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与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纪念版)

童年与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么是(思想)解放?是还人以本来面目,让人恢复用童年时认识世界的方式,重新体验世界,挣脱既定价值。孩子不是大人的雏影,孩子与大人分属不同的向度。大人看世界是分析的、局部的,孩子看世界则是整体了解。

  本书一九九四年初版,获联合报年度十大好书奖。作者以特有的文采讲述教育哲学与近代思潮的演进;从康德、黑格尔、皮亚杰到哈伯玛斯,内容深入浅出,结合作者本身原创性的观点,相互辩证,建构出一套人本教育的哲学论述。

  书中重要的论点,是揭示儿童成长的真相,阐述人的原始创造特质。作者称之为人的「自然能力」,以此与「文明能力」相区隔,并指出自然能力与文明能力相互辩证的发展,才能深化人类文明创造的果实。传统的学校教育只着重孩子描述、分析与表面的抽象能力等文明能力,忽略每一个孩子天赋的原创性与想像力,并压抑孩子体验世界必要的探索、思辩与勇气,因此造成人经验网络的断层,培养出一代代套装知识的奴隶。作者强调,知识是人经验的累积,教育的目的在于拓广人的经验,同步须发展人的抽象能力,以此整合众多纷杂的经验,把它们变成意义与价值。

  本书为台湾教育改革与人本教育重要的阅读文本。在「四一○教育改造运动」届二十周年的今天,值得我们重新阅读,并回溯教育的初衷以及人存在的本质。

作者简介

黄武雄

  一九四三年生于台湾新竹,父籍嘉义朴子,为台大数学系退休教授,专业几何研究,并擅长散文,文体独特,曾获一九八二年中国时报文学散文推荐奖。除专业论着及本书外,另着有《学校在窗外》(左岸)、《台湾教育的重建》(远流)、《黑眼珠的困惑》(人本)、《木匠的儿子》(联经)。早年受教育部委托,编写高中数学实验教材,亲赴中学实地,深入基层观察教育现实。三十年间经常撰文评论台湾教育与社会。一九九四年发起四一○教改运动,一九九七年倡议普设社区大学,冲激体制教育,并为台湾两大体制外教育系统开拓新视野。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篇
序──不信童年唤不回 顾忠华 
导读──立足自然,面向文明 李丁赞 
评论──让我们都来思索「人」 史英 
本书作者自序──林间对话(吴介民) 

本篇
人即目的
自然的子女
田园诗之外
鸟与飞机
语言的迷思
童稚世界无限
跌倒的次数没写在脸上
人在知识中异化
当人不再年轻时
儿童心智的河床
白鸟之歌
人的本来面目
天使之舞
世界的灵魂
圣诞节的烟火
解放的心灵
哈伯玛斯的步履
经验的断层
千年记忆的大石
狄德罗的幽灵
普遍世界的陷阱
哥本哈根的古谚
附篇
本书原版序 
金粉红妆的形象 

图书序言

跌倒的次数没写在脸上

辨认特征,整体地看待世间的复杂现象,是小孩秉承于自然的原始创造特质。关于这种能力,我们的说明暂且告一段落。我们开始探讨儿童其他的创造特质。

十七、生之勇气

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就人类存在的本质讨论生之勇气(courage to be)。他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将往昔接受命运的勇气转变成对命运展开一连串主动格斗的勇气,命运就如帆上的风,人类是舵手。人类竭尽一切可能在所处的环境里掌握自己的路途,实现他的潜力。而人类的潜力是取之不尽的。因为人类是宇宙的缩影,宇宙的力量皆潜藏于人类身上,人类可以参与宇宙的一切领域与秩序。

小孩跨入世间,便是以这种无畏的生之勇气体现他自己,把他自身溶入这个世界。他摸触世间的一切事物,不带一点犹豫,他干扰外在世界的秩序,来了解周遭的世界,从而认识他自己。他从躺着、趴着而爬着、坐着,最后站了起来,就像他的祖先直立起来一样。当匍匐地上的爬虫类及四条腿的哺乳类平稳地在地上行走、不必担心摔跤时(你看过猫狗摔跤吗?),直立起来的人却不断在跌倒的威胁与挑战中发展脑部与智慧。跌倒使人的幼儿成长,也使人的老者常常一蹶不起,结束人的旅程。直立行走与不断跌倒构成人的特征,也成就了人万物之灵的文明。

小孩不怕跌倒,跌倒是他以他的身体溶入周遭世界,干扰外在事物的秩序时,必要付出的成本。但他从不计算成本,只因体验是他生命成长不能割离的血肉。

人最真实的知识须靠自身的体验得来,靠自身体验得来的知识,才能发展成智慧。先前我们谈过,人连认识自己生活其中的空间,都不像康德所假设,依赖先验的赋予,而是通过幼儿阶段移动实物、移动自己身体,建立起位移群的概念,然后抽象为向量、为点,最后才是位置与空间。

人学习大小的观念也是如此。皮亚杰的研究再三指出这点。对于数、长度、面积、体积以及重量的「不变性」(invariance),儿童的认知发展比一般人意料的来得迟缓。原因是小孩只透过体验,一点一滴累积着他从体验中得来的东西,他才逐步抽象为概念性的知识。而不断地体验需要岁月。

皮亚杰与一般人一样,没有对不变性的前阶段经验作足够深入的分析。一般人以为不变性是知识的开始。比如说数目,知道5只狮子与5只绵羊的数目同样都是5,亦即明白了:「5」这个数目的意义不因指的是狮子或指的是绵羊而有所改变,这时候小孩才可以学算数。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容积,一瓢水的容积(例如二百c.c.的水)不因装在高瘦的杯子或粗大的牙缸而改变,只有了解这事实,容积才能够定义,小孩也才可以开始学习容积。

在文明的轨道上,一个概念的定义(或其不变性)是起点,因为定义之后,描述事物内在机制与现象的语言才能精确展现。但以人认知发展的整体来说,定义所代表的已经是一个漫长体验历程的终结。

十八、加法后不变

皮亚杰如果将小孩认识数目或容积的不变性,印证于能量不变性在物理发展的历史,会发现小孩认识数目或容积不变性之前,对数目或容积已有相当深刻的体验。当人类可以写出能量不变定律之时,人才能定义能量,但到了定义能量的前夕,其实人对能量的不同形式如位能、动能等,已有相当的体验与了解。
在小孩弄清楚数目的不变性之前,大人问他:「5只狮子与5只绵羊,哪边多?」小孩偶会回答:「狮子多。」

会有这样的答案,有几个可能的理由。第一是小孩对于题意的了解有落差。当小孩对数的不变性观念尚未建立之前,他不明白大人问「哪边多」到底是什么涵义。
其次,小孩来到世间,他充满好奇,勇于体验,原因并不是主观地为好奇而好奇,也不是单纯为体验而体验,更不是他天生热爱知识要作个学问家。他的好奇与体验,他一切不计成本的努力,为的无非是生存与发展。好奇与不迟疑地接近知识,有益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这是自然授予的使命,而这个使命的基础便是人的存在。当小孩被问及5只狮子与5只绵羊哪边多时,他所意会的「多」,指的是「有利于生存的壮大」,不是数学文明中的数目多少。透过童话中描述的狮子吃掉绵羊的故事,或透过自己不及半公尺的小个子曾被几条一公尺多长的野狗追逐的恐惧经验,他自然要说狮子多。

当小孩明白5这数目的不变性之前,他已经付出很多力气做过种种尝试,也跌了许多跤。从他降生时远不如毛虫蟑螂的智力,短短数年之间,超越了所有动物的理解,学会5这数目的意涵。这中间他须经历多少事情,体验多少具体事物,然后自己摸索,自己学习抽象,最后才弄清楚:5只狮子与5只绵羊一样多,也与5个手指头、5根香蕉、5棵树、5栋房子一样多。

在学会定义与不变性之前,小孩已有难以想像的复杂与丰富的体验。这段体验何其艰辛,成人不知其中艰辛,只因小孩不曾将他跌跤的次数写在脸上——事实上小孩亦不在乎跌跤。自己摸索自己思辨,不断体验不断成长。这种生之勇气,原是小孩极为珍贵的创造特质。

认知发展的理论还未能说明:儿童如何经由不断体验而了解文明的事物与概念。譬如他如何从千百次碰触与观察周遭的实物,最后看出了5个指头与5个房子代表同样是5的数目。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孩是透过数目的加法运算(加法是文明重要的产物,也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运作),反过来才认识数目本身,而不是像一般数学教师所以为的那样:先认识数目才知道加法。基于对数学史的了解,我们几乎可以断言人类的祖先因为重复观察到:2个手指头加上3个手指头的结果,无异于2栋房子添上3栋房子的结果(亦即同样都是5个手指头、5栋房子),才逐渐看出来名数,如手指头、房子等,是不必要的累赘,也因此才有了数目的不变性,才建立起1、2、3、4、5这些数目的概念。在人类文明的开创过程中,人不是没来由地先有数的不变性,就像数学课本上的编排方式,先有数的定义,才有加法。事实上数学概念的形成,比我们一般所想的远为复杂。数的不变性,是在实际生活中,与加减法的运用,交迭而辩证地相互激盪,才逐步形成。

小孩了解文明事物(如数目等)的过程,正如同人类文明拓展时代的开创过程:经由深度的体验,在真实的世界里,在紧紧结合着生存与发展的运作中,经归纳、抽象、去芜存菁,才逐步辩证的掌握了文明的概念。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