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大蒜是「长在地里的抗生素」,黄豆是「地里长出的肉类」,又有「绿色乳牛」、「豆中之王」的称号吗?食物其实是最好的药,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医理论即提出「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原则。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每一种都对人体有不同的功效,其中有68种食物为中药材里的药食同源者,而这也就是食疗养生的理论和基础。
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决定了他有不同的生理反映和变化,也决定了不同的食疗养生方法。本书採用中西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饮食养生原理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向读者介绍了五色五食的四季五时食疗法,内容包括自测自诊、五脏保养调理、食疗食谱等,使读者能轻松透彻地理解饮食养生的奥祕,以进行五脏保健养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祛病养生的目的,为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做主。
作者简介
鲁直医师
医生出身,知名时政评论家,曾担任健康类报纸记者。长期关注医疗改革、亚健康、中医养生、居家自我保健等课题,见解独到。相关论述散见于国内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各大报章杂志。
着有《看病也需要智慧》、《拍拍打打养五脏》等健康、教育类图书四十多种,有多部作品荣获科学类图书优秀奖项,版权已输出到多国。
上篇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概念
第一章 药食同源
第二章 阴阳
什么是阴阳/ 阴阳症状/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调和/
第三章 五行
什么是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
第四章 四诊
什么是四诊/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延伸阅读:头部、五官望诊/
第五章 五型体质
金型人/ 木型人/ 水型人/ 土型人/ 寒热体质/ 体质也会变/
第六章 五脏六腑
什么是五脏六腑/ 将军之官——肝/ 仓廪之官——脾/ 君主之官——肺/ 作强之官——肾/
第七章 性味
四性/ 五味/ 温热寒凉食材/
第八章 归经
什么是归经/ 六经用药/ 归经的作用/ 延伸阅读用药禁忌/
下篇 五色五时食养五脏
第九章 春季青色食材养肝
第一节 中西医辨识肝脏
第二节 肝脏症状自我检测
第三节 青色养肝食材
第四节 养肝及相关肝脏疾病对症食谱
第十章 夏季红色食材养心
第一节 中西医辨识心脏
第二节 心脏症状自我检测
第三节 红色养心食材
第四节 养心及相关心脏疾病对症食谱
第十一章 长夏黄色食材滋脾
第一节 中西医辨识脾脏
第二节 脾脏症状自我检测
第三节 黄色养脾食材
第四节 养脾及相关脾脏疾病对症食谱
第十二章 秋季白色食材清肺
第一节 中西医辨识肺脏
第二节 肺脏症状自我检测
第三节 白色养肺食材
第四节 养肺及相关肺脏疾病对症食谱
第十三章 冬季黑色食材固肾
第一节 中西医辨识肾脏
第二节 肾脏症状自我检测
第三节 黑色养肾食材
第四节 养肾及相关肾脏疾病对症食谱
前言
扁鹊家的故事
扁鹊,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的神医,能「起死回生」他们家有3个「医生」(兄弟三人都是医生)。
古籍里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有关他们家的小故事:
一次,魏王和扁鹊在茶餐厅品茶聊天,问他:「听说你们家三兄弟都精于医术,那么其中谁的医术最高呢?」扁鹊回答说:「老大最好,老二其次,我最差。」魏王很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么说呢?」扁鹊老老实实地说:「我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大哥就下药剷除了病根,但也正因此他的医术难以被人了解,成不了知名医生。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刚刚开始的时候,症状不太明显,病人也不觉得有多痛苦,二哥此时就能药到病除,因此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所以他也没成为知名专家。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了、病人痛苦万分、家属心急如焚时。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药,或大动干戈以大手术切除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癒,因此病人觉得我能治癒各种大病,于是我名闻天下。」魏王恍然大悟。
魏王恍然大悟了,不知各位读者有何感悟?
相信大家听到第一句答覆时一定也和魏王一样奇怪,扁鹊之名遍于天下,怎么反而会是他们家大哥医术最高呢? 原来,他们家老大能从源头上防患于未然,那当然是成本最小、效果却最好。
《内经》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里借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就是想重提身体健康要「防患未然」。
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会碰到很多病人,都是拖到撑不下去了才来就诊,其实这样是最坏的结果——医生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病人要经受很多的痛苦、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整个社会也因此耗去大量资源,完全是「三输」, 实在与现代社会追求「双赢」「多赢」的潮流背道而驰。
还有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病人来就诊,医生只是反覆叮咛其改善生活和饮食习惯但不予开药,病人觉得医生不负责任。其实,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没有对症的药可用,根本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病人回家后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自己慢慢调养。
与其病了再去求医问药,不如少病、不病;与其届时去打针、吃药,不如平时注重调理和保养。所以,药补不如食补,药疗不如食疗。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中医养生方法,搭配五色食物保养五脏,防患于未然,这才是「上医治未病」的高明之道。
我之前对身体健康方面的书一直不太感冒,总觉得那些东西离我太远,而且很多都是理论性很强的,读起来很费劲。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吃什么”和“身体好”直接挂钩,而且不是那种泛泛而谈,而是特别具体到“五色”和“五脏”的对应关系,这真的是太巧妙了!我一直以为红色食物就是补血的,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红色食物对于心脏健康也有这么大的作用,而且还有增强免疫力的效果。作者在描述这些的时候,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比喻,比如把身体比作一个精密的机器,不同的零件(五脏)需要不同“燃料”(五色食物)的滋养,这个说法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的食谱也很实用,不是那种大酒店里才有的精致菜肴,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做出来的家常菜,而且每道菜都明确标注了它主要对应的颜色和对哪个脏器的益处,这让我在准备三餐时有了清晰的方向,不再盲目。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改变,不是在于我学会了多少复杂的烹饪技巧,而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日常饮食的认知。我以前总觉得,健康饮食就是一种“限制”,要告别很多自己喜欢的食物,忍受一些寡淡无味的菜肴。但是,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告诉我,其实健康的食物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如此美味动人。它将“五色”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养五脏”的理念中,让我意识到,只要在餐桌上多一点色彩的搭配,就能在身体内部悄悄地进行一场“大扫除”和“能量补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黑色食物的部分,过去我总觉得黑色的食物(比如黑豆、黑芝麻)看起来不那么“有食欲”,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它们对于补肾、抗衰老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会在早餐时加入黑芝麻糊,在晚餐时搭配一些炒黑豆,感觉身体的精力明显比以前充沛了很多,而且晚上睡眠质量也提高了不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健康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的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饮食启迪。我一直认为健康饮食就是少油少盐,多吃粗粮,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五种不同的颜色来调养身体的关键脏器。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对这个概念有些将信将疑,毕竟“五色”和“五脏”的对应关系听起来有些玄妙。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论述非常有说服力。她结合了传统中医的智慧和现代营养学的知识,将每种颜色的食物所富含的营养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如何作用于肝、心、脾、肺、肾,解释得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橙黄色食物对脾胃的好处,我一直以为脾胃不好只是消化问题,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还关系到气血的生成和身体的抵抗力。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饮食中增加胡萝卜、南瓜、玉米等食物的摄入,真的感觉身体比以前更轻松了,消化也更顺畅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最自然、最健康的方式来呵护自己的身体。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太棒了,我完全沉浸在其中了!读完后,感觉身体里好像一下子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对很多生活中的小毛病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解决办法。特别是关于色彩与身体健康的联系,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具体且实用的指导。我一直都知道吃蔬菜水果好,但这本书把“五色”的概念融入到“养五脏”这个更深层次的健康理念中,让我恍然大悟。以前只是随意搭配,现在我会在每一餐都尽量考虑到色彩的丰富性,比如今天中午我准备了红色的番茄,绿色的西兰花,黄色的玉米,还有一点紫色的茄子,感觉吃下去的不只是食物,更是充满活力的能量。作者的文笔也很吸引人,不像那种枯燥的科普读物,读起来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分享养生心得。她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复杂的身体机能讲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个医学小白也能轻松理解。而且,她还强调了食物的季节性,教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最适合的食材,这一点尤其宝贵,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健康建议,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实践。
评分老实说,我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进来的。那鲜艳的色彩和简洁的标题,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关于美食或者生活方式的书。然而,当我翻开它,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不同颜色的食物,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颜色背后的营养秘密,以及它们如何微妙地影响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我一直对自己的皮肤问题感到困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这可能和肺部的功能有关,而肺部又与白色食物息息相关。书中提供的关于白色食物的食谱,我回家尝试了几次,感觉皮肤真的有变得更光滑细腻一些,虽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那种细微的改善让我充满了信心。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强调“吃什么”,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吃”,比如讲到了烹饪方式对营养素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精华,这些细节的提示,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单纯的“吃货”,而是变成了一个懂得如何“吃明白”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