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写出该书的目的是召唤脉学新理念,将传统脉学相涵互动于现代医学科技,纳入时代医学的语境与视野而给以新的诠释,并争取对脉象的研究有所创获。脉诊成为中、西医生徒手诊病的工具才是作者真正的夙愿。脉诊诊断现代医学疾病非常精准,其方便、准确、廉价的程度是任何设备也难以达到。作者要用毕生精力推广这一方法。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医学诊断新模式将被医学界广泛认知与使用。
作者简介
卢青山
字悟一,自号品药山翁。原吉林省梅河口市《卢青山中医脉管炎专科》诊所中医师。1947年8月出生于吉林省朝阳镇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毕业于海龙师范。曾当过农中教师、公社干部、乡长、县政协委员。
上世纪80年代,因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久治不癒,辞职返乡。在家传验方基础上,以身试药,自病自医。历时3年,治癒溃烂的患足;改进并定型了脉管炎系列中药《卢氏消栓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曾在镇医院、县中医院开设中医脉管炎专科,后在梅河口市开办《卢青山中医脉管炎专科》。
2000年,诊所正红火时,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人类基因测序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因此,一些西方科学家宣称:十年之内,人类的一切疾病,都可以透过基因疗法得到解决。与之相唿应的是,国内一些歧视中医、反对中医的新老「方舟子」们又活跃起来。说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主张「废除中医」「废医存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作者与许多「土中医」一起,被「政策性」「整顿」下岗了。为了向世人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给「土中医」们争一口气,更为了给博大精深的中医争一口气,发誓一定要写一本证明中医科学性的创新之作。
此后的十年里,几乎杜绝了一切社交活动。舍弃了和家人,朋友们「喝小酒、闲聊:搓麻将,打太极」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在潜心研读《黄帝内经》、《周易》等文化典籍的同时,还涉猎了天文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相对论、量子力学,资讯科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知识。为了探求《子平术》破译个体人生命节律的奥秘,几次南下参加一些民间预测大师的学习班。为了体验五运六气五行场运行对个体人生命节律的影响,针对自己生命基础资讯库(生辰八字)特点,专门为自己设计了观测方案。同时,在五运六气五行场中土气场旺相之年,有针对性的服用家传专治睥土藏象系统(脾、胃、胰、肌肉、血管等)的系列方药《卢氏保胃安》、《卢氏心脑通》、《卢氏消栓丸》及专治功能性阳痿的方药《干坤和》(原补肾鸳鸯丸)。历时数年,终于亲身验证了宇宙生物统一场——五行场运动对地球个体人生命节律(健康、疾病)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透过以身试药,验证了中医药对人体藏象系统的培补(共振)与疏泄(干扰)的真实性。
在此基础上,昇华了中医学是以宇宙生物统一场为核心的《天人全息系统生命科学》理念:提出了「治未病的第一步,运气藏象子平术」及「藏病重、象病轻,四土为害最危重」的中医新歌诀:提出了地球人类存在「藏脑」和「象脑」两个资讯处理中枢的新理念。这就是作者历时十年的成果——《创新中医》。
写在前面
《创新中医》这本小书,向人们传递这样一种理念:地球人类(生物)生活在宇宙天地之中,人类(生物)的生存活动受宇宙天地能量场的影响。宇宙天地能量场除人们已知的引力场、电磁场(辐射场)之外,在地球大气圈内还存在一种特殊的与地球人类(生物)生命节律息息相关的宇宙生物统一场——五行场。
五行场主宰调控地球一切生物(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节律(生、长、壮、老、已)。是主宰地球一切生物命运的宇宙统一场。地球大气圈中的任何生物都在五行场的主宰、调控之下,概莫能外。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就已经发现了五行场的存在与运行规律。这就是《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五行(场),以及论述天地五行场互动规律的模型理论——五运六气学说。
1500年前的汉唐先哲,又发现并提出了地球个体人生命节律运行规律的模型理论——《子平术》。《子平术》又称《八字推命术》,是长期被视为「封建迷信」的个体人生命节律(模型)。
五运六气模型和《子平术》模型的互动,就可以破译地球个体人生命节律的奥秘。
地球个体人生命节律模型《子平术》的全息密码符号是《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共二十二个密码符号,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排列的六十组干支组合。这就是破译个体人生命节律奥秘的宇宙天地人全息密码。
《子平术》破译个体人生命节律奥秘的基础资讯就是个体人出生那一瞬间宇宙四维时空坐标六十甲子干支组合。也就是个体人出生那一瞬间的年、月、日、时干支组合。俗称为《生辰八字》。《生辰八字》就是个体人一生的生命节律资讯的基础资料。任何人,只要掌握了《子平术》的破译规律和破译程序,准确输入《生辰八字》资料,就可以破译这个人一生中任何时空点或线形座标的系统资讯。如:何年可能发生何藏象系统的疾病(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
《子平术》模型的最大优势是中医师可以依据相应破译资料,为个体人制定出个性化的医疗保健预案,也就是「治未病」预案。《子平术》破译的个体人疾病或健康资料资讯,可以存储、可以传递、可以重复验证。
简而言之,《创新中医》作者认为: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中医学是宇宙视野的模型理论;是人类文明史中最庞大最超前的系统科学、资讯科学;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实证(预测)科学;是中国人首创的以宇宙生物统一场(五行场)为核心理念的天人全息系统生命科学。
可以说,对于全世界关爱生命的人们而言,《创新中医》是一本有着独特视角的人类防病养生保健参考书。它的内容触及了人类一切生命科学领域。
本书的写作,引用了田合禄先生大作《周易真原》,《中医运气学解密》的观点和资料,得到了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赵志春先生的热情鼓励与支持,书中原文校对由刘峰先生一一完成,在此一併致谢。
吉林柳河 卢青山
老实说,我之前对中医一直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不像西医那样有科学依据,很多说法都比较模糊。但最近我家人身体有些不适,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就有人提议尝试中医。为了不至于完全不懂,我就找了这本书来大致了解一下。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改变是颠覆了我之前的很多刻板印象。这本书非常有条理地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等,但它并不是枯燥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这些理论是如何指导临床实践的。我最惊讶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竟然能做到如此精细和个性化,让我觉得中医并非简单的“经验之谈”,而是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它也探讨了中医如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这让我觉得中医并非停滞不前,而是有能力拥抱现代文明。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向导,一步步地为我解开了中医的神秘面纱,让我看到它理性、科学的一面。
评分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解中医的,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小毛病层出不穷,但又不像大病那样能被明确诊断出来,让我很是苦恼。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医并非古板的理论,而是有着非常精妙且实用的智慧。它并没有回避现代医学的成就,反而是在此基础上,去探讨中医如何与时俱进,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治未病”的理念印象深刻,以往总觉得中医就是生病了才去治,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预防和保健才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它教我如何通过观察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来判断身体潜在的问题,并且提供了很多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比如不同季节的食疗建议,还有一些针对不同体质的运动指导。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几个改善睡眠的食疗方,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这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蕴藏着很多关于健康生活的智慧,等待我去发掘和实践。
评分最近我一直被一股莫名的焦虑感困扰,总觉得身体哪里不对劲,去了医院检查,指标都正常,医生也说没什么大问题,但那种浑身不舒服的感觉却挥之不去,特别是晚上,辗转反侧,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同事看我这样,推荐我尝试一下中医调理,但我对中医一直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一些针灸、推拿之类的,总觉得有点玄乎。直到我翻开这本《创新中医》,才慢慢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上来就讲什么复杂的理论,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症状入手,比如失眠、疲劳、消化不良等等,然后结合中医的视角,去分析这些症状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甚至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来改善。我最喜欢的是它讲到“情志致病”的那一部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情绪化的人,但从来没想过情绪竟然会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去管理它,减少它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耐心地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让我对身体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冰冷的仪器和数据,而是回归到一种更整体、更和谐的认知。
评分我是一名对健康生活方式非常关注的职场女性,平时也很注重运动和饮食,但总感觉身体还是容易疲劳,偶尔还会出现一些不适。朋友推荐我看看这本《创新中医》,一开始我以为会是那种讲中医养生的传统书籍,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它更侧重于一种“整体观”和“个体化”的健康理念。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你一套“万能”的养生秘籍,而是鼓励你去了解自己的身体,去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辨证论治”的讲解,虽然我不是医生,但通过书中对不同证型的描述,我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自己会时不时感到不舒服,以及这些不适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它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治未病”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愉悦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健康并不是靠单一的方法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一种更全面、更积极的生活态度。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睿智的生活教练,引导我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身体相处,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人,平时也会涉猎一些古籍,对中医也有所耳闻,但总觉得那些古文太过晦涩难懂,很多时候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它以一种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解读中医的精髓,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述不同病症时,所引用的那些经典医案,虽然是古代的案例,但在作者的解读下,却依然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仿佛看到古人也曾面临着相似的健康困扰。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神化中医,而是用一种严谨的态度,去探讨中医的科学原理和临床实践。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比如在疾病预防、康复治疗、甚至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这让我看到了中医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领略中医的魅力,也让我对中国传统医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