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无烟囱工业之称的「观光产业」,几乎已成为台湾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台湾各观光景点充斥着国际观光客及陆客,连带带动了周边各行各业间密不可分的产业链发展,更为当地带来无限商机。
观光这项资产对国内生产毛额、外汇、就业机会、薪资所得等面向,都有正面积极的提升效果。透过多元角度的观察,作者提到了新商业模式,包括活化老建筑、事件行销、节庆的吸引力、美食、主题旅游、农业旅游、医疗观光以及长宿休闲,并揉杂其宝贵经验及观光专业,提出精辟见解,对当前的政府产业政策也提出问题和建议,希望有助于政府与民间扩展观光效益,勾勒出台湾观光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商机。
本书特色
此书兼具学术性与叙述性,作者以自身宝贵经验为基础,逻辑清楚,深入浅出,娓娓道出对台湾观光产业的关怀与独到见解。
名人推荐
徐守德(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校长)
林霖(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张平沼(中华民国全国商业总会理事长、国立台北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长)
作者简介
许建隆
现职为德明行销管理系助理教授,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系副教授。
推荐序一、发展观光有助于活络产业
推荐序二、以旅行增广见闻,丰富生命
推荐序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自序、商机无限的观光产业
第一篇、概论
前言-全球都在抢观光财
第一章-观光带来无限商机
第二章-创造多元化观光
第三章-行销观光的几个面向
第四章-节庆的吸引力
第五章-活化老建筑
第二篇、主题单元
第一章-吃遍台湾
第二章-体验经济
第三章-主题旅游
第四章-农业旅游
第五章-观光医疗
第六章-长宿休闲long stay
推荐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清.钱泳《履园丛话》
每一部着作都有它的价值,学术性着作让读者增长智慧,开阔思维领域;叙述性着作让读者了解事理,探知真相;励志性着作让读者怡情益智,洗涤心灵;文学性着作让读者抒发感情,激发灵感。宋真宗《劝学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其意在此,所以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所谓行万里路,就是出门旅行,探索书中未及之处,从而增广见闻与知识。希波主教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在其《忏悔录》中提到:「人们出国远足,可以观赏巍峨之高,狂澜之巨,长河之雄,汪洋之阔,繁星之灿。」(原为拉丁文,英译“People travel to wonder at the height of mountains, at the huge waves of the sea, at the long courses of rivers, at the vast compass of the ocean, at the circular motion of the stars; and they pass by themselves without wondering.”)可谓千古隽言;英国保守党政治家班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为这句话作了最佳的註解,他说:「旅行是真正知识的伟大泉源。」(Travel is the great source of true wisdom.)真是一语中的,道出了行万里路内涵的精髓。
「旅行」(Travel)一词与「观光」(Tour)有何异同与关系?这是颇值玩味的话题。笔者以为「旅行」或「观光」都是离开住地到远方去处理一些事务,只不过「旅行」的目的可能包括:商务、会议、求学、讲学、探亲、考察、游览或其他特定事务,因此在外地的时间较长。而「观光」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易经》中有「观国之光」词句。
因此其意应包含有游历他地,观察他国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物产等涵义,现今更包含「休闲」和「游憩」的意念在内。它当然也是游览旅行的一种,通常吾人将之称为「观光旅游」、「休憩旅游」等。
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论」提到人类有五大需求,在人们得以温饱,满足生理需求之后,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应是最终的需求。而「观光旅游」则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因此各国民众出国频仍,相互来往观光络绎于途。在这过程中,也因而衍生许多相对性的问题,与对品质的要求。
欲达到「观光旅游」的方便与舒适,就必须有完整的相关配套措施,诸如:交通运输、食宿安排、景点设施、导览解说、商品贩售、服务态度、安全保障等不一而足。其牵涉的行业非常广泛,且各行业间的关系串连成密不可分的产业链,于是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称之为「观光产业」,也称为「无烟囱的工业」。它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也是服务业的范畴。
由于观光人潮所到之处往往带来鉅额的消费,从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与就业率的提昇。于是它已成为展现民族文化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没有一个国家不重视观光产业的推动。然而其发展之良窳并非单一因素可成,它涵盖了法律、社会、经济、地理、行销、管理,甚至于政治等要素在内,有其专业性,因此它俨然形成一个专门的理论或学问,那就是「观光学」。
本书作者许建隆教授是国立台北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博士,现任教于德明财经科技大学行销管理系。许教授治学严谨,近年来专注于观光产业的研究,着作等身,在报章媒体连载发表过专论,在观光产业学术研究的领域里崭露头角。许教授与笔者都是国立台北大学的校友,虽然笔者期别较早,但忝为校友,深感与有荣焉。
本着作所探讨就是「观光产业」的点点滴滴,作者开宗明义以「天时」、「地利」、「人和」为纵座标,提示「观光产业」所蕴含的潜能、契机和愿景。再以「人」、「事」、「时」、「地」、「物」为横座标,分析彼此间的关系。「人」分为观光客与从业人员,「事」是论述观光的类型,包括农业旅游、主题旅游、医疗观光、艺术文化等,「时」指的是观光旅游的最佳季节,包括天然季节如「樱花季」以及各国的节庆活动,「地」是介绍旅游地点与景点,「物」讲的是各种相关软硬体设施,诸如:酒店、民宿、美食等等。全文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更引用许多数据,勾勒「观光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商机,细腻的剖析谱出本书的架构与价值。
本书具学术性与叙述性,作者妙笔生花,深入浅出,逻辑清楚,系统分明,读来毫无艰涩之感,许多叙述引人入胜,不忍释手。本书价值在于可作为大学教科书,用以教导学生;也可作为「观光产业」培训从业人员的重要教材;它提供了政府主管机关作决策的重要文献;更是每一位观光旅游者行前必读的手册,读了这本书,才能体会行万里路的真谛。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允宜向各界读者推荐。敬为序。
中华民国全国商业总会理事长
国立台北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长
张平沼
民国102年1月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太别致了,“观光开麦拉”,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了。想象一下,在陌生的城市里,拿起一台老式的胶片相机,咔嚓一声,捕捉下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这不正是旅行的意义所在吗?我一直觉得,旅行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发现,用相机去记录。这本书的名字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旅行最纯粹的渴望。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拥有这样一台“观光开麦拉”,在每一个陌生的街角,我都会停下脚步,按下快门,将那些独一无二的画面定格。不知道这本书里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摄影的技巧,或者分享一些作者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些有趣的故事?我特别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如何用镜头去解读一座城市,如何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中的人文气息的描写。也许,它还会教会我如何从一个更细微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发现那些被匆忙赶路的人们所忽略的风景。总而言之,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未知旅程的无限遐想,充满了期待。
评分拿到这本《观光开麦拉》,我并没有马上阅读,而是把它放在床头,每天睡前翻几页。我喜欢它那种淡淡的、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仿佛置身于一个悠闲的下午茶时光,品味着文字的醇厚。书中的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素描,勾勒出旅行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和细腻的观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关于风的轻抚,阳光在古老石板路上的斑驳,以及当地居民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淳朴笑容,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读这本书,我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想象自己也走在那条古老的街道上,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感受着那里的生活气息。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它让我暂时逃离了日常的喧嚣,沉浸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做到将如此平凡的场景写得如此富有诗意的?是旅行本身的魅力,还是作者独特的视角?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一种回归内心的宁静。
评分《观光开麦拉》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时间、记忆和影像的思考。我常常觉得,每一次旅行,就像是在用相机捕捉生命中的一个个片段,而这些片段,最终汇聚成我们的人生故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作者用一台老式的“开麦拉”,在记录他一路走来的风景,也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瞬间”的描写,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那些不经意间的感动,是如何被作者捕捉下来,又如何被文字所还原。它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摄影师在旅途中的感悟?关于如何透过镜头去看见更深层次的意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观光”的客观记录与“开麦拉”的主观表达的。也许,这本书会让我们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满足于看到更多的地方,还是更在于体验到更深的感受?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旅行的宝贵经历的文字。
评分“观光开麦拉”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复古的浪漫气息。我总觉得,在这个数码时代,手机和各种APP已经把拍照变得过于便捷,也过于模式化。而“开麦拉”,尤其是那种老式的胶片相机,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影像,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等待,一种对过程的珍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特点,虽然我不能具体描述,但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相册,里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里是否会探讨这种“慢摄影”的魅力?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胶片摄影的趣闻轶事?或者,这本书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观光”与“开麦拉”的结合?是游记?是攻略?还是某种更具哲学意味的探讨?我猜测,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风景的记录,更多的是关于旅行者在按下快门那一刻的内心状态,是情感的投射,是记忆的凝固。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触动我心灵深处,让我重新审视旅行意义的文字。
评分刚拿到《观光开麦拉》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旅游摄影的书,但翻开几页后,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漫游,作者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带领读者去体验旅行中的点点滴滴。书中对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的描写,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入刻画,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喜欢作者那种“行走中的思考”,他不仅仅是用眼睛去观察,更是用心灵去感受,去理解。他会停下来,去和当地人聊天,去品尝地道的食物,去感受那里独有的生活节奏。这些细节的堆砌,让整个旅程变得丰满而真实。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悄悄地潜入你的内心,让你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在异国他乡迷失,又在迷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读完之后,你会觉得,旅行不仅仅是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在路上的那份体验和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