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爱:友爱.亲爱.情爱.大爱

四种爱:友爱.亲爱.情爱.大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 S. Lewis
图书标签:
  • 爱情
  • 亲情
  • 友谊
  • 人生
  • 情感
  • 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成长
  • 幸福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纳尼亚传奇》作者.英国牛津学者C.S. Lewis
用灵魂写成的一本书

  英国知名学者、作家及神学家C.S.鲁易斯(C.S. Lewis,1898-1963)晚年的重要着作《四种爱:亲爱.友爱.情爱.大爱》,是用他的灵魂写成的书,也是他自身经历与爱的见证。鲁易斯与乔伊深挚的爱情故事,详尽纪录于《影子大地》一书(立绪文化出版)。1960年鲁易斯出版《四种爱:亲爱.友爱.情爱.大爱》,当时他正深情陪伴病重的灵魂伴侣乔伊,他对恆久骚动人类的课题:爱是什么?做了全新的阐发。

  爱(love),希腊字原本分为四种:storge亲爱(affection),philia友爱(friendship),eros情爱(sexual or romantic love),和agape无私的大爱(selfness love)。

  鲁易斯以其一贯幽默感、洞察力,将各种人类的爱加以归类,并深入分析它们的本质。

  他把发生于父母与子女、人与邻居、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称为亲爱之情,是各种爱中「最没有歧视性的一种」。至于情爱,性与爱的复合体,虽然可以点燃人无私的牺牲奉献精神,但同样潜伏着让人走向自毁的因子。友爱是各种人类爱中「最不动物性」、最超尘绝俗的一种,尽管如此,友爱仍不免挟带不良的副作用,唆使一群朋友走向孤芳自赏、目空一切。

  每种爱都能为人带来欢愉,但稍一不慎,恨就会接踵而来。

  在鲁易斯看来,亲爱、友爱、情爱这三种人类爱,若少了第四种爱--大爱的扶持,将无法结出甜美的果实。尽管人类爱潜伏着让人走火入魔的危险,鲁易斯仍然鼓励我们去爱,因为「除天堂外,能让人完全不用冒爱之风险的所在,唯有地狱」。

《文明的断裂:中古欧洲的社会、信仰与权力重塑》 一部深入剖析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欧洲社会结构、精神生活与政治变迁的恢弘史诗。 图书简介: 《文明的断裂:中古欧洲的社会、信仰与权力重塑》并非一部聚焦于罗曼史或宫廷秘辛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严肃、严谨地考察西欧历史上最漫长、也最被误解的“中世纪”——一个充满剧烈动荡、深刻革新与最终奠基现代西方文明的千年期的学术专著。本书以清晰的脉络和丰富的史料为支撑,旨在揭示一个被“黑暗”标签长期掩盖的复杂世界,探究“罗马的终结”如何孕育出一种全新的、具有内在张力的欧洲社会形态。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古欧洲并非停滞不前的黑暗时期,而是一个在罗马遗产、日耳曼习俗和基督教信仰的复杂熔炉中,不断进行“断裂与重塑”的动态过程。作者拒绝将中世纪简单地视为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过渡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具有自身逻辑和发展阶段的独立文明形态。 全书结构宏大,共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宏大篇章: --- 第一部:废墟上的新生——蛮族王权与拉丁世界的融合(约500-800年) 本篇聚焦于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黑暗黎明”。我们不再仅仅描绘蛮族入侵的破坏性,而是深入分析“定居”的蛮族部落(如法兰克人、西哥特人、伦巴底人)如何逐渐接受并吸收拉丁行政结构和罗马法律体系。 重点考察内容包括: 1. 双重法律体系的并存与演化: 日耳曼习惯法(如《萨利克法典》)如何与罗马民法在地方层面相互渗透,为后世欧洲法律的复杂性埋下伏笔。 2. 教会的世俗化权力: 面对帝国真空,地方主教如何承担起城市管理、粮食分配乃至军事协调的职责。详细分析教宗国从一个单纯的意大利城邦向独立政治实体的转变过程。 3. 加洛林帝国的“复兴”神话: 查理曼大帝的加冕不仅仅是政治事件,更是一种文化宣言。本章详尽解析了其宫廷内部的学术复兴(卡洛林文艺复兴),以及这种“复兴”如何服务于构建一个统一的、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然而,我们也批判性地考察了这种统一在查理曼死后迅速瓦解的原因,揭示了早期王权合法性基础的脆弱性。 --- 第二部:精神的堡垒——修道院制度与知识的守护(约700-1100年) 如果说王权是世俗的支柱,那么修道院则是中世纪精神生活的绝对中心。本章详尽考察了本笃会(Benedictine Order)在欧洲各地建立的隐修社区,它们如何超越地理隔阂,成为知识、农业技术和艺术创作的灯塔。 深入探讨以下方面: 1. 抄写室的秘密: 阐释了修道院抄写员如何系统性地保存、复制和校订了大量古典文献,以及他们对早期医学、农学文本的贡献。这种知识的“囤积”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再生至关重要。 2. “祈祷与劳动”的经济模型: 分析修道院如何通过高效的土地管理(如“庄园”制度的成熟应用)和创新农业技术(如水力磨坊的广泛应用),成为中世纪早期的主要经济驱动力。 3. 格里高利改革的冲击: 详细描述了十一世纪教会在克吕尼运动的推动下,对自身腐败现象进行自我净化的努力,以及这场改革如何导致教皇权力的空前扩张,直接引发了后续与世俗君主的权力冲突。 --- 第三部:领主与骑士——封建社会的结构与契约精神(约900-1300年) 本篇剥开“封建制度”的刻板印象,探究其复杂的社会契约与义务网络。我们认为,封建主义不仅是土地的分配,更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效忠与相互保护基础上的社会伦理。 本章关注的重点包括: 1. 采邑与效忠的张力: 分析“采邑(Fief)”的授予过程,以及领主(Lord)与附庸(Vassal)之间基于誓言的复杂关系。重点讨论了当同一位贵族对多位领主宣誓效忠时,内部冲突是如何被管理或爆发的。 2. 骑士文化的建构: 深入研究“骑士精神”的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从早期的尚武掠夺者,到后来被教会纳入“上帝的和平”框架下的“基督的战士”。探讨了骑士文学(如亚瑟王传说)在塑造贵族身份认同中的作用。 3. 城市自治的兴起: 与农村封建体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的商业城市如何通过“特许状”争取独立。分析了行会(Guilds)在规范贸易、保障质量和建立城市政治中的核心地位,预示着一种新的、基于财富而非血缘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 --- 第四部:信仰的帝国——大学的诞生与经院哲学的逻辑(约1100-1400年) 中世纪后期的知识生产中心从修道院转移到大学。本章侧重于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以及天主教神学如何尝试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工具来系统化和阐释基督教教义。 详细阐述了: 1. 博洛尼亚与巴黎模式: 比较最早大学的组织结构——学生自治模式(博洛尼亚)与教师主导模式(巴黎)。探讨了这些早期机构如何发展出固定的学位体系和拉丁语教学规范。 2. 经院哲学的巅峰与局限: 以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为中心,剖析经院哲学家如何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调和信仰与理性。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展示了奥卡姆剃刀等思想对这种系统化尝试的挑战,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埋下思想种子。 3. 异端审判与社会控制: 随着教会权力达到顶峰,对异端(如卡特里派)的镇压也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统一的重要手段。分析了审判机制如何反映了中世纪社会对思想纯洁性的极端需求。 --- 第五部:危机与转型——黑死病、百年战争与世界观的动摇(约1300-1500年)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十四和十五世纪的灾难性事件如何加速了中世纪结构的瓦解,并为早期现代性的出现清除了障碍。 关键分析点包括: 1. 人口休克与经济重构: 黑死病对欧洲劳动力市场的毁灭性影响,导致农奴制的瓦解加速,农民的议价能力空前提高,最终推动了工资经济和新的土地租赁模式的出现。 2. 军事革命与王权集中: 百年战争中长弓和火药的应用,标志着传统骑士阶层的军事效能衰退。各国王室如何利用战争需求,建立了常备军和更高效的税收系统,从而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军事自主权,强化了中央集权。 3. 大分裂与教宗权威的衰落: 记录了“阿维尼翁之囚”和“西方大分裂”如何严重损害了教会在世俗心中的绝对权威,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传统权威的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 结论: 《文明的断裂》最终得出结论:中世纪并非一个单一的、静态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创新和持续适应的动态时期。它在宗教狂热中孕育了理性的萌芽,在封建分裂中奠定了契约的基础,在瘟疫和战争的洗礼中完成了社会结构的重组,最终为文艺复兴的辉煌和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准备了不可或缺的社会、法律和知识前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立体、充满细节的中古欧洲全景图,理解我们脚下现代文明的真正根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鲁易斯(C. S. Lewis)

  英国着名学者及作家。1898年生于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1918年入牛津大学专攻古典文学,1925年至1954年在牛津马格达伦(Magdalen)学院任研究员。1954年至1963年间,任剑桥大学「中世纪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讲座」教授。无论教学或创作,皆以机智、博学、想像力及以精确的表达能力着称。1963年卒于牛津。

  鲁氏着作等身,以《爱的隐喻》(1936)一书享誉学界。其他重要的学术作品包括《失乐园导读》(1942)、《十六世纪的英国文学》(1954),以及《摒弃的意象: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英国文学导读》(1964)。

  除为数不少探讨基督教义的着作外,还先后出版过一组科幻三部曲:《来自沈默的行星》(1938)、《佩利兰德拉》(1943)以及《那骇人的威力》(1945)、三卷诗作、一部小说和多部文学批评论着。

  他也是深受喜爱的儿童故事集经典之作《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的作者。其他还有一系列儿童读物《马儿与马童》(The Horse and His Boy, 1945),《魔术师的外甥》(The Magicians Nephew, 1955),《最后一战》(The Last Battle, 1956)等书。

译者简介

梁永安

  台湾大学文化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曾译有《孤独》、《四种爱:亲爱.友爱.情爱.大爱》、《在春天走进果园》、《永恆的哲学》、《耶稣行踪成谜的岁月》、《隐士》、《英雄的旅程》、《在智慧的暗处》、《下一个基督王国》、《史尼茨勒的世纪》等(皆立绪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序  武金正◎明辨爱的真相

〈导言〉
「无所求的爱」和「有所求的爱」 1
.爱从它膨胀为神的那一剎那开始,就会沦落为魔。
.「有所求的爱」可能是贪婪的,不餍足的,但最少它们不会自封为神。

1
对人类以外事务的喜欢与爱  13

.「激赏之乐」本身就是一件有权利要求我们欣赏的东西。
.对大自然的热爱者来说,「气韵」或「精神」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2
亲爱:依恋、亲爱之情  41

.让平凡无华的脸留在家里吧,而亲爱之情所拥有的,正是一张平凡无华的脸。
.如果人一任爱成为他生活的最高主宰,恨的种子就会发芽滋长。它会成为神,成为魔。

3
友爱:朋友之爱  71

.恋人是脸对脸的,朋友是肩并肩的。
.恋人以无遮的身体相向,朋友则以无遮的人格相向。
.本身没有东西可与别人分享的人,不可能分享到别人什么。那里都不打算去的人,也不可能有人愿意当他的旅伴。

4
情爱:恋人.夫妻之爱  109

.以崇高之姿说话的爱情,有可能为善,也有可能为恶。
.爱情的真正标志就是愿意与爱人共享不幸。
.只要是爱情,就都会有招引人都烈士的倾向。
.在各种人类爱中,爱情的短命是恶名昭着的

5
大爱:属天之爱  141

.不要把好东西放在有裂痕的容器内。
.不愿选择担惊受怕的人,剩下的唯一去处就是地狱。
.拿地上的快乐来强求天国是有害无益的。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情爱”这个词,无疑是《四种爱:友爱.亲爱.情爱.大爱》中最能点燃读者内心火焰的部分。在台湾,爱情的描绘总是充满各种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纠葛,这本书想必也不会例外。我猜想,它不会仅仅停留在描绘浪漫的邂逅和甜蜜的拥抱,更会深入探讨爱情中那些令人捉摸不透的面向。例如,在热恋之后,如何将激情转化为细水长流的陪伴?如何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点,互相理解和包容?书中可能会剖析爱情的脆弱性,但也同时展现出它强大的治愈力量。它会讲述,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也需要双方的成长和成熟。我期待书里能有关于如何经营长久而健康的爱情关系的实用建议,或许会涉及沟通的艺术、信任的建立,以及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如何共同承担,而不是互相指责。这种对“情爱”的深刻理解,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去爱和被爱。

评分

《四种爱:友爱.亲爱.情爱.大爱》这个书名,最后一个“大爱”,听起来就充满了普世的温暖和博大的情怀。我总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很容易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忽略了更广阔的世界。这本书的“大爱”部分,我想应该会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感受那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付出。它可能会讲述一些关于奉献、同情和无私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渺小的个体,也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我想到一些台湾的公益团体,他们默默地在做着很多感人的事情,这种“大爱”的精神,是支撑我们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书中也许会鼓励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关怀弱势群体、保护环境,或者只是做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这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态,一种愿意将爱传递出去,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决心。

评分

总而言之,《四种爱:友爱.亲爱.情爱.大爱》这本书,从它的书名开始,就预示着一场关于情感探索的旅程。我已经能够想象到,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会沉浸在各种各样关于爱的故事和思考中。它不仅仅是在定义“爱”的四种形态,更是在引领我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这些不同的爱。从最亲密的亲情、最纯粹的友谊,到复杂浪漫的爱情,再到超越一切界限的大爱,这本书似乎想要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爱的图谱。我期待它能有深刻的洞见,也能有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爱”。或许,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会对爱有更深的认识,也会更懂得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如何去拥抱这个世界,让自己的生命因此而更加丰盈和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名《四种爱:友爱.亲爱.情爱.大爱》,读起来就有一种温润而厚重的感觉。台湾社会的节奏虽然快,但内心深处,我们其实都渴望找到那份扎实的连接。我特别喜欢它点出的“友爱”,这部分绝对是让人会心一笑的部分。我记得以前和大学死党们一起熬夜赶报告、一起分享暗恋的小秘密,那种不求回报、患难与共的情谊,是人生中多么宝贵的财富啊!书里大概会谈到,友爱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身体力行的陪伴,是即使多年不见,重逢时依然能够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它会教我们如何去维系这份纯粹的感情,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能为朋友留出空间,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在他们跌倒的时候,伸出援手,不带一丝犹豫。这不仅仅是关于“交朋友”那么简单,更是关于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拥有一群可以称为“家人”的朋友,互相支撑,共同成长。这种情感的描绘,会让我回想起很多过去的美好时光,也会让我反思,自己是否足够珍惜身边的朋友,是否在给予友爱时,也懂得如何去接纳和理解。

评分

《四种爱:友爱.亲爱.情爱.大爱》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于“亲爱”这个概念深深的共鸣。在台湾,我们常说“家”,这个字承载了太多情感。书里对“亲爱”的探讨,我想应该会触及到家庭成员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联系。不只是父母对子女无私的付出,也包括兄弟姐妹之间,即使有时会拌嘴,但内心深处依然是最亲密的依靠。我想到我的父母,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为的就是让我们过上好日子,那份关怀,是细水长流,不求回报的。书中或许会描绘出,亲爱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一种即便我们犯了错,他们依然会张开双臂拥抱的温暖。它也会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抽出时间陪伴家人,给予他们需要的关爱,而不是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这本书会提醒我们,亲情是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最温暖的港湾。我会好奇书里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如何更好地与父母沟通,或者如何在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继续维系与原生家庭的深厚情感的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