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国与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教育法(二版)

法治国与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教育法(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治国
  • 教育行政
  • 教育法
  • 自我实现
  • 教育理论
  • 法学
  • 公共管理
  • 教育政策
  • 法治教育
  • 教育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许育典

  【现职】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欧洲当代台湾研究中心(ERCCT)谘询委员
  澳门法学学术顾问委员
  台南市法规、教育、教师申诉审议委员会委员

  【经历】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国立成功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长
  国立成功大学课外活动指导组主任
  德国洪堡学术基金会研究奖学金(2006-2007)
  国科会暨德国学术交流总署研究奖助(2003、2004、2005)
  中华民国第47届十大杰出青年
  教育部法规委员
  教育部人权教育谘询委员
  原住民族委员会法规委员

  【学历】
  德国杜宾根大学法学博士
  德国杜宾根大学宗教学院研究
  德国杜宾根及哥廷根大学教育学院研究

现代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的基石 一部关于国家权力运行、社会契约重塑及多元主体间权力平衡的深度研究 本书聚焦于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复杂性与动态演进,从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权力如何分配、行使以及被制约的关键议题。全书摒弃了对单一制度的孤立描述,转而构建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国家、市场、公民社会这三大核心领域在现代性挑战下的相互作用与张力。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权力结构重构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主权国家概念在启蒙运动后的历史性奠基,并探讨了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传统主权边界如何被侵蚀和重塑。我们不再将国家视为一个单一的、无所不包的权力中心,而是将其解构成一个由多个层级、不同职能部门构成的复杂网络。 一、主权观念的解体与再塑: 传统韦伯意义上的国家垄断合法暴力和管辖权的概念,在跨国资本流动、非国家行为体(NGOs、跨国公司)的兴起面前,显得日益捉襟见肘。本书详细分析了“分散化主权”(Dispersed Sovereignty)的现象,即权力从中央向地方、从垂直向水平网络扩散的趋势。这不仅涉及国际法和区域治理,也触及到数据主权和数字空间治理的新难题。 二、公共领域的危机与重塑: 哈贝马斯所描述的“公共领域”在社交媒体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探讨了“算法治理”对理性批判讨论的冲击,信息茧房如何固化社会认知,以及“后真相”(Post-Truth)时代对公民理性参与构成了哪些系统性障碍。我们着重研究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媒体素养教育,重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的现代公共协商空间。 三、契约精神的现代演绎: 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到当代社会契约论的修正,本书强调了契约不仅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初始协议,更是贯穿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规范基础。重点分析了劳动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环境责任等领域中,如何通过动态的、可修改的社会契约来平衡效率与公平。 第二部分:治理的效率与合法性困境 在全球化和技术加速变革的背景下,政府面临着既要提高决策效率,又要确保程序正义和结果公平的双重压力。本部分将治理的焦点从“统治”(Rulership)转向“治理”(Governance)。 四、风险社会中的决策逻辑: 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在此得到延伸应用。在面对气候变化、流行病、金融系统性风险时,传统的线性、因果明确的决策模式失效。本书深入探讨了“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能够容忍不确定性、具备快速反馈和调整能力的适应性治理体系。这包括对“影子政府”(Deep State)和非正式决策网络的批判性考察。 五、问责制的多元维度: 问责制不再仅仅是选举或行政复议的范畴。本书将问责制划分为横向问责(权力制衡)、纵向问责(民主监督)和场域问责(专业标准与行业自律)。尤其关注了技术专家在决策中的角色,探讨如何对“技术官僚”进行有效的民主控制,避免出现“精英闭环”的治理困境。 六、公共服务供给的混合模式: 市场机制和私营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的参与度日益提高。本书详细分析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优势与陷阱,特别是如何设计合同机制以防止“寻租行为”和“责任推诿”,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非仅仅追求成本最小化。 第三部分:规范性基础与价值重申 在权力结构和治理模式剧烈变动的时代,坚实的价值规范是锚定社会航向的必要条件。本部分回归到对基本社会价值的哲学探讨,并将其投射到具体的制度实践中。 七、正义理论的当代诠释: 从罗尔斯的正义观到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进取路径”,本书批判性地评估了分配正义在应对收入差距扩大和代际不公时的局限性。我们引入了“承认的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维度,探讨了身份政治与资源分配之间的复杂交织,强调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同时关注“应得”与“尊严”。 八、法治的实质性要求: 法治不仅是“法律至上”(Rule of Law),更必须包含实质性的正义内容。本书论证了,当法律条文的执行导致系统性的歧视或不公时,纯粹的形式法治反而会成为压迫的工具。因此,需要从宪法精神和基本人权出发,对现行法律体系进行持续的、批判性的审视和修正。这包括对司法独立性的外部威胁和内部惰性的深入剖析。 九、公民性的重建与参与的深化: 面对政治冷漠和公民不信任的挑战,本书认为,现代治理的持久性依赖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主体。我们研究了如何设计鼓励深度参与的制度,例如公民大会(Citizen Assemblies)和参与式预算,使公民不再仅仅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共同的决策者和规范的制定者。这种参与的深化,是维护社会凝聚力和长远稳定的根本保障。 通过对权力运作的去神秘化和对规范基础的深刻反思,本书旨在为理解和参与当代复杂的社会治理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和批判性的视角。它不仅是对现有制度的描述,更是对未来更具包容性、更有效率的社会秩序的积极探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二版序──教育法学论丛的学术执着
法与教育的人本心──代序
作者简介
本书常用德文缩语中文对照表
本书引註格式说明

Ⅰ 导 论∕1

Ⅱ 人的自我实现、教育基本权与文化国
 §1 人、教育与法∕17
 §2 人的自我实现与教育基本权∕19
  壹、以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基本权本质的法建构∕19
  贰、人的自我实现作为教育基本权核心的意义∕28
 §3 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育基本权的核心建构∕33
  壹、教育基本权作为防御权∕33
  贰、教育基本权作为共享权∕36
  参、教育基本权作为客观价值秩序∕40
  肆、教育基本权作为制度性保障∕43
  伍、教育基本权作为组织与程序保障∕46
 §4 人的自我实现、教育基本权与文化国∕49
  壹、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核心之多元文化国的教育建制∕51
  贰、多元文化国的教育行政中立原则∕53
  参、多元文化国的教育行政宽容原则∕57
 §5 结 语∕61

Ⅲ 法治国原则在台湾教育行政上的建构
 §1 法治国原则的发展与意义∕64
  壹、法治国原则的历史发展∕65
  贰、法治国原则的实质意义∕68
 §2 法治国原则的内涵形塑∕70
  壹、宪法的最高性∕71
  贰、基本权利的保障∕71  
  参、权力分立原则∕73
  肆、依法行政原则∕78
  伍、法的安定性原则∕82
  陆、比例原则∕85
  柒、权利救济的保护∕89
  捌、国家赔偿责任∕91
 §3 法治国原则在台湾的实践及其问题∕93
  壹、缺乏实质法治文化的养成教育∕94
  贰、法规范的需求洪流与制定法案者的供给能力不足∕97
  参、民粹主义的抬头与合法性的软化∕100
  肆、立法权的过度扩张与基本权利的限制问题∕101
  伍、实质法治国与台湾的教育行政∕104
 §4 法治国的在学关系∕106
  壹、在学关系的争议及思考∕106
  贰、在学关系与特别权力关系∕112
  参、在学关系作为法律关系∕121
  肆、私立学校的在学关系∕134
  伍、结 语∕142
 §5 台湾教育行政的法建构∕143
  壹、学校的权利与义务∕143
  贰、教育行政的权限与组织的法建构∕146

Ⅳ 以国民教育基本权利为核心的学校法制
 §1 宪法文化、学校教育与学校法制∕151
  壹、宪法、基本权利与学校法制∕151
  贰、人、文化与教育∕156
  参、自由民主法治的文化作为学校法制的发展根基∕165
 §2 台湾学校法制的根本问题及其检讨∕171
  壹、人、宪法与教育基本权利∕171
  贰、防御权在学校法制的落实∕174
  参、共享权在学校法制的落实∕182
  肆、中央与地方的学校教育权限争议∕187
  伍、结 语∕190
 §3 学校教育的改革与教育基本法∕194
  壹、人、学校教育与国家∕196
  贰、教育的目的与教育基本法∕198
  参、教育基本权与学校教育改革∕201
  肆、教育基本法的实践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203
  伍、结 语∕213
 §4 奖励国民教育私人兴学及其公办民营的问题∕215
  壹、私人兴学与国民教育基本权利的保障内涵∕215
  贰、奖励国民教育私人兴学的宪法理论基础∕218
  参、公办民营作为奖励国民教育私人兴学的实践之道∕220
  肆、国民教育公办民营可能遭遇的问题──以台南市为例∕226
  伍、结 语∕235

Ⅴ 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法制
 §1 学术自由作为大学法制建构的基础∕239
  壹、学术的概念及其保障缘由∕241
  贰、学术自由保障的基本权利主体∕243
  参、学术自由保障的作用方式∕247
  肆、学术自由作为防御权的基本权利保护法益∕248
  伍、学术自由作为客观价值秩序的基本权利保护法益∕257
  陆、学术自由作为制度性保障的基本权利保护法益∕259
  柒、结 语∕264
 §2 大学自治与大学生学习自由的实践──以二一退学判决为例∕265
  壹、二一退学所涉及的基本权利∕267
  贰、大学生的学习自由是否受侵犯∕270
  参、从形式的规范面看限制的合宪性∕273
  肆、从实质的手段面看限制的合宪性∕281
  伍、结 语∕284
 §3 学术自由在宗教大学的实践──以天主教大学宪章案为例∕287
  壹、宪法上的争议问题∕287
  贰、本案可能涉及的基本权利∕289
  参、将本案的事实涵摄到符合的基本权利∕297
  肆、大学教师的讲学自由是否受侵犯∕300
  伍、形式的规范面的合宪检验∕304
  陆、结 语∕306
 §4 学生人权保障在大学的实践──以成大MP3搜索案为例∕308
  壹、成大MP3搜索案在学生人权保障上的省思∕308
  贰、实体法上的分析∕310
  参、程序法上的分析∕320
  肆、大学校园内之学生人权落实的检讨∕324
  伍、结 语∕327

Ⅵ 跨领域的其他教育法问题
 §1 社区大学立法问题的探讨∕331
  壹、人、教育与社区大学∕331
  贰、社区大学的发展及其立法需求∕334
  参、现行立法体制下社区大学所面临的问题∕344
  肆、社区大学相关立法刍议的探讨∕354
  伍、结 语∕361
 §2 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原住民教育基本权∕363
  壹、人的自我实现与原住民教育基本权∕363
  贰、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原住民族教育法制思考的核心∕365
  参、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原住民族教育基本权核心的意义∕368
  肆、原住民教育基本权的法建构∕372
  伍、结 语∕390
 §3 德国学校中宗教规范问题的探讨──以学生的自我实现权为核心∕392
  壹、德国教育法上的宗教规范及冲突问题∕392
  贰、宗教课程的规范∕396
  参、宗教自由的规范∕399
  肆、多元文化国的宗教中立性与宽容原则∕402
  伍、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附耶稣受难像的十字架」案判决∕406
  陆、结 语∕416

Ⅶ 结论与建议∕419

参考书目∕435
索 引∕473

图书序言

第二版序

教育法学论丛的学术执着

  《法治国在教育行政》这本学术专论,是我在台湾学术界所奋斗完成的第一本书,可说是我对台湾教育法制与教育行政最初步的法学思考。

  时间过得很快,我在1999年完成德国的博士攻读学业,回国到成大来任教,已经匆匆经历了十四个寒暑。在这期间,我从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到升等为特聘教授,十分专注于学术的投入与发展。其中,《法治国在教育行政》这本书正是我升等副教授的代表作,也是我在教育法学研究上着力最深的学术专论。

  法与教育的目的,都在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最大可能性。这个目的达成的前提,是在台湾营造出:法治国在教育行政的实践环境。本书由人的自我实现、教育基本权利与法治国的导论出发(I),从人、教育与文化国的探讨,釐清人的自我实现、教育与法秩序的关系(II)。再由法治国的发展、意义与内涵型塑着手,了解法治国在台湾教育行政的实践及其问题(III)。接着,本书从国民教育基本权利的保护法益,建构台湾的学校法制(IV);再由学术自由的保护法益,建构台湾的大学法制(V)。此外,针对有些教育法其它跨领域问题,也另成专章探讨(VI)。最后,在结论与建议中,提出与检讨台湾的教育法建构及其问题,希冀能为台湾教育法制提供一个基本发展的蓝图(VII)。

  这本书在2002年由高等教育出版公司出版,当初选择在教育学门的出版公司出版,目的主要在引起教育人对教育法制的研究与关怀,从而借此奠立教育行政应依法行政的法治国基础。事实上,真正能对国内教育改革形成执行力量,并做出实质贡献的是教育人,唯有使教育人了解我国教育法制的根本问题与核心内容,才能产生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教育法建构。因此,当初尝试尽可能透过简单的法律语言,唤起教育学门对教育法制的研究,从而期待带动法律与教育在研究上的整合风潮。借此,以引领符合当代的教育具体实例而加以法律分析探讨,期待使教育法学结合教育学术专业与具体生活,并引发教育人的权利认知与权利感情,唤起教育人在国内教育改革的行动力与实践力。

  然而,时空转换,除了当初的目的已经逐渐达成外,元照出版公司持续的热情邀约,所以决定第二版改在法学出版公司出版。然而,2009年初初兼任行政工作后的忙碌,实在令我难以静下心来面对再版的工作。事实上,笔者内心期待着:再版的工作应与第二本教育法专书相互配合,才能够在学术上体系一贯。最近,除了已经逐渐熟悉与掌握行政工作外,心中想要陆续完成教育法学论丛的学术执着,让我下定决心每天利用一些时间,撰写与整理一系列的教育法学学术专书,加上元照出版公司纪副总长期的认真督促,终于在2013年逐渐有开花结果的可能。

  这本书的修正再版,着重在最新相关法规的增补与调整。 黄忆洁、林宗翰、庄惠婷、蔡汶含、许介仁、冯欣中、王孝慈、 林修睿与黄宗菁等同学,都对这本书的再版有所贡献,感谢他们。尤其是宗翰与惠婷协助校对增补等繁重工作,在此特别致谢。此外,这本书的最新改版完成,还要感谢元照出版公司的良善互动与积极鼓励,才能在此与读者相见。

  最后依然要强调,这本书要用心献给我亲爱的双亲。亲恩无限,他们养育我与我的另一半,我的点点滴滴都受惠于他们。最后,这本书要用心献给他们,希望他们高兴,也有安慰。

许育典
2013年1月21日12时
写于成大社科大楼研究室

代序

法与教育的人本心

  大学念的是法律,研究所深感兴趣的是教育,内心不由自己的关怀是人,这就是我写这本教育法专论的用心:法与教育的人本心。我相信,法与教育的目的,都在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最大可能性。而同时也相信,这个目的达成的前提,是在台湾营造出:法治国在教育行政的实践环境。

  作为一个法律人,又正巧面对了台湾法治变动的地震时期,从戒严到解严,从解严到台湾的快速民主化,从台湾的快速民主化到立法院扩权的形式法治化,再从台湾的形式法治化到缓慢的实质法治化。这一连串的过程发展中,我也由一个非法律系学生,变成一个法律系学生,接着成为一个台湾法律研究所的硕士生,而转进为继续关怀台湾的德国法学院的博士生,到目前作为一个台湾法律研究所的教师。整个发展,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就是非常奥妙地联结在一起。而我内心的起伏,是从痛苦到喜悦,从喜悦到兴奋,从兴奋到懊恼,再从懊恼到忧心。现在,是从忧心内化为珍惜,珍惜台湾现有的民主法治成果,更希望借由教育的力量,深化这一切。整个台湾法治的发展进程,事实上也与我对法的认知和了解的学习及研究收获,成正比走向。甚至,也可以说是我体验法治国原则内涵形塑的进度。

  在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中,相对于解严以后民主期待与要求的快速发展,法治化的脚步十分缓慢。因此,在人民尚未熟悉民主的制度,而国家整体法制又无法配合民主化的落实下,人民不仅无法了解国家法治化的意义,而且也并未充分信赖台湾的这套法律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立法者或执政者在制定或执行相关法律时,经常为了政治利益的现实选举考量,而容忍某些人民群体的不法行为,而逐渐软化在台湾的合法性要求。也就是说,这种情形,看在其他服从法律的多数人民的眼里,可能使他们不信赖台湾的法律体系,甚至造成法律实际执行上处处荆棘而无法令人信服的结果。因此,个人由德返台后的学术研究重点,常花力气在法治教育的扎根工作,尤其是如何将民主制度奠立在实质法治国的根基上,由此落实台湾人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在任何参与的学术研究着作或活动中,这个问题一直是我内心所深深关照的。

  作为半个教育人,我也恰好经历了台湾教育改革的黄金时期,从教育基本权的国家义务性格,到一个全然的人民教育基本权利;从学生或教师不得权利救济,到建立学生或教师的申诉途径与司法救济;甚至从无到有的教育基本法。这一连串的过程,也是台湾从快速的民主化,到目前相对实质法治化的结果。这一切的进程,正好是被作为台湾的一个法律人与半个教育人的我所整合与思考的对象。不幸的是,一个深层而可怕的问题,也恰巧被发现了。也就是,台湾的教育改革,是由一群传统「教育体制外」的人发起与运动,即使有了全然的教育基本权利、学生或教师的救济途径与教育基本法,而且这群体制外的人也很清楚其目的与使用,但「教育体制内」的人如果不了解或不会用,这样的实质法治也只是一种口号。

  政府虽然不是想用美观的权利与法典,隐瞒人民对权利与法律的无知,但人民对这些的无知,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反对教育改革最激烈的一群人,也是这些教育体制内的人,他们因为对自由的陌生,而感到恐惧 ,甚至莫名的反对。但问题并不完全出在他们身上,这是戒严以来的法治遗毒,必须透过长期法治教育的潜移默化,才有可能慢慢解毒。当然,这里所指的教育体制内的人,并非只是学校中的组成分子,台湾的教育行政机关也包括在内。当教育基本法是由教育部所制定出来,一方面明文揭示人民为教育基本权利的主体,另一方面教育部的教育行政决策却又处处与此相违时,我们实在无法看清台湾教育改革的真相,也不得不质疑:过去政府是否用漂亮的权利与法典,来掩盖人民或政府在法治教育上的文盲?因此,透过教育法学的研究,建构一套促进人的最大可能自我实现,且符合宪法规范上实质法治的保障,而又能真正推动法治教育的教育系统,是我衷心追求的学术研究与实践。

  无论是这本教育法专论的产生,还是至今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回头看看一路走来的摸索痕迹,心里真是充满无限的感激。其中,有些启发、关怀与支持,在这段学术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总是在我内心沉吟不已。

  大四那年,在城仲模老师课堂上公法时事针砭的引领中,闻出了公法在当时台湾社会民主法治化的浓烈味道,加上城师上课遣词用字中对台湾的关怀,以及陈春生老师刚回国的公法殷切对话,启发了我这十年来的公法思考主线。回想起来,那时对公法的爱好与狂热,其实是一种莫名力量的牵引,后来我才逐渐知道:那是我对这块土地及人民的深厚情感所酝酿。

  进入研究所的机缘,更是生命中的惊喜。那一年,董保城老师与颜厥安老师同我一起进政大。这两位老师,使我对公法产生更具体的思考,加上自己对教改的关怀深深,让我逐渐走上教育法学的学术之路。当然,要不是董师当时参与许多教育部的研究计画,也同时培养我的实务研究能力,如今我面对台湾教育问题的思考,极有可能还会停留在德国的模式。对董师,我尤其感念的是,虽彼此对教育法的理念不尽相同,但在硕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经由不断的论证与沟通,他还是能宽容我的意见。而我开始享有学术的研究空间,是颜师促成的,虽它是侷促于地底一隅的研究室,却在两年间留下彼此不断的学术对话,以及我在日后法学思考及辩证上的成长。与颜师之间亦师亦友的真挚情谊,是缘分,更是感激。

  研究所期间,还有几位老师,也曾用心滋润了我的学术生涯。 苏永钦老师是我的导师,他总是在相聚时,亲切地讲述德国留学生活的种种,肯定并支持我走上留德之路。在法治斌老师的宪法专题课堂上,看到了学术自由实践的风貌,那是一种宽容,更是一种喜悦。最后,我很庆幸,成为翁岳生老师大法官专题课堂上的一分子,看着 翁师讲述大法官解释产生的历程,那认真与投入的宪法维护者立场,促励我年少的心,奔向德意志的公法释义学磁场,为的是:在台湾筑起基本权利的保障园地。

  1994年冬,从来没见过雪的我,来到了飘雪季节的德意志。在德国的学术开展过程,是比较多元的。一开始,因为语言的学习,有一段时间脱离法学的思考。这样的机缘,后来发现是善美的。正式进入哥廷根大学上课后,内心并没有从法学院出发的动力,那待在教育学院的沈静与毅力,是为了探索如何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随着时间的脚步,当我逐渐清楚教育的目的时,法学的对话环境也同时出现。1996年春,我来到了杜宾根大学。那一年,德国青少年研究所所长Ingo Richter教授,也同时开始在教育学院兼课,他身上散发出另类法律人的味道,在其教育法或青少年法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法学放射的炽热生命力。在我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人的价值使得法学不再枯燥、贫乏,由此我也慢慢掌握对法学的核心思考。法与教育在我脑中的人本汇流,大致上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之后,我跟随着Gunter Puttner教授,撰写我的博士论文。他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宽容,任由我驰骋在法、教育与宗教学院之间,是我完成论文的一大助力,因为在法的评价下,要去解决教育与宗教的冲突,的确需要一些了解与关怀。

  回国以后,成大提供我一个僻静的所在,许多对台湾教育实务的沈淀,因缘于此。也感谢法研所的同仁们,欢喜经营和谐的研究环境,有些人、事同时丰富了我的智慧。而对于我的学生们,心里都一直存着感激。在教室里,不论是法研所、教育学程或社大,面对着他们求知的投入脸孔,让我的研究与讲学产生播种的互动,在思考的脉络上生生不息。有了他们热情的参与讨论,法学变得生动了起来。 吴幸怡、周敬凡、李惠圆、赖宏嘉、卢浩平、高国能、康凌华与 曹秀兰等同学,都对这本书的出版有所贡献,感谢他们。尤其是幸怡的整体校稿及用心讨论,敬凡与惠圆协助参考书目及索引的编排,以及浩平所负责的从排版到格式化等繁重工作,在此特别致谢。

  在生活里,受到不少人的关怀与照顾,本想借此说声谢谢。但为免挂一漏万,这就一一摆在心里。然而,从国中开始,待我如己出的导师张秀凤及刘丁洲夫妇,是我不由自己的感恩。相知八年来,珍妻一直是我成长的泉源。她的善良、宽容与互动,让我逐渐了解、面对与沈淀自己,而一一实现自我。到后来才发现,她是我灵魂另一半的牵引。这其实并非感谢二字,所能表达。

  亲恩无限。我的双亲,养育我与我的另一半,我的点点滴滴都受惠于他们。最后,这本书要用心献给他们,希望他们高兴,也有安慰。

许育典
2002年3月31日18时
写于云平大楼成大法研所研究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重新定義了「教育行政」的價值與使命。作者將「人的自我實現」作為核心,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貫穿整本書的邏輯主軸。我從書中看到,教育行政不再只是冰冷的條文與規章,而是一種積極促進個體發展、實現人生價值的有力工具。書中關於「教育機會均等」的討論,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從法律層面探討了如何消除教育中的不平等,更進一步分析了這些法律在實際執行中可能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透過更完善的制度設計,來真正實現機會均等。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社會中,對於城鄉差距、弱勢家庭子女教育資源分配的種種擔憂,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方向。此外,書中對於「學校自治」與「政府管制」之間的張力,也做了深刻的剖析。如何在保障學校自主性的同時,確保其符合法治國的整體利益,這是一個複雜的平衡問題,而作者透過對相關法律的細膩解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分析模型。閱讀此書,不僅是對法律知識的增長,更是對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度洗禮,讓我更加堅信,一個健全的教育體系,最終目標應是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具備社會責任感,並能不斷追求自我成長的公民。

评分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二版)》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部真正能夠啟迪民智、引領思潮的著作。作者以「人的自我實現」作為教育法的核心,這是一種非常宏觀且充滿人本關懷的視角。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教育行政的合法性」與「教育行政的合目的性」之間的辨析。許多時候,我們可能會過度追求行政效率,而忽略了其是否真正符合教育的本質與目標。這本書提醒我們,所有教育行政的行為,都應該建立在合法的基礎之上,並且最終的目標,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書中對於「教師權益」的論述,也讓我深受啟發。過去,我們往往更關注學生的權利,但這本書將教師也視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主體,探討了如何透過法律保障他們的專業自主權、工作權益,進而提升教學品質。這對於台灣教育現場,經常面臨教師超時工作、權益受損的現況,無疑是一記警鐘,也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解決方向。作者在書中引用的案例,涵蓋了廣泛的層面,從政策制定到學校管理,再到個案處理,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這本書不僅適合法律學者或教育行政人員閱讀,我認為,任何關心台灣教育發展的民眾,都應該深入研讀,因為它關乎到我們下一代的未來,關乎到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試讀版,我實在是又驚又喜。一直以來,在台灣的法治教育領域,總覺得少了一塊重量級的基石,而這本書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那份期待。《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二版)》光是書名就充滿了人文關懷與學術的高度,"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這幾個字,更是點出了教育的終極目標,也呼應了現代社會對個體價值的高度重視。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回想起自己過去的求學經歷,以及在教育體系中觀察到的種種現象,許多曾經模糊的疑惑,在書中逐漸變得清晰。作者深入淺出地探討了法治國精神如何貫穿教育行政的每一個環節,從國家政策的制定、學校的運作,到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權益,都圍繞著如何促進人的潛能發展,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在合法的框架下,活出最精彩的自己。書中對於法條的闡釋,並不生硬,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們這些非法律專業的讀者也能夠輕易理解其精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強調的「權利與義務並重」的觀念,這在教育現場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在享有學習權利的同時,也理解並承擔相應的責任,是許多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難題。這本書提供的視角,讓我對教育行政的工作有了更宏觀、更深刻的理解,也對如何建構一個更公平、更具啟發性的教育環境,燃起了新的希望。

评分

坦白說,剛拿到《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二版)》時,我對於「教育法」這個主題,其實抱持著一些既定的印象,覺得可能會過於學術、理論,甚至有些枯燥。但閱讀之後,我的看法徹底被顛覆了。作者以極為生動且引人入勝的筆觸,將原本嚴謹的法律條文,與我們生活中切身相關的教育議題巧妙結合。書中對於「法治國」精神在教育行政中的應用,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且具體的框架。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書中強調的「教育的公共性與私益性平衡」的論點,這在台灣現今社會,面對各種教育改革與爭議時,是一個非常關鍵且值得深思的課題。作者透過對相關法律的解析,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維護教育的公共利益的同時,也能充分保障個人的教育選擇權與發展權。書中對於「師生關係」的法理闡釋,也讓我茅塞頓開。過去我可能僅從情感或道德層面去看待師生互動,但透過這本書,我才理解到,原來在法律的層面上,也存在著許多關於權利、義務與責任的規範,這些規範對於建構一個健康、和諧的教育環境至關重要。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就像是在上一堂扎實的公民課,同時也上了一堂關於教育的啟蒙課,讓我對「教育」與「法律」之間的關係,有了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著重在探討教育行政體系在現代法治國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透過教育法的規範,來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我認為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獨特且具有前瞻性。在現今社會,教育早已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人的全方位培養,而「自我實現」正是一種深層次的、個人化的價值追求。書中對於教育行政的論述,擺脫了傳統上僅關注效率與秩序的框架,而是將「人」置於中心,思考如何透過制度設計,去保障和激發每個個體獨特的潛能。我對書中關於「學習者權利」的討論印象特別深刻。以往我們可能更關注學校的行政管理,但這本書提醒我們,每一個身處教育體系的個體,無論是學生、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被視為擁有權利的主體,而教育行政的職責,正是要確保這些權利的實踐。作者在分析法規時,不只是列舉條文,更深入探討了法條背後的價值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如何在實際的行政操作中被體現或被忽略。對於許多在第一線工作的教育行政人員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工具書,能夠幫助他們重新審視工作的意義,並以更人性化的角度去處理各項事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