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倾潋潋葡萄酒∣葡萄酒社交∣葡萄酒人生∣葡萄酒灵魂∣葡萄酒行销∣葡萄酒品味
葡萄酒的背后,其实,
是一整个体系所支持、有血有肉也有灵魂的文化,
是一整套主体性深厚的价值。
文化一旦缺席,环绕着葡萄酒的种种语言文字,
就流为假想,再也不成想像。
在作者流畅文笔的带领下,
本书可「作为审视法国文化的一项有趣切面,或者至少,它所尽可能忠实地反应一名台湾来的outsider,与法国葡萄酒文化insider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当随着一篇篇的文字起伏而行走,彷若打开一瓶瓶层次丰富的葡萄酒瓶塞,
文字与酒香的魅力流转,阅读的乐趣芬芳四溢。
作者简介
杨子葆
一九六三年生于花莲。法国国立桥樑与道路学院(ENPC)工程博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EHESS)社会学博士候选人资格。曾任:新竹市副市长、财团法人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祕署长、侨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驻法国代表处代表、外交部政务次长等职。现任辅仁大学客座教授。着有《可移动的文化飨宴》《看不见的巴黎》《世界经典捷运建筑》《街道家具与城市美学》《艺术进站学》等。
新版自序--如倾潋潋葡萄酒
第一部分 葡萄酒社交
1.葡萄酒密码
2.葡萄酒外交
3.葡萄酒里藏机锋
4.议论葡萄酒
5.木桶与木屑的战争
6.未雨绸缪两百年
7.葡萄酒里的兵法
第二部分 葡萄酒人生
8.巴黎人的品味
9.慢慢等待一瓶葡萄酒
10.葡萄酒谋杀案?
11.巴黎最好的酒窖
12.关于爱情的品牌
13.调出绝妙好酒?
14.巴黎乡愁
第三部分 葡萄酒灵魂
15.当沙拉遇见葡萄酒
16.鲜花美酒不相容
17.葡萄酒的灵魂
18.寻觅一瓶好酒
19.以貌取酒
20.花小钱喝好酒
21.另类的艺术收藏
第四部分 葡萄酒行销
22.评分的迷思
23.慕桐传奇
24.葡萄酒的创造性误解
25.薄酒莱新酒的行销
26.渥克哈斯的回归民主
27.自由、平等、葡萄酒
28.品酒,请循其本
第五部分 葡萄酒品味
29.听觉与视觉的挑战
30.嗅觉的启发
31.味觉的迷思与共感
原跋--跨越假想的想像
新版自序
如倾潋潋葡萄酒
我原本毫不在意。
当出版社通知《葡萄酒文化密码》将出新版,希望我仔细校阅一遍并修订增补时,我原本以为只是一项「劳力」的工作,一点也不在意。
这本书是二○○七年出版的。这些日子以来自己的生活变化很大,早已经不是四年前的我了,还有什么资格对这件过去的旧作品表示意见?
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喜欢将文字的出版描述成一段显灵换形过程:一名残障者祈求上主庇祐,跳入法国天主教圣地露德(Lourdes)的圣水之中,当他再度从水里冒出来的时候,神蹟发生,全身血肉焕然一新,没有任何缺憾。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原来的「他」却已不再存在,世间只剩下这位从圣水中爬起的、新的,不能说完全没有关联但确实是另一个人的「他」。罗兰.巴特因此在一九六八年发表〈作者之死〉(La mort de l’auteur)这篇备受瞩目的论文,宣称:「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之死作为代价。」( la naissance du lecteur doit se payer de la mort de l’auteur .)
按照罗兰.巴特的逻辑,身为作者的我根本没有去更动这本书的权力,因为它已经不再属于我,能做的,大约只是校订错别字或标点符号种种枝微末节罢了。接到出版社通知时,我诚心诚意地这么想。
如同一杯业已饮尽了的葡萄酒,除了杯底残留的一缕余香,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我想,一本旧作其实就像一具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一九二五年发明的着名文字接龙游戏「精美尸体」(cadavre exquis)* ,它的意义在于超乎现实。
但是当我真的仔细翻阅这本旧作,才发现在现实人生里对于作者最残忍的试炼,不是「作者已死」,而是作者还活着,却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自己以文字记录的过去世界一点一滴地在时间之流中碎裂崩解,风消云散。即使葡萄酒已杳,仅留余香,但是法国作家布朗热(Daniel Boulanger, 1922-)像是为「精美尸体」游戏下一个註解地说:「气味,是唤起记忆的接龙游戏。」(Odeurs, furets de la memoire.)
彷彿跟随着似有若无的葡萄酒气味牵引,我在电脑键盘前敲敲打打,为许多篇文章加註:前法国在台协会主任雷欧大使二○○八年十一月过世了,前法兰西学院院长迈斯麦二○○七年八月过世了,伟大的人类学者李维史陀二○○九年十月过世了……。许多我曾天真地以为不会改变的事物也改变了:座落于巴黎第七区圣西蒙街(rue Saint-Simon)上的「圣西蒙农庄」餐厅更换主厨,而座落在第六区圣父街(rue des Saints-Peres)上的我的母校、法国最古老的工程学院、一七四七年由路易十五下令成立的「桥樑与道路学院」,居然整个儿搬到郊区Champs-sur-Marne去,并在二○○八年七月改名为「桥樑学院.巴黎科技大学」(Ecole des Ponts Paris Tech)。
还有些改变我没有在书上加註,但是点滴在心:带领我开始认真品味葡萄酒的引路人──我的法国「社交教父」德苏特瑞将军,因为已臻高龄同时病痛缠身,已经隐居不再与外界接触;我的都市社会学与哲学启蒙恩师、「速度与权力」文化分析的先行者维希留(Paul Virilio)教授离开了巴黎,到瑞士萨斯菲(Saas-Fee)「欧洲高等学院」(European Graduate School)任教;而我曾客居五年、座落于巴黎第七区巴比伦街(rue de Babylone)上的「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 Etrangere de Paris)在其附设的「亚洲学生之家」(Foyer d’Etudiants Asiatiques)前主任易希言神父(Pere Jean Hirigoyen)过世之后,关闭了这座历史悠久的亚洲留学生宿舍──就在这宿舍的厨房与餐厅里,一九九二到一九九六年间,我和一群来自亚洲各国的朋友们展开了至今未歇的「亚洲料理配法国葡萄酒」的一连串有趣实验。
没有李维史陀的巴黎,还是巴黎吗?或者,没有桥樑与道路学院,没有亚洲学生之家的巴黎,还是巴黎吗?
当然还是巴黎,但不是《葡萄酒文化密码》这具精美尸体所记录的巴黎。
年轻的时候喜欢陆游的诗句:「如倾潋潋葡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当时的喜欢大约单纯是因为文字美丽,现在再读,却隐隐觉得有另一层深意。这首诗原名是〈夜寒与客挠干柴取暖戏作〉,纪录的是客途中的偶遇,有趣的是,放翁诗中虽然提到葡萄酒,关键的动词却是「倾」而非「饮」,轻轻地斟上一杯酒,欣赏它的颜色,嗅闻它的香气,正因为视觉与嗅觉都是「远距离的感觉」,具象却不具体,所以我们可以记忆得更久远,更深刻,甚至比真实更美好。
陆游试着借由葡萄酒的颜色与香气,把个人的沧桑融入历史的沧桑,让我们略窥一个更庞大也更富有意义的宇宙时空。
而这本经过修订增补的旧作呢?
当然没有那么伟大。它只是一种主观生命经验的展示与邀请,一段特定时空的个人经验,一段已经改变了的、某些部分再也找不到、但确实存在过的巴黎经验,以及一点几乎闻不到的葡萄残酒余香,我以为有一点超现实意义的香气。
这些,是我深心在意的事物,与您分享。
* 註:一九二五年的某一天,几位法国超现实主义者:文学杂志编辑杜哈默(Marcel Duhamel, 1900-1977)、诗人与剧作家普雷韦(Jacques Prevert, 1900-1977)、画家坦吉(Yves Tanguy, 1900-1955)等聚在一块儿,发明了一个接龙游戏,这游戏让毫无预期的「偶然」成为主题。他们每个人在纸上写一个字,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其他人写的是什么?然后用这些字组合成一个句子。第一个造句是:「Le cadavre - exquis - boira - le vin - nouveau」,翻译成中文则为「精美的.尸体.将要喝.新的.葡萄酒」,从此,这游戏就被命名为「精美尸体」。
**第四段:** 老實說,我是一個相當實際的人,對於一些過於學術或過於矯情的論調,總是提不起興趣。在翻閱《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之前,我對葡萄酒的印象,就是一種「懂的人自然懂」的圈子貨。我曾嘗試閱讀一些介紹葡萄酒的書籍,但往往因為過多的專業術語和複雜的品飲技巧,讓我望而卻步。然而,這本《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卻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葡萄酒的知識娓娓道來。作者沒有刻意去製造距離感,而是用一種朋友聊天般的語氣,分享著關於葡萄酒的種種。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葡萄酒中的科學」的部分,作者將釀酒過程中複雜的化學反應,用簡單易懂的比喻進行了解釋,讓我這個理科門外漢也能大致理解。同時,書中也探討了葡萄酒與人類健康的關係,這對於注重養生的我來說,是個非常吸引人的議題。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描述不同產區的葡萄酒時,並沒有停留在風土的介紹,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如何融入到釀酒的過程中。這讓我看到,原來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這本書讓我對葡萄酒產生了實質性的興趣,不再覺得它高不可攀,而是有機會去親近、去體驗。
评分**第二段:** 說實話,我以前對葡萄酒的印象,總是停留在「貴」、「懂的喝的人才懂」的刻板印象裡。每次看到酒單,就頭痛,深怕點錯了,或是被識破自己的淺薄。這次朋友推薦了《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來讀。一開始,我以為又是那種教你如何辨識單寧、如何形容香氣的書。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不一樣!它沒有直接給你一堆品飲技巧,而是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葡萄酒如何影響了人類的藝術、文學、宗教,甚至政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到許多畫作和詩歌中都出現葡萄酒的意象,這讓我重新思考,原來葡萄酒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它的飲用本身。它是一種符號,承載著人們的情感、思想和對生活的態度。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重點放在歐陸的經典產區,而是花了相當篇幅介紹了台灣在地酒莊的努力與創新,以及它們在國際舞台上的崛起。看到台灣的葡萄酒文化也正在萌芽,甚至能走出自己的特色,這讓我感到非常驕傲。這本書讓我明白,品味葡萄酒,不僅是品味液體本身,更是品味它背後的故事、歷史和人文。它幫助我打破了對葡萄酒的盲點,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個門外漢,而是一個有機會參與這場文化盛宴的學習者。
评分**第六段:** 作為一個對生活品質有所追求的人,我一直渴望能夠提升自己的品味,而葡萄酒,則是我認為最能體現這種追求的飲品之一。但長久以來,我總是在酒品店裡感到迷茫,面對琳瑯滿目的酒款,不知從何下手。《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的出現,猶如黑暗中的一道光,指引我前進的方向。這本書的特色在於,它並非單純的知識灌輸,而是引導讀者去「感受」葡萄酒。作者在描述不同產區的葡萄酒時,不僅僅是列出風味描述,而是將當地的風土、氣候、人文,與酒的特色巧妙地結合,讓我能夠透過文字,彷彿品嚐到那片土地的味道。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義大利葡萄酒的介紹,從南到北,從西西里島的陽光,到皮埃蒙特的霧氣,每一款酒都彷彿承載著當地獨特的風情。此外,書中新增的關於如何從外觀、香氣、口感等方面去「解讀」一瓶葡萄酒的章節,也讓我對品飲有了更系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品味葡萄酒,不僅是追求獨特的風味,更是感受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與歷史對話的體驗。它讓我不再害怕嘗試,而是充滿好奇地去探索。
评分**第五段:** 我一直對歐洲文化充滿嚮往,而葡萄酒,無疑是歐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過去,我對葡萄酒的了解,大多來自於電影或文學作品中的片段描寫,總覺得那是一種屬於遙遠彼岸、屬於特定階層的品飲藝術。《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的問世,為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深入了解葡萄酒與歐洲文化的連結。這本書的架構非常完整,從葡萄酒在古希臘、古羅馬的宗教儀式和社會地位,到中世紀修道院的釀酒技藝,再到近代歐洲各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每一個時期、每一個地區,都呈現出葡萄酒與當時社會文化的互動。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法國勃艮第地區,酒莊的世代傳承和家族精神的描寫,那種將土地與情感融入酒中的態度,讓我深深感動。同時,作者也探討了葡萄酒在歐洲藝術、音樂、文學中的象徵意義,這讓我重新審視許多經典作品,發現原來葡萄酒在其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這本書不僅讓我對葡萄酒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更拓寬了我對歐洲文化的認識,讓我感受到葡萄酒是歐洲文明發展脈絡中的一個重要符號,承載著歷史、情感與智慧。
评分好,這就為您準備了十段來自台灣讀者的、風格迥異且內容豐富的《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的讀書心得。 **第一段:** 每次踏入書店,總會被那排排架上的葡萄酒書籍吸引,它們的封面或是精緻,或是帶著故事感,但常常總讓我有一種距離感。我一直對葡萄酒充滿好奇,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聚會場合,大家談論起不同產區、不同年份的葡萄酒時,那種神采飛揚的神情,總讓我感到自己好像錯過了什麼。這次翻開《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否為我打開這扇神秘的大門。收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閱。開頭的部分,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堆砌術語,而是從葡萄酒的歷史淵源、它如何融入人類的生活、甚至是它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開始講述。我特別喜歡其中一段關於古羅馬人如何將葡萄酒視為日常飲品,甚至在軍隊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的描寫,這讓我對葡萄酒的歷史有了全新的認知,原來它早已是人類文明的DNA之一。接著,書中更深入地探討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釀酒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獨特工藝和文化傳承,例如法國波爾多的嚴謹,勃艮第的細膩,或是新世界國家如智利、阿根廷的奔放。作者用生動的筆觸,將這些地域特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眼前,彷彿親身走訪了一趟葡萄酒的環球之旅。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找到共鳴,不再覺得葡萄酒只是一堆冰冷的數據和複雜的風味描述,而是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情感的飲品。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厚的前輩,引導我一步步走進葡萄酒的世界,卸下我原有的拘謹和不安,讓我開始期待接下來的探索。
评分**第十段:** 我一直認為,品味葡萄酒,不僅是品味液體本身,更是品味它背後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與情感。然而,對於這份「品味」,我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缺乏足夠的知識與引導。《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的出現,如同一場及時雨,為我提供了豐富的養分,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份「品味」。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將葡萄酒與廣泛的社會學、人類學概念巧妙地結合。作者在探討葡萄酒的全球化進程時,不僅僅是描述市場的變化,更是分析了這種變化如何影響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生活習慣,甚至是國家形象。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在地化」的論述,作者強調,葡萄酒的魅力,在於它能夠根植於當地土壤,同時又能與全球化的趨勢相融合,形成獨特的「在地文化符碼」。例如,對於智利葡萄酒的介紹,作者不僅提及了其優異的品質,更深入地探討了它如何成為智利國家名片,以及它在當地社會中所扮演的文化角色。此外,書中新增的關於葡萄酒與科技、環保的議題,也讓我看到了葡萄酒產業的時代發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品味葡萄酒,其實也是在品味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它讓我對葡萄酒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评分**第八段:** 說實話,我對葡萄酒的了解,一直停留在「聽說」的階段。在朋友聚會時,大家聊到產區、品種,我總是默默點頭,內心卻是一片空白。我渴望能真正理解葡萄酒,但又害怕接觸到過於複雜的理論。《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的出現,正好解決了我的困擾。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易讀性」。作者善於運用貼近生活的比喻,將複雜的釀酒過程和品飲技巧,化繁為簡。例如,書中對於「風土」概念的解釋,就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夠理解,原來葡萄酒的風味,不僅僅是釀酒師的功勞,更是風、土、水、陽光等自然條件共同孕育的結晶。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葡萄品種的介紹,作者不僅列出了它們的特點,更將它們與人、與文化連結,讓我在認識品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它們背後的故事。此外,新增的關於葡萄酒標籤的解讀,更是實用性十足,讓我以後在挑選葡萄酒時,不再像無頭蒼蠅。這本書讓我感覺,原來葡萄酒的世界並沒有那麼遙不可及,只要用心去感受,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品味。
评分**第七段:** 我是一個對人文歷史很感興趣的人,總覺得每一件物品,每一個習俗,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恰好滿足了我對葡萄酒背後故事的好奇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葡萄酒本身,更像是對人類文明史的一次微縮展覽。我特別著迷於書中關於葡萄酒與宗教的探討,從早期人類祭祀的聖飲,到基督教的聖餐儀式,葡萄酒在人類的精神世界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我想像的要重要。作者還深入挖掘了葡萄酒在歷史上的經濟和政治影響,例如它如何成為國家間貿易的重要商品,甚至引發戰爭。這讓我看到,葡萄酒不僅僅是餐桌上的飲品,它更是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一個小小卻重要的因素。書中關於葡萄酒與藝術的結合,也讓我印象深刻,許多偉大的畫家和作家,都曾以葡萄酒為靈感,創作出傳世之作。這本書讓我對葡萄酒的看法,從單純的飲品,提升到了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獨特視角。它讓我明白,透過葡萄酒,我們可以窺見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風貌。
评分**第九段:** 我是一個在葡萄酒世界裡尋求「精進」的學習者,對於市面上許多入門級的書籍,已經無法滿足我進一步探索的渴望。這次閱讀《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我期待它能為我帶來更為深入和獨到的見解。而這本書,確實沒有讓我失望。作者在探討葡萄酒與文化結合的部分,展現了極為深厚的功力。他不僅分析了葡萄酒在不同國家、不同社會階層中的象徵意義,更深入地剖析了葡萄酒如何塑造人們的社交禮儀、審美情趣,甚至思維模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新世界」葡萄酒的論述,作者並沒有將它們視為傳統的「追隨者」,而是強調它們在釀酒技術、市場推廣以及與當地文化融合方面的獨創性。例如,對於澳洲設拉子的描寫,作者不僅關注其濃郁的果味,更挖掘了它在澳洲社會中,作為一種「平易近人」卻又不失品味的象徵。書中關於葡萄酒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對話,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單純的葡萄酒介紹,而是將葡萄酒視為一個文化符號,去探討它與音樂、戲劇、建築等領域的相互影響。這本書讓我對葡萄酒的理解,從單純的品飲,提升到對一種生活藝術、一種文化符碼的認知。
评分**第三段:** 身為一個對美食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葡萄酒在我心中始終是一個重要卻又遙不可及的拼圖。我熱愛品嚐各國料理,也希望能為每一道菜餚搭配最合適的酒,但總是因為對葡萄酒的了解不夠深入而感到遺憾。《葡萄酒文化密碼(新增修訂版)》的出現,可說是為我填補了這塊知識的空白。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從葡萄酒的起源、發展,到各國的釀造特色,再到餐酒搭配的原則,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餐酒搭配時,不是提供一套死板的規則,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為什麼」這樣搭配。例如,介紹紅酒與紅肉的搭配,作者不僅說明了單寧可以軟化肉類的蛋白質,更探討了這種搭配背後的歷史演變和飲食習慣的形成。這讓我不再是機械地記憶「什麼配什麼」,而是理解了其中的邏輯和奧妙。此外,書中新增的關於新興葡萄酒產區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除了法國、義大利,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充滿潛力的地區正在釀造令人驚豔的葡萄酒。這本書不僅提升了我對葡萄酒的認知,更豐富了我對餐飲文化的理解,讓我對未來的餐桌體驗充滿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