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探讨教学评量理念与实例,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教学评量理念,及教学目标与能力指标。第二部分申述纸笔测验与实作评量理念,及纸笔测验编制与题目分析、评定量表、检核表、档案评量、口语评量、轶事记录与系列实作评量之实例,第三部分探讨动态评量概述与实例,第四部分剖析学期教学评量理念与实例、及教学评量通知单。
本书最大特色在整合理论与实务,从理念发展实作成果。企图结合讲授教育测验与评量的教学经验,倾听中小教师的评量困境,编制系列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研究心得,及带领各县市中小学教师纸笔测验与多元评量实作的经验,力求将理论实用化与简便化、应用人性化与多元化,期能赓续抛砖引玉,共同创造改善教学评量的契机,让学生在回馈中了解自己、在增强中面对挫折、在鼓励中持续成长。
第 一 章 教学评量理念
第 二 章 教学目标与能力指标
第 三 章 纸笔测验编制历程与原则
第 四 章 纸笔测验的题目分析
第 五 章 实作评量理念
第 六 章 评定量表及检核表理念与实例
第 七 章 档案评量理念与实例
第 八 章 口语评量及轶事记录理念与实例
第 九 章 系列实作评量理念与实例
第 十 章 动态评量概述与实例
第十一章 学期教学评量理念与实例
第十二章 教学评量通知单
《教学评量》这本书,我觉得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理念手册”。它让我意识到,教学评量并不仅仅是最后一道关卡,而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甚至能反哺教学设计和教育理念的强大驱动力。我以前可能更侧重于如何设计好一张考卷,或者如何给学生打分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评量的更广阔天地。它强调了评量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拔和淘汰。书中关于“诊断性评量”的论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了学生“不会什么”,但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会”。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去深入探究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源,从而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它对于“评估反馈”的重视,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如何与学生沟通评量结果。一个有效的反馈,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分数,更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这本书的论述逻辑非常清晰,观点也很有深度,让我读后受益匪浅。
评分哇,我最近入手一本新书,书名是《教学评量》。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超期待的,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位老师,对教学评估这件事一直都非常有兴趣,总想着能找到一些更有效、更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成长,同时也评估自己的教学成效。这本书的书封设计就很有质感,那种沉稳又专业的风格,让我一看就觉得内容肯定很扎实。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想看看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也希望能有一些实操的案例,让我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直接应用到课堂上。毕竟,理论再好,如果不能落地,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新的评量工具或者方法,能让我跳出传统考试的窠臼,从更多维度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有没有关于项目式学习的评估技巧,或者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提升评量的效率和准确性?我个人也比较关心差异化教学下的评量策略,因为我的班级里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如何做到既能顾及到程度较弱的学生,又能激发程度较好的学生的潜能,一直是我的一个挑战。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应该很充实,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读物。我期待能从中获得启发,让我的教学评量工作更上一层楼。
评分我最近读了《教学评量》这本书,整体感觉非常棒,它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评量。它强调了评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书中提到的“学习性评量”概念,让我耳目一新。它指出,评量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参与评量,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多元评量”的倡导,它鼓励教师打破单一的评量模式,采用更多样化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作品集、口头报告、小组合作成果等等。这让我觉得,终于有了一本能够指导我如何真正做到“看见每个学生”的书。此外,书中对于教师在评量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评量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也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但又不失严谨和专业,读起来非常有分量。
评分拿到《教学评量》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下终于有可以参考的“工具箱”了!我一直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评量就像是给学生“把脉”,需要准确诊断出他们的学习状况,才能对症下药。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工具箱”的期待。它里面有很多非常细致的评量方法介绍,从传统的纸笔测验,到更具创新性的表现性评量,甚至是关于学生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的技巧,都涵盖得很全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评量设计范例,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面对多样化教学情境的老师来说,简直是太有帮助了。我尤其看重的是,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评”,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要这么评”,以及“评了之后该怎么做”。比如,在谈到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测验时,它会从目标设定、题目类型、难度分布、信效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让我能够理解每一步背后的逻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科学地评量学生”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设计出能够真正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评量方案。
评分坦白说,《教学评量》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也让我对自己长期以来在教学评量上的实践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我一直觉得,教学和评量是密不可分的,好的评量能够指导教学,而好的教学也需要通过评量来检验和改进。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阐释,我觉得特别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评量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地探讨了评量的目的、原则以及如何将评量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形成性评估”的讨论,这部分的内容真的让我茅塞顿开。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关注“终结性评估”,也就是考试成绩,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的形成性评估,对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多么重要。它提出的一些观察、提问、小测验等方法,都非常具体且实用,让我感觉可以立刻上手,在下个学期就开始实践。此外,书中对于“评量素养”的强调,也让我反思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评量。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的体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亲切,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很多观点都很有启发性,让我忍不住一边读一边做笔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