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鄭集(1900年5月6日— )
生物化學傢、營養學傢。中國營養學和衰老生化研究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生物化學的開拓者之一。四川南溪人。
1924年考入國立東南大學(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8年更名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生物係,1928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生物係。1930年赴美國留學,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專攻生物化學,並於耶魯大學、印第安那大學學習,1934年獲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中國科學社研究所研究員,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化科教授兼主任,金陵大學、第四軍醫大學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生物係教授兼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1956年在第四軍醫大學被評?一級教授。
1945年在中央大學醫學院創辦生化研究所,培養生化研究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培養生物化學研究生的正式機構。一生桃李滿天下。進入古稀之年後,開闢衰老生化機製研究,提齣衰老機製的代謝失調學說,?中國衰老生化奠定瞭基礎。先後參與創辦中國營養學學會、生物化學學會。曾任中央大學教授會主席、中國衰老生物學會第一屆名譽理事長、教育部生化教材組組長。
鄭集是目前中國高校中最年長的教授,大半生在南京大學醫學院和生化係執教。2004年被「英國康橋大學國際人物傳記中心」授予「21世紀最有成就奬」。他還曾變賣傢産(房?),捐給學校和社會,設立清寒助學金和《營養學報》、《生物化學雜誌》學術基金。
我 齣生於1900年,也就是清朝庚子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那一年。2008年是戊子年,世界各國健兒將競技北京。2007年10月1日,我把我的最新書稿《鑒證長壽——百歲教授的養生經》交給瞭四川辭書齣版社。媒體都稱我是中國最長壽的教授,有人說108歲齣書在世界齣版史上都是第一次,希望2008年用這本書來迎接奧運。中國的強大就是和平的強大,強而不侵,強而和諧。
鄭集教授小傳 /001
樂健百年:108歲新言心語(自序) /001
開篇:我的養生之道 /001
百年樂行篇
一、 如何推遲衰老 /007
(一) 青春能否永葆 /007
(二) 推遲衰老的具體措施 /008
(三) 健康長壽十訣的原理和實施辦法 /011
二、 體育鍛煉與防衰老 /017
(一) 靜功 /017
(二) 動功 /017
三、 我的抗衰保健實踐 /038
世紀真知篇
一、 什?叫衰老 /045
二、 人體衰老的特徵 /046
(一) 形態的特徵 /046
(二) 功能的特徵 /047
三、 人體衰老的檢測 /048
四、 人體的衰老過程 /049
五、 人類的最高?限 /050
六、 衰老的原因 /053
(一) 衰老的第一性原因 /054
(二) 衰老的第二性原因 /056
七、 衰老的機製 /066
八、 衰老學說 /068
(一) 中毒學說 /068
(二) 傷害學說 /068
(三) 免疫學說 /069
(四) 內分泌功能失調學說 /069
(五) 交聯學說 /070
(六) 細胞質蛋白質變性和細胞質膠態破壞學說 /070
(七) 營養缺乏學說 /070
(八) 細胞分裂受阻學說 /071
(九) 自由基學說 /071
(十) 遺傳學說 /071
(十一) 內在平衡破壞學說 /072
(十二) 代謝失調學說 /072
九、 自由基與衰老 /074
(一) 自由基使人體衰老的原因 /074
(二) 機體防禦自由基傷害的功能 /076
十、 養生與康復 /077
(一) 關於養生康復問題 /077
(二) 中醫的養生康復之道 /078
(三) 中西醫養生康復和營養保健的比較 /079
十一、 古人養生與康復之道 /079
(一) 《黃帝內經》的養生論述 /079
(二) 名醫養生學傢孫思邈的養生論 /080
(三) 華佗的運動養生觀點 /081
(四) 本書作者的養生歌——《生死辯》 /081
十二、 營養與衰老 /082
(一) 營養與衰老的關係 /082
(二) 老年人的生理和營養特點 /082
(三) 老年人需要的營養素 /083
十三、 有關老年營養問題的爭論和我見 /087
(一) 限食與延長壽命 /087
(二) 維生素C及維生素E與抗衰老 /088
(三) 膳食中的脂質和膽固醇與冠心病 /090
(四) 警惕虛假保健品的危害 /092
十四、 煙、酒對衰老的危害性 /093
(一) 吸煙的危害性 /093
(二) 煙草對人危害的原因 /096
(三) 酒的危害性 /097
十五、 如何增強老年人的腦力 /098
(一) 腦的剪影 /098
(二) 老年人的記憶力、學習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099
(三) 如何保護腦力 /102
十六、 老年病防治常識 /103
(一) 心血管病 /104
(二) 支氣管炎及肺氣腫 /110
(三) 腦血管疾病 /112
(四) 癌腫 /113
(五) 老年性糖尿病 /116
(六) 老年性癡呆癥 /117
(七) 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 /118
(八) 老年人不能忽視的幾種常見病 /120
十七、 退休和離休後應當如何生活 /124
(一) 正確認識退休與離休製度的意義 /124
(二) 退休和離休後的生活安排 /125
十八、 中華養生格言新解 /127
(一) 精神衛生 /127
(二) 一般保健法 /130
(三) 勞動和體育鍛煉 /135
(四) 飲食衛生 /138
我一生曾貧病交加。因病休學在傢和住院不下十次,幼年時期不得不比一般同學多花四五年的時間讀完小學。1916年初因肺結核休學一年, 1917年鼕纔小學畢業,1925年輟學一年教書賺取大學學費。1961年4月到1963年鞦,多次收到病危通知,輾轉南京、上海三次做切腹手術。「文化大革命」期間兩次被隔離審查,時間長達13個月,私房被占。1997年2月患瞭十二指腸齣血,住瞭80天醫院,最後還是扛過來瞭。
80 ~ 90歲之間,我獨自編著齣版7部專著、撰寫56篇科學論文,其中《普通生物化學》(第二版)獲全國優秀教材二等奬,《衰老與抗衰老》獲全國優秀科普圖書二等奬,《健康長壽之路》獲全國優秀短篇科普論文一等奬。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9名,參加學術會議41次,74歲學日語,90歲還學朝鮮語,赴平壤參加世界老年學會議。
年輕的時候,西方列強稱我們中國人是「東亞病夫」,?此我決定研究營養學。針對中國人當時缺少蛋白質,我選中國盛?的大豆作博士論文《生物膠體——大豆蛋白質》。我的學習,我的實踐,一般人趕不上。100多歲能坐能站能寫,108歲,我的眼睛、耳朵都可以。我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自己的身上去。我能活這?長時間和我的生活習慣很有關係,我是個很守規矩很正規的人,不亂吃亂玩。早晨起來按摩,從頭到腳,堅持多年,齣差也好,生病也好,從不停止。動作不要教條,到位就行瞭。我的知識麵很廣,醫學我懂,生物化學、生物學、生理學都研究實踐,吃喝玩樂都有規律。
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湧現瞭很多抗衰老理論,我在70年代開始提齣瞭中國特色的抗衰老理論和具體實施方法。1949年前,中國人平均壽命纔35歲。2007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瞭各國平均壽命排行榜,日本女性和聖馬力諾男性分彆以86歲和80歲的平均壽命排在首位。中國男女平均壽命分彆?71歲及74歲。我感到欣慰,也?中國知識份子、企業傢英年早逝的現狀感到擔心。我把我的實踐和理論整理成書,把自己的營養飲食配方和健身法、按摩操毫無保留地全麵詳盡記錄下來。2007年國慶期間,我還走下自己的二層小樓到園中做操示範,並傳授給來訪的年輕人,希望通過圖書、光碟和學生的演示,能對他們有所幫助,也?提高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的事業「做牛、做梯、做橋、做蠶、做燭」。
在長期的科研和養生中,我還恪守自創的健康十訣:(1) 思想開朗,樂觀積極,情緒穩定;(2) 生活有規律;(3) 堅持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4) 注意休息和睡眠;(5) 注意飲食衛生,切忌暴飲暴食;(6) 嚴戒煙,少喝酒;(7) 節製性欲和不良嗜好;(8) 不忽視小病;(9) 注意環境衛生,多同陽光和新鮮空氣接觸;(10) 注意勞動保護,防止意外傷害。其中,樂觀是十訣之首。
我活到120歲就瞭不起瞭。我聽憑自然發展,當走就走,當去就去,不怕死的人就不容易死,怕死就死得快。我在1961年重病的時候就吟詩一首自遣自警:「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鞦,蜉蝣僅朝夕。壽夭雖各殊,其死則?一。造物巧安排,人無能?力。勿求長生草,世無不死藥。隻應慎保健,攝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寬體常適。勞逸應適度,尤宜慎飲食。小病早求醫,大病少焦急。來之即安之,自強應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當可必。」
「且喜老來健,尚無頹廢姿。天若假我年,還將再著書。」愛國不分老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健康活著的老人應當關心國傢的發展,在自己的晚年仍能?國傢多作些貢獻。我們應當記取: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願更多人快樂健康地闖過生死關、名利關、權力關、生活關和社會關,隨遇而安,自強不息,樂健百年!
2008.1.18寫於金陵南秀村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個在現代社會中奔波的普通人,我常常感到疲憊不堪,對健康也缺乏係統的認識。然而,通過閱讀“不老的技術:百歲教授養生經”,我仿佛獲得瞭一張指引健康長壽的藏寶圖。作者並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接地氣的方式,將他畢生的養生智慧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順應自然”的強調,這與我當下所追求的“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不謀而閤。作者的文字中沒有焦慮,沒有強迫,隻有一種平和而堅定的力量,引導著我們去認識身體的需求,去調整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書中關於“呼吸”的練習,簡單易行,卻能有效地緩解壓力,改善身體的供氧。還有他對“感恩”的闡述,也讓我反思瞭自己生活中忽視的美好。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是一本提供奇跡的秘籍,而是一門關於如何與自己和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生課程,它讓我重新找迴瞭對健康的掌控感,也讓我對生命的長度和寬度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不老”不僅僅是外在的年輕,更是內心的充實和精神的活力。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不老”的理解。作者用他百年的生命曆程,為我們展示瞭一種豁達、積極的生活態度。書中關於“學習”和“思考”的部分,讓我深受啓發。作者並沒有因為年紀大瞭就停止探索,反而對世界保持著一顆好奇的心,不斷學習新知識,保持思維的活躍。這讓我意識到,大腦的衰老和身體的衰老一樣,是可以延緩的。他強調的“終身學習”理念,是我非常認同的,也激勵我開始重新拾起那些被擱置已久的興趣愛好,去學習新的技能。此外,書中關於“人際關係”和“社會參與”的論述,也讓我受益良多。作者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積極的社會互動,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這一點我深有體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學到瞭一些養生技巧,更重要的是,我獲得瞭一種麵對生活的勇氣和智慧,讓我更加期待未來的每一個日子。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一股沉靜而智慧的氣息撲麵而來,讓人聯想到那些閱曆豐富、身心健康的長者。書名“不老的技術:百歲教授養生經”更是直接點明瞭核心,激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長壽的秘訣很感興趣,尤其當這個秘訣齣自一位百歲教授之手時,其可信度和實用性就大大提升瞭。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些顛覆我固有認知,或者說更具科學性、係統性的養生方法。我猜想,書中不會隻是簡單地羅列一些運動、飲食的常識,而更可能深入探討人體的衰老機製,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手段來延緩甚至逆轉這個過程。而且“技術”二字也暗示瞭書中可能包含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技巧和方法,而非空泛的理論。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分享他在漫長人生中積纍的關於身心平衡的經驗,比如如何保持積極的心態,如何應對壓力,如何與疾病和平共處等等。一個百歲教授的視角,一定是極其寶貴的,他的人生智慧和健康理念,或許能為我們現代人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中,提供一盞明燈。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能立即實踐,並且能看到效果的“不老技術”,讓自己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離健康長壽更近一步。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健康長壽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一種“技術”來實現的。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用他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學識,為我們揭示瞭生命的奧秘。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一些養生理念時,那種娓娓道來的語氣,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長者的慈愛。他沒有用那些枯燥深奧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非常易於理解的語言,將復雜的生理知識和養生方法解釋得明明白白。我仿佛能看到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坐在我麵前,認真地告訴我,如何纔能讓身體保持年輕的活力。書中提到的許多觀點,都讓我眼前一亮,例如關於“情緒管理”的章節,我之前從未想過,原來負麵情緒對身體的傷害如此之大,而作者給齣的疏導方法,既簡單又有效。還有關於“睡眠”的論述,也讓我重新認識到瞭高質量睡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一些小小的調整,來改善睡眠質量。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養生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活齣精彩人生的智慧寶典,它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
评分坦白講,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進來的,總覺得“百歲教授”這幾個字自帶光環,自帶權威性。翻開書,果然沒有讓我失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暢,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些高深的理論,而是從最基礎的“吃什麼”、“睡多久”這些貼近生活的方麵講起,但又通過他獨特的視角,給這些看似平常的養生常識賦予瞭新的意義。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瞭關於“腸道健康”的重要性,這確實是我之前不太關注的一個方麵,但作者用科學的論據和生動的比喻,讓我深刻認識到瞭腸道菌群對我們整個身體健康的影響。而且,他還給齣瞭非常具體的飲食建議,不僅僅是告訴你“吃什麼”,更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吃”,以及“如何吃”,這種細緻入微的指導,真的非常難得。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養生書,而是真正地為讀者考慮,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