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电子看板」已被面板业者视为重要应用市场,借由软体提供多元内容,也成为广告工具新宠儿!资策会创新应用服务研究所于2009年提出之「数位看板创新广告模式生活实验室实验案」的「服务导向机台与开放平台软体发展计画」,针对数位看板研发之前台互动技术与应用,透过即时观看(顾客)侦测与分析,可侦测出观看广告的顾客的性别、人数、种族、脸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等,并透过分析,找出特定商品与对应顾客的关系,进而提供将来广告推荐的基准。
为使研发之技术与应用能切合使用者需求(行销单位、消费者、使用者等),资策会与实践大学合作,以学生与社区居民为实证对象,于校园建构一个可与商家合作之数位看板互动应用之实证场域与服务实验计画。
作者简介
李瑞元
学历: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电脑科学与工程博士
现任:实践大学资讯科技与管理学系副教授兼研发长
经历:实践大学资讯科技与管理学系系主任、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CSIRO)、资讯与统计所(CMIS)资深研究员
研究领域:知识管理、电子商务、数位行销
出版心语
推荐序∕杨仁达
推荐序∕张玉山
自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数位电子看板
第二节 服务体验工程方法(Service Experience Engineering, SEE)
第三节 科技接受模式
第四节 创新扩散理论
第三章 使用者需求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变数操作性定义与衡量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五节 资料分析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商家需求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变数操作性定义与衡量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五节 资料分析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数位电子看板应用服务验证方法
第一节 服务验证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数位电子看板应用服务验证作法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事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使用者需求分析问卷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商家需求分析问卷问卷调查表
附录三 服务实证分析问卷问卷调查表
我发现这本书在概念的阐释上非常到位,尤其是在“创新服务”的定义和边界上,作者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界定。他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更加侧重于服务如何能够真正地满足用户需求,并带来附加价值。读到书中关于“实证研究”的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研究现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是如何通过严谨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来验证自己的理论。书中对案例的选择也颇具代表性,涵盖了从商业零售到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电子看板如何通过实时信息发布、导航指引以及广告植入,提升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商业活力。又或者在文化艺术领域,电子看板如何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吸引观众,传播文化。这些细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数位电子看板作为一种新兴服务载体的巨大潜力。作者对于技术伦理和商业模式的探讨,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相当开阔。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散发着一种现代感和科技感,恰如其分地预示了其主题。我当时是被那简洁却又信息量十足的图文所吸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未来数字信息传播的画面。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这让我对阅读体验充满期待。虽然我对“数位电子看板”这个词汇本身并不陌生,但“创新服务实证研究”这样的副标题,立刻激起了我深入了解其背后实际应用和研究价值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实际的案例分析,甚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探讨。我尤其关心的是,它将如何阐述“创新服务”这个概念在电子看板领域的具体体现,是通过技术革新,还是服务模式的颠覆,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实证研究”这几个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论述会更加严谨和可靠,并非空穴来风的臆想。我会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案例,能够让我看到电子看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展示工具,而是能够真正为用户、为企业、为社会带来价值的创新载体。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重新审视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电子屏幕,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相当有条理,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从开篇对数位电子看板现状的梳理,到对未来创新服务的畅想,再到具体的实证案例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探讨“创新服务”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挑战和难点。例如,在数据隐私保护、内容审核机制、技术集成与维护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书中的实证研究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选取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案例,展现了数位电子看板在各个领域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例如,在教育领域,如何通过电子看板实现互动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医疗领域,如何利用电子看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挂号等服务,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这些具体的案例,让我对数位电子看板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非常扎实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验证。作者在讲解“数位电子看板”时,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技术维度,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用户需求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创新服务”的实证研究部分印象深刻。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电子看板是如何从一个被动的展示工具,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服务提供者。例如,在零售业中,电子看板如何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为顾客推送个性化的商品信息和优惠券,从而提升购物体验和销售额。又或者在工业生产中,电子看板如何用于生产流程的可视化管理、故障预警和安全提示,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书中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也让我觉得作者考虑得相当周全。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的组织上,给我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感觉。作者从数位电子看板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其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并最终落脚到“创新服务”的实证研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创新服务”的定义,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和解决方案的提供。书中引用的实证案例,都相当有说服力,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电子看板所带来的实际价值。例如,在商业地产领域,电子看板如何通过动态广告、互动体验,提升商场的吸引力和顾客的停留时间。又或者在交通枢纽,电子看板如何通过实时信息发布、安全提示,提升出行效率和安全性。作者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让我感到振奋,让我看到了电子看板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光明前景。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数字世界。作者在开篇就为我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图景,让我对数位电子看板的潜力和应用范围有了初步的认识。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一些复杂的技术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主题。从电子看板的起源和发展演变,到其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前景,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注意到书中大量引用了最新的行业报告和市场调研数据,这使得论述显得非常有说服力。尤其是在探讨“创新服务”时,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现了电子看板如何通过个性化推送、互动体验、数据分析等方式,实现从信息发布到服务提供者的转变。例如,书中提到的在零售业中,电子看板如何根据顾客的实时行为数据,动态调整商品推荐和促销信息,从而提升销售转化率。又或者在公共交通领域,电子看板如何通过实时更新的到站信息、天气预报,以及周边商圈的优惠信息,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出行体验。这些都让我对电子看板的想象空间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告牌功能。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被其中提出的各种创新理念所吸引。作者对“服务”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他不仅仅是将数位电子看板视为一个简单的展示平台,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能够主动与用户互动、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的智能终端。书中对“实证研究”的侧重,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他不仅仅是提出了理论,更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屏幕内容、界面设计以及互动方式,来提升用户对电子看板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利用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等新兴交互技术,让电子看板变得更加智能和易于操作,这无疑为未来的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数据分析在电子看板服务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用户体验,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营销和更高效的信息传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内容却引人深思。作者在探讨“数位电子看板”时,并没有将其孤立起来,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让我的理解更加宏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创新服务”的实证研究部分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电子看板如何从一个静态的信息展示工具,转变为一个动态的、个性化的服务平台。我注意到,书中对于“用户体验”的关注度非常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内容设计和交互方式,来提升用户对电子看板的满意度。例如,在智慧社区应用中,电子看板如何整合物业通知、社区活动、周边商家优惠等信息,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又或者在旅游景区,电子看板如何提供实时导览、景点介绍、交通信息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支持。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服务”的真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数位电子看板”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创新服务”的实证研究部分,用大量的实例证明了电子看板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广告牌,而是能够承载更多智能化、人性化服务的载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用户中心”理念的强调,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来设计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的电子看板服务。例如,在公共图书馆中,电子看板如何提供书籍检索、活动通知、座位预订等服务,方便读者获取信息和利用资源。又或者在企业内部,电子看板如何用于信息发布、团队协作、会议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沟通质量。书中对于可持续发展和技术伦理的探讨,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商业应用。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案例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作者在阐述“数位电子看板”的概念时,不仅引用了相关的学术理论,还结合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和市场分析,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对“创新服务”的实证研究部分所吸引。作者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电子看板如何从简单的信息发布,发展成为能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的平台。例如,在教育行业,电子看板如何通过互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学习体验。又或者在医疗行业,电子看板如何通过健康宣教、预约管理,提升患者的就医便利性。书中对于用户参与和反馈机制的探讨,也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