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纪念版)

学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出版十年  畅销破万本
启发台湾教育走向自主学习与创造互动环境
探讨通识课程、社区大学、公民运动的重要文本

  继《童年与解放》之后,作者将关注的焦点从人的自然能力转移到属于文明的抽象能力,强调文明的特征在于抽象。正是抽象,使人与其他动物有别。抽象能力是教育实践的重要核心。

  本书分成五个篇章,前两篇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破题,大江健三郎的回答是人要与世界连结。作者则从「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更根本的问题出发,指出:人的存在有三个原始的趣向,亦即「维生、创造与互动」。三者必须充分发展,而且相互穿引,人的生活才会扎实而快乐。目前学校教育只重视维生,使人患了「维生肥大症」。学校应延续人天赋的创造特质,并着重互动,使人与世界连结。但不同时空之下人类的经验纷杂繁复,必须发展抽象能力来整合这些经验,使对学习者本身成为意义,并因而构成自己的世界观。作者强调:除了「打开经验世界、发展抽象能力」之外,学校教育的第三个任务便是「留白」。

  第三篇进一步解释「套装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区别:把人对世界所认识的种种样态,经大幅筛选,泸掉无数生动有趣的特殊经验,再经抽象化、系统化,如此编制而成的知识体系,便是所谓的套装知识。另一方面,以学习者为主体,直接与不同时空之下人类的经验起共鸣或冲突,结构而成的经验网络,则为经验知识。「知识解放」,就是将套装知识经验化的过程。

  书的后半部,深入教育改革与社区大学的实践面。在第四篇中,作者以近身的观察,抽茧剥丝,阐述二十年来教改的初衷,与其后现实发展的落差,包括「广设高中大学」以及「教育现代化」的扭曲与变形。最后一篇则说明社大成立的旨趣与课程规划,是台湾公民运动重要的启发性文本。

  本书出版十年迄今,影响遍及社区大学、公民团体与各实验教育学校,其思想的种子则撒播在无数年轻热情的心田,一方面揭开菁英主义的团团迷雾,另一方面为台湾未来的教育开启一扇贴近真实世界的窗。

作者简介

黄武雄

  一九四三年生于台湾新竹,父籍嘉义朴子,为台大数学系退休教授,专业几何研究,并擅长散文,文体独特,曾获一九八二年中国时报文学散文推荐奖。除专业论着及本书外,另着有《学校在窗外》(左岸)、《台湾教育的重建》(远流)、《黑眼珠的困惑》(人本)、《木匠的儿子》(联经)。早年受教育部委托,编写高中数学实验教材,亲赴中学实地,深入基层观察教育现实。三十年间经常撰文评论台湾教育与社会。一九九四年发起四一○教改运动,一九九七年倡议普设社区大学,冲激体制教育,并为台湾两大体制外教育系统开拓新视野。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小野
篇一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
之一 替那些死去的孩子活下去
之二 如果死亡只是像睡梦
之三 天上还会再长出一个月亮
之四 我要到那不知名的地方
之五 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一顶小丑帽
之六 一个不存在的女人名叫丽娜

篇二 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
之一 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
之二 猫在画廊里看画
之三 在看不见摸不到的世界里思考

篇三 知识是人的创造经验
之一 套装知识与经验知识──兼谈社区大学学术课程的定位
之二 独立思考与主体经验──比较通识教育与社区大学的理念
之三 理性的叛逆与解放──论通识教育与科学教育

篇四 教育改革是一团迷雾?
之一 唐吉诃德的眼睛黑白分明──当前教改问题对话录之一
之二 学校在窗外──当前教改问题对话录之二
之三 教育改革要发展公共论述──当前教改问题对话录之三
之四 教改怎么办?
教改的架构与菁英思维
底层部分的改造
向上层部分渗透
之五 十年教改烟云过(文集)
再等半个世纪
九二八与教师自觉运动

篇五 社区大学与公民社会(文集)
之一 社区大运动的萌芽
深化民主与发展新文化
一九九七之后台湾往哪里去?──李天健专访
先有社会重建才有心灵改革
从人民权谈台湾当前政治──李天健专访
之二 社区大学与发展公民社会──李天健专访
之三 社大运动一路走来跌跌撞撞
请地方势力不要把社区大学看成票仓 
几个问题一个梦
社区大学的核心任务──重建每个人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社区大学实践的若干反省──杨志彬专访
之四 公众力量与台湾政治前途
从乡野三害谈台湾公众力量的形成
公民制宪与台湾的政治前途

图书序言

篇一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

之一 替那些死去的孩子活下去




小说家大江健三郎在他的名着《自己的树下》中,讨论「孩子为什么要上学?」,书中有一段对白:

妈妈,我会死吗?

你不会死,我希望你不会死。

可是我好像听到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我觉得我会死哪!

对白的背景是:幼年时期的大江,放弃学校的功课,拿着植物图鑑,独自走入山里,去学习植物的名称和生态。一个大雨倾盆的秋日,他迷失在山中的森林里。隔日被发现躺在一棵七叶树下发着高烧,村子的人把他救了回来。

就算你真的死了,妈妈还是会再把你生下来。

但是那个小孩和现在就要死去的我,不是同一个人吧?

是,是同一个小孩。我再把你生下来之后,就会把你以前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一一讲给那个新的你听,那个新的你也将学会现在的你所说着的语言,所以你们是同一个小孩。

随着秋天过去,大江逐渐复原,初冬回到了学校。

事隔半个多世纪,现今大江已步入老年,他记得当时回到学校之后,时常陷入沉思,在心中自言自语:

教室或运动场上的同学们,是不是也都由他们的爸妈把那些没长大的孩子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反覆重述,让他们代替那些死去的孩子继续活下来呢?而这事的证据,就是我们都继承了同样的语言在说话。

而我们每个人不就是为了把这语言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才来到学校的吗?我想不仅是国语、理科、算术,就连体操,也都是为了继承死去的孩子的语言,继承他们所看过、听过、读过、做过的事,才必须学习的东西!一个人独自跑到森林中,比对眼前的树木与植物图鑑,并不能代替那些死去的孩子,不能与他同化而变成新的小孩,所以我们必须到学校。



老年的大江另一个回忆,是关于儿子光的事。光出生时脑部异常,头看起来有双倍大,后面多长了一个大瘤。医生把瘤切除了。光到四、五岁还不会说话,但他对音乐非常敏感。相较于人类的语言,光更懂得野鸟的歌声。这时的大江又问起自己:为什么光非上学不可?光清楚鸟声,喜欢父母教他认识小鸟的名字,为什么不可以搬回山谷的村子里,住在森林边的老家,与父母三个人一起生活呢?作为父亲的大江,为光提出疑问:

我可以读着植物图鑑,确认树名和其生态,光可以聆听野鸟的歌声,叫牠们的名字,妻可以画素描,煮饭做菜,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光进了学校的特教班,班上许多同样有智障的同学,时常在教室里大声吼叫,此起彼落。上学不久,光便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喜爱安静,不喜欢吵闹声的朋友。两个小家伙时常窝在教室角落,手牵手忍耐教室里的噪音。光还帮助这位行动比自己困难的朋友上厕所,并一起听FM的音乐节目。

光长大后变成作曲家。大江在他的书中继续说:

现在对光来说,音乐是为了确认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宝藏,把自己与社会相连结的最有效的语言传递给他人。光的音乐虽然萌芽于我们的家庭生活,却在光上学之后形成。不管是国语、理科、算术、体操、甚或音乐,这些都是语言,都是为了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与他人相连结的东西,外语也是一样。

为了学习这些东西,我想不论在什么时代,这世界上的孩子们都应该去上学。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