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集收录的二十五篇作品,揉合知识的启蒙,到法学的形成,导入欧洲暨中东的风土人情,大多数是作者参加国内外或两岸学术会议的论文。
这些谠论,不但介绍各国的典章制度,也散发出浓郁的人文素养,令人彷彿穿越时光隧道,亲灸历史轨迹。
温习典故之余,又可再听奇闻轶事。复加以批判、追思探源。
阅读时,可感受文笔隽永乐趣无穷,感到落笔自在,笔调轻松,丝毫没有面对一般法学论文的艰涩干枯。
我们欣尝作者将所见所闻,透过思维,探索而化成文字,供大家享受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
作者简介
程其伟
学历:
德国明斯德(Munster)大学法学博士,法国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学人权研讨会结业,荷兰海牙(The Hague)联合国国际法院附属国际法学院研讨会结业。
经历:
教育部文化参事,国内外14个大学专兼任法学教授,数十个国内外民间社团负责人,中华民国斐陶斐(Phi Tau Phi)荣誉学会会员。
现任:
财团法人台湾发展研究院 (智库)副院长及若干社团顾问。
杨序 具智库精神的一本文集/ 杨朝祥 002
陈序 我写,故我在/ 陈新民 005
自序 008
1. 当代智库的社会功能 014
2. 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政策的形成与实践 044
3. 国际文化教育的前景 082
4. 略论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具体方案 092
5. 祝贺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成立十周年大庆 097
6. 易经教育陶冶中华文化而情深文明 107
7. 关于「国际私法」学门(Fachgebiet)的授课经验及展望 114
8. 初探国家机制下(Mechanism) 的回教法律体系 125
9. 德国人权沧桑史 165
10. 现阶段的台湾经济措施 181
11. 世界贸易组织对台湾农业之影响 187
12. 台湾的职业教育在后ECFA 时代的展望 193
13. 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对于双方经济的冲击 213
14. 2011' 南澳论坛-百载商埠 创新发展 223
15. 两岸金融业的现况与合作契机 229
16. 「九二共识」的迷思(myth、Mythos)(纲要) 235
17. 亚洲大学「阿拉伯文明导论」通识课程的授课因缘 241
18. 沙乌地阿拉伯王国之自然与人文景观 246
19. 沙乌地阿拉伯王国的教育体系 258
20. 千字文里的干坤(土耳其 篇) 277
21. 庆祝土耳其2011 年教师节贺词 286
22. 科威特王国以殉难烈士指纹发行光复纪念币 290
23. 柏林的博物馆 293
24. 柏林的饮食-吃得像猫,喝得像狗 297
25. 柏林人如何过新年―围墙‧ 小猪加啤酒 304
2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ternational Schools in Taiwan and Thailand 309
推荐序
具智库精神的一本文集
其伟曾经任职教育部文化参事,大作「昌盛书屋论文集」即将问世。前一阵子,当其伟的书稿完成,来电邀我为之作序。个人认为,能够将工作和经验的结晶发抒为文是一件好事,乃欣然为之作序。
展读智库、技职教育、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专论,乃至旅游杂感等
文章,一篇篇共同舖成了「昌盛书屋论文集」,内容丰富,角度宏观,
其嘉言谠论,值得省思和参考。
以智库的功能而言,对于前后长达八年于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担任教育文化组召集人的我,读来便十分有感触。追本溯源传统经典史籍已谈及「策士」等相关理念,「中庸」一书:「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战国时期也出现「战国策」,显示智库工作的历史悠久及其重要性。
任何一个具有政策前瞻性的国家,均重视智库之功能。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就是一个政策倡导型的机构,2000 年,中国国民党失去政权,为了让一群优秀具有行政经验的政务官能继续奉献其智慧,连战主席乃透过智库之成立,将其凝聚和集结起来。而我也在主席及出任智库执行长江丙坤先生的邀请下,担任教育文化组召集人一职。
从智库的草创到运作,朝祥体会到智库的功能以及责任。就组织结构而言,须有优秀专职的研究人员,进行政策方向的规划和研拟,并能广纳社会专家贤达,群策群力,共同研订符合国家需要和社会现实的政策。就研究范畴而言,智库应涵盖各专业领域的相关范畴,且其研究方向和分工,应配合各政策部门之需要,方能兼顾政策现实,并配合立法工作之规划,以促成政策实现之可能。就政策推广而言,智库研究内容应透过各项管道发表,除了投稿传统学术期刊外,宜透过研讨会、公听会或记者会,动态性的对研究成果公布和推广。而配合数位传播时代的来临,更应建置网站平台,或运用社群媒体将各项研拟成果加以推广,以扩大智库的影响层面。
诚如其伟所言:「智库的表现反映了国力大赛」。在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的8年所思所言,我们确实做到了台湾实力的展现。不只是教育文化领域,举凡内政、国安、宪政法制、财务金融、科技经济、社会安全、永续发展,都各有所成。期间所发表的国政分析和研究报告,不知凡几,并有国家政策论坛、Taiwan Perspectives 等均是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成果的展现。
立言着述,不论对国家、社会或个人而言,均是一项传世不朽的资产。「昌盛书屋论文集」囊括了「当代智库的社会功能」,「国际文化教育交流政策的形成与实践」、「国际文化教育的前景」、「沙乌地阿拉伯王国的教育体系」乃至「世界贸易组织对台湾农业的影响」、「九二共识的迷思」、「两岸金融业的现况与合作契机」。看到这些熟悉的主题,和当年在智库期间所见闻的确实感同身受,佩服其伟的见地与用心,本书已做到了另一种「智库」的表达形式。盼望本书能够继往开来,唤起国内有志之士对政策的研究有更多的共鸣。
杨朝祥
佛光大学校长
民国 102 年8 月于宜兰
1.当代智库的社会功能
「智库」(英文:thinktank,thinkfactory,policyinstitute或brainbox;德文:Denkfabrik或Gehirnkiste),是一个近代的新名词,将老旧的名词「策,谋略」,赋予新的名称与新的功能;英国于西元1831年在伦敦成立「防卫与安全研究院」(TheInstituteforDefenseandSecurityStudies,RUSI),首度使用「智库」(thinktank)这个名词,53年后,英国于1884年1月4日在伦敦成立着名的费边社(TheFabianSociety)乃当代智库的雏型,界定智库的功能;又过了32年,美国于1916年在华府成立布鲁京斯研究院(BrookingsInstitution),带动现代化智库运作的新概念,从此「智库」的专有名词广为流传,其功能也逐渐受到各国重视。目前全世界大约有6545家智库,泰半成立于1980年代之后;全球两大强国,美国拥有约1815家,中国拥有425家;美国分布在华府有393家,在麻州有176家,在加州有170家。
征诸史籍,智库的内涵暨功能,在中国存在久矣;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正统书籍是用刀刻在竹简或木头上,称作「简策」或「版牍」;尚书‧多士篇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单根的竹片叫「简」,用「丝绳」或「书」把若干竹片编在一起称「策」,指的是竹书,又叫「册」;「简」与「策」之外尚有「方」,是木书的简称,比「简」宽约一平方公尺的,又叫「牍」,足够写数行字,不需编连。
《昌盛书屋论文集》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学者的严谨。我普段有阅读一些社会科学类的书籍的习惯,但很多时候,我总觉得那些理论停留在表面,缺乏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然而,这本书中的某些文章,比如探讨“数字时代下的公民参与”的那一篇,就让我眼前一亮。作者不仅分析了新媒体如何改变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还深入探讨了其中存在的挑战,例如信息茧房、网络暴力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分析得非常透彻,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另一篇关于“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文章,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种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评分《昌盛书屋论文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又是一本艰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毕竟“论文集”这三个字,常常让人联想到堆砌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逻辑。但翻开目录,却被里面多元化的议题深深吸引。从早期台湾本土文化的演变,到当代社会议题的剖析,再到一些跨领域的跨界研究,似乎包罗万象,又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尤其是一篇关于“后现代思潮在台湾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的文章,写得鞭辟入里,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结合了许多具体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让我对曾经觉得“看不懂”的当代艺术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的论证严谨,但笔触却不失流畅,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能感受到一股知识分子的热忱和批判精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小型的知识扫盲,对于一些社会观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叹,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动力。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透过他们专业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以及他们为之付出的思考和努力,着实是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阅读《昌盛书屋论文集》的过程,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思想漫游。书中的文章涵盖了从文学评论到社会学分析,再到哲学思考等多个领域,而最令我惊喜的是,即便题材各异,但作者们都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性和洞察力。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台湾现代诗歌发展脉络的分析,作者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从诗人的创作手法去剖析,而是将诗歌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发掘出诗歌与时代变迁、社会思潮之间微妙的联系。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对曾经读过的某些诗作有了全新的感悟。另外,一篇关于“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运用了许多跨学科的理论,对台湾在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复杂身份认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对个体经验的关怀,让读者在理解宏大历史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追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结晶,能够启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昌盛书屋论文集》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论文集通常意味着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文章可能非常出色,而有些则可能只是凑数。然而,这本书的整体质量却远超我的预期。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关于历史研究的文章,它们并非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是试图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挖掘被忽视的细节。例如,有一篇关于清末台湾社会变迁的研究,作者利用了大量的史料,包括一些地方志和私人信件,来展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鲜活的人民生活。还有一篇关于近代台湾移民史的论文,更是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逻辑清晰,但同时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触,能够将厚重的历史内容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这些文章,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台湾的历史多了一份敬畏和理解。
评分读完《昌盛书屋论文集》中的几篇文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论文也可以写得如此生动有趣!我向来对那些纯粹的理论研究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但这本书里的几篇,例如讨论“青年世代消费文化变迁”的,就非常接地气。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网购习惯的改变、社群媒体的影响,以及一些流行的网络语汇,来层层剥开当代年轻人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动因。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心一笑,因为很多描绘都和我的生活经验非常契合。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角度去解释,让我们明白这些看似碎片化的消费行为,其实是更宏大的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另一篇关于“地方创生与社区营造的挑战”的文章,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一些成功的经验。这种基于事实的分析,比那些空泛的口号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议题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