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正确的理解,是带领公司走出迷雾的关键。
关于企业经营上的种种疑问,例如:什么产品最好卖?顾客最愿意接受的价格为何?Google眼镜的预期销量……几乎都可以仰赖大数据来预测和解读,这项新兴科技,却让我们逐渐与消费者真实生活中丰富多彩、但不能量化的讯息隔绝。若将思考的工作转嫁给大数据,不关心消费者的内心感受,我们很容易失去对自己公司及产业的想像力和直觉,误判市场需求的演变。
大家普遍认为,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决策者,可以依据个人偏好,做出最佳判断。企业只要透过问卷调查、焦点团体,问对问题,分析对资料,就能了解消费者真正的行为。
真是这样吗?
两位研究人类行为的专家,在本书不仅釐清这些假设引导企业犯错的可能性,更提出人文科学的方法,透过对「使用现象」的描述,细微观察消费者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情境与感受,才能看清消费需求变化的脉络。
因此,三星不再思考「如何卖出更多电视」,而是了解「电视摆在家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因而发现,在消费者眼中,电视机不是电子产品,而是家俱。乐高的研究人员花时间观察孩子怎么玩积木,理解孩子玩耍的目的与体验,才意会出乐高积木的核心价值。
英特尔、爱迪达、康乐保(Coloplast)等企业也运用人文科学的方法,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包括:为公司寻找新的发展方向、驱动成长、改善销售模式、了解组织的真实文化,在新市场找到立足点等。
乐高执行长更指出,当企业依复杂的人类行为来制定策略,将可创造惊人的影响力与价值,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找出一条新路。
名人推荐 尽管现代计算机拥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若全盘仰赖大数据代替我们思考,透过细致观察来认识世界的能力就会开始退化。有时,我们只能凭借认真而耐心的亲身观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厚数据」,才能把问题解决。──《华尔街日报》
成堆的报表、市场分析和海量资料遮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忽略了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赖以存续的使用者经验。本书作者让我们看见,大谈经营智慧的喧嚣声往往掩盖了所有事物的核心──人类的经验。当某些企业愿意停下脚步,深入了解人类的经验,就能经历起死回生的逆转胜。许多全球数一数二的大企业都是最佳见证人。错过麦兹伯格与拉斯穆森提出的真知灼见,你必定抱憾终身。──《困难的对谈》(Difficult Conversations)共同作者 汉(Sheila Heen)
本书作者把企业主管知道情况不太对劲,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混沌经验,比喻成走进一团迷雾。麦兹伯格与拉斯穆森向企业建议的对策是,用「使用者意会」这个源自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和民族志)的非线性思考方法,透过判断力与直觉找出答案。
麦兹伯格与拉斯穆森先提出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许多假设:人是理性的动物,掌握了所有的资讯;未来的世界和现在没有两样;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做的假设,都是客观而且毫无偏见的。然后指出这些假设的谬误,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法。
以乐高公司为例,它在2000年初期面临销售下滑的困境,在新任执行长的带领下,乐高透过新的思维,重新看见游戏对儿童的意义。爱迪达也运用使用者意会,发现公司的核心诉求不再是职业运动员,而是想要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生活的所有人。本书提出了极有说服力的论点,极具参考价值。──《书单》(Booklist) 雅各布斯(Barbara Jacobs)
本书展现了一个事实:当企业以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为依据来制订策略,将可创造惊人的影响力与价值。任何一位领导者若想要在艰困而且充满变数的环境中,带领公司走出一条自己的康庄大道,大步迈向未来,必读本书。──乐高执行长兼总裁 纳斯托普(Jorgen Vig Kundstorp)
麦兹伯格与拉斯穆森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透过人文科学的思维来面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作者借助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找到了新的导航工具,这个工具将可以带领我们穿越日益复杂的世界。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我极力推荐。──杜克企业训练中心(Duke Corporate Education)执行长 坎宁(Michael Canning)
本书从批判的角度指出,当我们抛弃与生俱来的直觉式理解,选择抽象的技术性操弄,必须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当企业的存续需要仰赖对顾客的经验、想法与生活做出迅速回应时,代价尤其惨重。麦兹伯格与拉斯穆森帮助我们意识到,普遍存在于企业界的惯性思维,阻碍了我们发挥真正的想像力并看见做为一个人的意义。──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哲学系教授 卡曼(Taylor Carman)
本书提供不少实用而值得深思的观点,对于二十世纪社会理论家的概述与其观点的可能应用,是一个很好的入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