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調和

五味調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衣食足,然後知禮儀」,當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後,飲食的目的除瞭果腹外,就逐漸産生和形成瞭與果腹關係不大的飲食禮儀製度,這纔是食文化之根本。食文化的本質在於文化,而不在於果腹。本書不是烹飪之作,而是一冊飲食文化的小品,講述中國「五味」的起源和流變,講「五味」在流變中的故事趣聞。

本書特色

  什麼是五味?五味就是:甘、酸、苦、辛、鹹!本書就是在告訢你,要如何提高食物的鮮味?最有效的方法,則是端看五味如何去調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薛理勇


  薛理勇,原籍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鎮,1947年齣生於上海。上海市曆史博物館研究員,長期從事上海史研究工作,對飲食文化亦頗多興趣,並擔任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其有關飲食文化的著述有《食物趣話》、《說魚道蝦》、《素食雜談》、《談瓜論果》、《點心劄記》、《五榖漫筆》、《五味調和》等。

圖書目錄

古代的調味器──盉
酒為五味之一
酒麴和酒糟
糟油與鹵汁
酢與醋
忽然一日天兵至,打破黃婆醋鉢兒
苦鹵和食鹽
凝者為脂,釋者為膏
豆和豆油
肉醬謂之醢
三伏曬醬
豆豉的曆史
醬油和sauce
乳酪與乳腐
蜂蜜與蜂蠟
甜甜蜜蜜的──糖
辛和辣
《說文解字》中的韭
利通五髒的芥末
說「椒」
來自西域的鬍椒
說「茱萸」
小茴香與大茴香
生薑與薑科香料
咖哩和鬱金
豆蔻年華說「豆蔻」
姑蘇與紫蘇的故事
丁香與雞舌香
八月桂花香
薄荷.茉莉.梔子
甜甜的甘草
鮮得來眉毛落脫的味精

圖書序言

古代的調味器──盉
 
一九九五年底,在坐落於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新館落成開館前夕,香港實業傢何鴻章先生嚮上海博物館捐贈「吳王夫差盉」的儀式舉行。「吳王夫差盉」的肩上有銘文──「敔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十二字,大意是吳王夫差用禁中的銅為某女子鑄,也許這是給女兒的嫁妝。該盉「高27.8 公分(從底座到盉把),口徑11.7 公分,腹徑24.9 公分(最大處口徑)……腹的一側有一個短而麯摺的龍頭流,圜底下置三個獸蹄形足,足的上部是變形獸麵紋」(《上海文物博物館誌》)。確實,該盉的形狀像壺,粗略計算,約可盛水一升。此類器物為什麼叫「盉」,它是派什麼用場的,還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漢語大詞典》是這樣釋文的:
 
盉①古代酒器。青銅製。大腹斂口,前有長流,後有鋬,有蓋,下多為三足。盛行於殷代及西周初期。王國維《說盉》:「盉乃和水於酒之器,所以節酒之厚薄者也。」郭沫若《長安縣張傢坡銅器群銘文匯釋》:「金文『盉』從禾者,乃像意兼諧聲,故如《季良父盉》,字像以手持麥稈以吸酒。」一說,調五味之器。見《廣韻•平戈》。②調味。後通作「和」。
 
中國高度的蒸餾酒是在元朝齣現的,先秦的酒為釀造酒。在中國釀酒史中,到瞭較晚纔使用「加飯」的方法來提高酒的度數,但酒精度也不過在18 度左右,一般釀的酒在12 度左右,相當於今日的米酒、水酒、老白酒,再兌水似乎已不成酒瞭;而即使要兌水也不必使用這種形製的「盉」,所以古代的「盉」是用來嚮酒中兌水的這種說法於理不通。郭沫若以文學見長,想像力豐富,他認為「盉」是由「禾」與「皿」組成的會意字,就像人們用麥稈吸飲料,此又太想當然瞭。
 
「盉」確實是流行較早的器物。《說文解字》:「盉,調味也。從皿,禾聲。」許慎的釋文大多言簡意賅,即文字很簡短但描述很精準,如果「盉」是一種專門的器物,他一定會說「器也」或「酒器也」,但他隻講「調味也」,所以「盉」的本義應該就是「調味」,調味也得使用器皿,所以「盉」纔「從皿,禾聲」。段玉裁是許慎的追隨者,《說文解字注》: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