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斯伯格症实用指南

亚斯伯格症实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ny Attwood
图书标签:
  • 亚斯伯格症
  • 自闭症谱系障碍
  • ASD
  • 实用指南
  • 心理健康
  • 儿童发展
  • 亲子关系
  • 教育
  • 行为干预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热销四十万册,认识亚斯伯格症的经典之作

  全球患者急遽激增!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NBC热烈报导,科学家竞相研究。

  近年来,被诊断出亚斯伯格症的患童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些患童因为欠缺与他人互动的社会行为能力,使得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究竟什么是亚斯伯格症?如何诊断?如何面对?

  享誉国际、专攻亚斯伯格症的临床心理学家东尼‧艾伍德博士,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所获得的知识汇整成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为患童与一般大众解说亚斯伯格症。

  本书从亚斯伯格症的诊断与评估测验介绍起,进而讨论语言发展迟缓、社交行为不合宜、动作笨拙等问题,书末还有常见疑问解答篇,是认识亚斯伯格症的经典之作。书中涵盖作者担任临床心理分析师所经历的诊疗案例,并加入大量亚斯伯格患者的自白,对于患者师长和医护专业人员鑑定治疗,均有很大的裨益。

本书特色

  ★    全球发行11国版本,热销40万册
  ★    亚马逊书店五颗星推荐 自闭症协会特别推荐

名人推荐

  ★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小儿科主治医师陈佩琪医师真挚推荐


  家有亚斯伯格症的患者,「只能面对他、了解他、接受他,才能与他共舞一生……《亚斯伯格症实用指南》是一本好的工具书,值得医生、社会工作者、老师与家长阅读。」──台北市长夫人陈佩琪医师真挚推荐

媒体推荐

  此书是所有我接触过的文献当中,将这种症状和实际含意描述得最为详尽的作品。我强烈推荐将此书用于辅助诊断说明和与此症相关议题的讨论。对于医治亚斯伯格症患者的临床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期刊》
    
  我读过大量有关此症的资料,本书吸引我全神贯注地读,就好像在和作者本人对话似的。尤其在常见问与答的部分,更胜过请教一位专业工作者,让人觉得像是在一个提供有用资讯的支持团体中。这不但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更应该不断地被推荐下去。――学习障碍之护理、健康和社会照顾期刊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for Nursing, Health and Social Care)

  对于想了解亚斯伯格症的父母和老师而言,这是最棒的书之一。本书的资讯对于高功能自闭症者也同样适用……――天宝‧葛兰汀,《星星的孩子》(Emergence: Labeled Autistic)作者
深度剖析:复杂系统中的涌现现象与控制理论 图书名称: 复杂系统中的涌现现象与控制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用以理解和驾驭当今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复杂系统的涌现行为及其有效的控制策略。我们不再将复杂系统视为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元素构成的动态网络,其中整体的特性往往无法简单地从个体组件的性质中推导出来——这就是“涌现”(Emergence)。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的递进逻辑,确保读者能够建立起坚实的数学和概念框架,同时掌握应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工具箱。 第一部分:复杂系统的基础范式与数学刻画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复杂系统的理论基石。我们从经典的动力系统理论出发,回顾了相平面分析、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并迅速过渡到描述非线性、高维系统的现代工具。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 深入探讨了洛伦兹吸引子、洛伦兹系统以及不同类型的分岔(如鞍结点分岔、Hopf分岔)。重点分析了混沌系统的长期不可预测性与内在的可预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介绍了用庞加莱截面法来揭示高维系统的低维结构。 网络科学基础: 系统地介绍了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度量,包括度分布、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我们详细阐述了无标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s)的生成模型(如Barabási-Albert模型)及其在生物网络、信息网络中的意义。同时,对小世界网络(Small-World Networks)的结构特性及其对信息传播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数学建模和模拟验证。 信息论与熵的概念: 将信息论工具引入复杂性分析。我们不仅回顾了香农熵,更着重于应用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 和协同信息(Transfer Entropy) 来量化系统中不同模块之间的信息流动和依赖程度,这是理解涌现机制的关键。 第二部分:涌现的机制与形态学研究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专注于“涌现”现象本身的识别、分类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涌现不仅仅是复杂性的表现,更是系统从局部规则中自发产生全局新颖模式的过程。 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SOC): 通过对Sandpile模型的深入分析,阐释了系统如何自动演化到临界状态,从而产生幂律分布的事件级联。我们探讨了SOC在地震学、森林火灾模型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引入耗散项来抑制或增强临界行为。 多尺度建模与层级结构: 复杂系统往往表现出清晰的层级结构。本节介绍了如何运用多尺度分析技术,例如通过空间平均法或时间尺度分离技术,从微观细节中提取出支配宏观行为的有效动力学方程。我们详细讨论了如何识别并处理不同尺度间耦合强度对整体涌现模式的调控作用。 元稳定性与集体动力学: 聚焦于大量同质个体构成的系统(如同步振子、群体行为)。我们详细分析了Kuramoto模型的同步现象,包括全局同步、群组同步(Chimera States)的出现机制。特别地,我们引入了基于平均场理论(Mean-Field Theory)和对称性破缺(Symmetry Breaking)的方法来预测宏观集体行为的产生。 第三部分:面向涌现现象的先进控制理论 认识到涌现行为往往带来不可控的风险(如金融市场的崩溃、电网的级联失效),本部分转向如何设计有效的控制策略来维持或引导系统行为。 基于网络的结构化控制: 针对网络系统的特定拓扑结构,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控制方法。这包括基于关键节点的控制(识别并稳定或移除高影响力节点)和边动态的干预。我们运用图拉普拉斯矩阵的特征值分析来指导控制输入的放置位置,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对全局状态的稳定。 自适应与鲁棒控制的扩展: 传统PID控制在面对非线性、时变或参数不确定的复杂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引入了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 SMC) 应对外部扰动,并详细介绍了自适应控制策略,使控制器参数能够根据系统动态的变化实时调整,尤其适用于对系统模型不完全已知的场景。 反馈的艺术: 我们深入探讨了基于局部反馈的集体控制。在许多大规模系统中,全局信息获取是昂贵甚至不可能的。本节侧重于设计仅依赖于局部邻域信息的反馈律,使其能够自发地诱导全局性的期望状态(如全局同步或最优资源分配)。这包括对时间延迟反馈控制在维持稳定和抑制振荡中的应用。 强化学习在复杂系统调控中的应用: 作为前沿技术,我们探讨了如何将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框架应用于动态系统控制。DRL代理通过与复杂系统环境的反复交互学习最优的控制策略,尤其擅长处理高维状态空间和非平稳过程,为应对未来未知复杂情景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的特色与目标读者: 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工具,更强调了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控制工程的最新进展。每一个理论模型都配有详尽的数学推导和面向实际的仿真案例,帮助读者从“观察者”转变为“设计者”。 目标读者群包括: 自动化与控制领域的博士生和研究人员、专门从事网络科学、系统生物学建模的学者、对人工智能与复杂系统交互感兴趣的工程师,以及寻求理解前沿非线性理论的资深专业人士。本书力求成为一本既能作为教材深度研读,又能作为参考手册随时查阅的权威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


  享誉全球的临床心理学家,更是备受业界推崇的亚斯伯格症与自闭症权威。他从一九七五年在英国取得心理分析师资格以来,已治疗过上千位年龄、能力、背景各不相同的亚斯伯格症患者,包括幼稚园小孩、老年人,甚至还有诺贝尔奖得主。

  一九八四年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移居澳洲昆士兰执业,病人遍布英美澳纽等地,同时任教于葛瑞费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

  为了指引父母及专业工作者早期发现亚斯伯格症患童,并提供适当协助,他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汇整成本书,涵盖亚斯伯格症诊断与评估测验的介绍、语言发展迟缓的探讨、不合宜社交行为的讨论以及常见疑问解答篇等。

译者简介

何善欣


  台大外文系毕、美国奥勒冈州立大学行销硕士;过动儿的母亲、中华民国过动儿协会发起人与创会理事长;曾于中国时报、联合报亲子版撰写专栏,健康广播电台和教育广播电台主持节目,曾担任教育部特殊教育谘询委员会委员,常受邀演讲授课,目前任职于国际性非营利组织。译作:《不听话的孩子?──过动儿的抚育与成长》(新手父母)、《如何养育叛逆的孩子》(新手父母)、《亚斯伯格症》(久周文化)﹔着作:《最棒的过动儿》(心理)、《我爱小麻烦》(平安)、《我是男生,我喜欢跳舞》(久周文化)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面对与了解,才能共舞一生 /陈佩琪 
前 言 带您进入亚斯伯格症的世界 /罗娜 .吴引 
作者序 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东尼.艾伍德 

第1章 诊断
什么是亚斯伯格症?
亚斯伯格症的诊断 
诊断标准 
需要诊断的六种情况 

第2章 社会行为
与社会行为有关的诊断标准
观察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 
社会行为规范 
适当的社会行为学习计划 
社会技巧学习小组 
友谊 
目光接触 
情绪 
社会行为策略摘要 

第3章 语言表达
语用学和谈话的艺术
以表面字义理解语言 
特殊的说话节奏和韵律 
学究式的言谈 
自创的新词新义 
放声思考 
听觉方面的困扰 
口语流畅性的表现 
语言策略摘要 

第4章 特殊兴趣和例行程序
有关特殊兴趣及例行程序的诊断标准
特殊兴趣和例行程序策略摘要 

第5章 动作笨拙
造成什么影响?
其他动作方面的疾症 
动作笨拙策略摘要 

第6章 认知
心智理论
智商分佈 
记忆力
弹性的思考 
阅读、拼字和数字 
想像力 
图像式思考 
认知策略摘要 

第7章 感官过度敏感
听觉方面的过度敏感
触觉方面的过度敏感 
对食物口感和味道方面的过度敏感
视觉方面的过度敏感
嗅觉方面的过度敏感 
对疼痛和温度方面的敏感度 
感觉相连症 
感官过度敏感策略摘要 

第8章 常见的疑问与解答
1.亚斯柏格症来自遗传吗? 
2.此症可能是因为怀孕或生产过程所造成的吗? 
3.是否脑部某个区域的功能有问题? 
4.此症是否因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所导致? 
5.亚斯伯格症是否可能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 
6.所谓的症候群和个性、特别能力有什么不一样? 
7.此症可能是因为语言方面的障碍衍生出来的吗? 
8.此症可能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同时发生吗? 
9.亚斯伯格症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吗? 
10.高功能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有什么差别? 
11.亚斯伯格症的女性患者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吗?
12.如何帮助患者减轻焦虑? 
13.患者会有忧郁症吗? 
14.如何控制患者的脾气和愤怒? 
15.进入青春期之后,患者会有什么改变吗? 
16.患者可能发展出正常的关系吗? 
17.亚斯伯格症的患者比较容易犯罪吗? 
18.患者需要什么样的资源? 
19.如何选择适合的学校和老师? 
20.亚斯伯格症这个诊断名称对患者有什么帮助? 
21.如何向他人解释亚斯伯格症? 
22.亚斯伯格症患者的生涯应如何规划? 
23.亚斯伯格症患者的未来? 

附 录
1.如何取得资源与协助? 
2.你今天心情如何? 
3.亚斯伯格症常用的四种诊断标准 
4.亚斯伯格症相关参考书目及论文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面对与了解,才能共舞一生


  我是一名小儿神经科医师,对亚斯伯格症的病名并不陌生,但十多年前,当儿子被冠上这个诊断时,当下仍震惊不已,心中难过、内心惶恐当不在话下,就如同自己第一时间被人宣布罹癌时的心情一样,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心底浮现无限问号,为什么会这样?是否诊断错误?是自己没把他带好?将来会改善吗?对未来有何影响?

  数年匆匆过去,儿子成年了,回想过去,面对儿子的罹病,解除心中焦虑最好的良方就是「看书」,自己找资料,自己找答案,特别是这种疾病是自闭症光谱疾病中的一环,无单一的诊断标准,没办法靠抽血的实验室数据或影像检查来做出诊断,只能面对他、了解他、接受他,才能与他共舞一生……

  过去对一些翻译书籍总觉得文字艰涩难懂,难以理解作者想表达的真意,但这本《亚斯伯格症实用指南》对亚斯伯格症有深入浅出的说明,让非医学人士均能一目了然,改变了我对翻译书籍的刻板印象,这是一本好的工具书,值得医生、社会工作者、老师与家长阅读。每个案例的情况不同,只有亲密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才够格对患者做出诊断,或许当下是在诊断边缘,但要唿吁对这类孩童要持续的追踪与关注。

  今年震惊社会的捷运血腥案,常有人将加害者和亚斯的人格特质连在一起,甚至有一篇国外的报导说二八%的连续杀人犯,曾罹患过「泛自闭症候群」(Autism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但一个人有「社交技巧的缺陷」及「人际关系互动障碍」及「固着式的兴趣与坚持」时,将来一定是走上暴力毁灭之路吗?台北市长当选人柯文哲医师不讳言,自己从小就有亚斯伯格的人格特质倾向,五十五岁以前固着于自己的医学领域中,五十五岁以后改变人生跑道,一头栽入要与人互动频繁的政坛中,固着式的兴趣与坚持,让他短短不到一年,终能改变自己, 也终能改变成真,在此利用他的例子,与所有亚斯伯格症的家庭共勉之!

陈佩琪(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小儿科主治医师)

作者序

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何谓亚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不过几年前,这还是一个没有多少人听过的新名词;但目前,似乎每个学校都有几位罹患亚斯伯格症的学生。早在五十年前,一位在维也纳(Viennese)执业的小儿科医师汉斯‧亚斯伯格(Hans Asperger),首先为此症下定义。根据亚斯伯格医师的观察,罹患此症的男孩有某些显着、特定的能力和行为模式,包括缺乏同理心、缺乏建立友谊的能力、单向的对话、强烈而特殊的嗜好、动作不灵活等等。然而,直到1990年代,亚斯伯格医师这些开创性的研究,才在国际上受到重视。近年来,开始有父母和老师注意到自己的孩子行为异常,却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何处可以取得帮助。

  为了指引父母及专业工作者去发现和帮助亚斯伯格症的患童,我决定写这本书。这本薄薄的小书反应出我们目前对此症所知的确有限,不过却囊括了广泛的医学研究文献,以及我身为临床心理专业工作者相关的诊疗经验。过去二十五年来,我诊疗过上千位亚斯伯格症患者,其能力、背景各不相同,年龄亦分佈广泛,从幼稚园的小孩到老年人都有,还有一位是已退休的诺贝尔奖得主。看到他们耐心且专注地学习对一般人而言根本是轻而易举的某些能力,总是让我深受感动。我也遇过一些父母和老师,他们在完全没有资源和指导之下,也能帮助孩子取得长足的进步,更让我为他们喝采。

  本书针对此症不平凡的特质进行描述与分析,并且提出实际的因应策略,以减轻此症为患者及週遭的人所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伤害。同时,本书还收录了许多亚斯伯格症患者的现身说法,这些远比科学期刊上刊登的研究报告,来得更加深刻与精确。我在书中尽量避免使用艰涩的专有名词,以免困扰读者。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如果一个人不能用简单的词句表达他想要说的,那他一定不知道他真正要说的是什么。要看懂这本书,不需要有什么心理学博士学位,但对于有兴趣或需要更深入了解的人士,欢迎参考本书附录资讯。

前言

带您进入亚斯伯格症的世界


  亚斯伯格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的确和一般人不一样。在他们看来,人们真是奇怪而且难以理解:为什么人们要言不由衷?为什么我们不坦诚表达内心的想法?为什么人们要讲那么多有说等于没说的话?当亚斯伯格症患者谈起一连串如列车时刻表、英国路灯灯桿序号、红萝卜的种类和星球的移动等数以百计的迷人话题时,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无聊和不耐烦?人们如何能够忍受混杂在一起的光线、声音、味道、碰触等各种刺激,而不放声尖叫?为什么要有不同的社会阶层――何不对每个人都是同一种态度、一视同仁?为什么有那么多复杂的情绪和关系?为什么人们要传达出那么多社会性的讯息?然后再去接收更多的讯息?最后,为什么人们不能跟亚斯伯格症的患者一样,思考和行为符合逻辑一点?

  真正的事实是,患有亚斯伯格症的人终究是少数。他们看待世界的某些方式虽然值得欣赏,但是毕竟太不同于大多数人主流的看法、想法和感觉,因此常会面临冲突。患者可能不想改变,也改变不了。然而,为了适应这个社会、建立正面的社会关系、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与人起冲突、建设性地把特殊兴趣发展成专业能力,此症的患者是需要帮助的。

  身为患者的家人和专业工作者,对亚斯伯格症必须要有所了解,才能顺利地与他们相处,并且有效地协助他们。东尼.艾伍徳(Tony Attwood )的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进入亚斯伯格症的世界,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字里行间并处处流露出他对患者及其家人的同情和同理。本书不只对患者所面临的困扰做深入地探讨,更提出了实际的建议。这是一本值得阅读并一再参阅的好书。

罗娜.吴引(Lorna Wing)

图书试读

本书的最后一章,集结了有关亚斯伯格症最常被问到的问题,诸如此症的成因、如何预防焦虑和忧郁、有哪些可以求助的资源和未来前景等等。但因此症到一九八○年代中期才开始得到关注与持续的研究,因此我们对它仍所知有限。然而,我们的确已累积一些知识,可以澄清部分误解;针对某些问题,也有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也许,父母亲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此症的成因为何?」

1.亚斯柏格症来自遗传吗?

亚斯伯格医师(1944)最初在患童的父母亲身上见到此症的影子(尤其是父亲),因此认为此症可能和遗传有关。后续的研究的确证实了这一点。患者的家族出现类似特征的机率明显地比较高,尤其是在一等亲和二等亲当中(Le Couteur et al.1996;Bolton et al. 1994; Piven et al. 1997)。有些患者的家族确有其他此症或自闭症的患者(Gillberg 1989; Gillberg, Gillberg and Staffenburg 1992)。有的家中一个孩子是自闭儿,兄弟姊妹中另有一位也是亚斯伯格症的患者。有的一个家庭就有好几位患者,或每一代都有人罹患此症。

如果父母亲或家族中有长辈也是此症的患者,对于教养年轻的患者会很有帮助,因为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不但同理可推,还可以提供亲身体验过有用的方法和策略。至少每当患童感到孤单或不被了解时,家中有人了解他的感受。

只是,有的父母亲不能接受亚斯伯格症,表达同理就好像承认自己也有问题似的,因而阻断了患童被了解和得到帮助的管道。因此,一旦知道近亲或父母也是此症的患者,要把它当成是一种有助于患童的情况,而不是家族的耻辱。事实上,亚斯伯格症的确有许多正面的特质。

虽然目前相关的基因研究仍有待发展,但我们已知和此症与哪几条染色体可能有关。通常这种情形发生在X染色体(Anneren et al. 1995; Gillberg 1989)和第二对染色体(Saliba and Griffiths 1990)有一段较为脆弱,或是某个染色体上有异常、位移的情形(Anneren et al. 1995; Gillberg 1989)。尤其常见的遗传性疾病X染色体易脆症(Fragile X syndrome),与亚斯伯格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遗传学相关研究的发展,相信我们很快将能预估个别家庭发生此症的机率。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们家的情况比较特殊,孩子一直以来在学校里都有些小小的“状况”,老师也反映过一些问题,但我们一直找不到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各种方法都尝试过,听过一些讲座,也看过一些网上的文章,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直到有一天,朋友推荐了《亚斯伯格症实用指南》,我才开始真正深入了解。我花了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把这本书仔仔细细地读了两遍。我发现,书里描述的很多情境,简直就像是在写我们家孩子的日常。那种对外界刺激的敏感,那种在社交场合的困惑,还有那种一旦陷入自己的世界就无法自拔的状态,都太熟悉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把这些特质描绘成“缺点”或者“问题”,而是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来解读,帮助我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它提出的“优势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孩子身上那些我曾经觉得是“麻烦”的地方,比如超强的专注力,比如对细节的敏锐观察,这些其实都是非常宝贵的特质。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信任,如何去引导他们的沟通方式,以及如何为他们创造一个更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黑暗中亮起的一盏灯,让我看到了希望,也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的科普,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再到实用策略的建议,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我并不是一个有专业背景的人,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到任何晦涩难懂的地方。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一些复杂的概念解释得非常透彻。比如,它在讲到“感官处理差异”的时候,就举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们这些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孩子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有的感受。我记得里面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家孩子就特别不喜欢“计划赶不上变化”,一旦有意外发生,他就会变得非常焦虑。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多具体的策略,比如如何提前预告变化,如何提供选择,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学会适应。这些方法都非常有建设性,而且是可以立即在生活中应用的。我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家长看的,它其实也可以作为学校老师或者其他关心孩子的成年人的一本参考书。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并支持亚斯伯格症的孩子。

评分

我之所以觉得《亚斯伯格症实用指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赋能”的视角,而不是“治愈”的视角。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希望找到一个“特效药”,能够把孩子“治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亚斯伯格症并不是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疾病,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去理解这些特质,如何去发挥这些特质的优势,以及如何去帮助孩子在这个世界里更好地生活。它教我们如何去“看见”孩子的独特之处,并以此为基础,去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和支持。我特别欣赏书里提到的“个性化支持”的理念,它强调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法适用于所有亚斯伯格症的孩子。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思维框架和工具箱,让我们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去找到最适合的应对方式。它鼓励我们成为孩子的“倡导者”,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更加自信和独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未来,有了一种更积极、更乐观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教训”的感觉,而是一种“陪伴”的姿态。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助,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特殊需求时。有时候,我们越想做好,越容易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亚斯伯格症实用指南》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里面有很多真实的故事和案例,让我看到了其他家长也曾经面临过类似的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鼓舞。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同理心”的探讨,它不仅仅是要求家长去理解孩子,更是强调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如何去建立有效的连接。它提出的一些沟通技巧,比如“具体化”的表达,或者“视觉化”的引导,都非常实用,而且很容易上手。我试着用书里教的方法去和孩子沟通,发现效果真的不一样。孩子似乎更能理解我的意思,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概念,就是很实在地告诉你,你可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这种真诚和接地气的风格,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容易让我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偶然间在书店翻到的,当时我正帮家里的小孩物色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看到《亚斯伯格症实用指南》这个书名,觉得挺有意思的,就顺手拿起来翻了翻。老实说,我之前对亚斯伯格症的了解真的非常有限,可能就是从新闻或者一些社会议题中零星听到过。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简单,没有那种过于专业的学术感,反而透着一种亲切和踏实。我翻了几页,发现它讲的都是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可能遇到的困难,或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孩子沟通。这些内容让我觉得很贴近,不像有些书,读起来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我特别喜欢里面提到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社交规则,或者如何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都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学了就用的方法。而且,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也很流畅,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说明文,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引导,让人读起来不会有压力。我当时就觉得,这本书可能真的能帮到我,或者说,帮到我们家。我一直觉得,了解和接纳是帮助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第一步,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能提供给我很多关于如何更好地去理解和接纳的途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