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總結瞭道傢的智慧精華,深入人性,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則,為人們構建瞭一片樸素自然的自由天地,幫助人們在齣世和入世之間找到平衡點,既取得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傢園。
以講故事的形式將老子和莊子的智慧闡述齣來運用道傢智慧過上一種閤理節慾、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品質,使人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實現精神的絕對自由。
關於中國的儒道兩傢,林語堂先生進行過這樣的比較:「孔子學說依其嚴格的意義,是太投機,太近人情,又太正確。人具有隱藏的情愫,願得披發而行吟,可是這樣的行為非孔子學說所容許。於是那些喜歡蓬頭跣足的人走而歸於道教……孔子學說的本質是都市哲學,而道傢學說的本質是田野哲學。」
「披發而行吟」正是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一種自然而自由的生存方式,正如德國哲學傢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的棲居」。要滿足人的這種渴望,就必須瞭解道傢學說,因為這種「田野哲學」對於「詩意生存」的理解和闡述最為透徹、獨到、引人入勝。
道傢學派為戰國時期莊子所創立,其思想源於春鞦時代的老子。老子和莊子所著的《道德經》和《莊子》,是道傢學派最重要的兩部經典力作。《道德經》上篇講解宇宙本原、天地變化、陰陽變幻等問題,下篇闡述人在天地宇宙中的處世方法,進退之術以及長生久視之道。《莊子》內七篇為莊子本人所做,分彆講述人的自由解脫、養生、入世、充德等幾個方麵的內容,並據此為人們設計瞭悠然自得的自處之道,不為外物所睏,不為現實所擾,怡然自適,超然達觀。
除此之外,《管子》等書也是道傢的經典作品,可以作為瞭解道傢思想的途徑。後世人對於道傢學說亦多有發揮,東晉葛洪、西晉郭象等人對於道傢思想都有自己的闡發,並形成著作,值得一讀。而張道陵所創道教,以及為中國民間所熟知的呂洞賓、張三豐等「真人」等打著尊崇老子的旗號,卻主張脫離現實,煉丹成仙,已與老莊的思想相去甚遠,並不在本書的參考和討論之列。
總體來說,道傢思想高屋建瓴,從宇宙天地和人的完整生命的宏觀角度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命徵途,超越瞭知識體係和意識形態的局限,站在天道的中心和人生的邊緣來反思人生。深入人性,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則,為人們構建瞭一片樸素自然的自由天地,幫助人們在齣世和入世之間找到平衡點,既取得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傢園。
但是,道傢思想深奧玄妙,戰國時代的古文字又艱澀難懂,學習道傢智慧,如果從《道德經》和《莊子》的原文讀起,實在不是一個聰明的方法。如果不想進行嚴謹的學術研究,隻想從中學到生存智慧,那麼不妨採取其他的方式。這就像,想瞭解西方哲學的簡單脈絡的人,不必讀柏拉圖和康得的原作,隻需讀一本《蘇菲的世界》即可。
基於此,我們編著瞭《論道》一書,本書總結瞭道傢的智慧精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老子和莊子的智慧闡述齣來。講故事是為瞭更好地理解和體悟道傢智慧,但是故事本身,也同樣是書中的一道絕美的風景,趣味性和哲理性兼備,無論人們從書中想要得到什麼,是輕鬆的心境,還是人生的智慧,抑或是成功的方法,道傢故事都是最好的選擇。
本書從生死、機心、名利、養生、自由等幾個方麵闡述人生哲理,希望以此來安頓人的心靈,啓發人們超脫現實世界的物欲之海、名利之場,過上一種閤理節慾、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品質,使人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實現精神的絕對自由。
另外,本書還從眼界、修身、道德、積纍、進退等幾個方麵論述瞭成功真諦,嘗試通過這幾個方麵的內容為人們提供一些可以藉鑒的處世經驗、成功經驗。在現代社會,想要摒棄浮躁的心態,踏踏實實地走嚮人生的成功,這些經驗和哲理是不可不知的。希望讀者能夠藉助這些經驗和哲理,在現實生活中無往不利,實現自己的夢想。
作者簡介
李淩珺
畢業於曆史係,兼修佛學、神學、宗教曆史的研究,是個不同於凡人的「神仙人」,一年之中半年徘徊於寺宇廟閣,多與僧侶為伴;此次是應主編懇切之邀提筆與大傢共勉。
第一章 誤入塵網中,一去七十年
一場叫做人生的大夢018
解脫倒懸之苦022
人與天地並列的意義027
對於死亡的樂觀猜測030
不要把死亡放在心上034
誰能做到認真活著039
生如夏花般絢爛042
人生:悠然而往,悠然而來047
鎮定地享受生命的快樂050
第二章 機心四伏,氾濫成災
人生有多少張臉譜056
機心的惡性蔓延060
「我被聰明誤一生」063
纔智總有睏窘的時候067
在機巧之路上越走越遠071
以真示人,其心亦真075
「見素抱樸」,人生至境080
可以贊同,絕不逢迎084
規規矩矩的做人之道088
老子的一聲嘆息092
第三章 隻身睏在名利場
利益是慾望的撒手鐧096
必須抹平的「名心」100
名利河畔的得失判斷103
聽「至人」說名利107
不求名來名自揚111
君子窮而不乏115
人生總有路可走119
以齣世心境,做入世事業123
第四章 心界決定視界,視界決定境界
大鵬和晏鳥的不同「心界」128
「蓬心」罵盡天下人132
心界決定你的視界135
視綫圈定你的腳印138
彆被「我」遮住視綫145
生有涯,而知無涯149
把心域拉到無限遠151
每天進步一點點155
第五章 謙卑如泥土,高貴似星辰
如履薄冰的人生準則160
林中的秀木真美嗎163
低頭便見水中天168
謙卑比驕傲更有力171
虛懷若榖,心自豐盈175
無我:謙卑的極緻179
抱愚守拙,看似無用實有大用184
平凡:浮華過後的圓潤淡樸187
天地宇宙對「守柔者」的保護192
第六章 厚德載物:大地和大海的智慧
大地講授的一堂課198
觀水學做人202
隻身存天下的最佳安排205
內心深處善惡的交戰210
莫以身輕失天下214
纔道兼備的「大宗師」219
遇謗不辯,大美不言224
該遺忘的,該銘記的227
孝的至境232
至善無痕236
第七章 圖難於易,正是成功的要訣
惟其好之,惟其樂之,惟其成之242
寂寞:成功的另一種境界245
無為之中的大有所為248
拈花微笑的不言之教253
成敗兩重天:動如脫兔,靜若處子257
「淺水沉芥」與「厚德載物」261
前途:一次有計劃的旅行265
目標即人生的方嚮270
第八章 「呆若木雞」則無功不成
專注也是一種道傢智慧276
專注就是成功279
「遊刃有餘」的前因後果284
呆若木雞是凝神的最高境界288
失敗的預兆:患得患失290
專注於心的人生原則294
第九章 變化就是不變的真理
把思維停留在「變」字上298
因時隨化,因地製宜302
眼睛和心,你相信誰307
莊子,我思我何在312
不斷創新纔是生命的本質316
孝子賢臣相對論319
一綫之隔的智慧與奸詐323
一生都在禍福中326
反古之道的災難329
前言
關於中國的儒道兩傢,林語堂先生進行過這樣的比較:「孔子學說依其嚴格的意義,是太投機,太近人情,又太正確。人具有隱藏的情愫,願得披發而行吟,可是這樣的行為非孔子學說所容許。於是那些喜歡蓬頭跣足的人走而歸於道教……孔子學說的本質是都市哲學,而道傢學說的本質是田野哲學。」
「披發而行吟」正是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一種自然而自由的生存方式,正如德國哲學傢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的棲居」。要滿足人的這種渴望,就必須瞭解道傢學說,因為這種「田野哲學」對於「詩意生存」的理解和闡述最為透徹、獨到、引人入勝。
道傢學派為戰國時期莊子所創立,其思想源於春鞦時代的老子。老子和莊子所著的《道德經》和《莊子》,是道傢學派最重要的兩部經典力作。《道德經》上篇講解宇宙本原、天地變化、陰陽變幻等問題,下篇闡述人在天地宇宙中的處世方法,進退之術以及長生久視之道。《莊子》內七篇為莊子本人所做,分彆講述人的自由解脫、養生、入世、充德等幾個方麵的內容,並據此為人們設計瞭悠然自得的自處之道,不為外物所睏,不為現實所擾,怡然自適,超然達觀。
除此之外,《管子》等書也是道傢的經典作品,可以作為瞭解道傢思想的途徑。後世人對於道傢學說亦多有發揮,東晉葛洪、西晉郭象等人對於道傢思想都有自己的闡發,並形成著作,值得一讀。而張道陵所創道教,以及為中國民間所熟知的呂洞賓、張三豐等「真人」等打著尊崇老子的旗號,卻主張脫離現實,煉丹成仙,已與老莊的思想相去甚遠,並不在本書的參考和討論之列。
總體來說,道傢思想高屋建瓴,從宇宙天地和人的完整生命的宏觀角度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命徵途,超越瞭知識體係和意識形態的局限,站在天道的中心和人生的邊緣來反思人生。深入人性,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則,為人們構建瞭一片樸素自然的自由天地,幫助人們在齣世和入世之間找到平衡點,既取得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傢園。
但是,道傢思想深奧玄妙,戰國時代的古文字又艱澀難懂,學習道傢智慧,如果從《道德經》和《莊子》的原文讀起,實在不是一個聰明的方法。如果不想進行嚴謹的學術研究,隻想從中學到生存智慧,那麼不妨採取其他的方式。這就像,想瞭解西方哲學的簡單脈絡的人,不必讀柏拉圖和康得的原作,隻需讀一本《蘇菲的世界》即可。
基於此,我們編著瞭《道傢經典智慧故事全集》一書,本書總結瞭道傢的智慧精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老子和莊子的智慧闡述齣來。講故事是為瞭更好地理解和體悟道傢智慧,但是故事本身,也同樣是書中的一道絕美的風景,趣味性和哲理性兼備,無論人們從書中想要得到什麼,是輕鬆的心境,還是人生的智慧,抑或是成功的方法,道傢故事都是最好的選擇。
本書從生死、機心、名利、養生、自由等幾個方麵闡述人生哲理,希望以此來安頓人的心靈,啓發人們超脫現實世界的物欲之海、名利之場,過上一種閤理節慾、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品質,使人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實現精神的絕對自由。
另外,本書還從眼界、修身、道德、積纍、進退等幾個方麵論述瞭成功真諦,嘗試通過這幾個方麵的內容為人們提供一些可以藉鑒的處世經驗、成功經驗。在現代社會,想要摒棄浮躁的心態,踏踏實實地走嚮人生的成功,這些經驗和哲理是不可不知的。希望讀者能夠藉助這些經驗和哲理,在現實生活中無往不利,實現自己的夢想。
《論道》這本書,可以說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比較片麵,總喜歡用一種二元對立的方式去分析問題。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事物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以及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統一性。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夠用最樸素的語言,道齣最深刻的道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平衡”的論述,它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平衡,更是精神上、社會上的平衡。作者提醒我們,任何極緻的追求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而恰恰是那些看似“中庸”的狀態,纔最能長久地維持下去。這種觀點,在當下這個追求“更快、更強、更好”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我開始反思自己很多過去的決定,發現很多時候,我隻是在追逐一種錶麵的“成功”,而忽略瞭內心的真正需求。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很多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盲點。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消化和吸收書中的內容,因為它挑戰瞭我很多根深蒂固的觀念。
评分《論道》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是有點猶豫的。名字聽起來就很“大”,總覺得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理解。翻開第一頁,一股濃厚的哲學氣息撲麵而來,文字也比較精煉,很多地方需要反復揣摩。我不是那種專業的哲學愛好者,很多概念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需要藉助一些背景知識或者查閱資料纔能勉強理解。不過,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雖然艱深,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普遍生活現象的解讀,它能夠觸及到很多我平時忽略但又確實存在的細節,然後用一種我從未想過的角度去闡述。有時候讀著讀著,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好像一直睏擾我的某個問題突然有瞭新的視角。當然,也有很多時候,我讀完一段,腦子裏還是一團漿糊,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說什麼。這讓我有點沮喪,但也激起瞭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更多是一種智識上的挑戰和啓發,它迫使我去思考,去反思,去審視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它不是一本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書,更像是一個需要慢慢品味、反復咀嚼的寶藏。
评分第一次接觸《論道》這本書,純粹是齣於好奇。朋友推薦的時候,隻說“這本書很不一樣”,具體哪裏不一樣,卻說不齣個所以然。拿到書後,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裝幀設計,素雅大氣,給人一種沉靜的感覺,這倒也符閤我內心對“道”的某種想象。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體驗”。作者的文字並非那種平鋪直敘的講道理,而是通過一些意象、比喻,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著邊際的敘述,來構建一種氛圍,傳遞一種感受。我常常會讀到一些章節,感覺自己置身於一個寜靜的山林,或者一個古老的寺廟,那種與世隔絕的寜靜和超脫感,讓我暫時忘卻瞭現實的煩惱。書中對於“無為”和“自然”的闡述,尤其讓我著迷。它不像我之前理解的那樣是一種消極避世,而是強調一種順應事物本來的規律,不強求、不乾涉。這種境界,對我這個在快節奏生活中奔波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藥。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實踐一些書中的理念,雖然收效甚微,但僅僅是這個嘗試的過程,已經讓我感到內心的平靜許多。這本書不是用來“學”的,而是用來“感受”和“體會”的。
评分我最近讀的一本書,《論道》,真的讓我眼前一亮。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沒有直接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 into 思考。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自由,有時候像是在和你聊天,有時候又像是在講一個古老的故事,但無論如何,你都能從中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力量。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順勢而為”的論述,它不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積極的、富有智慧的應對方式。作者通過很多生動的例子,闡釋瞭如何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並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與失敗的距離,並非源於能力的不足,而是源於我們對抗的決心。當你學會瞭順應,很多原本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都會變得迎刃而解。這本書不是那種能讓你立刻變得“聰明”的書,但它能讓你變得“通透”。它需要你靜下心來,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長者,在低語,在指引,在啓發。
评分坦白說,《論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我這樣從小就習慣瞭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敘述方式的人來說,是一種顛覆。一開始,我試圖去梳理作者的邏輯綫索,尋找明確的論點和論據,結果發現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似乎更傾嚮於用一種“跳躍式”的思維,將看似無關的概念巧妙地連接起來,形成一種網狀的、相互印證的知識結構。一開始我感到非常挫敗,甚至想放棄。但是,當我放下“理解”的執念,試著去“感受”作者的文字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瞭。我開始體會到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處。書中很多地方的錶述,乍一看似乎很簡單,但細細品味,卻能發現其中蘊含著極深的智慧。它不像某些書籍那樣,把知識“喂”給你,而是引導你去“發現”知識,去“構建”自己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變”與“不變”的探討,他能夠從宏觀的宇宙規律到微觀的個體生命,都找到一種內在的聯係。這本書需要耐心,需要反復的閱讀,甚至需要一段時間的沉澱,纔能真正領略到其中的精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