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调和

五味调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衣食足,然后知礼仪」,当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后,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外,就逐渐产生和形成了与果腹关系不大的饮食礼仪制度,这才是食文化之根本。食文化的本质在于文化,而不在于果腹。本书不是烹饪之作,而是一册饮食文化的小品,讲述中国「五味」的起源和流变,讲「五味」在流变中的故事趣闻。

本书特色

  什么是五味?五味就是:甘、酸、苦、辛、咸!本书就是在告䜣你,要如何提高食物的鲜味?最有效的方法,则是端看五味如何去调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薛理勇


  薛理勇,原籍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1947年出生于上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长期从事上海史研究工作,对饮食文化亦颇多兴趣,并担任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其有关饮食文化的着述有《食物趣话》、《说鱼道虾》、《素食杂谈》、《谈瓜论果》、《点心札记》、《五谷漫笔》、《五味调和》等。

图书目录

古代的调味器──盉
酒为五味之一
酒麴和酒糟
糟油与卤汁
酢与醋
忽然一日天兵至,打破黄婆醋钵儿
苦卤和食盐
凝者为脂,释者为膏
豆和豆油
肉酱谓之醢
三伏晒酱
豆豉的历史
酱油和sauce
乳酪与乳腐
蜂蜜与蜂蜡
甜甜蜜蜜的──糖
辛和辣
《说文解字》中的韭
利通五脏的芥末
说「椒」
来自西域的胡椒
说「茱萸」
小茴香与大茴香
生姜与姜科香料
咖哩和郁金
豆蔻年华说「豆蔻」
姑苏与紫苏的故事
丁香与鸡舌香
八月桂花香
薄荷.茉莉.栀子
甜甜的甘草
鲜得来眉毛落脱的味精

图书序言

古代的调味器──盉
 
一九九五年底,在坐落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新馆落成开馆前夕,香港实业家何鸿章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吴王夫差盉」的仪式举行。「吴王夫差盉」的肩上有铭文──「敔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十二字,大意是吴王夫差用禁中的铜为某女子铸,也许这是给女儿的嫁妆。该盉「高27.8 公分(从底座到盉把),口径11.7 公分,腹径24.9 公分(最大处口径)……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上海文物博物馆志》)。确实,该盉的形状像壶,粗略计算,约可盛水一升。此类器物为什么叫「盉」,它是派什么用场的,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汉语大词典》是这样释文的:
 
盉①古代酒器。青铜制。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王国维《说盉》:「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金文『盉』从禾者,乃像意兼谐声,故如《季良父盉》,字像以手持麦秆以吸酒。」一说,调五味之器。见《广韵•平戈》。②调味。后通作「和」。
 
中国高度的蒸馏酒是在元朝出现的,先秦的酒为酿造酒。在中国酿酒史中,到了较晚才使用「加饭」的方法来提高酒的度数,但酒精度也不过在18 度左右,一般酿的酒在12 度左右,相当于今日的米酒、水酒、老白酒,再兑水似乎已不成酒了;而即使要兑水也不必使用这种形制的「盉」,所以古代的「盉」是用来向酒中兑水的这种说法于理不通。郭沫若以文学见长,想像力丰富,他认为「盉」是由「禾」与「皿」组成的会意字,就像人们用麦秆吸饮料,此又太想当然了。
 
「盉」确实是流行较早的器物。《说文解字》:「盉,调味也。从皿,禾声。」许慎的释文大多言简意赅,即文字很简短但描述很精准,如果「盉」是一种专门的器物,他一定会说「器也」或「酒器也」,但他只讲「调味也」,所以「盉」的本义应该就是「调味」,调味也得使用器皿,所以「盉」才「从皿,禾声」。段玉裁是许慎的追随者,《说文解字注》: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