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一种米养百样人
山居岁月的酒蛋
生第二胎,婆婆替我补破网
别让负债人生再复制下去
与心灵对话,写作找出口
找回失落灵魂,我不再厌世
甜甜蜜蜜过三十载
一块光可鑑人的黑宝石
用惩罚字眼,误导视听
多疼惜外配新娘
行动内阁 要比黄牛快半拍
「男多于女」靠社会习俗改变
官场留名文化 怎个乱字了得
政策不透明,健保难扶
负面教材,也是另一种学习
犀利哥带给年轻人什么启示?
违规反抗告成功,天理何在?
谅解中解脱,好个正向教材
亲善大使不媚俗,衣着要改进
父亲已血换血救自己
因同情而加保
开启惩戒权,以收恩威并济
PART2 我最关心的环保议题
小小的优待,大大的喜悦
不让大、小火炉升温,自然凉快!
台湾骄傲,期待花飨宴
回归田园,找到生活的乐趣
花博走一回,果然大开眼界
教科书回收比晶片取代发票还实际
黑心食品乱窜,谁来把关?
剷除小花蔓泽兰,政府勿松手
省电节能,乐在实践
「农村再生条例」是启动的契机
农药不是毒药,鬼相信!
老牛安养,老树、老屋、老人呢?
PART3 教育人员应有的教师修为
班级干部产生的经验谈
消弭寒暑假「白领薪水」的争议
改善教室环境,助学子入眠
代课老师年年考,影响教学品质
另类评量,全校学生都有获奖机会
吃定校长单纯,围标手法千百种
多阅读,也要多书写
有机会就珍惜,无机会就充电
老师以身作则,成效才能持久
老师的态度决定学生的高度
我不要被比较
我年轻,我包山包海
我还有被利用的价值
我请孩子自赏嘴…为师千万难
改善言行举止,大人先做起
为学生「散财」的夫子
研习访视过多,老师应接不暇
要让「教育爱」深植孩子的心中
校园挤乳,躲躲藏藏
多点称赞,孩子天天有笑容
给老师的一封信
贵人与敌人只是一线之隔
黑板白板,交叉使用
帮孩子的活力找出口
PART4 我来谈热门教育话题
午餐制度,别搅乱校园秩序
先改善国中教育,再改学制
设奖励办法优于杀鸡儆猴
低年级若全天候,下午要安排活动课程
制度多点弹性,有利亲师沟通
法治观念弱,惩戒室难见效
品德课程让它走入历史
健康守则太琐碎,重点难掌握
教科书应为学生「生活技能」
补课用混的?孩子笑得灿烂!
僵化的教育制度,错失应变时机
穷怕了,把教育税留地方
老师心死 不敢管不想管
自我学习,预习新学期功课
孩子为错负责,才是拉他一把
泼油恶作剧,应由闯祸者去收拾
亲师生齐打造黄金十年
「迟到」该不该处罚?
举旗子保安全 效果微乎其微
PART5 我看亲子关系与互动
留白,给孩子自由挥洒的空间!
丧偶,也能活得快乐
一句有影响力的话
大人懂放手,孩子自然有勇气
爱她,就不要夺走她宝贵的生命!
婆婆的笑容是装出来的
婆婆等待媳妇成长
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在学
吃香蕉,让我整天好心情
多余的掉尾仔儿,扶养老爸
老板的孩子也要助学贷款
不让孩子拒绝做家事
孩子毕业,父母不能缺席
学校办五育,智育交给补习班
孩子排队上下学,父母请放手!
要他知过,还是逼他认错?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接地气”,一点也不空泛。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为台湾的教育体系做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体检”。作者提出的许多现象,例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压力过大、家长过度焦虑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到的。他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深入分析其根源,并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我尤其赞同书中对于“差异化教学”的重视,以及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发展。在过去,我们可能过于强调统一的标准和目标,而忽略了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这本书鼓励我们打破思维定势,去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独特的价值,并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教育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也对如何与学校、老师合作,共同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简直就像一阵及时雨,打在许多教育现场的痛点上。作为一位在台湾教育体系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家长,我深切感受到近年来教育改革带来的种种迷思与挑战。从升学压力,到素养教育的实践困境,再到科技融入教学的盲点,种种迹象都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究竟在为什么而教?教给孩子的,是否真的是他们未来所需?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教育本质的叩问,仿佛一面明镜,照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已经失焦的角落。尤其是在强调「学习如何学习」的当下,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这才是教育最核心的价值。书中对教育的宏观审视,从政策、制度到课堂实践,都有触及,提出的观点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反思自己对教育的认知,也为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它敢于直面台湾教育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毫不避讳地将其“诊断”出来。我之前总觉得,教育改革总是在原地打转,好像很多问题都说烂了,但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列举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探讨“为何会如此”以及“如何能够更好”。作者在字里 আকর্ষণীয়中流露出对教育的热情和对下一代的关怀,这让我非常感动。尤其是在关于“学习动机”和“内在驱动力”的论述,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过度依赖外在的奖励和惩罚,而忽略了培养孩子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教育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能的出路。它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尤其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朴实而有力,它不卖弄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在地脉动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台湾教育当前的症候群。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为何而教”的追问,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对教育初衷的一次深刻回归。在少子化、科技浪潮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形态和目标都应该有所调整。过去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是否还适用?书中对“全人教育”的倡导,以及对个体潜能开发的重视,让我看到了一种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制造,而应该是园丁精心培育的花朵。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该做的,是发现并滋养他们的独特之处,让他们在未来社会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闪闪发光。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也像是一次与教育的“深度访谈”。过去,我总觉得教育的种种问题,似乎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或者是一些遥远的政策制定者那里。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病症”其实就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之中,从家庭教育的互动模式,到学校课堂的氛围营造,再到社会对教育的期待,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于“教育商品化”和“教育内卷化”的犀利剖析,简直说到心坎里了。我们是不是为了“文凭”而教育,为了“分数”而学习?孩子们的童年和青春,是不是被无止境的竞争和焦虑所吞噬?作者提出的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掷地有声的质问,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目的。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更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思考、有温度、有能力应对未来挑战的完整个体。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问题所在,也激发了我对教育的更多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