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根本问题的探究,脱离不了真、善、美等三个向度的规准。只有了解真善美的实质内涵和判断准据,教育的施行才有依循的方针,也才有成效可期.基于此一认识,本书除了绪论(说明研究动机、目的及方法)和结论(说明研究所得)之外,共分「智育规准」、「德育规准」和「美育规准」等三篇,每篇各有三个密切相关的章节:首先,于智育规准篇中,探究智育在教材、教法和目的上应有的准据;其次,于德育规准篇中,探究德育在道德的高标(美德伦理)、底标(权利伦理)和失去标准(非道德化社会)的情境中,分别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应之道;最后,于美育规准篇中,阐释教师素质和教学活动具有美感意义,是美育的核心所在,并借由实用美育观的探讨,说明美育的成果将反映在个体生命的每一面向上,美育、德育及智育实密不可分。整体而论,本书通前彻后,乃在阐明教学活动的任一细节,皆应融贯真善美的理念,方能创造出高品质的教育。
作者简介
林逢祺
现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学历: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
主授:
教育哲学、教育认识论、教育美学、哲学概论
着作:
《教育理论》与李锦旭等译(1991)
《教育的语言》译作(1994)
《哲学概论》译作(1996)
《教育哲学》与伍振鷟等合着(1998)
《教育学研究》与黄嘉莉等合译(2001)
《知识之谜:知识导引论》译作(2002)
《中西重要教育思想家》与贾馥茗等合着(2003)
《教育规准论》(2004)
《复制、基因与不朽》与蔡甫昌等合译(2006)
《美学概论》译作(2008)
《教师哲学》与林玉体等合着(2008)
《道德哲学要义》译作(2010)
序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典范的回顾
第二节 实践的考虑
第三节 本研究的旨趣
第一篇 智育规准
第二章 教材选择的知识判准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知识」的概念分析
第三节 知识的证成
第四节 知识判准与教材选择
第五节 总评与结论
第三章 由思维历程透视教学原理:杜威《思维术》方法论之衍释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思维动力
第三节 思维态度
第四节 思维方法
第五节 培养反省思维的教学原则
第六节 反省与结论
第四章 市场导向的知识教育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无形之手」的兴趣
第三节 教育的市场化
第四节 教育逻辑与市场逻辑
第五节 教育市场化的「边际成本」
第六节 结 语
第二篇 德育规准
第五章 德育的美感规准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美德伦理的美感分析
第三节 权利伦理的美感分析
第四节 道德教学的美感要领
第五节 道德的极致与底线
第六节 结 论
第六章 人权教育的道德形上基础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异类性「权」的论争
第三节 保护权和保护主义
第四节 无知之幕与盖吉氏魔戒
第五节 「人」的教育与「权」的教育
第六节 结 论
第七章 非道德化社会的德育处境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相对主义与非道德化
第三节 自由主义与非道德化
第四节 非道德化处境与德育
第五节 实施厚实德育的可能性
第六节 结 语
第三篇 美育规准
第八章 教育的美感向度
第一节 前言:为什么谈美?
第二节 美是什么?
第三节 美可教吗?
第四节 教育美感与教育者的素质
第九章 教学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何谓教学艺术?
第二节 教学艺术的创作者
第三节 教学艺术的孕育
第四节 教学艺术的观赏者
第五节 结 论
第十章 实用美育观的正见
第一节 实用美育观
第二节 美育的工具价值
第三节 美育的本质价值
第十一章 结 论
第一节 智育规准
第二节 德育规准
第三节 美育规准
本书是我自英国学成返国(一九九五年)之后,接近九年的岁月中,对教育根本问题思考研究的成果。
教育根本问题的探讨,不论在教材或教法上,都脱离不了真、善、美等三个向度的规准。只有了解真善美的实质内涵和判断准据,教育的施行才有依循的方针,也才有成效可期。基于此一认识,本书除了绪论(说明研究动机、目的及方法)和结论(说明研究所得)之外,共分「智育规准」、「德育规准」和「美育规准」等三篇,每篇各有三个密切相关的章节:首先,于智育规准篇中,探究智育在教材、教法和目的上应有的准据;其次,于德育规准篇中,探究德育在道德的高标(美德伦理)、底标(权利伦理)和失去标准(非道德化社会)的情境中,分别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应之道;最后,于美育规准篇中,阐释教师素质和教学活动具有美感意义,是美育的核心所在,并借由实用美育观的探讨,说明美育的成果将反映在个体生命的每一面向上,美育、德育及智育实不可分。整体而论,本书通前彻后,乃在阐明教学活动的任一细节,皆应融贯真善美的理念,方能创造出高品质的教育。
本书的二至十章,都是根据期刊和研讨会发表之文章,进一步修改发展完成的。智育规准篇中的前两章(「教材选择的知识判准」、「由思维历程透视教学原理」)和美育规准篇中的前两章(「教育的美感向度」、「教学的艺术特质」)曾全部或部分发表于「教育研究集刊」,至于智育规准篇中的「市场导向的知识教育」一章(部分曾发表于「今日教育」期刊)和德育规准篇中的三个章节,则都是研讨会论文修正扩展而来(「德育的美感规准」和「非道德化社会的德育处境」部分曾分别发表于「教育资料集刊」和台湾书店出版的《新世纪的教育愿景》一书)。美育规准篇中的「实用美育观的正见」一文则部分曾发表于「中等教育」期刊。伍振鷟先生主编五南图书公司出版之《教育哲学》,曾蒐集教育规准篇中三个章节的部分内容,新增的部分主要是在论证轴线的完成和疏漏的补正。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感谢台湾师大教育学系全体师长提供给我极度优渥的教学、研究和学习的环境,随着时间的增长,我愈发感受到身为系上成员,是多么得天独厚的幸事。我在教育哲学上的学习,得教于欧阳教、林玉体、伍振鷟和徐宗林先生的启蒙,贾馥茗、黄光雄和杨深坑先生则在我研究所求学的阶段,继续严谨的指导,使我对教育哲学的研究兴趣益形巩固,并完成最具关键性的学习。对于先生们的殷殷教诲,我有无尽的感谢。负笈英伦期间(1991-1995)忝列英国当代应用哲学健将何礼士先生(John Harris)门墙,何礼士先生睿智优雅,于我哲学专业及生命视野之提昇上,用力许多。另外,感谢周愚文、但昭伟、苏永明、庄胜义、洪仁进、林秀珍和叶坤灵等位先生,对本书贡献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研究生曹孝元同学在文书编辑上提供我最高效率的协助,使我得以安心写作,在此一併致谢。
当然,一本着作的完成,只是个人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呈现,谬误粗陋之处,谨请读者、方家不吝教正。
我对教育学方面的书向来很有兴趣,毕竟自己也是身处教育第一线,每天都在和各种“规矩”打交道。这本书的书名《教育规准论》虽然听起来有点学术,但我翻开后发现,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扎实得多,而且非常有启发性。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规准”的定义和分类,他没有简单地把规准等同于僵化的制度,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包含了显性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也包含了隐性的社会文化、专业共识,甚至是个体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感受到的“规准”远不止书面上的那些。有时候,学校里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或者同行之间约定俗成的做法,对我们教学的影响可能比一份红头文件还要大。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构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理解这些复杂“规准”的工具。我尤其赞同他提出的“规准的生成与演变”的观点,认为规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互动、博弈、调整中不断发展的。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改革的进程,以及如何应对变革,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更像是在一个混乱的教育领域中,点亮了几盏指路灯。我一直觉得,我们在很多教育决策上,似乎总是凭感觉在走,缺乏理论的支持和系统的反思。而《教育规准论(二版)》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准,而是深入探讨了规准的来源、性质、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教育实践。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规准的动态性”的强调,这一点非常符合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我们学校的学生群体在不断变化,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那么教育的规准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解这种动态变化的方法,让我们知道如何去审视旧的规准,如何去建构新的规准,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教育的初心。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维的洗礼,对教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操作层面,而是上升到了理论和哲学的高度。它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教育规准并非外在于教育本身,而是内嵌于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个抽象的图形,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以为只是为了好看。但读着读着,我才慢慢体会到,这可能暗示了教育规准在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好像一张网,既要捕捉到教育的核心价值,又要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况,不能太死板,也不能太随意。我特别喜欢书中探讨的“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这个部分,感觉作者并不是那种只在象牙塔里写书的学者,他似乎对学校里的实际情况有很深的理解。有时候,我们学校里会突然冒出一些新的“规章制度”或者“教学指导”,说实话,很多老师都觉得很困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对学生到底有没有好处,甚至会不会适得其反。这本书就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帮助我们去审视这些外在的“规准”,去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甚至去质疑它们是否真的合理。虽然书里用了不少学理性的名词,但穿插的案例分析,尤其是那些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例子,让我感觉不那么枯燥。我尤其记得一个关于教师评估的案例,非常生动,让我重新思考了“评价”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不应该是简单的打分,而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引导和发展。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成长,而如何引导和促进人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课题。这本书《教育规准论(二版)》从“规准”这个独特的视角切入,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不是那种告诉你“怎么做”的书,更多的是让你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影响”。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规准的张力”的分析,比如显性规准和隐性规准之间的冲突,理想规准和现实规准的差异等等。这些张力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无处不在,有时候真的让人感到很头疼。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分析和理解这些张力的理论框架,让我能更冷静地看待这些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的思路。比如,在推进某项教学改革时,我们可能会遇到来自上级的政策要求,但同时也会面临教师的惯性思维、学生的接受度等现实问题。这本书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都是规准张力在起作用,从而让我们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能够更加周全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评分拿到这本《教育规准论(二版)》的时候,说实话,我对“规准”这个词并没有太深刻的概念,总觉得就是那些条条框框,约束着教学。但读完之后,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转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规准并不仅仅是限制,它更多的是一种“标尺”,帮助我们衡量教育的质量、方向和目标。它就像一张地图,指引着教育发展的路径,也帮助我们发现偏离轨道的风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规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讨论。在学校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我们觉得不太合理,甚至有点荒谬的规章制度,这时候我们就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本书提供了理解这些“不合理”背后的可能原因,也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规准才真正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才能被广泛接受并有效执行。它教会我们去辨别,去分析,而不是盲目地服从。书中的一些理论模型,虽然看起来有些抽象,但作者在讲解时,会辅以实际的教育案例,让这些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也更容易被我们这些实践者所理解和运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