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想)解放?是还人以本来面目,让人恢复用童年时认识世界的方式,重新体验世界,挣脱既定价值。孩子不是大人的雏影,孩子与大人分属不同的向度。大人看世界是分析的、局部的,孩子看世界则是整体了解。
本书一九九四年初版,获联合报年度十大好书奖。作者以特有的文采讲述教育哲学与近代思潮的演进;从康德、黑格尔、皮亚杰到哈伯玛斯,内容深入浅出,结合作者本身原创性的观点,相互辩证,建构出一套人本教育的哲学论述。
书中重要的论点,是揭示儿童成长的真相,阐述人的原始创造特质。作者称之为人的「自然能力」,以此与「文明能力」相区隔,并指出自然能力与文明能力相互辩证的发展,才能深化人类文明创造的果实。传统的学校教育只着重孩子描述、分析与表面的抽象能力等文明能力,忽略每一个孩子天赋的原创性与想像力,并压抑孩子体验世界必要的探索、思辩与勇气,因此造成人经验网络的断层,培养出一代代套装知识的奴隶。作者强调,知识是人经验的累积,教育的目的在于拓广人的经验,同步须发展人的抽象能力,以此整合众多纷杂的经验,把它们变成意义与价值。
本书为台湾教育改革与人本教育重要的阅读文本。在「四一○教育改造运动」届二十周年的今天,值得我们重新阅读,并回溯教育的初衷以及人存在的本质。
作者简介
黄武雄
一九四三年生于台湾新竹,父籍嘉义朴子,为台大数学系退休教授,专业几何研究,并擅长散文,文体独特,曾获一九八二年中国时报文学散文推荐奖。除专业论着及本书外,另着有《学校在窗外》(左岸)、《台湾教育的重建》(远流)、《黑眼珠的困惑》(人本)、《木匠的儿子》(联经)。早年受教育部委托,编写高中数学实验教材,亲赴中学实地,深入基层观察教育现实。三十年间经常撰文评论台湾教育与社会。一九九四年发起四一○教改运动,一九九七年倡议普设社区大学,冲激体制教育,并为台湾两大体制外教育系统开拓新视野。
序篇
序──不信童年唤不回 顾忠华
导读──立足自然,面向文明 李丁赞
评论──让我们都来思索「人」 史英
本书作者自序──林间对话(吴介民)
本篇
人即目的
自然的子女
田园诗之外
鸟与飞机
语言的迷思
童稚世界无限
跌倒的次数没写在脸上
人在知识中异化
当人不再年轻时
儿童心智的河床
白鸟之歌
人的本来面目
天使之舞
世界的灵魂
圣诞节的烟火
解放的心灵
哈伯玛斯的步履
经验的断层
千年记忆的大石
狄德罗的幽灵
普遍世界的陷阱
哥本哈根的古谚
附篇
本书原版序
金粉红妆的形象
對於「教育改革」這四個字,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我始終有著一份獨特的感受。它就像是我們生命歷程中一個重要的符號,承載著我們對知識、對未來、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憂慮。《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這個書名,彷彿為我打開了一個通往過去的窗口,讓我得以重新審視那段被「教改」深刻影響的童年時光。「童年」,總是與無盡的想像、純粹的快樂連結在一起;而「解放」,則意味著打破桎梏,追求自由。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描繪這二十年來,台灣的教育改革所帶來的「童年解放」的。這種解放,是讓孩子們擺脫了沉重的課業壓力,有了更多發展自我的空間?還是說,它也帶來了另一種形式的焦慮和不確定?這本書會不會觸及一些我們共同經歷過的教育現場的真實情況?例如,當年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教材內容,或是我們曾經參加過的、充滿時代印記的學習活動?又或者,作者會分享一些關於孩子們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所展現出的獨特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衍本」,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台灣教育變革的脈絡,並重新找回對童年最質樸的記憶。
评分這本《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光是書名就讓我在書架前駐足許久,心頭湧起一股莫名的悸動。我一直覺得,童年是人生最為自由、最充滿想像力的階段,那時候的天空似乎總是格外藍,日子也過得特別慢。而「解放」這個詞,在現今社會的氛圍下,總是帶著一種打破束縛、追求自由的意味。再結合「教改二十周年」這個標誌性的時間點,我強烈地感受到這本書的重量,它或許是對過往教育體系的一種回顧與檢討,也是對現今教育模式的一種探索與期盼。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童年」的?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的集體回憶,還是更個人化、更內在的生命體驗?而所謂的「解放」,又是指哪方面的解放?是思想上的解放?是學習方式的解放?還是對傳統價值觀念的衝擊?台灣的教改,一路走來,風風雨雨,有讚揚也有爭議,我想這本書很可能觸及了許多我們共同經歷過的教育現場的真實情況。它會不會像一本溫柔的手,輕撫過我們那段青澀的時光,讓我們重新感受那份純粹的喜悅,同時也讓我們反思,在追求「解放」的過程中,我們是否不小心遺失了什麼?二十年的時間,足以讓一代人從孩童成長為大人,也足以讓一個社會的教育理念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用文字構築出一個屬於台灣的、關於童年與教育演變的獨特篇章。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翻閱一些跟童年回憶有關的書籍,總覺得那些純粹的快樂和懵懂的時光,是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寶藏。最近在書店偶然看到這本《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它的書名就深深吸引了我。「童年」兩字勾起了我好多關於小時候的點點滴滴,而「解放」與「教改」的結合,又讓我對書中的內容產生了無限的好奇。畢竟,台灣的教育改革一路走來,我們這些曾經的學生,如今的家長,都有著深刻的感受與體驗。這場教育的變革,究竟對我們的下一代,對我們曾經的童年,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記?書名中的「衍本」兩字,似乎暗示著這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童年回憶錄,更可能蘊含著某種演變、擴展的可能性。究竟是什麼樣的「解放」?是對學習方式的解放?還是對傳統觀念的挑戰?20週年紀念版,也讓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段時間的沉澱與反思,作者想藉由這個特殊的時機,重新檢視與分享。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重新連結我自己的童年,並且更深入地理解現今台灣教育的脈絡。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及當年那些經典的童年遊戲,或是我們那時候的課本內容,和現在的孩子們有什麼樣的差異?又或者,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童年時期,台灣社會變遷的觀察?光是想像,就覺得這是一本充滿故事與啟發的書,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讓書中的文字帶我回到那個純真的年代,也看看這個時代的「童年」究竟是何模樣。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閱讀那些能夠帶我回到過去,觸動心靈深處的書籍。當我第一眼看到《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這個書名時,我的好奇心就被徹底點燃了。「童年」兩個字,是開啟我所有美好回憶的鑰匙,我總覺得,童年的時光是最為純粹、最值得細細品味的。而「解放」,再加上「教改二十周年」這個極具意義的背景,則讓這本書的內涵顯得更加豐富和深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童年」與「解放」這兩個看似有些距離的概念結合在一起的。這種「解放」,究竟是指學習方式的解放,還是思維模式的解放?亦或是,是對傳統教育束縛的一種掙脫?台灣的教育改革,一路走來,經歷了許多階段性的變革,每一次的變動,都牽動著無數家長和學生的心。這本「衍本」,會不會是對這二十年來教育變革的一種回顧與反思?它會不會揭示出,在追求「解放」的過程中,我們為孩子們的童年,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記?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透過生動的筆觸,描繪出台灣孩子們在不同教育階段下的成長軌跡,以及他們在其中所經歷的掙扎與喜悅。這不僅是一次對過去的追溯,更可能是一次對未來教育方向的啟迪。
评分坦白說,我對「教改」這個詞,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一種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我認同教育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地改革創新,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但另一方面,我也曾經歷過那些變革時期的陣痛,看著孩子們在新的教育體系下摸索前行,有時不禁會產生一些擔憂。《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這個書名,恰恰點出了我心中那份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童年」是生命中最寶貴的階段,而「解放」似乎又承載著對自由與可能性的嚮往。這次,作者將這兩者放在「教改二十周年」這個時間節點上,讓我更加期待這本書能夠給予我一些全新的視角。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這二十年來台灣教育改革所帶來的「解放」?這種解放,是讓孩子們變得更快樂、更自主,還是也伴隨著一些新的挑戰?書中是否會探討,在推動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是否足夠重視孩子們的童年本身,是否真正理解了他們的需求?或者,作者會分享一些在實際教育現場中的觀察和故事,來印證或反駁這些改革的成效?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台灣教育的現況,並找到一種更平衡、更適合孩子們成長的方式。
评分最近在書店發現了《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光是書名就足以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我一直認為,童年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那段無憂無慮、充滿探索的時光,總是讓人懷念不已。「解放」這個詞,在現今社會的語境下,又多了一層對自由、對創新的渴望。而「教改二十周年」這個時間點,更是讓這本書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台灣的教育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伴隨著無數的討論、嘗試與調整。我想,這本書很可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試圖去探討,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我們的童年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解放」。這種解放,是讓孩子們擺脫了填鴨式的學習,有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還是說,它也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戰,例如過度的自由所導致的迷失?我很期待,作者能夠透過書中的文字,帶我回顧那些已經消逝的童年片段,同時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現今的教育體系,是如何塑造著下一代的童年。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溫柔的指南,幫助我們在快速變遷的時代,重新找回教育的初心,並為孩子們的成長,開闢出更寬廣的道路?
评分讀到《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關於童年時期的畫面。小時候,我們總是在充滿好奇的眼神中探索世界,那時候的天空似乎總比現在來得更藍,時間也過得更慢。而「解放」這個詞,在與「教改」結合後,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了期待。畢竟,台灣的教育改革,一路走來,經歷了許多階段性的調整,每一次的變革,都試圖為下一代帶來更開闊的學習空間和更自由的發展可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和詮釋這二十年來,教育改革所帶來的「童年解放」的。這種解放,是讓孩子們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能夠更自由地表達自己?還是說,它也伴隨著一些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深層影響?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一些關於童年時期,台灣社會變遷的觀察,以及那些深植於我們成長記憶中的獨特文化符號。它會不會像一場溫柔的旅程,帶領我重新走過那段青澀的歲月,並在其中發現,那些關於教育、關於成長的真諦?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獨特而深刻的視角,來審視我們共同經歷過的教育歷程。
评分當我看到《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這個書名時,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親切感。我本身就屬於經歷過台灣教育改革的世代,童年與求學時期,始終伴隨著教育體制的變動。書名中的「童年」,立刻勾起了我對那個年代的種種回憶,那些單純的快樂,以及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而「解放」,與「教改二十周年」的結合,則讓我預感到這本書不只是一般的童年懷舊,更可能是一次對台灣教育發展歷程的深刻反思。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童年解放」的?這種解放,是讓孩子們在學習上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擺脫了過去僵化的學習模式?還是說,它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如何在眾多的選擇中找到方向?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不斷變革的教育體系下,我們如何能夠真正守護孩子們純真的童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既能擁抱自由,又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溫暖而有力的觀點,幫助我們理解,究竟什麼才是真正對孩子們有益的教育,以及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為下一代的童年,保留一份最寶貴的純粹。
评分每次走進書店,我都會下意識地尋找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書。這次,《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這個書名,像是有一種魔力,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了。「童年」兩個字,總能喚起我心中最柔軟、最純真的部分,那段無憂無慮、充滿探索欲的時光,至今仍然是我心中最美的風景。而「解放」,再加上「教改二十周年」的背景,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無限的想像。我猜測,作者可能想透過回顧童年的經歷,來反思過去的教育模式,並探討在不斷變革的教育體系下,孩子們的「童年」究竟是得到了怎樣的「解放」。這種解放,會不會是讓孩子們從僵化的考試制度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又或者,這種解放也帶來了新的困惑和挑戰?畢竟,台灣的教育改革,一路走來,充滿了各種嘗試與探索。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對台灣教育現狀的深刻觀察,以及那些關於孩子們真實成長故事的描繪。它會不會是一本溫暖的讀本,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既能讓孩子們感受到自由與解放,又能讓他們的童年保持應有的純粹與快樂?
评分拿到《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封面設計吸引,一股懷舊又帶點實驗性的氣息撲面而來。書名中的「童年」,立刻勾起了我對小時候種種美好回憶的聯想,那段無憂無慮、充滿幻想的時光,總是在不經意間跑出來,提醒著我曾經的樣子。而「解放」,加上「教改二十周年」的背景,則讓我覺得這本書絕非僅僅是簡單的童年記事,它可能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意義。我猜測,作者可能是想透過對童年時期的描繪,來反思過去的教育模式,並探討在教改浪潮下,童年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解放」。這種解放,會不會是讓孩子們更自由地去探索、去學習?還是說,這種解放也伴隨著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戰和困惑?畢竟,台灣的教改過程,從升學主義的減壓,到多元入學的嘗試,再到近年來的素養教育,每一個階段都充滿了討論和轉變。這本「衍本」,或許正是在這樣的脈絡下,呈現了一種不同於以往的視角。它會不會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孩子們在當前教育體系下的真實狀態?又或者,它會不會提供一些溫暖的啟示,告訴我們如何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依然守護孩子們那份純真的童心和探索的勇氣?我很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台灣教育的深度觀察,以及那些觸動人心的、關於成長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