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药在餐桌上:老中医帮你开菜单

最好的药在餐桌上:老中医帮你开菜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食疗
  • 健康饮食
  • 膳食食谱
  • 慢性病调理
  • 养生食谱
  • 中医食养
  • 食补
  • 健康生活
  • 家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治病的良药,不在病房,在厨房;
  独特的疗法,不开处方,开菜单。

  从医四十余载的旅日中医名家为你揭开中医养生、
  治病最神奇的一面——食到病除!

  如果你身心健康,透过本书可以知道如何吃才能永远不得病。
  如果你处于亚健康状态,透过本书可以学会透过饮食调理来消除身体不适。
  如果你身患疾病,透过本书可以针对具体病症用食疗来加速康复。

  吃药不如食疗
  会吃可以使病无法从口入
  还可以透过口把病吃掉

  我们生病了,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吃药,最好的药在哪里呢?
  你也许会说是在医院或药局,其实你错了,最好的药在你的餐桌上。

  中国传统的药膳食疗就是很好的「克」病之道。

  透过名医「把脉」,为你开出健康菜单,
  将苦口良药变成可口佳餚,使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发挥祛病健身的功效。

作者简介

陈咏德

  三代家传中医世家,旅日中医师。

  已经70出头年纪,外表看起来却像50多岁人,很多人好奇他如何保健,他说因为长期坚持食材里一定要有中药材,加上适量的运动。

  专长体质的调养改善与中医养生,帮助过无数人重新找回健康,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人正视自我的健康与养生。

  着有《老中医教你越吃越健康》。

厨房里的智慧:舌尖上的健康秘诀 一本关于如何用日常食物构建健康人生的实用指南,深度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智慧与现代营养学的交汇点,教你如何把厨房变成你的私人药房。 --- 第一章:餐桌即药房——重拾食物本源的哲学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深谙“药食同源”的道理。我们追求的健康,并非依赖昂贵的保健品,而是植根于我们每日的餐桌之上。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回到食物最朴素也最强大的力量之中。 本章首先探讨的是一种被现代快节奏生活逐渐遗忘的观念:食物的选择决定了身体的底色。我们不会讨论具体的“老中医开方”——那份专业性属于临床范畴——而是专注于普及那些基于传统经验和朴素科学的饮食原则。 1. 顺应天时,调和脏腑的餐食哲学: 我们深入解读了中国传统养生中“不时不食”的概念。例如,春季肝气生发,餐桌上应多配以性味平和、助舒缓的绿色蔬菜,而非过度温燥的食物。夏季重在清泄暑湿,如何利用瓜果、豆类进行日常的“清凉调理”。秋季的润燥与冬季的潜藏,分别对应着哪些食材的侧重。这不是教你如何治病,而是教你如何通过适时的饮食,让身体自然适应季节变化,减少生病的几率。 2. 五味调和,平衡阴阳的艺术: 酸、苦、甘、辛、咸,这五味并非简单的味道区分,它们对应着人体不同的脏腑和能量流向。本章详细解析了“过犹不及”的原则:咸味过重伤肾,辛味过盛耗气伤肺。我们通过大量的厨房实例,展示如何通过巧妙的烹饪搭配,比如在炖煮时加入少许的姜以调和肉类的油腻(辛味入肺胃),或在汤中点缀几滴醋来提升食欲并协助消化(酸味入肝)。这不是药方,而是基础的味觉调配学,确保每一餐都能在味觉享受中达成身体的平衡。 3. 粗细搭配,气血生化的基础: 现代人精米白面吃得太多,导致“肠胃负担过重”。本章重点倡导恢复主食的多样性。我们推荐如何将传统杂粮,如薏米、荞麦、黑米等,以科学的比例融入日常烹饪。例如,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空腹吃燕麦,对于脾胃虚寒者,如何通过提前浸泡或搭配温性的食材(如红枣)来优化其营养吸收,避免对肠胃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 第二章:厨房中的“功能性食材”:超越营养标签 本章侧重于挖掘那些被大众忽视,但在传统饮食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功能性食材”。我们不去探讨它们是否能“治愈”某种疾病,而是着眼于它们如何通过日常的摄入,为身体提供独特的支持。 1. 菌菇与根茎的力量:大地馈赠的“补益” 菌菇类,如香菇、木耳、银耳,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结构,被视为大地的馈赠。本章侧重于如何利用其“吸附性”和“滑润性”。例如,如何烹饪木耳以达到润燥的目的,以及不同菌菇在煲汤时释放的天然鲜味如何替代过多的调味料,从而降低钠的摄入。同时,姜黄、山药、芋头等根茎类食材,被视为“健脾固本”的基础,我们教授如何通过蒸煮、烘烤等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温和的滋养力。 2. 谷物与豆类的“转化”智慧: 豆类(大豆、芸豆、扁豆)在传统饮食中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然而,豆类的烹煮需要技巧以避免腹胀。本章详细介绍了“发芽”和“浸泡”对豆类消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米豆同煮”的方式(如八宝粥)来平衡营养结构,使其更易于人体吸收利用。 3. 饮品,无声的调理师: 我们把目光投向日常饮品。这并非指药茶,而是指如何利用烘干的果皮、茶籽、谷物等,制作出适合不同体质的日常饮用水。例如,如何用简单的陈皮或炒米水,在不添加糖分的情况下,达到醒脾开胃、生津止渴的效果。这是对传统“代茶饮”概念的简化和普及,使其融入现代生活。 --- 第三章:烹饪技法决定营养效率:火候的艺术 再好的食材,若烹饪方法不当,营养也会大打折扣。本章的核心在于,如何用最简单的火候控制,最大化保留食物的“活性”与“温和性”。 1. 蒸煮与慢炖的温和哲学: 本书强调,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蒸、煮、炖是保留食物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最安全的方式。我们详细对比了水煮和清蒸对叶菜类营养流失的影响,并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时间表”:蔬菜应保持爽脆口感,以保证维生素的活性;而根茎类则需要更长的炖煮时间,以释放其淀粉的柔和特性,更利于脾胃。 2. 油脂的选择与运用: 我们不谈论“好油坏油”的绝对标准,而是聚焦于不同烹饪场景下油的选择。例如,在需要高温爆炒时,应选用烟点较高的油;而在制作凉拌菜或低温拌面时,如何用少量的麻油或核桃油来增添风味并提供必需脂肪酸。本章还探讨了传统中式烹饪中,如猪油、菜籽油在特定场合下的传统用途和合理剂量。 3. 调味的精准度:少即是多 如何用天然的调味品替代人工添加剂?本章提供了基于天然香料和发酵品的调味方案。例如,如何利用少许的米酒和新鲜的葱姜蒜的“自然辛味”,来提升肉类的口感,减少对合成增鲜剂的依赖。关键在于“恰到好处”,在味蕾感到满足的同时,不对身体造成额外负担。 --- 第四章:构建你的“家庭健康食谱库”——实操篇 本章将理论付诸实践,提供一系列模块化的食谱构建思路,帮助读者建立一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的日常菜单。 1. 早餐的启动仪式: 早餐是开启一天能量循环的关键。我们提供了数种不同类型的早餐组合,例如针对需要温补的组合(如小米粥配烤地瓜),和针对需要清爽启动的组合(如燕麦豆浆配少量坚果)。强调早餐的主食比例应占比较高,以提供稳定能量。 2. 午餐的能量续航方案: 午餐需要提供充足但不过度的能量。本章着重介绍“一荤两素一主食”的经典比例模型,并教授如何利用前一晚的剩菜进行快速、健康的“再创造”,避免浪费和过度烹饪。 3. 晚餐的“收敛与滋养”: 晚餐应倾向于清淡、易消化。我们倡导晚餐以“汤、粥、羹”为主,搭配少量优质蛋白质和易于消化的蔬菜。例如,如何制作一碗暖胃的蔬菜豆腐羹,既能获得饱腹感,又不会对夜间的消化系统造成压力。 4. 应对特殊时期的加餐: 针对下午容易疲惫或女性生理期等特殊需求,我们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加餐建议,它们并非药物,而是利用天然食物(如几颗红枣、一小把坚果或一杯温热的牛奶)来帮助身体平稳度过波动期。 --- 结语:将健康融入生活 本书的宗旨在于,赋予每一个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人以“自我食疗”的基础认知。我们不提供具体的疾病治疗方案,而是倡导一种更智慧、更贴近自然的饮食习惯。最好的药,不在于药房,而在于我们日复一日,用心选择和烹饪的每一餐之中。通过对食物的尊重和理解,让厨房真正成为守护家庭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辑寄语
前言
第一章   食疗名家说药膳:良药不苦口,佳餚可健身
第一节   药膳名解
第二节   药膳的分类
第三节   药膳简史
第四节   科学食用药膳

第二章  儿科疾病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食疗治疗宝宝干咳
第二节   宝宝咳嗽的药膳方
第三节   宝宝厌食的药膳方
第四节   小孩过动症的饮食疗法
第五节   小孩肺炎的中医菜单及护理
第六节   幼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药膳方
第七节   小孩鹅口疮症的药膳方
第八节   小孩水痘的药膳方
第九节   小孩麻疹的药膳方
第十节   小孩贫血药膳方

第三章   妇科问题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女性带下的药膳调理
第二节   闭经、月经不调和痛经的食疗方法
第三节   女性崩漏的药膳调理118
第四节   妊娠贫血的药膳调理
第五节   妊娠呕吐的药膳调理
第六节   妊娠水肿的食疗方法
第七节   产后乳汁不足的食疗方法

第四章  滋阴补阳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补肾菜单及功效
第二节   壮阳滋补的食物
第三节   滋阴补肾的食物

第五章  肠胃疾病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肠胃保养的基本要领
第二节   消化不良的药膳调理
第三节   急、慢性肠炎的药膳调理
第四节   溃疡性肠炎药膳调理
第五节   痢疾的饮食治疗
第六节   便秘的药膳调理
第七节   胃痛的食疗方法
第八节   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的药膳调理
第九节   胃寒的食疗方法
第十节   胃酸过多和胃酸过少的食疗方法
第十一节   胃胀的食疗方法
第十二节   胃下垂的药膳调理
第十三节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汤药膳调理
第十四节   胃癌的食疗方法

第六章  肝胆疾病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的食疗方法
第二节   B肝患者的食疗方法
第三节   酒精肝和脂肪肝的食疗方法
第四节   肝硬化的食疗方法
第五节   急、慢性胆囊炎的食疗方法
第六节   胆结石的食疗方法

第七章  唿吸疾病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感冒的食疗方法
第二节   哮喘的食疗方法
第三节   慢性支气管炎的食疗方法
第四节   肺气肿和肺心病的食疗方法
第五节   肺炎的食疗方法
第六节   肺结核的食疗方法

图书序言

编辑寄语

请医师开菜单

  我很相信缘分,它就像一种冥冥中註定的力量,指引你遇到对的人、做对的事。

  初次见到陈咏德老中医,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陈老先生1940年出生在高雄市的一个中医世家,虽已年过古稀,却仍旧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耳聪目明,外表看起来彷若50出头。

  这位脸型方正慈祥,整日笑口常开的杏林名家,将毕生的心血都用在了自己从事的中医事业上。

  当我问起陈老先生究竟用什么方法祛病强身时,他毫不隐晦地把自己的「养生经」娓娓道来。

  「我们生病了,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吃药,最好的药在哪里呢?你也许会说是在药局或医院,其实你错了,最好的药在你的餐桌上。中医历来看重食疗,并坚持『以食治疾,胜于用药』的治病主张。这种治病方法注重的是对人体的日常调养,透过科学合理的饮食,不但可以充饥,还可以疗病。更为重要的是,中医食疗没有副作用,用之对症,病慢慢就会治癒,即使不对症,也没什么害处。」「没想到中医竟是如此神奇!」陈老先生的一番话让我倍感兴趣。在我的印象中,中医就是针灸、把脉、喝苦药汤,医生只是透过望、闻、问、切,就可以诊断下药了,没想到透过饮食也可以防病、治病。

  陈老先生接着说道:「中医主张辨证施治,在药膳调理时针对不同的病症,开出的『菜单』是不一样的。比如,治疗消化不良,你可以用猪血200克,鲜火炭母60克做汤。此方适用于人们夏季闷热、肠炎、消化不良、饮食积滞等症,有清热解毒、消胀满、利大肠的功效。但老年肠炎腹泻者,只适合饮汤不宜食用猪血。针对上班族常见的胃溃疡,可以经常食用『三七鸡蛋羹』,将一个鸡蛋打破和适量的三七粉一起搅匀,隔水炖熟后,加入蜂蜜调匀即可服食。对于胃溃疡引起的呕吐恶心、胃胀打嗝和上腹痛痛有明显疗效……」

  说起中医食疗,陈老先生有说不完的话。

  经过初次愉快的接触,慢慢地我和陈老先生成了忘年交,透过电子信箱的交流,中医食疗也成了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当我遇到身体有恙时,也会採用他开出的「菜单」来治病,每次都获得很好的效果。特别让我感动的是,透过食疗,我多年来便秘的老毛病彻底治癒了。陈老先生认为我长期便秘的原因是由阴血不足、肠燥津枯引起的,便让我经常喝松子核桃粥,就是把粳米100克、松子仁15克、核桃仁10粒放在一起熬粥食用。吃了一段时间后,便秘竟然治癒了,直到今天都没有复发。

  一次,在和同事谈起关于食疗方面的图书企划时,我不由得眼前一亮:「何不把陈老先生开出的『菜单』结集成书,以飨读者?」主意打定之后,我特意找到陈老先生谈了我的想法。没想到陈老先生听后当即表示同意,如他所说,传播健康福音是自己多年的心愿,有了这样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于是,便有了写这本书的想法和实行。

  在写作的过程中,陈老先生对选择食材、烹调方法、功效、能治什么病,以及注意事项等均进行一一讲述。但是在说明每种病症时,并没有从中医的角度去阐述,只是简明扼要地进行了解释,然后直奔主题——开列「菜单」,目的是让读者有的放矢,争取一看就懂、一看就能用、一用就有效果。关于本书的书名,是陈老先生亲自命名的,他一直主张食疗,认为最好的药就在餐桌上,透过饮食调理可以祛病健身。

  经过陈老先生两年的创作整理,并且在出版社各位同仁的帮助下,这本书终于和读者们见面了。至于本书的价值,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

前言

三分药,七分养

  如果你处于亚健康状态,透过本书可以学会透过饮食调理来消除身体不适。

  如果你身患疾病,透过本书可以针对具体病症用食疗来加速康复。

  把饮食变成良药,既可调养身体,又能治疗疾病,还可以避免减少服药的麻烦和副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但需要说明的是,既然做为一种预防、治疗和调理疾病的方法,食疗并不能包治百病。对于一些疾病,患者应该先到医院,请医师进行诊断治疗,然后根据自己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食疗方法才行。

  希望透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科学合理地饮食,来预防和配合治疗疾病。这也是陈咏德老中医美好的愿景和所尽的一份绵薄之力。

  当健康亮起红灯时,我们在选择坚强面对的同时,还要找到一条战胜疾病的捷径。

  中国传统的药膳食疗就是很好的「克」病之道。透过名医「把脉」,为你开出健康菜单,将苦口良药变成可口佳餚,使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发挥祛病健身的功效。

  人体的一些病症,除了用药治疗外,需要长时间的调养,所谓「三分药,七分养」。而这本《最好的药在餐桌上——老中医帮你开菜单》,就介绍了诸多病症的调养、预防和治疗的饮食方法。此书是陈咏德老中医在长期临床的基础上,根据科学配方,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针对儿科、妇科、内科和外科疾病,尤其是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开列出的药膳菜单。一书在手,相当于有一个居家药膳师伴随在你身边。根据本书提供的中医菜单,你可以对所患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时间的调养治疗。

  书中所介绍的食疗方法,分类清晰、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适合各类疾病、各类口味和各种年龄层的人选用。药膳中的食材和中药材料,大多都是市场常见、易于购买和价格不高的日常时品,烹饪方法也是简单易学。你可以将成本最低、疗效最好的佳餚,转换成治病良药,吃出最棒、最健康的身体。

  简单通俗是本书的最大优点之一。大家都知道中医学中有很多难懂的术语,本书尽量将这些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让读者能看得懂、学得会。

  如果你身心健康,透过本书可以知道如何吃才能永远不得病。

图书试读

第二章 儿科疾病的中医食疗菜单

第一节 食疗治疗宝宝干咳


小孩干咳的症状是,咳起来没完没了,有时候没有痰,有时候痰很少,痰中还带着血丝。听声音,孩子的声音嘶哑,舌头看起来比平时发红,唾液比平时少,咳嗽咳得胸部发痛,嗓子咽喉部位也有痛感。白天症状轻,晚上就加重了。

下面这些药膳配方具有润肺生津的食疗效果,对于阴虚咳嗽的患儿,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粳米核桃粥

材料:芝麻和核桃仁各30克,粳米100克。

做法:芝麻和核桃炒熟后研磨成粉末,放入粳米中煮成粥。

用法用量:随量服用。

功效:对于因为秋天干燥引起的干咳,以及皮肤、毛发干枯,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养生小语:粳米甘平,健脾益胃,诸无所忌。但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患有干燥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属阴虚火旺者,以及痈肿疔疮、热毒炽盛者,忌食爆米花,因爆米花易伤阴助火。

粳米银耳粥

材料:银耳20克,粳米200克。

做法:粳米和银耳一同加水煮成粥。

用法用量:适量食用。

功效:粳米银耳粥最适合小孩秋冬干燥久咳,可以滋肺生津。

养生小语:银耳能清肺热,故外感风寒者忌用。银耳宜用开水泡发,泡发后应去掉未发开的部分,特别是那些呈淡黄色的地方。

粳米芝麻粥

材料:芝麻100克,粳米200克。

做法:①将芝麻炒熟研磨成细粉。②待粳米煮成粥后,将芝麻粉倒入粥中。

用法用量:适量食用。

功效:对于小孩干咳无痰、大便干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养生小语:芝麻有黑、白两种,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补益药用则以黑芝麻为佳。芝麻味甘、性平,有祛风润肠、生津通乳等功效。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泻者忌食。

柿子川贝饼

材料:川贝粉10克,柿饼2个。

做法:川贝粉分为两等份,柿饼去核,放入等量川贝粉,放在篦子上蒸熟。

用法用量:每天早晚各吃一个柿饼。

功效:常吃可以清淤化痰,对于干咳小孩效果很好。

养生小语:川贝性微寒,味苦、甘。清热润肺,化痰止咳。风寒咳嗽的患者,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时伴有白色稀痰、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应该服用一些温性的药物以温肺化痰。而川贝是寒性的药物,此时服用无异于「雪上加霜」,会加重病情。

雪梨蒸川贝

材料:川贝粉5克,雪梨一颗,冰糖7.5克。

做法:①雪梨切去蒂部,挖出雪梨心。②把川贝粉、冰糖嵌入雪梨内部,盖回蒂部,用牙签穿连,放入炖器皿内。③文火隔水蒸一个小时,即可食用。

用法用量:饮汤吃梨,一次吃完。

功效:多吃具有治疗痰少燥咳的功效。

养生小语:雪梨味甘性寒,不宜多吃。尤其脾胃虚寒、腹部冷痛和血虚者,更需要注意。

雪梨炖杏仁

材料:甜杏仁30克,雪梨2颗,冰糖40克。

做法:①将杏仁研碎,雪梨削皮切成薄片。②碎杏仁和雪梨片一同放入碗内加上冰糖。③隔水炖煮半小时后即可服用。

用法用量:早晚各一次,根据食量分三、四次用完。

功效:润肺化燥止咳,是小孩秋冬季节防治干咳的佳品。

养生小语:甜杏仁性味甘、辛,苦杏仁性味苦、温,两者都能止咳平喘。婴儿慎用,阴虚咳嗽及泄痢便溏者禁食。

饮食禁忌:杏仁不可与板栗、猪肉、小米同食。

陈皮萝卜汤

材料:白萝卜125克,陈皮1.5克。

做法:萝卜切碎后与陈皮一同煎汤。

用法用量:每天喝陈皮萝卜汤一次,一次喝完。

功效:可以有效治疗小孩干咳。

养生小语:陈皮原名橘皮,性温,而柑、柚皮性冷,不可混用。

猪肺银耳汤

材料:猪肺1副,银耳30克。精盐、味精、葱段、姜片、料酒、胡椒粉各适量。

做法:①猪肺洗净血污,放入沸水中汆一下后捞出来洗净。

②银耳泡发洗净,再用开水浸泡片刻。③砂锅内放清水适量,放入猪肺,加入葱姜和料酒旺火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煮。

④猪肺熟透后捞出来放入冷水内,剔去气管筋络和老皮,然后切成块。

⑤把肺块和银耳捞入大汤碗内,加入清汤,上蒸笼蒸透取出。

⑥将原来煮猪肺的汤再烧开,加料酒、精盐、胡椒粉,汤沸后盛入碗内即成。

用法用量:一週进食一两次,搭配正餐食用。

功效:具有养阴润肺的作用,对于小孩干咳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养生小语:猪肺味甘、性平,补肺虚,止咳嗽。鱼腥草与润肺补肺的猪肺相配,具有消炎解毒、滋阴润肺的功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停留在“吃什么”这个层面,更在于它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吃”。“老中医”这个标签,让我相信书中会融入深厚的中医哲学和辨证施 তত্ত্ব。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食物,如何通过观察身体发出的信号来判断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药膳”。这本书会不会讲解一些基础的中医常识,比如寒热、虚实、五行等概念,然后将这些理论与具体的菜谱相结合?例如,为什么在春天要多吃一些“升发”的食物,在夏天要“清热解暑”,在秋天要“滋阴润燥”,在冬天要“温补阳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会做菜,更能“懂养生”,从而真正实现“治未病”的理念。光是想象着能够像老中医一样,根据节气、体质,为自己和家人量身定制养生菜单,就觉得非常令人兴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此处请允许我夸张一下,虽然我还没真正读到内容,但光是预设的这个读后感,就已经让我感觉身临其境了),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中医,坐在温暖的书房里,手中捧着泛黄的医书,眉头微蹙,又舒展开来,仿佛在为每一个读者精心挑选最适合的食材,搭配出最滋养的菜单。这种“为你量身定制”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食材的药用价值,比如,同样是蔬菜,为什么某一种更适合养肝,另一种更适合健脾?书中会不会像“黄帝内经”那样,根据季节、地域、体质来划分不同的食疗方案?我很期待书中能有针对不同人群(比如上班族、老年人、儿童、女性)的特别菜单,这样我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实践。而且,“老中医”的身份也暗示了内容的权威性和经验性,这让我对书中的建议更加信服,觉得那些方法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而不是空穴来风。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非常实在、有用的感觉,仿佛它不是在“讲大道理”,而是在“解决问题”。“最好的药在餐桌上”这句话,点明了健康与饮食的紧密联系,而“老中医帮你开菜单”则精准地描绘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提供具体、可操作的食疗方案。我平时工作压力大,饮食也不规律,身体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比如容易疲劳、睡眠不好、消化不良等等。我一直想通过饮食来改善,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网上信息繁杂,很难辨别真伪。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找到了救星。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食谱,包括详细的食材、用量、烹饪方法,以及最重要的——这道菜具体能帮助改善哪些健康问题,它背后的中医道理又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我如何“吃对”,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预防和调理身体,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如何用食物滋养自己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带着一种古朴而智慧的韵味。“最好的药在餐桌上”,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哲理,暗示了我们日常的饮食就是最好的天然药物。而“老中医帮你开菜单”,则将这种抽象的理念落地,变得具体而可行。我特别喜欢“菜单”这个词,它意味着这本书会提供一系列清晰、有条理的方案,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不同季节、不同病症(比如感冒、失眠、胃痛、月经不调等)的食疗菜单,并且每道菜肴的背后,都有老中医的解释,说明它的药用原理和适用人群。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举一反三”,掌握一套通用的食疗思路,以后遇到身体不适,能够自己灵活地搭配出合适的食物来调理,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药物。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洁大方,书名点出了核心主题——“最好的药在餐桌上”,并且强调了“老中医帮你开菜单”这一点,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医养生和食疗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传统中医的智慧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古籍过于晦涩难懂,难以付诸实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能够将中医的精髓以一种非常接地气、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是用“菜单”的形式,这对我这种平时就喜欢研究菜谱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想象一下,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还能悄悄地调理身体,改善健康,这简直是现代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对书中会包含哪些具体的食疗方、针对哪些常见病症、又会如何解释中医的道理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家中常备的养生指南,让我能够轻松地将中医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用最自然、最温和的方式来呵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