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雕版印刷的始祖 (電子書)

木版年畫:雕版印刷的始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璟
图书标签:
  • 木版年画
  • 年画
  • 雕版印刷
  • 中国传统文化
  • 民俗艺术
  • 艺术史
  • 图像艺术
  • 节日文化
  • 传统工艺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
是中國特有的繪畫體裁,
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
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

◤年畫縱橫談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門神畫,而門神畫早在漢代就出現了。根據東漢《獨斷》記載,當時民間已經開始在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了。宋代時,演變為木版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就是現在的年畫。

◤年畫題材種類多
年畫從產生初期到後來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基本題材:喜慶吉祥年畫、神像年畫、戲曲年畫、故事年畫、生活年畫、時事年畫、趣聞年畫和諷刺年畫。「年」代表著喜慶祥和之意,年畫所表現的題材首先要符合「喜慶吉祥」這一主題,年畫的樣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出現了童子、美人、文官等形象,將有關的人事、物象、祥禽瑞獸乃至神仙等組成畫面。

◤走近木版年畫
窗畫就像剪紙一樣貼在窗格間,4幅一組,一組1個故事,尺幅四寸見方,內容多是人物故事。河北武強的窗畫製作精美,內容多以花籃為主,花籃中心又有甜瓜、石榴、桃、李等圓形圖案,貼在窗櫺上,然後挖去中心圓形圖案,嵌上透明的雲母片,從外面也能看見。

◤木版年畫之意
寓意吉祥可以說是中國年畫的最大特色,無論是門神畫還是風景、花卉、人物畫,都含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在木版年畫中出現的任何形象都是有象徵意義的,如:石榴—多子,牡丹—富貴,琴棋書畫—知書達理,金錢元寶—財富,桃子—長壽,風箏—高升,松柏—常青,松鶴—延年,萱草—忘憂,冠帶—爵位。

◤原色的使用
中國木版年畫色彩的主要特點是對原色的大量運用,雖然各地年畫在色彩的運用和設色方法上不盡相同,但是以紅、綠、黃、紫諸原色為主的特徵是相同的,這也正是年畫熱烈、鮮豔、喜慶、醒目的原因。

书籍简介: 《中国传统工艺图典:从史前到近现代的技艺流变》 导言:凝固在时光中的匠心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国传统工艺全景图。我们不再将这些技艺视为孤立的成品,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以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演变脉络。全书突破传统分类的桎梏,以“材料—技术—功能”为核心线索,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中国工艺发展主轴。 我们相信,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智慧与自然材料对话的结晶。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与玉器,到盛唐的金属冶铸与丝织,再到明清的家具营造与文房清玩,本书力求呈现的,是“流变”而非“静止”的历史。它不侧重于罗列现存的“国宝级”藏品,而是着重于描摹古代工匠的生产场景、工具演变及其技术革新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基石与初探——史前至秦汉的物质文明 这一部分聚焦于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从最早的土与火的艺术讲起,详细考察新石器时代仰韶、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的烧制温度、颜料配方以及纹饰符号的象征意义。陶器的发展史,即是中国对自然材料进行初步驯服的历史。 随后,我们深入探讨玉石的雕琢。在中国文化中,玉石的地位超越了材料本身,承载了礼仪与道德的观念。书中将细致分析琢玉工具从解玉砂到砣具的进化,以及“相石”、“去绺”等专业技术的秘密,揭示早期文明中权力与审美如何通过坚硬的材料得以体现。 秦汉时期是技术整合的关键节点。本书将重点剖析青铜器的冶铸技术如何达到顶峰,以及铁器如何普及,如何改变了农业和军事的面貌。我们对比了不同时期铸范的精细度,分析了失蜡法等复杂工艺在不同地域的传播路径。 第二部分:文脉的交融与精进——魏晋至宋元的工艺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佛教的兴盛,工艺审美开始向“清雅”和“内敛”转向。本章会详细介绍陶瓷釉料的突破,特别是青瓷与白瓷技术在南方和北方的分野与发展,以及早期三彩的烧制特点。 隋唐盛世,物质的丰裕带来了工艺的集大成。本书将重点描摹丝绸织造的辉煌,分析宋锦、绫罗的提花技术如何实现复杂的图案重叠,以及唐代金银器的錾刻与鎏金工艺所展现出的中外交流的痕迹。 宋代,士大夫阶层崛起,对日常器物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要求。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文人化”的工艺转向。我们将细致分析宋代家具(特别是椅凳形制)的结构逻辑,探讨哥窑、汝窑等名窑的“天成之美”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对于宋代印刷术的初步发展,我们将探讨其在官方文书和诗集传播中的角色,以及它对知识普及带来的社会影响,但不会涉及后续的专门性图版制作技术。 第三部分:世俗的繁荣与技术的固化——明清的精细化与工坊体系 明清两代,工艺进入了高度成熟和集约化生产的阶段。社会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直接推动了专业作坊的形成和技术规范的固定。 家具的集大成: 我们将以明式家具为例,剖析榫卯结构的精妙设计,这些结构如何实现“不用一钉一铆”的强度与美感统一。书中会对比不同地区(如苏作、京作)在选材、线脚处理上的地域差异。 民间与宫廷的互动: 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此时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本书将重点解析彩绘瓷的颜料配方(特别是五彩、粉彩的演变),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从宫廷传入民间,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我们也会探讨珐琅彩等结合了西方传教士技艺的创新工艺。 工具的完善与专精: 这一部分将大量篇幅用于描述明清时期各类手工工具的改进,例如木工的刨、凿,金属的錾刀,以及纺织机的结构优化。这些工具的细微变化,是理解技术效率提升的关键。 第四部分:工艺的衰退、重构与现代性的挑战 进入晚清,西方的工业化浪潮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巨大冲击。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传统工艺体系在面对机械化生产时的挣扎与适应。 我们分析了如苏绣、缂丝等精细手工艺在功能性下降后,如何转向艺术品收藏领域以求生存。同时,书中也记录了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工艺的“再发现”和初步的保护意识的萌芽。 总结: 《中国传统工艺图典》不是一本简单的工艺品图录,而是一部关于“时间如何雕刻材料,材料如何塑造文明”的实录。它带领读者穿梭于从泥土到丝绸、从青铜到瓷器的万千世界,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完善、改良,最终构建出中华民族独特审美体系的双手智慧。全书侧重于技术原理、工具应用、材料科学的交叉分析,而非对单一成熟品的简单赞美,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制造精神的立体视角。

著者信息

傅璇琮,1990年代任中華書局總編輯,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同時兼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專著有《唐代詩人叢考》、《唐代科舉與文學》、《唐翰林學士傳論》(盛中唐卷、晚唐卷)、《李德裕年譜》等,主編《全宋詩》、《續修四庫全書》、《中國古籍總目》、《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年畫入門
第一節 年畫縱橫談
第二節 木版年畫的製作手法

第二章 走近木版年畫
第一節 五花八門看年畫
第二節 木版年畫之形——滿面春風
第三節 木版年畫之意
第四節 木版年畫之色

第三章 朱仙鎮木版年畫
第一節 歷史淵源與年畫發展
第二節 豐富的題材和內容
第三節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術價值

第四章 楊柳青木版年畫
第一節 楊柳青那些事兒
第二節 楊柳青年畫與地方年俗
第三節 談古論今楊柳青
第四節 「五花八門」楊柳青
第五節 「半印半畫」楊柳青
第六節 楊柳青木版年畫與「玉成號」畫莊
第七節 缸魚年畫展特色

第五章 楊家埠木版年畫
第一節 走進楊家埠
第二節 粗獷豪放楊家埠
第三節 飽滿誇張楊家埠
第四節 紅紅火火楊家埠

第六章 桃花塢木版年畫
第一節 花開花落桃花塢
第二節 包羅萬象桃花塢
第三節 「姑蘇版」印桃花塢

第七章 武強木版年畫
第一節 燕趙風骨看武強
第二節 不用文章朝天子,全憑刀馬定太平
第三節 「抗戰門神」樣式新
第四節 古樸稚拙品年畫
第五節 彩色套印看武強

第八章 木版年畫遍地開
第一節 綿竹木版年畫
第二節 佛山木版年畫
第三節 平陽木版年畫
第四節 新絳木版年畫
第五節 鳳翔木版年畫
第六節 灘頭木版年畫
第七節 梁平木版年畫

第九章 留住木版年畫
第一節 複雜的製作工藝
第二節 極高的收藏價值
第三節 獨特的承傳方式

附錄:木板年畫珍賞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EISBN:978957592855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5MB

图书试读



傅璇琮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巳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訊息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透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臺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個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巳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吸引人的隹例。

第四,這套書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