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养生

入世养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养生
  • 健康
  • 生活
  • 哲学
  • 入世
  • 修行
  • 身心
  • 智慧
  • 自然
  • 平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防治常见文明病,最简易的养生指南
  
  近年,健康生活成为都市人的追求,越来越多人重视养生,相关资讯氾滥,却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真正的「养生」是什么。
  
  有人说养生是汤水和食疗,有人说是气功和冥想……它们都是,但也不完全是。
  
  养生,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总称。我们每天在这个大都市营营役役,面对人生顺逆,应採取什么心态;遇上头晕身热,又应如何调养生息?无论食疗还是气功,不能否认它们是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养生手段,但我们不能忘记养生的真正意义,不能盲目跟风,把养生变成一场追逐,而必须灵活应变,顺应都市环境和每人的身体状况,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保持正确的态度,才是养生长寿的秘诀。
  
  凡一门理论,都要通过实践来验证,是否有成效,经验最重要。本书列举了若干作者的病人案例,通过这些人的经历,让大家借鑑。
  
  内文附QRcode,连结到网上可观看一节「八段锦」的气功动作示范。

名人推荐

  「这本《入世养生》从中医基本理论入手,阐述中医的养生之道,从『易学』的角度对中医理论加以深刻的说明,借古喻今,深入浅出,从现代的环境阐述中医养生理论的道理,是一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书,值得我们学习和推荐。」──张大钊(着名中医师、《中医文化对谈录》作者)
 
  「马医师少年师从刘智辉先生,研习文史,为后来学习、研究中医及养生古借,打下了基础。其后他在中医学院学习时及毕业之后,亲炙着名中医学者张大钊教授逾十年之久,得其真传。另外马医师专研肾脏科,肾为先天生化之本,和健康长寿有密切的关系。马医师借此为南针,便较易分辨各种养生之术之得失了。
  另外马医师多年来研习《易经》之学,最近七年又跟随我学习易学及丹道。医易结合,有助他提昇医学和养生之学的水平,而干坤易简之理则使繁难的养生术变成一般人都能掌握的知识。」──黄汉立(《六字气诀》、「易经讲堂」系列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立础


  註册中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八十年代开始习医,九十年代在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就读中医证书课程,毕业后跟随张大钊教授临床实习十年。

  二〇〇二年协助张大钊教授编写《中医文化对谈录》。二〇〇七年受聘为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自在人生自学计划」课程编撰员,负责编撰「中医养生食疗」、「驻颜保养有妙法」(部分)及为长者学苑编写「中医药常识入门」等课程。同年在商业电台为「自在人生自学计划」主讲「中医养生食疗」课程。从小爱好中国文化,除自我进修外,由二〇〇七年起亦跟随黄汉立老师研习《易经》,冀能「道通医易」,弘扬中国文化及医学。

图书目录

第一帖:易学与养生
养生诚宜及早谋
人生百岁不是梦
从小开始养生
豪宅利养生?
不同体质的养生方法
摄生有术
阴阳与天年
鹰爸的反思
运气养生
 
第二帖:气功养生法
不花钱的养生法
气功治病的奥秘
气功基础(一)
气功基础(二)
如何防止气功的偏差
运动养生的原理
八段锦养生功法
按摩养生法
驻颜祛病功法
 
第三帖:食疗新知识
药食同源
饮食新理念
食物的谬误
老火汤与罗汉果
放眼未病时
何处觅神医
无妄之灾
命运的抉择
不妄作劳
 
第四帖:都市病养生系列
神经衰弱的摄生
糖尿病的摄生
冠心病的摄生
胃病的摄生
虚不受补
错服人参的后果
鹿茸与高血压
养生三宝
燕窝与灵芝
山竹能治病
科技养生
 
附录/日常饮食讲性味
 

图书序言

序一
    
  认识马立础中医师,已经有二十年了。一九九四年,他是我执教的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中医进修班第三班的学生,那时他是一名建筑业界的专业人士,由于自小就热爱中国文化,遂努力刻苦学习,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在学习中医时有丰富的学术基础。
    
  在中医班的学习结束以后,他一方面跟随我进行临床实践,一方面又在港九中医研究院学习,二〇〇〇年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修读三年制中医硕士课程。十年来,他逐步成长为一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中医师,为香港市民的养生保健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〇〇二年,他参加了我编写《中医文化对谈录》的工作,表现出卓越的编写才能。这二十年来,他自己也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本《入世养生》就是他这二十年学习中医、实践中医最好的经验总结。
    
  这本《入世养生》从中医的基本理论入手,阐述中医的养生之道,从「易学」的角度对中医的理论加以深刻的说明,借古喻今,深入浅出,从现代的环境阐述中医养生理论的道理,是一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好书,值得我们学习和推荐。
    
  是为序。
张大钊

序二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愿望。中国自古重人尊生,先秦诸子已多养生的言论。老子提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 五十九章》)。庄子特别撰着《养生主》篇,提出保身尽年之术。孔子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 乡党》),注重饮食养生。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公孙丑》),虽然以培养道德和提高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但却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养生之法。其他诸子亦多养生精论,为免辞费,在此不赘。

  集先秦医术大成,形成完整体系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伟大的医学经典,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深造中医者所必读,它所提出的「上医治未病」的主张和据此指示的各种养生方法,影响深远。后世的养生方法大都是从此引申、发展的。
    随着人类生活的逐渐改善,保健养生亦日受重视。自汉至清二千多年,养生理论日渐完善,内容范围日渐扩大,实践方法日渐改善,有关着作亦日渐增多。由于大多数的养生方法都是经过历代逐渐修正,行之有效的,因此,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可以继续实践。
    
  现今的生活,较之以前更为富足幸福,因此期求健康长寿的意愿也更迫切。马立础医师有鑑于此,撰写《入世养生》一书,以回应广大读者的需求。
    
  马医师少年师从刘智辉先生,研习文史,为后来学习、研究中医及养生古籍,打下了基础。其后他在中医学院学习时及毕业之后,亲炙着名中医学者张大钊教授逾十年之久,得其真传。另外马医师专研肾脏科,肾为先天生化之本,和健康长寿有密切的关系。马医师借此为南针,便较易分辨各种养生之术之得失了。
    
  另外马医师多年来研习《易经》之学,最近七年又跟随我学习易学及丹道。医易结合,有助他提昇医学和养生之学的水平,而干坤易简之理则使繁难的养生术变成一般人都能掌握的知识。
    
  由于马医师具备上述三项撰写养生着作的才具,再加上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参阅各种资料,细心斟酌各种养生方术的得失,针对现代人养生的需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加以说明。所以《入世养生》这本书的内容精要,深入浅出,切合实用,可以作为普及养生的南针。
    
  所以我在这里谨向关心养生的读者诚恳推荐这本书。

黄汉立

自序

  现在是资讯泛滥的年代,因为互联网的兴起,每日流传的讯息如排山倒海,有对有错,如何辨别,有赖常识,而当中有些资料声称由专家建议,到底是真是假,便要由专业人士解说了。本书旨在说明中医对养生的基本理论,并以简易的方法,指导如何实践。
    
  例如有产妇产后自己按照一些书本内建议的汤水来调理,喝了补气和补血的炖汤后,睡眠不佳,则服用安神的汤水,却出现头晕,终于都要请教中医师。后来服用了中医师所设计的炖汤后,觉得身体复元很快,先前的毛病都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医师是根据产妇当时的体质,按产妇需要,是气虚、血虚、阴虚还是阳虚来调补的。
    
  市面上的养生书籍,一般多以食疗养生为主,但食疗只是养生的一部分,如果不明白自己的体质属性,只会如上述产妇一样,越调越差。其他的养生书籍有专以体质而论,或按节气配合食疗,有专讲气功、拍打拉筋、疏通经络,但按照现代人面对的环境,在都市化的生活中应该如何养生,市面上的养生书都很少提及。
    
  凡一门理论,都要通过实践来验证,是否有成效,经验最重要。本书列举了若干笔者曾接触过的病人案例,这些主人翁都是都市的普通人,通过这些人的经历,希望大家借鑑,反思一下自己应该怎样养生。
    
  中医是以简驭繁,把复杂的变化简单化,最后概括为阴与阳两种既对立又协调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应用在天文、人文、地理,所以气候的变化、人体健康的好坏、自然现象的表现,都可以通过阴阳的变化而说明。
    
  《易经》是说明阴阳变化的书,根据《周易古经》和《十翼》所发展及引伸出来的学问称为「易学」。本书也尝试用易学来阐述养生的理论,希望读者能掌握养生的基本理论,对应自己的情况,变化运用,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最后感谢张师、黄师的提点、鼓励和赐序,但因个人学养所限,见闻不广,考虑未周,内容错漏,在所难免,当文责自负。凡我中医前辈、同道、支持中医者,能惠而赐正,实所期盼!
    
  最后,将此书献给我的妻子,感谢她多年对我的默默支持!

马立础

图书试读

第一帖:易学与养生
 
01 养生诚宜及早谋

谭先生今年五十多岁,最近因为睡眠不好,容易早醒,希望通过治疗后能得到改善。经过问诊,得知谭先生时常要到内地公干,有时即日来回,有时要工作数天后才回港,十分疲累,但因行将退休,希望工作表现良好,可以申请延期退休。其实谭先生的个案是典型的打工仔写照,香港并无退休保障,除了有长俸的公务员外,大部分人都要面对退休后的生活问题,有部分人年轻时有储蓄,但如果退休后不幸患病,积蓄有可能很快用光而疾病却仍未医好,到时就会很彷徨,不知如何是好。如果在年轻的时候,除了储蓄金钱之外,也有「养生」的观念,把身体的健康「储存」起来,到年纪大时便可以提取来用了。

可惜都市人工作繁忙,很多人每天工作十一、二小时,连休息时间也缺乏,加上生活压力大,年轻夫妇又要照顾儿女,根本难以培养养生的理念。

其实养生并不受年纪、居住环境或贫富所限,任何人均可养生,只是重点不同。在香港,大部分二十岁以下的人都不懂得养生,二十至三十岁的人觉得不需要养生,三十至五十岁的人没时间养生,五十至六十岁的人已步入中老年期,才觉得需要养生,但这时健康可能已经开始走下坡,多数人都可能患上高血压、糖尿病或胆固醇过高、骨质疏松;较严重的会有冠心病、前列腺疾病等。这时才醒觉要开始养生,已经太迟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