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找对问题,再解决问题/内田和成 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照着主管的指示,提出问题的解答并执行完成,但是却不知怎地,主管并不满意。
这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主管本来就是个难搞又挑剔的人,不过,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解决「错误的问题」,所以导致无法让主管满意。
虽然解决问题是工作上重要的一环,然而,前提是仅限于破解「正确的问题」。
职场和学校不同,没有人会教导我们「请解答这个问题」。也许刚开始时,主管确实会指示我们「解决这个课题」,但是慢慢地,自己必须思考「课题是什么?」甚至必须自行思索解决方法。如果没有培养起这种能力,就当不了领导者或经营者。
如果因为某些因缘巧合,使得欠缺这种能力的人物当上领导者或经营者时,其所率领的组织或团体就会不知道应投入的课题,而陷入没有方向、如无头苍蝇般混乱的状态。
要怎么做才能找到正确的问题或应解答的问题呢?波士顿顾问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称此应解答的问题(课题、议题)为「论点」(issue)。公司内部几乎天天都有这样的讨论:「这个专案计画的论点是什么?」「这里 应回答的论点是这个和那个。」
所谓「论点」,指的是「应该提出解答的问题」,而定义此应解答问题的过程(process),即称为论点思考。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则是如下进行:
先从几个可能的论点当中,设定真正的论点,再针对该论点,想出几个解决方案,然后,再从当中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付诸实行。
换句话说,论点思考位于问题解决流程的最上游。
如果一开始论点设定错误,处理的问题就会是错误的问题,因此,即使其后的问题解决作业做得再正确,也不会出现有意义的结果。从而变成只好再回到论点设定的步骤,重新来过。如果想在短时间内提出解答,则一开始的论点设定将会变得十分重要。
企业都各有数不尽的问题。即使想把所有问题一一解决,不但没有时间,且人手也不足。工作都有期限,而能自由运用的工时也有限。因此,必须从中筛选出应解决的问题选项,再从中正确选择、进行解决,彰显成效。我想各位读者应该都已了解,若要彰显成效,选择问题极为重要。
透过正确进行论点设定,将可限定应思考的方向,从而可舍弃其他许多不需要思考的部分,这是论点思考的好处。
一位优秀的管理顾问(consultant)会把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顾客(或自己的主管)的问题意识,以及对于现象的解释等所有要素相互对照后,再设定 论点。如果是合伙人(Partner)层级的管理顾问,虽然会把其他调查、分析作业全权交给属下处理,但是,唯有论点设定,一定还是会亲自贯彻执行。
本书试着把一直以来存放在管理顾问脑中的内隐知识、一般认为只有专家才拥有的超高技艺,设法以进行因数分解的方式,转化为读者所能理解的形式详加说明。
笔者在前着《假说思考》(中译本由经济新潮社出版)中,主要阐述如何用最高的效率、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并有幸获得读者许多回响,包括「还好有这本书,让我处理工作的速度变快了!」「读了以后,才恍然大悟!」等。
这次,这本书则是要提出这个问题:「如果手边正在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问题,那该怎么办才好?」想要在工作领域获得成果时,解决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此时,手边正在解决「正确的问题」,则是不成文的前提。
然而,试想,你目前正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真的是正确的吗?会不会有其他应解决的问题?试着利用这个机会,思索这个问题,也是本书的目的之一。
本书如能对众多希望釐清真正问题本质的职场工作者有所助益,将是笔者最大的荣幸。
推荐序一
论点思考,让你掌握问题的本质 许士军 解决问题,有赖捉住问题的「要害」。
究竟什么是问题的要害?往往不在于问题的表象,而是要有能力将这个问题放在一个架构或系统里面──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mindset(心态)或mental model(心智模式),也就是本书中提到的「问题意识」;否则,我们所看到的问题是孤立的,也没有意义可言。
本书详述如何将一个问题,放在一个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架构中,找到问题本质,并且设定成为论点的思考过程。
(本文作者为元智大学讲座教授暨校聘教授)
推荐序二
论点,就是找到问题真正的源头 杨千 读完《论点思考》这本书之后,让我想到一个亲身经历。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学生问我:「人为了什么而活?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当时的我,傻傻地将他的提问当成真正的问题(本书称为论点),按照问题的字面意思,用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areto)、亚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甚至蒋中正等名人的说法,试着想为那位年轻学生解答。
后来,累积许多经验之后,我发现听到别人提问时,不能只听字面上的叙述,就把它当成真正的问题。因为,发问者提问时可能隐藏真正的动机,因此,提出的问题称不上真正的问题(论点)。按照别人提问的字面意思就急忙回答,其实是错误的举动。
我发现,以年轻学生问我「人为了什么而活?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例,如果想要找到论点,最好能够进一步询问对方:「最近上课情况怎么样呢?」「这 学期报告是不是很多?你好像还要打工,忙得过来吗?」「毕业之后有什么计画呢?」……等,乍看之下与对方提问无关,却有助于找到真正问题的提问。
深入了解之后,往往会发现原本看似问题的提问──「人为了什么而活?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其实是个假议题,并非真正的问题(论点)。事实上,年轻学生说不出口的真正问题,通常是在课业或感情上遇到瓶颈,或是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焦虑,需要找人进一步商量。
透过出其不意的深入询问,找到年轻学生的提问动机、目的与背景,顺藤摸瓜找到问题源头,进而关心他、引导他,并且针对真正的问题对症下药,原本愁眉苦脸的年轻学生就能突破人生瓶颈,重新展现灿烂的笑容。
此外,我也想到美国前总统柯林顿(Bill Clinton)一九九二年竞选总统时,向对手老布希(George H. W. Bush)阵营喊话:「笨蛋!问题在经济!」(It’s still the economy, stupid!),最后胜选入主白宫。可见得能够掌握真正的问题,就是成功的一半──方向比努力重要,问题的方向对了,就只剩下努力解决问题的工作了。
论点思考的意义,就在于必须进一步(或进好几步)深入挖掘、找到论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问题,也能应用在培养人才方面。比方说,书中提到挑选或 培养干部,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对方机会,让他们自行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并且在工作中考验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鸿海集团郭 台铭董事长的语录中,对于干部必备能力的要求之一是「预见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关键就是「提出正确的问题」,在本书中称之为「论 点」。以论点为核心,在它的前面加上「预见重要的问题」,在时间上,就会给自己充分准备的时间;在实务上,找到论点就已成功一半,进而有效地针对问题根源 解决问题,才可说是克尽全功。
当然,每一个企业遇到问题所处的时空背景不同,优先或核心问题也随之而异。有些问题非常严肃,甚至涉及 价值观与哲学观。幸好,本书谈论的内容只限于一般日常生活或职场中,工作者、主管或企业家在经营企业中碰到问题时,如何透过一套有系统且能按部就班的方 法,进而确认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问题。因此,对于想要「找对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内容浅显易懂的书。
此外,近来我观察到成功经营者不约而同有一个共同特质──了解「现场」,与本书中一再强调「注重现场」的主张不谋而合,唯有保持与「现场」的连结,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正确的论点。
所谓「现场」,就是企业运作中各种活动实际发生的场所。它可以是很具体的人与人互动的场所(如餐厅),也可以是人与机器互动的介面(如网路银行),更细 一点也包括了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如不同机台的合作,或像网路中不同路由器之间交换资讯与合作)。对现场愈了解愈能接近事实,也就愈能针对问题源头提出 解法、进行管理。
本书《论点思考》作者内田和成,曾任波士顿顾问公司(BCG)资深副总裁兼董事,本书是他在BCG工作二十五年集大 成的智慧结晶,将管理顾问如何发现真正问题(论点)的思考过程分享读者。书中有许多实际案例,大到一个国家的少子化问题,小如前往餐厅点菜,读起来相当平 易近人。
整体而言,对于如何找到真正问题的论点思考,我个人的体会是要经常带有「问题意识」,也就是对于问题的本质产生好奇,勤于寻找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彻底解决问题。
不论是日常生活或工作职场,每一个人论点思考的能力愈强愈好,而作者提到「增加抽屉」(抽屉比喻放在脑中的案例资料库)就是一种手段。所谓增加抽屉,就 是多接触各行各业的个案,让资料库更为丰富完整,也能活用于确认各种论点的思考过程中。本书中有很多情境、对话与案例,可以直接做为让抽屉更丰富的素材, 相信对于读者很有参考价值。
(本文作者为国立交通大学经营管理研究所教授,曾借调至鸿海科技集团担任董事长室永营专案顾问)
导读
论点设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徐瑞廷 相信对本书有兴趣的你,每天为了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而苦恼。经营者思考策略方向或资源分配,业务人员忙着达成销售目标,行销人员烦恼如何精准地投放并执行有限的行销预算,产品经理制定正确的产品规格,工程师则为在预算与时间的限制内交付出产品。
然而,你是否也常遇到下列情况?花了许多力气解决问题,最后却徒劳无功?比方说,公司业绩不振,以为是现有销售团队不力,所以换了一批人,给了高额的报酬,业绩依旧毫无起色。
或是,认定是现有产品市场价格竞争太激烈导致利润下滑,花了一年时间开发新产品之后反而卖不出去,亏了更多钱。
原因无他,很可能就是因为你解决「错误的问题」。
近年来,坊间充斥着许多问题解决的书,多半着重于利用机械式分解法──把一个所谓大问题,拆成好几个小问题,然后一个个解决。比方说,如果公司业绩不 好,因为销售额等于单价乘以数量,所以分别对为何产品销售数量不佳,或只是价格设定是否出了问题进行检讨。这种机械式找问题的方法,好处是容易上手,然 而,很少能够真正在实战上发挥效果──因为许多复杂的问题,并非靠着简单的分解就能找到答案。
举例来说,手机大厂诺基亚 (Nokia)正在为如何能够突破在智慧型手机(Smartphone)市场所面临困境而苦恼,如果用机械式分解法来看问题,很有可能会朝着变成如何打败 iPhone与Android手机来思考,或是如何在先进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取得领先;再者,也可能把问题分解成如何在运营商和零售通路取得优势来看。不论 怎么分解,你都会发现这些问题还是一样难以回答,或是就算能勉强回答,也不容易反映在下一步行动上。
波士顿顾问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以下简称BCG)的顾问每天都在帮助许多组织解决复杂的问题,包括拟定策略、组织设计与再造、发掘新的商业机会、设计进入市场方式、提升组织 能力……等。对于如何针对棘手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当然有一套方法论(详情请参阅本书作者内田和成的另一本着作《假说思考》,中译本由经济新潮社出 版)。但是,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有许多客户愿意花钱雇用我们,不仅因为我们能够帮助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协助客户寻找正确的问题并且着手解决。
在BCG内部,我们把这些应该解决的问题称之为「论点」,也就是应该讨论的焦点所在。
我们相信,要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设定正确的论点来回答。
本书是我们第一次对外公开BCG论点设定的方法,从「什么是好的论点?」开始,到「如何发掘、筛选与选定论点?」到整理论点,作者都有详细的说明。虽 然,论点设定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机械化公式,但是,全书提供了相当多BCG顾问常用的实战手法与案例分析,提供各位读者参考。
有关论点的发掘,通常有三个方式,包括提问并聆听当事人说明,以及抛出假设并观察对方反应,或实地走访现场(工作第一线)。
比方说,你可能在与当事人对话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公司市场占有率下滑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在新兴的通路上取得优势。或者,在实地走访现场之后,注意到原来 客户流失,是因为零售商没有把客户的不满传达到总部。因此,发掘论点的重点在于经常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至于筛选论点,懂得如何识别论点的「脉络」好坏乃是关键。换句话说,必须了解「好的论点」与「不好的论点」之间的差别。
我们相信,一个好的论点绝不会过于空泛,也不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像是「公司如何能够在两年内提升营收五○%?」显得过于空泛,「我们怎么样开发一个像iPhone般的杀手级产品?」则显得不切实际。
一个好的论点,不但是可以解决的,解决之后也能为组织带来极大的成效。回到刚才诺基亚智慧型手机的例子,「是否应该放弃既有的平台、投入Android 阵营?」对诺基亚来说可能就是比较好的论点(诺基亚在二○一一年初,已经决定放弃Android平台,而是採用Microsoft的平台,并逐渐减少投入 现有的Symbian平台)。
当选定几个关键论点之后,最后再将这些论点利用议题树(issue tree)的方式梳理逻辑。你很可能会发现,这些关键论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比方说,你可能认为「研发人员的满意度」「客户回馈的即时性」与「新产品开发 能力」是扭转公司亏损的三大论点,但是「研发人员的满意度」与「客户回馈的即时性」,其实是「新产品开发能力」(大论点)之下的两个子论点(中论点)。
目前,《论点思考》与《假说思考》这两本书,已经成为BCG新进顾问的必读书籍,相信读完后对各位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功力,会有极大的助益。
二○一一年八月于首尔
(本文作者为波士顿顾问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台北分公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