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了道家的智慧精华,深入人性,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为人们构建了一片朴素自然的自由天地,帮助人们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平衡点,既取得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
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老子和庄子的智慧阐述出来运用道家智慧过上一种合理节慾、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品质,使人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
关于中国的儒道两家,林语堂先生进行过这样的比较:「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是田野哲学。」
「披发而行吟」正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一种自然而自由的生存方式,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要满足人的这种渴望,就必须了解道家学说,因为这种「田野哲学」对于「诗意生存」的理解和阐述最为透彻、独到、引人入胜。
道家学派为战国时期庄子所创立,其思想源于春秋时代的老子。老子和庄子所着的《道德经》和《庄子》,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力作。《道德经》上篇讲解宇宙本原、天地变化、阴阳变幻等问题,下篇阐述人在天地宇宙中的处世方法,进退之术以及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内七篇为庄子本人所做,分别讲述人的自由解脱、养生、入世、充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据此为人们设计了悠然自得的自处之道,不为外物所困,不为现实所扰,怡然自适,超然达观。
除此之外,《管子》等书也是道家的经典作品,可以作为了解道家思想的途径。后世人对于道家学说亦多有发挥,东晋葛洪、西晋郭象等人对于道家思想都有自己的阐发,并形成着作,值得一读。而张道陵所创道教,以及为中国民间所熟知的吕洞宾、张三丰等「真人」等打着尊崇老子的旗号,却主张脱离现实,炼丹成仙,已与老庄的思想相去甚远,并不在本书的参考和讨论之列。
总体来说,道家思想高屋建瓴,从宇宙天地和人的完整生命的宏观角度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命征途,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站在天道的中心和人生的边缘来反思人生。深入人性,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为人们构建了一片朴素自然的自由天地,帮助人们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平衡点,既取得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
但是,道家思想深奥玄妙,战国时代的古文字又艰涩难懂,学习道家智慧,如果从《道德经》和《庄子》的原文读起,实在不是一个聪明的方法。如果不想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只想从中学到生存智慧,那么不妨採取其他的方式。这就像,想了解西方哲学的简单脉络的人,不必读柏拉图和康得的原作,只需读一本《苏菲的世界》即可。
基于此,我们编着了《论道》一书,本书总结了道家的智慧精华,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老子和庄子的智慧阐述出来。讲故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体悟道家智慧,但是故事本身,也同样是书中的一道绝美的风景,趣味性和哲理性兼备,无论人们从书中想要得到什么,是轻松的心境,还是人生的智慧,抑或是成功的方法,道家故事都是最好的选择。
本书从生死、机心、名利、养生、自由等几个方面阐述人生哲理,希望以此来安顿人的心灵,启发人们超脱现实世界的物欲之海、名利之场,过上一种合理节慾、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品质,使人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
另外,本书还从眼界、修身、道德、积累、进退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成功真谛,尝试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处世经验、成功经验。在现代社会,想要摒弃浮躁的心态,踏踏实实地走向人生的成功,这些经验和哲理是不可不知的。希望读者能够借助这些经验和哲理,在现实生活中无往不利,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者简介
李凌珺
毕业于历史系,兼修佛学、神学、宗教历史的研究,是个不同于凡人的「神仙人」,一年之中半年徘徊于寺宇庙阁,多与僧侣为伴;此次是应主编恳切之邀提笔与大家共勉。
第一章 误入尘网中,一去七十年
一场叫做人生的大梦018
解脱倒悬之苦022
人与天地并列的意义027
对于死亡的乐观猜测030
不要把死亡放在心上034
谁能做到认真活着039
生如夏花般绚烂042
人生:悠然而往,悠然而来047
镇定地享受生命的快乐050
第二章 机心四伏,氾滥成灾
人生有多少张脸谱056
机心的恶性蔓延060
「我被聪明误一生」063
才智总有困窘的时候067
在机巧之路上越走越远071
以真示人,其心亦真075
「见素抱朴」,人生至境080
可以赞同,绝不逢迎084
规规矩矩的做人之道088
老子的一声叹息092
第三章 只身困在名利场
利益是慾望的撒手锏096
必须抹平的「名心」100
名利河畔的得失判断103
听「至人」说名利107
不求名来名自扬111
君子穷而不乏115
人生总有路可走119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123
第四章 心界决定视界,视界决定境界
大鹏和晏鸟的不同「心界」128
「蓬心」骂尽天下人132
心界决定你的视界135
视线圈定你的脚印138
别被「我」遮住视线145
生有涯,而知无涯149
把心域拉到无限远151
每天进步一点点155
第五章 谦卑如泥土,高贵似星辰
如履薄冰的人生准则160
林中的秀木真美吗163
低头便见水中天168
谦卑比骄傲更有力171
虚怀若谷,心自丰盈175
无我:谦卑的极致179
抱愚守拙,看似无用实有大用184
平凡:浮华过后的圆润淡朴187
天地宇宙对「守柔者」的保护192
第六章 厚德载物:大地和大海的智慧
大地讲授的一堂课198
观水学做人202
只身存天下的最佳安排205
内心深处善恶的交战210
莫以身轻失天下214
才道兼备的「大宗师」219
遇谤不辩,大美不言224
该遗忘的,该铭记的227
孝的至境232
至善无痕236
第七章 图难于易,正是成功的要诀
惟其好之,惟其乐之,惟其成之242
寂寞:成功的另一种境界245
无为之中的大有所为248
拈花微笑的不言之教253
成败两重天:动如脱兔,静若处子257
「浅水沉芥」与「厚德载物」261
前途:一次有计划的旅行265
目标即人生的方向270
第八章 「呆若木鸡」则无功不成
专注也是一种道家智慧276
专注就是成功279
「游刃有余」的前因后果284
呆若木鸡是凝神的最高境界288
失败的预兆:患得患失290
专注于心的人生原则294
第九章 变化就是不变的真理
把思维停留在「变」字上298
因时随化,因地制宜302
眼睛和心,你相信谁307
庄子,我思我何在312
不断创新才是生命的本质316
孝子贤臣相对论319
一线之隔的智慧与奸诈323
一生都在祸福中326
反古之道的灾难329
前言
关于中国的儒道两家,林语堂先生进行过这样的比较:「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得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是田野哲学。」
「披发而行吟」正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一种自然而自由的生存方式,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要满足人的这种渴望,就必须了解道家学说,因为这种「田野哲学」对于「诗意生存」的理解和阐述最为透彻、独到、引人入胜。
道家学派为战国时期庄子所创立,其思想源于春秋时代的老子。老子和庄子所着的《道德经》和《庄子》,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力作。《道德经》上篇讲解宇宙本原、天地变化、阴阳变幻等问题,下篇阐述人在天地宇宙中的处世方法,进退之术以及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内七篇为庄子本人所做,分别讲述人的自由解脱、养生、入世、充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据此为人们设计了悠然自得的自处之道,不为外物所困,不为现实所扰,怡然自适,超然达观。
除此之外,《管子》等书也是道家的经典作品,可以作为了解道家思想的途径。后世人对于道家学说亦多有发挥,东晋葛洪、西晋郭象等人对于道家思想都有自己的阐发,并形成着作,值得一读。而张道陵所创道教,以及为中国民间所熟知的吕洞宾、张三丰等「真人」等打着尊崇老子的旗号,却主张脱离现实,炼丹成仙,已与老庄的思想相去甚远,并不在本书的参考和讨论之列。
总体来说,道家思想高屋建瓴,从宇宙天地和人的完整生命的宏观角度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命征途,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站在天道的中心和人生的边缘来反思人生。深入人性,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为人们构建了一片朴素自然的自由天地,帮助人们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平衡点,既取得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
但是,道家思想深奥玄妙,战国时代的古文字又艰涩难懂,学习道家智慧,如果从《道德经》和《庄子》的原文读起,实在不是一个聪明的方法。如果不想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只想从中学到生存智慧,那么不妨採取其他的方式。这就像,想了解西方哲学的简单脉络的人,不必读柏拉图和康得的原作,只需读一本《苏菲的世界》即可。
基于此,我们编着了《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一书,本书总结了道家的智慧精华,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老子和庄子的智慧阐述出来。讲故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体悟道家智慧,但是故事本身,也同样是书中的一道绝美的风景,趣味性和哲理性兼备,无论人们从书中想要得到什么,是轻松的心境,还是人生的智慧,抑或是成功的方法,道家故事都是最好的选择。
本书从生死、机心、名利、养生、自由等几个方面阐述人生哲理,希望以此来安顿人的心灵,启发人们超脱现实世界的物欲之海、名利之场,过上一种合理节慾、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品质,使人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
另外,本书还从眼界、修身、道德、积累、进退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成功真谛,尝试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处世经验、成功经验。在现代社会,想要摒弃浮躁的心态,踏踏实实地走向人生的成功,这些经验和哲理是不可不知的。希望读者能够借助这些经验和哲理,在现实生活中无往不利,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最近读的一本书,《论道》,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 into 思考。它的语言风格非常自由,有时候像是在和你聊天,有时候又像是在讲一个古老的故事,但无论如何,你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顺势而为”的论述,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富有智慧的应对方式。作者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阐释了如何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与失败的距离,并非源于能力的不足,而是源于我们对抗的决心。当你学会了顺应,很多原本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都会变得迎刃而解。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变得“聪明”的书,但它能让你变得“通透”。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低语,在指引,在启发。
评分《论道》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比较片面,总喜欢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统一性。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平衡”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平衡,更是精神上、社会上的平衡。作者提醒我们,任何极致的追求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而恰恰是那些看似“中庸”的状态,才最能长久地维持下去。这种观点,在当下这个追求“更快、更强、更好”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开始反思自己很多过去的决定,发现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追逐一种表面的“成功”,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很多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盲点。我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消化和吸收书中的内容,因为它挑战了我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
评分坦白说,《论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我这样从小就习惯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叙述方式的人来说,是一种颠覆。一开始,我试图去梳理作者的逻辑线索,寻找明确的论点和论据,结果发现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似乎更倾向于用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将看似无关的概念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一种网状的、相互印证的知识结构。一开始我感到非常挫败,甚至想放弃。但是,当我放下“理解”的执念,试着去“感受”作者的文字时,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我开始体会到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书中很多地方的表述,乍一看似乎很简单,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极深的智慧。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把知识“喂”给你,而是引导你去“发现”知识,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变”与“不变”的探讨,他能够从宏观的宇宙规律到微观的个体生命,都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这本书需要耐心,需要反复的阅读,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中的精髓。
评分第一次接触《论道》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朋友推荐的时候,只说“这本书很不一样”,具体哪里不一样,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拿到书后,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设计,素雅大气,给人一种沉静的感觉,这倒也符合我内心对“道”的某种想象。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体验”。作者的文字并非那种平铺直叙的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些意象、比喻,甚至是一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叙述,来构建一种氛围,传递一种感受。我常常会读到一些章节,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山林,或者一个古老的寺庙,那种与世隔绝的宁静和超脱感,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书中对于“无为”和“自然”的阐述,尤其让我着迷。它不像我之前理解的那样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强调一种顺应事物本来的规律,不强求、不干涉。这种境界,对我这个在快节奏生活中奔波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药。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实践一些书中的理念,虽然收效甚微,但仅仅是这个尝试的过程,已经让我感到内心的平静许多。这本书不是用来“学”的,而是用来“感受”和“体会”的。
评分《论道》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犹豫的。名字听起来就很“大”,总觉得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翻开第一页,一股浓厚的哲学气息扑面而来,文字也比较精炼,很多地方需要反复揣摩。我不是那种专业的哲学爱好者,很多概念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需要借助一些背景知识或者查阅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不过,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虽然艰深,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普遍生活现象的解读,它能够触及到很多我平时忽略但又确实存在的细节,然后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角度去阐述。有时候读着读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一直困扰我的某个问题突然有了新的视角。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读完一段,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这让我有点沮丧,但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智识上的挑战和启发,它迫使我去思考,去反思,去审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它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更像是一个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