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观察」。然而,「透过观察幼儿来概念化所见的行为」与「持平常心观赏孩子玩耍」是很不一样的两回事。为了捕捉幼儿的行为、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以及运用它来帮助幼儿整体性的发展与成长,我们该如何观察?观察什么?观察时应注意哪些?观察后的资料如何诠释?在此都有详尽的说明。
本书新版共有18章,包含孩子从出生到8岁的人生阶段。本版次增加了每一种观察记录法可能运用的许多资讯,并由一位虚构的学生以实际演练、思考判断的方式,带领读者一起踏入观察与记录的真实领域之中。章末并提供读者实作练习的机会,以及建构记录工具所需的所有资讯及记录的表格样本。
本书是为任何对幼儿有兴趣、或者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人所写,可以帮助读者习得如何观察与记录幼儿每天日常生活行为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对幼教老师或是父母都是一本值得参考的书籍。
第1篇 概要
第1章 导论
第2章 成长与发展概论
第3章 观察儿童的一般性指引
第2篇 观察的要素
第4章 观察的方法、行为、计画和脉络
第5章 观察与记录法简介
第6章 叙事描述法
第7章 时间取样法
第8章 事件取样法
第9章 日记式描述法
第10章 轶事记录法
第11章 次数统计法或持续性记录法
第12章 检核表法及评定量表法
第13章 观察行为的诠释、观察结果的应用及持续性的评量
第3篇 观察练习
第14章 观察新生儿:出生到一个月
第15章 观察婴儿:一个月到二十四个月
第16章 观察幼儿:二至五岁
第4篇 儿童中期─学龄阶段
第17章 学龄阶段:六岁儿童
第18章 学龄阶段:七、八岁儿童
原文序(Preface)
刘慈惠 译
任何一本书的「序」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通常似乎很少人会去读它;虽然 我觉得每一本书的「序」其实是很重要的。「序」提供作者一个机会去向读者解释:在书中会读到什么,以及说明作者写或者没写什么,背后的信念究竟为何。因此,我认为读者如果没有读一本书的「序」,就对该书做评论,是不太忠实的作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大部分的人无法先读完整本书,才决定该书是否值得一读。虽然我了解,没有一本书可以提供读者鉅细靡遗的资料,让读者去做出该书到底「值得一读」或「不值得一读」的决定,但是我想,读一读「序」,应该是读者做决定的一个合理起点。
适合阅读本书的对象
本书于1985年出版至今,适合阅读本书的对象就没有改变过。「婴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原文书名为:Seeing Young Children-亦即「了解幼儿」,是为任何对幼儿有兴趣、或者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人所写,对这些人而言,知道如何观察并记录幼儿的行为是很宝贵的技能。需要如此技能的人,其范围可谓相当广泛,从医生到专业保姆、幼儿教育工作者、学生、老师、父母、祖父母、儿童保护机构人员,以及需要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改变,以及如何有意义地去记录那些改变的人。
因此,虽然本书销售的对象通常以两年制和四年制的大(专)学生为主,但是它的用途及市场并不侷限在那范围之内。事实上,随兴拿起本书阅读的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发现很有用的资讯,这样的资讯包括了解什么是观察、发展理论、应用各种观察与记录方法的练习等。
为什么我要写这本书?
一开始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取代我在美国纽约一所大学(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Plattsburgh, New York)教授「儿童发展」课时所使用的教科书,因为我原先使用的教科书绝版了。由于我在课程中非常看重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使得我必须要找到一本可以满足这个期望的教科书。而我发现,如果我想要学生培养我所强调的能力,似乎我必须要自己来写这样的一本书。而当我越投入时,我发现我们所需要了解的,远比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要多出许多,因为一个人透过肉眼在环境中所搜集到的资讯,其实只是提供大脑建构意义的一些基本方向而已。而且,我也很快地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透过观察幼儿来概念化所见的行为」与「持平常心观赏孩子玩耍」是很不一样的两回事。因此,「观察幼儿」不应只是用来满足一个人随兴所至的一种娱乐或消遣。当然,有时为了了解孩子的游戏,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游戏,或者了解你眼睛所见的游戏,是不是果真如你所见的如此那般?因此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观察方面有足够的了解,而技巧也够熟练,有时不经意的兴趣可以变成一项很有意义的学习。
本书的概念性基础
本书的基本概念植基于:相较于随兴的观察,有意义的观察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它和拿起照相机轻轻松松拍个照,完全是两码子事;因为照相机可以捕捉影像,但却无法透露这个影像的意义究竟为何。人类的眼睛就像照相机一样,可以捕捉影像,而透过眼睛与大脑的联结,我们可以对眼睛所见的资讯赋予某种意义。人类除了视觉之外,还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其它传达资讯给大脑的感官能力。正如在本书中所界定的观察及各项练习,它们包含了如何刻意地去捕捉幼儿的行为、如何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以及运用它来帮助幼儿整体性的发展与成长。因此,本书的写作是为了帮助读者习得如何观察与记录幼儿每天日常生活行为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本书的结构以及第六版增加了什么?
第六版的基本结构和前面几版有些许的不同,最主要是我删除了先前版本的第13章(记录法应用实例)。在这一版本中,我将各种记录法可能的应用和相关内容,直接放入该章节中。此版18章和先前版本一样,仍然涵盖了自婴儿出生至8岁期间,那是美国幼儿教育学会(NAEYC)所定义是幼儿教育阶段。有些本书的审查者曾建议我将本书的年龄范围扩充至12岁(至小学6年级),我没有接受这样建议的理由有好些,或许其中最不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如果我把观察的儿童年龄再多涵括4年,这样就与「幼儿」(young children)的定义有所抵触了。其次是因我撰写本书最原始的初衷一直是针对一般幼儿的观察,以及他们在较为自发性环境中所展现的自然行为,而不是在一般来说结构性较高的小学教室中的学童行为。最后一点最重要的理由是,观察9岁、10岁、11岁及12岁孩子所需要的技巧,和观察幼儿其实是相似的,或许其中主要的差异在于观察者如要了解他们所看到的行为,则必须具备该阶段学童的发展知识。这样的知识相当于我们在15章到18章所呈现的背景知识一样。
在本书的第五版中,即便我尚未扩增以上所提及的内容,就已经有些老师觉得本书太厚了;涵盖了比他们在课程中需要教给学生了解多出太多的资讯。但这不是个问题,我建议你尽管跳过和你的需求及状况不相关的章节,因为本书中所介绍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可以独立存在,例如,新生儿期可以与婴儿期分开来研究和观察,婴儿期可以和学步期分开来,以此类推。当然,我希望读者了解,在人一生的发展中,每一个后来阶段的发展都是植基于前一个阶段的。
我相信第六版的一些改变,让本书比第五版更具可读性;因为其中增加了每一种观察记录法可能运用的许多资讯。那也是为什么我会删除第五版的第13章的原因,主要是有些读者认为记录法的应用并不合适把它集中放在特定的一章。
在第五版的序里我已跟读者说明,本书所介绍的观察与记录幼儿行为的技巧,并没有受到科技快速发展的影响,读者在进行观察时所需要的基本工具仍然是一样的,那就是眼睛、耳朵、头脑、纸和笔,因此我没有修改原本存在的一些观察练习和内容;除了更新本书必要的参考书目外,第15章至18章保持了和第五版完全一样的面貌。
自本书第五版问世以来,这个世界的科技进步可谓神速;数位相机或摄影机已经相当普遍。有些人认为在观察与记录幼儿行为上,这样的工具可以或应该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我合理的推论下,相信有人会认为它们也该成为幼儿园日常学习活动中一项重要的设备。如果我接受这样的观点,那么我应该要将「摄影机是观察与记录幼儿的方法之一」的概念加入本书的讨论中,不过因为我并没有改变我原先的信念:「摄影机不是不好、但也不是特别好的观察工具」。再者,拍下的影带还是得透过人脑去理解及诠释。虽然摄影机具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它可以及时捕捉持续性行为中的一个片段,不过我觉得强烈主张用摄影机来记录幼儿行为的人是很不切实际的,因为要一个人持续用眼睛盯着摄影机跟拍幼儿好几个小时,是不大可行的事。因为有意义的观察涉及广而不定的场所,当行为发生在眼前时,观察者必须有足够的弹性做移动。当然我承认,如果拍摄的老师是一个技巧纯熟的观察者,那么用摄影机来捕捉幼儿片段的行为,是可以成为一项有用的教学工具。因此,以目前的状况来说,对于摄影机的运用,除非是教学上需要,否则我并不建议读者用它来进行观察。
观察练习
正如在第五版一样,第15章至18章所介绍的各种观察法,其练习的记录表格放在各章的最后面。这些表格只是供读者一些记录工具的样本,并不宜将之视为标准的表格形式。我相信有些读者会想要把这些表格撕下来,直接在上面做观察记录,不过我认为这样的作法有些不太可行,尤其是当观察需要保留大量的原始资料、需要相当大量的书写时,因为这些表格所提供的空间有限,观察者所能记录的资料十分受限。建议读者参照本书的表格形式整理成更适用的记录表格,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关注一些育儿相关的讲座和社群,总是听家长们讨论关于“正面管教”、“敏感期”等等话题。但很多时候,这些概念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不太确定如何将它们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希望《婴幼儿行为观察与纪录(二版)》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具体、更有条理的框架,将这些育儿理论与实际的“观察”和“纪录”行为联系起来。例如,当我们观察到孩子在某个特定情境下表现出重复性的行为时,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们判断这是否属于某种“敏感期”,又该如何根据观察到的行为,来适当地引导和回应?我也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二版”是否会加入一些近几年新兴的育儿理念,例如关于早期阅读、感官发展、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会如何指导我们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融入这些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展示不同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有效的观察和记录方式,从而帮助我培养更敏锐的观察力,更深刻地理解孩子,并能更有效地与孩子沟通,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位“有心人”。
评分身为一位兼顾职场与家庭的台湾妈妈,时间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常常在孩子睡著后,才勉强挤出一点时间,随便写写今天的琐事,但总觉得不够深入,也缺乏系统性。看到《婴幼儿行为观察与纪录(二版)》这个书名,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救星来了”的感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高效的观察与记录方法,让我即使在忙碌之余,也能事半功倍。我希望它能介绍一些简便易行的观察技巧,例如如何在日常互动中,快速捕捉到孩子的关键行为,而无需耗费大量时间。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有效的纪录工具,也许是一些线上App、简易的模板,甚至是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里完成的记录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说明,为什么“观察”和“纪录”如此重要,它如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发现他们的潜在问题,并做出更恰当的应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跳脱“疲于奔命”的状态,转变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效率的育儿者,并且能在这个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陪伴孩子成长的乐趣与价值。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所谓的“观察”孩子,究竟是从何而来?是凭感觉,还是有系统的方法?尤其是在少子化的今天,每一个孩子都成了家庭的重心,我们自然会投入更多的关注。但这“关注”该如何转化为有建设性的行动?这本书的标题《婴幼儿行为观察与纪录(二版)》点出了两个关键——“观察”与“纪录”。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如何进行科学、有目的性的观察,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盯著孩子看。例如,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变化,甚至是游戏中的行为模式,这些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信息?而“纪录”的部分,则让我联想到,是要提供一些表格、模板,还是教导如何写出有深度的观察日记?我希望它能强调“有意义的纪录”,而不是仅仅流程式的填写。例如,如何将观察到的行为与孩子的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等联系起来,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孩子。我也期待这本书能提醒我们,观察和纪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爱护和教育孩子,而不是制造一种监视感。在台湾,许多家长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但有时会陷入焦虑,希望能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冷静、专业、实用的指导,帮助我们跳脱焦虑,更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因为我正经历着家中两个小孩的成长期,大女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小儿子也进入了手脚并用、好奇心爆棚的阶段。育儿的路上,常常是手忙脚乱,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孩子一些突如其来的行为时,会感到不知所措。我尤其想知道,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观察和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而不只是泛泛地写下“今天很高兴”或者“今天哭了”。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像是如何区分孩子是真的不舒服还是只是在寻求关注,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可爱瞬间,并用有意义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回味。另外,我也很关心如何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不打扰孩子的自然发展,甚至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互动,理解他们的情绪,建立更深厚的亲子关系。这本书的“二版”字样也让我觉得,它应该经过了内容的更新和优化,或许能包含更多时下育儿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而不是停留在过去比较陈旧的理论。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技巧,让我能更从容地应对育儿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为孩子留下宝贵的成长回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名,我并没有立刻联想到它对我会有多大的帮助。我一直觉得,照顾小孩就是一种本能,观察他们的行为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为什么要特别去“观察”和“纪录”呢?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开始发现,有些东西似乎正在悄悄流失,比如孩子刚出生时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应,或者他们在某个阶段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我开始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更细致地去记录下来。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框架,来解释婴幼儿行为的发展规律,让我们能更准确地预测和理解孩子的行为。同时,它也可能会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方法,教我们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并将它们转化为文字、照片,甚至视频,成为日后珍贵的纪念。我特别想了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观察的重点和纪录的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比如,新生儿和一岁多的孩子,他们的行为表现差异很大,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和记录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让我能把“随机的记录”变成“系统的梳理”,真正地从中获得育儿的成就感,也能给孩子留下更丰富、更完整的成长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