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解密:用爱减量,告别杂乱人生

囤积解密:用爱减量,告别杂乱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囤积症
  • 极简主义
  • 整理收纳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生活方式
  • 情绪管理
  • 断舍离
  • 幸福生活
  • 爱与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西只进不出、舍不得丢,是一种病。每25人,就有一人是囤积症患者。
★华文界第一本深入探讨囤积症的专书


  收集成瘾、恋物成癖、塞爆全家,还乐此不疲……
  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
  也许他们不是脏,不是懒,只是得了一种叫做「囤积症」的病。


  二○一二年,Phyllis发表了《零杂物》一书。这本书令许多读者获得了清除杂物的勇气和力量,并如愿展开轻盈自在的崭新生活。然而,在试图说服亲友去芜存菁时,不少人却遭遇到严重的挫折,双方为此剑拔弩张、争吵不断,情况就像当年她与母亲的翻版,这使她决定替母亲的囤积行为解密,并为有同样困扰的家属解套。

  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她发现原来囤积是一种病,一种在消费社会中不算罕见的心理疾病。依国外的研究成果推估,台湾至少有近百万人受「囤积症」影响,受牵连的亲友更可达数百万之谱!但台湾少有在地研究,社会大众对囤积者也缺乏认识,更遑论有相关资源能提供必要的协助。

  也因此,Phyllis希望借由丰富的研究资料、精采的个案描写(有趣的是,就连普普艺术大师安迪.沃荷也名列其中),以及含括文学、艺术、电影、媒体报导等多元视角,带领大家了解大量积累和死守物品是怎么一回事,进而对囤积者有更多同理,并让囤积者及其家属有机会走出困境,重拾生活空间和生命品质。

  ★以下十大征兆,如果你或亲友符合三项以上,小心囤积症状已悄悄上身!

  □ 留下一堆多数人认为没用或没价值的东西。 □ 不管有没有地方摆,先买再说。
  □ 整间房子,都是我的储藏室。       □ 家中动线受阻。
  □ 无法对物品进行有效的取舍、分类和收纳。 □ 长期婉拒访客上门。
  □ 室内用品出现在户外。          □ 经常为杂物和亲友争吵。
  □ 没缴帐单。               □ 房子又脏又臭却不打扫。

各界好评推荐:

  精神科医师/作家 王浩威
  谘商心理师/作家 苏绚慧
  谘商心理师/作家 周志建
  图文作家 徐玫怡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 林依莹
  中华民国老人福利推动联盟秘书长 吴玉琴  
  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杨培珊
  民视异言堂主持人/主播 李侦祯
  作家/自由时报花编副刊主编 彭树君

  Phyllis在《零杂物》的实践之后,再度从囤积杂物的探讨中摸索人性内在的脆弱与物质焦虑所带来的荒谬。──图文作家 徐玫怡

  当一个人的生命失去爱的来源,失去活力的能量时,割舍及收拾,都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谘商心理师/心灵疗癒丛书作家 苏绚慧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部分,还是作者不时流露出的真诚情感,让我们能理解囤积者其实也向往和谐、整洁的居家环境,也期待和家人、邻居有美好的互动。──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杨培珊

  本书应是台湾第一本深入剖析囤积症的书籍,期许本书能带给从事老人服务工作者重要参考,以爱出发,与囤积者建立友善的关系,耐心陪伴,当囤积者感受到爱与关怀时,才有可能改变囤积行为。──中华民国老人福利推动联盟秘书长 吴玉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Phyllis


  六年级,在唱片圈和网路业待过十二年,其后成为自由工作者,逐渐热中于身心灵书籍笔译和室内设计。二○○六年时母亲因胃癌辞世,从此陷入处理大量遗物与不断搬家的梦魇中,直到二○一一年才脱离杂物的羁绊,重获新生。二○一二年以自身经验写成的《零杂物》一书,获得了广大回响。未来希望透过书写,继续传递让生活更轻盈、让心更自由的讯息。译有《少,但是更好》《靛蓝成人的地球手册》《和尚卖了法拉利2》等书。

  个人部落格:phyllischan.blogspot.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终止囤积的伤害,还给自己生命新的空间 苏绚慧
推荐序:囤积并不能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徐玫怡
推荐序:面对囤积者,我们需要的是了解、接纳和协助 杨培珊
推荐序:爱心与耐心,是帮助囤积者改变的开始 吴玉琴
前言:当年我不了解囤积是一种病
小测验:囤积症十大征兆,你符合几项?

第一章:囤积者的画像
 电视囤积秀
 知名的囤积者

第二章:什么是囤积症?
 囤积症的历史
 囤积症的定义

第三章:谁是囤积者?
 收藏vs.囤积
 杂乱vs.囤积
 强迫症vs.囤积症
 囤积者预备军

第四章:囤积者囤些什么?
 报章杂志
 书籍
 服饰
 容器、空瓶
 废弃物
 食物
 动物

第五章:为何变成囤积者?
 囤积者的认知扭曲
 物品对囤积者的意义
 为何囤积?

第六章:家有囤积者怎么办?
 「修正」母亲住处的执念──洁西.萧
 鬼门关前走一遭──金柏莉.蕾.米勒
 囤积者子女的困境
 给囤积者家人的建议
 如何自我疗癒?
 练习宽恕
 正面肯定句
 我的经验

第七章:如何改善囤积问题?
 改善的前置作业
 减害方案

结语:爱与关怀,是协助囤积者走出杂乱的良方
参考资料及註释
中英人名、书名、节目名对照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终止囤积的伤害,还给自己生命新的空间    


  在我国小四年级,十岁那年,是我有记忆以来初次见到亲生母亲。那是我与她相隔八年后,第一次见到她。相聚之后,我们再度分离,因为她已是另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其他孩子们的母亲。

  那次重聚,母亲送了我一盒美丽铅笔,和一些书卡,至今我收藏了三十多年,不仅早已离开会使用铅笔的小学年龄,也已远离蒐集书卡的时代(如今一切都是手机功能快速提供)。而母亲更是已在十年前过世。但那几支美丽铅笔和几张书卡,却始终占据我屋子内某个抽屉里的某个位置。

  当然,我的生命已成长到有太多类似的情感故事,有着不同的物品,象征纪念某段特别的关系,及某份特殊的情感记忆。所以,物品总是一盒一盒、一箱一箱、一落一落地散布在屋内的不同角落、不同柜子。

  连续好几年,我一直在面对及处理「我的人生」所留下的各类物品,也反覆思索物品与记忆的关连,还有物品与依恋情感的关系。我更用了不同的策略,从认知信念检视、行为技术练习、对情感依恋进行探索,来学习割舍及接受失去事实(过去已然过去)的勇气。

  然而,我也明白,当一个人的生命失去爱的来源,失去活力的能量时,割舍及收拾,都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不论是心理空间里的事,还是物理空间里的物。无法否认的,情况已超过我们可以负荷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去停止,及整理它们。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囤积者实际上无法处理的,是关于「分离」。任何人、事、物的终止及分离,都会引发强烈道德的罪恶感,或精神上的痛苦,不得已只能囤积、塞满。

  失去割舍的能力,也将失去建构秩序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欲望及依恋的失序表现。

  在阅读这本Phyllis 的新作后,我理解到,这本书试着和读者沟通及澄清一些重要概念,我很愿意向读者分享:

  囤积症并非只是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及习性,更非以这是一种收藏嗜好来看待之。囤积症,是一个人失能的征兆,往往合併强迫症、忧郁症及双极性情感疾患,或是脑伤的可能。如果轻忽以待,不但无法协助囤积者改善生活,也将延迟了治疗时机,更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憾事。

  囤积症患者往往缺乏自觉,因此对其囤积行为,不仅无法发现已造成生活不便、人际关系的阻碍,也未能了解这无形间已使社会累积隐忧,造成公共灾害的危险。

  当然,如果我们以人文关怀角度切入,关心囤积者的生活,其实不难发现他们的生命都承受着难以承担的失落及丧恸。他们的身上,都发生了许多哀伤及无助的遭遇。

  囤积,其实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阻碍。只有透过囤积,囤积者以为自己并未失去什么。又或者,透过满满「旧物」的囤塞,囤积者不需要经历必须与某段重要关系,告别、分离。这种「恐惧再被剥夺」的反应,不正是经历重大失落后,最恐慌的反应吗?

  处理我们的心理空间,和整理我们的物理空间,都来自我们对秩序的安排、分化及归纳的能力。若是我们失去处理混乱苦痛的情感经验能力,我们也将毫无能量整理这些,由情感意义外化出的物质东西。

  基于对人心理,及生命健康的关注,请容许我向你推荐这一本探讨囤积的好书。这一本依然有着Phyllis干净俐落的文字力量,让我们能够自觉,并且决心改善自己的生活。你值得告别及割舍生命里过于沉重的负担,为自己的生命拥有新空间,找到新秩序,允许自己的生命,真的过得好!

谘商心理师/心灵疗癒丛书作家 苏绚慧

前言

当年我不了解囤积是一种病


  二○○七年,雪伦.朵夫曼的住家屋况吓坏了数百万名《欧普拉秀》的电视观众,这使她瞬间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人物。

  这名身材微胖的中年妇女,和先生马文住在一幢独栋平房内。从房子的平凡外观,完全看不出里头竟堆满能将人活埋的大量杂物。多年来,他们在几乎看不见地板的狭小空间中生活,在随时可能坍方的羊肠小径中穿梭。与其说这间八十四坪的大宅是住家,称它为仓库还更贴切一些。

  雪伦的三名子女皆已成家,他们不忍心让父母住在凌乱不堪的环境中,一直很想介入清理,却始终难以如愿;马文则是欲振乏力,每次拜託妻子一起动手,得到的总是永无止尽的借口和拖延,而明日复明日的结果就是,他们已经超过十年没有访客,就连五岁的小孙子也从没进过家门。

  「我是一个购物狂,我不停地买、买、买。」雪伦承认自己出了问题,也觉得屋内物品多到令人窒息,但她无法丢弃任何东西,这使她相当沮丧。为了帮助母亲恢复正常生活,三名子女特别拍摄了一段纪实影片,向知名主持人欧普拉揭露老家的惊人屋况。

  节目制作单位决定伸出援手。他们找来整理专家彼得.魏尔许为雪伦对症下药。在观察过雪伦的住处后,他评估有九成五的东西必须清除,而且他需要一百人的团队协助,才可能在八週内将杂物清空。雪伦渴望改变,也向往和谐、整洁的居家生活,但还没做好跟战利品道别的心理准备。对于整个计画,她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

  清理工作在延宕十多年后总算启动。彼得在草坪上画出保留、卖掉、捐赠、丢弃等四大区块,要求夫妇俩指定每样东西的去向。雪伦的焦虑程度明显升高,她想保留半数物品,而这和彼得建议的百分之五相去甚远。历经了无数次的沟通和劝说,团队共计清出一千八百箱、总重达七十五公吨的玩具、衣物、书籍、摆饰和各式杂物,其中甚至包括一九九四年制造的过期罐头。

  不仅如此,他们也在长年被杂物遮蔽的墙面、地毯和布织品上,发现了令人过敏的大片黑霉,角落里更有恣意横行的虫鼠落地生根。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近两个月,彼得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皮肤病,从头到脚无一处倖免。不过雪伦时常抱怨的无名咳嗽,倒是随着屋况的改善而逐渐消失。

  节目中最震撼人心的段落,莫过于彼得向雪伦秀出仓库的那一刻。事前清理团队已租下面积逾两百八十坪的仓储空间,打算为雪伦举办清仓拍卖。经过分门别类,墙边的活动衣架上挂满了风格不一的各色服饰,长条桌面上下则是堆满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小玩意儿。三千双鞋子、三千只手提包和十几台电视机不过是冰山一角,面对骇人的杂物之海,瞠目结舌的雪伦不禁痛哭流涕。

  她知道自己买了许多东西,也明白物品使她失去与儿孙的亲密互动,可是在彼得介入之前,她从未真正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已然失控,并严重威胁到她和马文的健康及安危。

  雪伦是一名囤积者。看到她,我彷彿看见我妈。

  二○○四年初,我对家中的乱象忍无可忍,决定离家租屋,留下原本相依为命的老妈一人独居。两年后她因胃癌辞世,我的罪恶感之深可想而知。其后数年,我一边满腹怨气地清理遗物,一边责怪自己放弃了她。如果我没有被杂物给打败,如果我早点明白老妈像雪伦一样需要帮助,或许她至今仍活在这世上,而我也无须面对那些折磨人的物品和内疚。

  二○一二年,与杂物长期奋战的我发表了《零杂物》一书,内容记述我自中外达人着作中归纳出来的独门清理技巧,以及我个人从实务、心理和风水层面,对杂物成因及其影响所进行的各项探讨。书中还附上多张拍摄时间横跨十年的彩色照片,清楚呈现出我离家前混乱的居住环境,和离家后在七个不同住处逐步去芜存菁的变化和进展。

  书出版后,有不少读者问我离家前为何拍下杂物肆虐的惊人景象,是不是早有预谋要将它们刊在书里?非也,在按下快门的二○○三年底,我压根儿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写书,更遑论能写出一本谈清除杂物的书。当时的我深陷在愤怒、羞耻、受挫、绝望等负面情绪中,觉得自己快被杂物给压垮。既然无力化解老妈日趋严重的囤积行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暂时跳脱受害者的角色,以猎奇心态替疯狂的屋况留下记录。

  回想起来,我家并不是一直这么混乱。老妈后来为何搞得住处每下愈况,在她过世后成了我亟欲解开的谜团。我仔细搜寻旧时回忆,爬梳关于上一代的历史,渐渐发现她堆积杂物除了个性使然,也涉及婚姻失败、家族遗传及能量的失衡。这是一个庞大的命题,而我越是深入探索,越是着迷于囤积行为和身心疗癒的相关学问。

  另一方面,许多读者向我反应,他们在读完《零杂物》后获得了清除杂物的勇气和力量,也如愿展开轻盈自在的崭新生活,但在迎向新生活的同时,却眼睁睁看着父母与杂物为伍,老家像仓库般堆满不需要的陈年旧货,跌倒摔伤的意外时有所闻。这些成年子女无法说服至亲放弃囤积,双方最后争吵不断,导致关系破裂到难以收拾。他们为此感到愤怒、羞耻、受挫、绝望,一如雪伦的子女和当年的我。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囤积症在美国的盛行率约百分之四,换句话说,每二十五人即有一人是囤积者,单单在美国就有上千万人为程度不一的囤积症状所苦。假使台湾出现囤积症状的比例与美国相仿,那么以两千三百万人来计算,国内至少有近百万人受囤积症影响,受牵连的亲友更可达数百万之谱!

  透过学者的研究和媒体的传播,近几年与囤积症相关的书籍、新闻报导和实境节目,陆续掳获欧美大众的目光。二○一三年五月问世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更将「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列为独立的精神病症,不再属于强迫症的一种。然而,台湾媒体对偶尔跃上新闻版面的囤积家庭,仅以窥奇角度做简短的图文报导,这种视野和格局,并不比十几年前的我高明多少。

  当时我不了解囤积是一种病,也不明白老妈不是懒惰,不是肮脏,不是爱物品更胜于爱我,她只是病了,得了一种在消费社会中不算罕见的心理疾病。虽然老妈的囤积程度比起雪伦算是小巫见大巫,甚至以囤积症的评估标准而言,也只能勉强搆着「囤积者」的边,但她的行为仍对我造成莫大的困扰,也使我们经常剑拔弩张、恶言相向。我不免担忧,台湾究竟有多少囤积者的家人或配偶像当年的我一样,因为误解而破坏彼此的关系,并付出了家破人亡的惨痛代价?

  尽管所有的囤积故事皆不尽相同,每个人的境遇也都独一无二,但对卷入其中的亲友而言,我们的心路历程多少存在着类似的烙印。因此我想借由这本关于囤积症的书,带领大家认识它的历史、成因、研究成果,和目前已知的治疗方法,同时穿插一些与囤积相关的文学、艺术和电影介绍,让更多人能透过不同的观点,了解大量积累和死守物品是怎么一回事。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唤起政府部门的注意,让处理囤积问题不再只是环保单位的事,因为它是心理障碍而非单纯的屋况失控。一时的打扫和清运仅能治标,唯有整合各界的力量来协助囤积者才是治本之道。

  我不是心理学者、精神科医师或谘商专家,只是有过切身之痛并尝试解谜而已。如果你是囤积者本人,愿意拿起这本书证明你对自己的状况有所觉知,这是非常好的第一步。如果你是囤积者的亲友,请试着以对方的立场理解他的难处,或尽己所能地提供协助,别再重复我的错误。这本书或许最终仍无法让你关心的人重返「正常」生活,但起码你已找到同伴,明白自己并不孤单。

图书试读

电视囤积秀

拜电视真人实境秀之赐,欧美大众对囤积症已不再全然陌生。除了前面提及的《欧普拉秀》偶有专题报导之外,A&E艺术娱乐频道的《囤积者》和TLC旅游生活频道的《囤积:被杂物活埋》,堪称是最具代表性的专门节目。前者从二○○九年至二○一三年为止共播出六季,八十三集节目中有逾百位囤积者接受拍摄;后者则于二○一○年开播,至今已在七季共七十五集的内容中,披露了上百位囤积者的心路历程。

上述二者的构成元素大抵不脱恶劣屋况、亲友访谈、专家学者的解析和劝说,以及清理过程的困难重重。被摄题材多数来自囤积者亲友的主动报名,他们和雪伦的子女一样忧心忡忡,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免费协助。而个案的源源不绝,一方面呈现出囤积行为的普遍性,一方面也反映出亲友们在权衡过后,仍宁可让「家丑」外扬的难堪窘境。

观众对这类节目的评价不一,有些人认为它们刻意强化囤积者缺乏自觉、肮脏污秽的形象,以协助之名行剥削之实,而且快速清空的做法也不利于后续治疗;有些人则肯定它们让囤积症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鼓励受影响者向外求助,也让不少观众开始检视自己的消费模式和家中物品,或是对这类亲友多了几分理解和体谅。可以说,它们令人厌恶却又鼓舞人心。

英国也有类似的节目。BBC新闻频道早在一九九九年的《污垢人生》纪实节目中,便介绍过在房屋内外囤积大批垃圾,以致屡屡和市政当局发生冲突的艾德蒙.崔伯斯。二○○二年崔伯斯过世后,BBC还特别为他制播了长达一小时的纪念特辑。

将近十年后,形象阳光的知名主持人洁丝敏.哈曼,也以《我的囤积者老妈和我》这部纪录片,公开了不为人知的家族秘辛:她老妈爱捡垃圾,她未成年的小弟因为无法进入被「回收物」塞爆的房间,而被迫住进大姊家中。哈曼与专家的介入令母女俩关系紧绷,所幸几番角力之后女儿占了上风,隔年耶诞节一家人才总算得以回家团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