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探讨台湾的大学教育问题,
提出更理想的具体改革策略,
追求高品质的大学教育发展。
国内大学面临大量扩增的反扑、少子化的冲击与全球化的竞争,政策上出现顶大计画、教卓计画、大学整併、产学合作、大学评鑑及大学国际化等改革,这些改革有用吗?本书收录知名教育学者黄政杰教授针对大学教改重大议题的探究、反省及建言,包含「教育政策制度与评析」、「学校招生实务与展望」、「课程教学与就业」、「改革发展与评鑑」等四类,帮助读者掌握大学教改脉动,带动大学教育改革方向的新思维。
作者简介
黄政杰
现职:
静宜大学教育研究所讲座教授、中华民国课程与教学学会理事长、台湾教育评论学会理事长。
学历:
美国迈迪逊威斯康辛大学(UWM)哲学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学士。
经历: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所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民国课程与教学学会理事长、中华民国工业科技教育学会理事长、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技职司长高教司长暨学审会执行祕书、台南师院校长、台南大学校长、明道大学讲座教授、中州技术学院校长、中州科技大学校长。
《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研究集刊》、《课程与教学》、《教科书研究》、《教育发展与评鑑》、《教育政策论坛》等期刊编辑委员。
专长:
课程与教学、多元文化教育、教育改革、教育评鑑、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技职教育等。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想起自己在大学求学时的经历,以及我身边那些还在象牙塔里的孩子们。我看到许多学生虽然在课业上勤勤恳恳,但似乎都有一种迷茫感,不知道学了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大学教改新方向》就像是一盏灯,为这种迷茫提供了方向。书中对于“学习成效评估”的探讨,让我眼前一亮。传统的考试模式,往往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却忽视了更重要的能力培养,比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等。本书提出的多元评估方式,例如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展示、实践性课程的案例分析、以及学生自我反思报告等,都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挑战,也更能体现学生真实的能力水平。这不仅仅是对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对学习理念的重塑,让教育回归到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人本身,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容器。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宏观,也相当有前瞻性。它不只局限于台湾的教育体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全球的大学发展趋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大学社会责任”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大学教育更深层的意义。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力量。本书提出的“产学合作的深化与创新”,以及“大学参与公共事务”的模式,都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思路。我看到了一些例子,比如大学如何通过智库研究、技术转化、社区服务等方式,切实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让我对大学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大学扮演的角色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论证也相当严谨,让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教育领域的深厚功底。我一直认为,大学教育的改革,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而《大学教改新方向》正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学教改新方向》中关于“全球视野与在地关怀”的平衡,让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的竞争力,也要让他们不忘初心,深耕本土,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解决在地的问题。这种“顶天立地”的教育理念,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也是我认为未来大学教育必须具备的特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就像是一阵及时雨,滋润着我这颗长期以来对台湾高等教育现状感到忧虑的心。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大学教改的动态,但总觉得有些方向性的东西不够清晰,缺乏一个能够整合现有思潮、指明未来路径的系统性论述。《大学教改新方向》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新方向”的界定,它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基于对当前社会变迁、科技发展以及全球教育趋势的深刻洞察。比如,书中反复强调的“跨领域学习”和“素养导向教育”,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感受到的大学教育的瓶颈所在。过去,我们的大学教育往往过于强调学科的边界,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可能很扎实,但在解决复杂、跨领域问题的能力上却显得不足。而本书提出的“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培养他们整合运用多元知识的能力,这对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至关重要。
评分我是一名非常关注教育公平的读者,《大学教改新方向》书中对“教育机会均等与包容性教育”的关注,让我倍感欣慰。在高等教育资源日益集中的当下,如何让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本书提出的“多元入学管道”、“学习支持系统”以及“消除学习障碍的措施”,都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我看到,未来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追求卓越,更要兼顾公平,让每个有潜力的学生都能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命运,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一种非常有温度的教育理念。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大学教改新方向》之前,我对“生涯辅导”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并没有太深的认识。总觉得学生毕业了自然会有出路,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生涯辅导更深层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更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能够为之奋斗的事业。《大学教改新方向》提出的“全方位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包括个性化职业咨询、实习就业指导、校友网络连接等,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一个受到良好生涯规划指导的学生,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的积极性和满意度都会大大提高。
评分总而言之,《大学教改新方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前行的动力。它让我看到了台湾大学教育改革的希望,也为我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书中那些关于“教学创新”、“课程重塑”、“学生发展”的论述,都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核心。我期待着这本书中的理念能够真正落地,看到我们的大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能够引领未来的优秀人才。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理论的探讨,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实践指导意义,相信它能为台湾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
评分对于许多和我一样,身处教育一线,或者曾经是教育工作者的人来说,《大学教改新方向》无疑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书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让我深感共鸣。我见过许多有热情的老师,他们愿意为学生付出,但往往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培训,来应对快速变化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本书提出的“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精进,更要在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等方面保持敏锐的触觉。例如,书中提到的“同侪互助学习社群”和“教学创新研究项目”,都为教师提供了实践和分享的平台,这对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个人非常赞同书中对于“教师赋权”的观点,相信一个被充分赋权、被支持的教师群体,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走向新的发展方向。
评分在阅读《大学教改新方向》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技术赋能教育”的深刻见解所吸引。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线学习平台等等,这些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教育的面貌,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已经充分拥抱了这些变化?书中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这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同时,书中也提醒我们,技术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本质,而不是让技术本身成为教育的阻碍。
评分对于那些正在思考如何将大学教育与产业需求更紧密结合的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大学教改新方向》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典。书中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大学在培养下一代创新型人才方面的新思路。它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创业课程,而是将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到提供实践平台,再到对接资本市场,本书都给出了详实的指导。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孕育创新和创业的温床,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