动力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把气的运动变化,称做「气机」。由于气的运动变化,就有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即称为「气化」。凡有生机的组织器官,都是气化的场所。整个生命过程就是气在人体不停地升降出入的过程,气化停止生命也就终结。总之,生命活动的生与死,实际上寓于气的运动中,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气的内涵
 
《黄帝内经》中气的内涵基本上是指「有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在」。例如:将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形容为苍天之气、天气、地气、风气、雷气、谷气、雨气、春气、夏气、秋气、冬气等。把人体生命运动中,超出肉眼直观范围而又客观存在的生命物质称作气或精气。五脏之气,如:心气、肺气、肝气、肾气。六腑之气,如胃气等。生理物质为精或精气。病理物质则为邪气。
 
升降出入运动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动态平衡的保证。肾水属阴水(肾阴),内蕴坎阳(肾阳),在肾间动气(命火)的发动下,坎中一阳滥升。其中肾阳土煦术,肾阴涵养肝木之升发。在中土枢轴的转动下,肝脾温升,肺胃凉降。心火属火(内含心阴),心阴下荫,戌土得润,胃土和降。心阳下煦,肺金不凉。始能顺降。如此,在肾阳命火的发动下,中土枢轴转动,肝脾温升而心胃凉降,共同完成脏腑的升降功能,从而完成人体脏腑的气血升降运动。
 
气的功能
 
在中医学理论中,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如把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称为「脏腑之气」,人体血液的运行,要靠心气的推动;肺的唿吸运动,也要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小便的贮藏与排泄,由肾的气化作用完成。又如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在针刺治疗时,必须「得气」(酸、胀、麻的感觉),才能针对病所,取得一定的疗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让我眼前一亮,完全超出了我之前对这类医学典籍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那种陈旧泛黄的纸张和密密麻麻的宋体字,而是采用了非常清晰、现代的设计风格,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感觉很舒适。每一页的内容都经过精心编排,图文并茂,而且插图的风格非常精美,既有艺术感,又不失医学的严谨性。很多概念,比如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定位,都通过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图示展现出来,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文字描述都要直观和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它在一些复杂理论上的处理方式,并没有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巧妙地运用图表和类比,让那些原本听起来很高深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翻阅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医学课堂,老师通过精美的图画,一步步地引导我认识人体的奥秘,而不是让我独自面对冰冷的文字。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书籍。市面上关于《黄帝内经》的书籍很多,但大多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通俗化,失去了原有的精髓。直到我偶然翻阅了这本书,才发现它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它没有回避《黄帝内经》本身的核心内容,但却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是它在解释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时,总是会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示,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理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比如,在讲到“气血”的时候,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是通过一些图示,让我能大致理解气血在人体内的运行和作用。这种“图解”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医学理论。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古文生僻词,即使是中医小白,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中医世界的一扇新窗。我一直觉得,《黄帝内经》虽然博大精深,但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光是听名字就望而却步。但是,这本书却用一种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我得以一窥这座山的全貌。它的“图解”做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简单的配图,而是真正将复杂的医学原理,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出来。比如,在讲解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时,它会用非常形象的图示,让你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各自承担的生理职责。这种直观的理解方式,比单纯记忆那些晦涩的文字要容易得多,也深刻得多。而且,它在翻译和解释原著内容时,也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古文翻译腔。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些关于健康的知识,更在于它以一种现代、友好的方式,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犹豫的。中医这东西,总觉得离我们现代生活有点远,尤其是《黄帝内经》这种古籍,听名字就觉得深奥难懂,更别提什么“精华”了,担心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看得云里雾里,最后只能束之高阁的书。但是,看到“图解”两个字,又觉得或许会有一些不一样。毕竟,比起枯燥的文字,图画更能直观地传达信息,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中医基础概念不太熟悉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比较吸引人,不像很多古籍翻印版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带有一点现代感,让我觉得它可能真的在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解读传统。我特别好奇,它到底会用什么样的图解方式,是简单的插画,还是更复杂的示意图?它能不能把那些关于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的概念,通过图像变得生动易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希望它能带领我,像看一本有趣的故事书一样,慢慢品味古人对人体和健康的深刻认识,而不是一场艰涩的学术挑战。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像《黄帝内经》这样源远流长的医学经典,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既能尊重原著精神,又能与现代人认知方式相结合的解读方法。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对《黄帝内经》做任何脱离其本意的“创新”,而是专注于如何将原著的精髓“可视化”。这一点让我非常欣喜,因为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中医的“玄妙”并非其本身难懂,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工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用大量的图例,把那些抽象的医学概念,比如“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变得具体可感。我甚至觉得,在某些时候,它的图解比任何文字解释都更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它让我意识到,古人的智慧,其实可以通过现代的媒介,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不是仅仅被束之高阁,成为少数人研究的对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