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和台湾的历史上,客家人都佔有特殊的一席之地,经过多年的交流融合,各地的客家饮食文化或有少许不同,却都有着相似的特色:
重山珍、轻海味
重内容、轻形式
重原味、轻混浊
重蒸煮、轻煎炸
传达的正是客家人的个性──勤劳、节俭、实际、低调。
本书作者陈纪临、方晓岚是香港着名食家特级校对陈梦因的儿子与儿媳,他们在本书中介绍了中港台三地的经典客家菜式,详述典故做法和烹制诀窍。并且告诉读者
*客家梅菜和绍兴霉干菜有什么不同?
*怎么去除五花肉的肥腻?
*酿苦瓜的美味秘诀是什么?
*怎么煎客家蛋饺?
*客家小炒如何炒得喷香惹味?
*怎么烧鱼才能把鱼肉烧得入味又嫩滑
*蒸出少女肌肤一般光滑的水蛋的秘密何在?
*咸蛋炒苦瓜为什么会有柳暗花明的滋味?
*还要教你做香喷喷的客家腐乳肉、麻油鸡酒、各式水粄、麻糬…
所有关于客家菜的大小问题
一次通通搞清楚!
食谱中并附有食材挑选、酱料使用、处理技巧和烹饪秘诀提点,所有关于”煮”妇和料理人的疑惑一一详细剖析,在家学做客家菜料理达人,轻而易举!
本书附有英文版食谱。
作者简介
特级校对陈梦因
着名记者及编辑,走遍大江南北,交游广阔,嗜食会煮,是第一个在香港报章上连载食经的专栏作家,1951年起任星岛日报总编辑,开始在报上用”特级校对”做笔名撰写「食经」,对香港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陈纪临、方晓岚
本书编着陈纪临、方晓岚是香港着名美食家陈梦因(笔名特级校对)的儿子和媳妇,承父亲对饮食的兴趣,加上自己对饮食的认识和在烹饪上的实践经验,领悟其父的真传烹饪诀窍,目前致力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
方晓岚婚后嫁入陈家,经公公二十多的指导,厨艺精湛,配合先生陈纪临钻研烹饪,组成厨房里的最佳拍档。
前言4
客家饮食文化6
梅州早餐11
三及第汤12
腌面13
粗盐焗出鸡香14
盐焗鸡16
三蒸三晒冬芥菜18
梅菜扣肉20
客家人的酿苦瓜聚会22
农家古法酿苦瓜24
酿春煎蛋饺26
客家蛋角煲28
东江豆腐煲30
清蒸萝卜丸32
鸿运当头,横财就手34
红糟猪手36
农家人的小炒菜式38
客家小炒40
酸姜仁棯蒸鲮鱼腩42
中秋前后的芋头美味44
芋仔焖鸭46
兴宁牛对猪48
客家腐乳肉50
宁化豆腐丸52
荷香鸡滑君子菜54
荷叶蒸滑鸡56
客家焖猪肉58
五柳鱼60
□菜腊味炒猪润62
小炒猪(月利)64
客家酿蚝豉66
菜脯蛋□菜煎蛋68
笋干煮鱼70
大头菜蒸肉饼72
咸蛋炒苦瓜74
客家葱油蒸水蛋76
虾米虎皮椒78
唐蒜炒肉片80
木耳炖猪尾82
杏汁白肺汤84
客家娘酒鸡86
猪筒骨白菜汤88
麻油鸡酒+面线90
客家的米食文化92
客家水粄94
客家咸茶粿(粄)96
炒算盘子100
客家萝卜糕汤104
花生麻糬106
“煮”妇的疑惑108
后记>客家追源、寻根113
英文食谱118
作为一名对美食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蕴含着浓厚地方特色的菜系情有独钟。《一次搞懂客家菜》这个书名,恰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客家菜?是侧重于那些家喻户晓的名菜,还是会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充满地域风情的民间小吃?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烹饪技巧,能够帮助像我这样的普通家庭厨师,也能在家中复刻出地道的客家风味。例如,在处理那些需要长时间腌制或发酵的食材时,有没有什么秘诀能缩短时间或者提升口感?在调味上,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客家菜那种独特的咸香和鲜味,而不至于过咸或过淡?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和蔼的长辈,耐心地教我,让我不仅能学会制作菜肴,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我。封面上那一抹淡淡的、带着岁月痕迹的黄,搭配上精心绘制的客家围屋和几道经典的客家菜肴图案,散发出一种朴实而又不失厚重的文化气息。这种视觉上的呈现,就已经为我拉开了走进客家菜世界的序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选这些菜肴来代表客家菜的?是按照地域区分,还是按照烹饪技法,亦或是按照节庆特色?我猜想,书中应该会包含一些我从未听过的、但又极具代表性的客家菜品,比如那些在特殊场合才会出现的、制作过程繁复却味道绝佳的传统菜肴。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食材选择和处理的细节,因为我知道,很多客家菜的味道,恰恰就体现在那些看似简单的食材的巧妙运用上。比如,如何挑选最合适的梅干菜,如何处理那些咸菜,才能达到最完美的风味。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厨师或者客家奶奶们的烹饪心得,那更是锦上添花了,仿佛就能听到那些充满生活智慧的叮嘱。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一次搞懂客家菜》,这名字起得真是直截了当,让人一看就明白它的目的——就是要让你对客家菜有个透彻的了解。我平时对吃就挺有研究的,但说实话,我对客家菜的认知就停留在梅菜扣肉和一些咸香的腌制菜品上,总觉得它好像有一种神秘感,很难真正理解其精髓。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立刻就被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要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一次搞懂”客家菜的。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会不会深入挖掘客家菜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客家人是如何在中原文化和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烹饪风格的?这种菜系的形成往往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节庆习俗等息息相关,而这些背景知识,往往才是理解一道菜的灵魂所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菜谱,更能讲述菜品背后的故事,让我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客家风情,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亲身感受客家人的生活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一次搞懂客家菜》的“一次”二字,让我充满了期待,但也带着一丝忐忑。我希望它真的能做到“一次”,也就是说,它提供的知识是系统、全面且易于理解的,不会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迷茫或信息碎片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客家菜的核心特点,比如它为什么以“咸、香、原味”著称?它在调味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是善用酱油、猪油,还是有什么秘制的香料?我希望作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从最基础的了解开始,逐步深入到对烹饪技法和风味特点的把握。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为什么”的解答,不仅仅是告诉我“怎么做”,更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做”。比如,为什么很多客家菜都喜欢用砂锅,为什么有些菜需要长时间的炖煮?这些背后的原理,才是真正“搞懂”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客家菜的大门,让我从此对客家菜有了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认知,那它就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直白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邀请你品尝他家乡的美食。《一次搞懂客家菜》,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承载了我对客家菜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觉得,客家菜不仅仅是食物,它更是客家人几百年来在迁徙和定居过程中,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存哲学。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客家菜“根”的探索。这本书会带我了解客家人最初的饮食习惯吗?他们是如何将中原的烹饪理念与南方的食材相结合的?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只有在客家地区才能找到的特色食材,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到菜肴中的?我更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客家菜的“魂”,那种朴实无华却又回味无穷的口感,那种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底蕴的烹饪方式。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吃客”变成一个“懂客”,那它无疑就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