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顾客的购买行为永久自动化
行销学大错了五十年!顾客满意度根本没意义!
我们都以为顾客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行销学的所有策略与技巧也都建基在这样的假设上,
事实上,我们都错了!
人们95%的行为来自习惯,消费行为也是,
掌握人们的习惯,变成顾客的习惯,才是行销的王道。
当前的各种行销作为,把焦点及资源集中在「顾客满意度」上,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项重要的事实:
85%变更消费的顾客,都曾表示他们很满意上次的消费。
当你开车上班时,可以不用留心路线,同时吃完早餐,甚至刮好胡子;
当你初次开车造访某地,却可能得谨慎的注意每个路口,以免错过该转弯的路口;
同样坐在汽车驾驶座,你却是用两种不同的态度与意识在驾驶,
这就是「习惯思惟」与「执行思惟」的差异。
同样的,购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消费者走进卖场购物,或者在某种商品货架前挑选品牌时,
「习惯思惟」同样主宰了消费者在购物时的行为。
本书提出完整的程序,带领读者理解如何和顾客的潜意识与意识一起合作,
让顾客把你的产品当成习惯,不光是购物的选择而已。
使用这些技巧,就可以达到行销的双重终极目标:更高的留客率和长期获利。
作者简介
尼尔.马丁 Neale Martin
消费者行为、顾客满意度,以及缩短新科技与市场落差的专家。
乔治亚理工学院行销博士。恩特列行销顾问教育公司(Ntelec, Inc)的创办人兼执行长。十多年来,他担任顾问,也为管理者授课,帮过许多通讯与网路公司(例如史普林、奈克斯泰、思科、北方电讯、德仪、摩特罗拉)推出一些上世纪最创新的产品与服务,调整行销策略。过去几年,他根据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更新了行销原则,这些研究主张人类行为大多是受潜意识习惯的支配。马丁担任酒瘾与毒瘾勒戒单位的顾问与负责人时,开始对习惯的威力有了初步的想法。他在心理、新闻、训狗方面的多元背景,以及求知若渴的好奇心,让他拥有过人的见解,得以巧妙应用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最近研究,因应当今最大的行销挑战。目前他和妻女及三只边境牧羊犬住在乔治亚州的玛丽埃塔。
想了解更多有关马丁博士与习惯的讯息,可上他的网站www.nealemartin.com。
译者简介
洪慧芳
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MBA,曾任职于西门子电讯及花旗银行,目前为专职译者,从事书籍、杂志、电脑与游戏软体的翻译工作。
部落格 blog.yam.com/cindybooks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繁的理论堆砌,而是像在讲述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读者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感消费”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并非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带来的某种情感满足。比如,当我感到压力大或者情绪低落时,我可能会不自觉地通过购物来“补偿”自己,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对情绪的一种短暂的逃避和转移。书里通过对不同人群消费习惯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些习惯是如何与他们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价值观相互交织的。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许多陌生人的人生片段。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炫耀性消费”,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因为害怕被他人评判,而购买了一些并非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是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期待。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不适,但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本书让我明白,消费行为并非是孤立的,它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人性之中,受着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它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不理性”的消费行为,背后都有着合理(尽管不一定是健康的)的逻辑。我不再仅仅责怪自己的“败家”或者“没定力”,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习惯”与“消费”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太多的概念。我总觉得,消费行为应该是基于需求和理性的,而“习惯”更多地是指那些日常的、非决策性的行为。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习惯”和“消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且用令人信服的论据和丰富的案例,证明了“习惯决定一切消费行为”并非夸张之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触发点”和“奖励机制”的论述所吸引。我开始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的消费行为并非是基于深思熟虑,而是被一些微小的“触发点”所引导。比如,看到社交媒体上朋友晒出的新物品,或者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感到无聊,这些都可能成为触发我消费的信号。而一旦我进行了消费,那种短暂的满足感,就成为了“奖励”,进一步强化了这个消费习惯。书里对这些机制的剖析,让我不禁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解剖”。我开始审视,我的生活中有多少“触发点”是导致我非理性消费的?我又如何才能有效地管理这些触发点,并用更健康的奖励机制来取代那些不健康的消费行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解习惯的运作机制,是改变消费行为的关键。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不要买”,而是告诉我“如何不被习惯所驱使”。
评分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给我一套生硬的“消费秘籍”,而是引导我踏上了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我曾以为,想要改变消费习惯,无非就是少花钱、多储蓄,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改变,始于对“为什么”的理解。作者没有直接说“你应该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我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举个例子,书里提到的一些“冲动消费”的场景,比如在深夜刷手机时,看到某个促销广告,然后鬼使神差地点下了购买按钮。我读到这段时,脑海中立刻闪过了无数个相似的画面,那些曾经被我归结为“一时兴起”的购买,其实背后都有着更深层的心理驱动。书里对“习惯回路”的解释,让我第一次明白,原来这些消费行为并非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由触发点、行为模式和奖励组成的完整循环。一旦这个循环被建立起来,就会变得非常难以打破。我开始反思,我每天的例行公事,比如早起后刷手机,听着播客,然后不知不觉地点开某个购物APP,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多么牢固的习惯链条。这本书让我看到,原来我以为是“理性决策”的消费,很多时候只是这个自动化回路在起作用。我不再仅仅关注“买什么”和“花多少钱”,而是开始关注“为什么买”和“在什么情境下买”。这种视角的转变,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在我迷失方向的时候,轻轻地拉了我一把,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忽略的盲点。我开始尝试去识别那些触发我消费的“信号”,并且思考如何用更健康的习惯来取代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繁的理论堆砌,而是像在讲述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读者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会影响”对消费习惯的塑造。它让我看到了,我们很多时候的消费选择,并非是独立自主的,而是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以及文化潮流的深刻影响。例如,书中提到的“社交媒体的消费诱惑”,让我深有体会。朋友圈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示,以及各种“种草”和“拔草”的讨论,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的消费决策。我开始意识到,我购买的某些物品,可能是因为朋友们的推荐,或者仅仅是为了不落伍于潮流。这种对社会影响力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了更全面的审视。它让我明白,要改变消费习惯,不仅仅是改变个人的行为,更需要我们对周围的环境以及人际互动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习惯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它与我们身处的社会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消费习惯的认识,更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提升。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我们消费行为背后那些隐秘的心理动机,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绪消费”的章节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并非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带来的某种情感体验。例如,当我感到压力大、失落或者孤独时,我可能会不自觉地通过购物来“补偿”自己,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对情感的一种短暂的转移和逃避。书里对这种现象的深入解读,让我对自己的许多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开始审视,我购买的这些物品,有多少是为了满足真正的物质需求,又有多少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短暂的快乐?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不安,但却是成长的必然。它让我明白,改变消费习惯,不仅仅是改变外在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够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物质生活,甚至我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习惯”仅仅看作是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心理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深入剖析了习惯是如何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最终渗透到我们的消费决策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模仿性消费”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在消费时,并非完全基于自己的真实需求,而是受到身边人,甚至是社会潮流的影响,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消费行为。例如,看到朋友们都在购买某个品牌的服饰,或者使用某个热门的APP,即使自己并不需要,也可能产生一种“随大流”的购买冲动。书里对这种现象的深入解读,让我对自己的许多消费行为进行了反思。我开始审视,我购买的这些物品,有多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真实需求,又有多少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或者仅仅是为了融入某个群体?这种反思,让我看到了自己消费行为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盲点”。它让我明白,改变消费习惯,不仅仅是改变个人的行为,更需要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人际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够轻易地塑造我们的选择,甚至影响我们的价值观。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对“习惯”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习惯是那些每天重复的事情,比如刷牙、走路,但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的消费行为,竟然也充斥着如此多的“习惯”。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将那些潜藏在我们消费决策背后的习惯模式一一揭示。比如,书中提到了“习惯的惰性”,也就是一旦一个消费习惯形成,我们就会倾向于维持它,即使它并不带来积极的结果。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总会习惯性地打开某个APP,然后浏览那些我并不打算购买的商品?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可能是一种“路径依赖”,我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这种“浏览-刺激-放松”的模式,即使它并没有真正满足我的需求。书里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打破”这些不健康的习惯,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改变环境”、“引入干扰”等等。我开始尝试将那些容易触发我冲动消费的APP移出手机桌面,并且在我感到压力的时候,不再第一时间去浏览购物网站,而是去听音乐或者做一些其他的放松活动。这种有意识的干预,让我逐渐感受到了一些微小的变化。我不再被那些习惯牵着鼻子走,而是开始重新掌握自己的消费主动权。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本“习惯重塑指南”,它不仅让我看到了问题,更给了我解决问题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觉醒。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反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我的消费行为,真的由我掌控吗?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将我们日常消费行为中那些被忽略的“习惯”一一呈现。我曾经以为,我的消费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基于对产品功能、价格、品质的全面考量。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理性面纱之下的,是无数个被反复强化、甚至已经自动化运行的消费习惯。比如,书中关于“便利性消费”的描述,让我恍然大悟。我常常会因为省时省力,而选择一些看似更方便但价格更高的替代品,殊不知,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便捷至上”的消费习惯,并且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财务状况。又比如,关于“情感驱动的消费”,书中列举的那些通过购物来获得短暂快乐的例子,简直就是我生活的写照。我开始意识到,我很多时候并非是在满足真正的需求,而是在寻求一种情感上的慰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我们所谓的“理性消费”,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被习惯所塑造的“看似理性”的消费。它并没有给我一套僵化的“禁止令”,而是引导我深入理解自己的习惯,并从中找到改变的方向。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书,让我对自己的消费习惯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在阅读之前,我一直以为我的购物选择都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实际的需求,比如我需要一件新衣服,就会去比较款式、价格、质量,然后做出决定。但这本书的出现,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彻底颠覆了我这种天真的想法。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那些隐藏在我们消费行为背后的,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习惯。我开始注意到,原来我会在某个特定的心情下,不自觉地浏览某个电商平台;原来我会在看到打折信息时,即使没有实际需求,也会产生一种“不买就亏了”的冲动;原来我会在朋友的推荐下,盲目地购买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产品。书里举的那些例子,简直就像在描绘我自己的生活,让我不禁汗颜。书中并非仅仅罗列现象,而是层层剥茧,从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些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顽固地控制着我们的选择。比如,关于“锚定效应”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原来那些看似诱人的“原价”和“折扣价”的对比,并非真的能带来多大的实惠,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我们大脑中对价格的认知偏差。又比如,书中对“社会证明”的阐述,让我意识到,那些“销量第一”、“好评如潮”的标签,很多时候并非是产品的真实价值体现,而是利用了我们希望与大众保持一致的心理。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次自我审视和灵魂拷问。我开始审视自己那些看似“随意”的消费,背后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需求,又有多少是被无意识的习惯所裹挟。这本书真的让我明白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消费行为,其实并非那么简单,它们是经过长期塑造和强化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财务健康和生活满意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习惯”和“消费”之间的深层联系,并没有太过深入的思考。我一直以为,我的消费选择更多是基于当下的需求和预算,而“习惯”更多地是指那些非思考性的日常行为。然而,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将“习惯”置于消费行为的核心地位,并且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和严谨的论证,揭示了“习惯决定一切消费行为”这一令人震撼的观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消费的“坏习惯”,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习惯形成的心理根源和社会动因。我被书中关于“触发机制”和“奖励反馈”的分析深深吸引。我开始意识到,我很多次的消费行为,并非是基于深思熟虑,而是被一些微小的“触发点”所引导,并且在消费之后,那种短暂的满足感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习惯。例如,我在感到无聊的时候,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浏览电商平台,这种“浏览-刺激-满足”的模式,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消费习惯链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我们以为是“理性选择”的消费,很多时候只是这个自动化回路在起作用。它让我开始审视,我的生活中存在多少这样的“触发点”,以及我如何能够有效地管理它们,并用更健康的习惯来取代那些不健康的消费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