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想)解放?是还人以本来面目,让人恢复用童年时认识世界的方式,重新体验世界,挣脱既定价值。孩子不是大人的雏影,孩子与大人分属不同的向度。大人看世界是分析的、局部的,孩子看世界则是整体了解。
本书一九九四年初版,获联合报年度十大好书奖。作者以特有的文采讲述教育哲学与近代思潮的演进;从康德、黑格尔、皮亚杰到哈伯玛斯,内容深入浅出,结合作者本身原创性的观点,相互辩证,建构出一套人本教育的哲学论述。
书中重要的论点,是揭示儿童成长的真相,阐述人的原始创造特质。作者称之为人的「自然能力」,以此与「文明能力」相区隔,并指出自然能力与文明能力相互辩证的发展,才能深化人类文明创造的果实。传统的学校教育只着重孩子描述、分析与表面的抽象能力等文明能力,忽略每一个孩子天赋的原创性与想像力,并压抑孩子体验世界必要的探索、思辩与勇气,因此造成人经验网络的断层,培养出一代代套装知识的奴隶。作者强调,知识是人经验的累积,教育的目的在于拓广人的经验,同步须发展人的抽象能力,以此整合众多纷杂的经验,把它们变成意义与价值。
本书为台湾教育改革与人本教育重要的阅读文本。在「四一○教育改造运动」届二十周年的今天,值得我们重新阅读,并回溯教育的初衷以及人存在的本质。
作者简介
黄武雄
一九四三年生于台湾新竹,父籍嘉义朴子,为台大数学系退休教授,专业几何研究,并擅长散文,文体独特,曾获一九八二年中国时报文学散文推荐奖。除专业论着及本书外,另着有《学校在窗外》(左岸)、《台湾教育的重建》(远流)、《黑眼珠的困惑》(人本)、《木匠的儿子》(联经)。早年受教育部委托,编写高中数学实验教材,亲赴中学实地,深入基层观察教育现实。三十年间经常撰文评论台湾教育与社会。一九九四年发起四一○教改运动,一九九七年倡议普设社区大学,冲激体制教育,并为台湾两大体制外教育系统开拓新视野。
序篇
序──不信童年唤不回 顾忠华
导读──立足自然,面向文明 李丁赞
评论──让我们都来思索「人」 史英
本书作者自序──林间对话(吴介民)
本篇
人即目的
自然的子女
田园诗之外
鸟与飞机
语言的迷思
童稚世界无限
跌倒的次数没写在脸上
人在知识中异化
当人不再年轻时
儿童心智的河床
白鸟之歌
人的本来面目
天使之舞
世界的灵魂
圣诞节的烟火
解放的心灵
哈伯玛斯的步履
经验的断层
千年记忆的大石
狄德罗的幽灵
普遍世界的陷阱
哥本哈根的古谚
附篇
本书原版序
金粉红妆的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