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哲学史

两汉魏晋南北朝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虽长达八百年,但哲学作品的原创性却远不及先秦时期,然而,此时期对先秦所开创的哲学内涵「定向地」作了几项开展:老子哲学、庄子哲学;方术与宗教发展继承的「道教哲学」;美学与文学、艺术理论;儒家经学;象数派易学;科学技术哲学思想。 在此八百年间的后四百年中,佛学由印度传入并作了良好的翻译与吸收基础,为隋唐、五代、宋、元、明朝近千年的大乘佛教哲学创造性内涵打下扎实的基础;可说是这段时期的第八项成就。

本书特色

  1.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资料。
  2.国学研究必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崇敬


  佛光人文社会学院(佛光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2000-2004)
  南华大学 生死学系暨研究所 专任助理教授(2004-2005)
  世界中国哲学研究中心 主任(2005-2008)
  中日思想研究中心 主任(2005-2008)
  世界禅学研究中心 主任(2005-2008)
  南华大学 企管系 兼任助理教授(2004-2005)
  南华大学 生死学系暨研究所 副教授(2005-2008)
  南华大学 环境与艺术研究所暨建筑与景观学系 兼任副教授(2005-2009)
  南华大学 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2004-2005)
  南华大学 哲学系 兼任副教授(2005-2005)
  南华大学 宗教学研究所 副教授(2005-2008)
  南华大学 出版与文化事业管理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

  环球科技大学
  公关事务设计系系主任(2009-2010)
  全球趋势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主任(2009-2010)
  观光系 副教授 (2011~)

  并为南方华人学派执行长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篇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第二个时代,以及两汉到明清的文明史观
第二节    各种断层性思想系统的回溯无法完全通畅的道路
第三节    明末在满族入侵后的断层
第四节    古代中国社会的思考类型与传承方式
第五节    般若佛学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第六节    缺乏实体性的整体连续性认知方法之影响
第七节    古代中国社会的思考类型与传承方式

第二章    道家篇:从黄志道家到魏晋玄学与重玄学学派的开端

前言
第一节    《淮南子》的文明哲学与创造转化
第二节    《阴符经》的创造转化与历史地位
第三节    《河上公注》与严遵的《道德指归》
第四节    玄学的各时期发展:新道家玄学的二百年历史进程与其他相关八位思想家
第五节    何晏:玄学‧魏晋新道家的首位先驱
第六节    王弼的「贵无」玄学理论
第七节    向秀、裴頠与杨泉、欧阳建的玄学思想
第八节    郭象:崇有玄学的高峰与《庄子》误读转化者
第九节    孙盛、罗含、戴逵、郑鲜之的「神形问题」
第十节     张湛《列子注》与《刘子》的创造转化叙述
第十一节  重玄学家与《内观经》、《升玄内教经》到《无上秘要》的重玄思想

第三章    儒家哲学篇:经学的儒家时代

前言
第一节    陆贾的《新语》﹕作为汉代第一位儒门哲人的文本解读
第二节    汉初的第二位儒门哲学家﹕贾谊的政治哲学
第三节    董仲舒在汉代的首次儒家创造转化成就:一个影响中国二千年的新儒家建国文明哲学
第四节    韩婴《韩诗外传》与刘向《新序》、《说苑》的哲学价值
第五节    《礼记》与《大戴礼记》的社会存有论与创造转化
第六节    《盐铁论》会议的知识论战:反自由主义、反科学哲学、中央计画经济的抬头
第七节    西汉:儒家经学的发展与士族垄断集团形成
第八节    桓谭与王充
第九节    扬雄的新儒学体系
第十节    东汉经学与《白虎通》
第十一节  王符、仲长统、何休、荀悦、徐干的治世思想
第十二节 《纬书》与「谶纬」的时代与哲学转向道教神学的关键
第十三节  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发展
第十四节  何承天〈达性论〉、〈报应论〉与范缜〈神灭论〉及其时代各家的形神问题争论

第四章    易学篇:象数易学的创造转化并与世界哲学对话

第一节    第二个八百年中的易学三百年历程
第二节    两汉象数易学的创造转化
第三节    自两汉《易》而展开的存有学三进路说明:儒门易、象
第四节    象数存有学的表述与「无镜哲学」:处于「哲学与自然之镜」后的存有学世界对话与价值重估

第五章    农学、律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篇:创造转化论述中国时代的科学发展及其哲学观念

前言
第一节    两汉科学发展的历史叙述
第二节    《黄帝内经》:道家理论的医学应用创造者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创造转化

第六章    道教篇:道教哲学基础构成的时代

前言
第一节    《参同契》气学与内丹的典范地位
第二节    《太平经》的宗教哲学
第三节    《老子想尔注》的宗教哲学及其创造转化
第四节    《黄庭内外景经》与魏华存及「上清经派」:中国「内在知觉现象学」的创立与建构,并论同时期兴起的「灵宝经派」及葛玄
第五节    《抱朴子》的内容及其创造转化的哲学表现
第六节    《养性延命录》与陶弘景的上清派及茅山派

第七章    佛学篇:译经基础构成与创造力养成的阶段

第一节    安世高到竺法护的佛学第一阶段译经过程
第二节    自鸠摩罗什到净土宗、三论宗、涅槃宗、真谛译经、《起信论》、成实宗、毘昙宗、地论宗、摄论宗
第三节    反省两晋南北朝影响中国佛学建构的主要经典与原创的中国佛教哲学源头

第八章    「美学篇」: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形构时代

第一节    中国美学的初期:从战国末到东汉末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美学理论
第三节    正始与玄学的关键人物与美学的代表哲学家
第四节    两晋的美学理论及书法、绘画理论
第五节    南北朝的美学与艺术理论

参考书目
古籍部分
一般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第八章    「美学篇」: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形构时代

第一节    中国美学的初期:从战国末到东汉末


前言

严格说,中国美学的第一篇专业文本是《荀子》之〈乐论〉,而第二篇则是《吕氏春秋》的〈仲夏纪〉、〈季夏纪〉的八段合五千字左右的音乐哲学文本。前者以儒学心理学为基础,后者则扩大为吸收道家、阴阳五行家、医学家的理论而成就了「最早的世界音乐治疗学」文本。这可说是先秦仅有的两部专业美学论文,合不足八千字文本。西汉时期的专业美学文学亦仅《史记》之〈乐书〉与《礼记》之〈乐记〉两篇文本,合计亦万字左右。至此,自有文字书籍记载到西汉末的一千年间竟只有四篇共约二万字的美学(音乐哲学)的文本。以及其他零星的美学观念呈现在如:「《庄子》、《论语》、《孟子》、《老子》、《离骚》、《淮南子》、《春秋繁露》、《论衡》」中的片断思想。关于《诗大序》、扬雄、王逸、王充作品则仅略有涉及,不在讨论范围。而东汉班固《汉书》的〈礼乐志〉则实基于前四篇文本之作品未有美学上之新意。美学在西汉中《史记‧乐书》与《礼记》之〈乐记〉内涵相近乃另立章节论述;而其他仅有的相近发展,则可查《全汉赋》八十三家之二九三篇赋章中;最早者为西汉中期的王褒的〈洞箫赋〉一篇的一千字。余则是东汉的傅毅〈舞赋〉、张衡亦作〈舞赋〉、马融〈长笛赋〉、侯瑾的〈筝赋〉、阮瑀的〈筝赋〉;及蔡邕的〈弹琴赋〉等六篇赋。另在书法理论上则有「崔瑗〈草书势〉」「蔡邕的〈篆势〉、〈笔论〉、〈九势〉、〈笔势〉」以及许慎的论述皆是书法美学的代表着作。此外,更广义地说司马相如、扬雄、桓谭、班固、王充对「赋体」的审美态度可以说是近于美学的文艺观点提出。然而真正关于美学理论的文本却首先应定位在:「〈洞箫赋〉、〈舞赋〉、〈长笛赋〉、〈筝赋〉(侯本)、〈筝赋〉(阮本)、〈筝赋〉(蔡本)、〈草书势〉〈篆势〉、〈笔论〉、〈九势〉、〈笔势〉」等十一篇共万字不足的文本中。论述了「箫、笛、筝」三种乐器和「舞」,以及「书法」的艺术理论。其余则本书只作观念叙述。这可以说是在〈乐论〉、〈乐记〉、〈乐书〉以外,独自由「现象叙述性符号」之间慢慢呈现出来的文艺理论刍形;如此音乐、舞蹈、乐器演出、书法的基本理论可说皆在东汉形成了(音乐理论形成于战国末年)。以下我们乃就上述十一篇文本分为三类作一美学上的发掘。

〈洞箫赋〉、〈长笛赋〉及二篇〈筝赋〉、〈弹琴赋〉等六赋的美学思想。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