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狂,成就不了梦想:自己的事业自己创!

不疯狂,成就不了梦想:自己的事业自己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inda Rottenberg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就是要疯一下,自己的事业自己创!
全球首位导师资本家,教你化构想为生意,人人都可以当老板!

  「我天天遇到有梦想的人。也许你在餐厅端咖啡,幻想有一天可以开个酿酒厂;也许你大学已休学,渴望自己开个设计公司;也许你正坐在办公室思考改进公司的新构想;也许你胸怀梦想,但不知道如何让梦想成真。或者,你已经开始追梦,但不确定如何更上一层楼。本书能为你指引方向。」

  勇于冒聪明的风险,人人都可以是创业家!
 
  在商业世界里,「疯狂」是一种赞美。不少成功人士曾经做出许多「疯狂」的事,甚至被人称是「疯子」,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在意,仍执意把握机遇,做出他人不敢想的构想与行动,如放弃对沖基金公司优厚待遇,从自家车库创建亚马逊的贝佐斯(Jeff Bezos);生产汽车而破产的享利.福特(Henry Ford)屡败屡战,最终打造了福特汽车王国。这些人几近偏执的疯狂行为,也奠定了成功基石。
  
  在本书中,琳达‧罗腾堡告诉读者:不疯狂,成就不了大事!书中揭露了如何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有智慧的大冒险。根据琳达的说法:「如果没有人说你疯了,表示你设想的格局不够大。」

  这年头,冒险不再是穿帽T的大学辍学生的专属权利:人人都需要用创业家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我们都需要敏捷、有适应力、大胆──甚至还有点疯狂──否则就只能望尘莫及。

  但要如何冒明智的风险、却又不赌上一切?这就是琳达‧罗腾堡精通擅长的事情。她与人创办了奋进集团,并担任执行长,辅导创新者二十余年,这家专门协助高成长创业家的公司如今也驰名全球。自1997以来,他们甄选40,000名候选者,选出1,000位来自20个不同国家的企业家,他们都拥有爆炸性的构想却无力负担,于是奋进集团就帮他们实现梦想。

  本书结合精彩故事、第一手研究和实用建议,创造出开始行动与做大事业的指导方针。它生动描述华特‧迪士尼和雅诗‧兰黛等指标性创业家的故事、揭露奇异电器和Burberry是如何重获新生,并让我们认识像蕾拉‧薇雷兹这样的创业家,是如何从里约市自家厨房建立起八千万美元的护发王国。

  琳达写这本书,是为了那些梦想尝试新事物的人;是为了那些进入公司、离开公司、创立公司、或在公司里发动变革的人,还有许多从来没进公司上班的人;也是为了所有想要冒险、但又不会赌上一切的人。

各界名人热情推荐

  李仁芳/政大创新管理教授
  张玮轩/女人迷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
  杨士范/关键评论网总编辑
  雪柔‧桑德伯格/畅销书《挺身而进》作者、脸书营运长
  麦可‧戴尔/戴尔电脑创办人兼执行长
  赛斯‧高汀/《紫牛》作者
  亚当‧格兰特/《给予:华顿商学院最启发人心的一堂课》作者
  雷德‧霍夫曼/LinkedIn董事长、《人生是永远的测试版》作者

国内外各界热情推荐

  「现今,台湾的大企业(民企、国企、外企均然)不太搭新台,也甚少在台湾投资。聪明人无论老少,都得自己找出路。本书作者琳达.罗腾堡表示,人人都得尝试做创业家。恐怕她是道出了事情的真相。现在,连美泰儿公司(Mattel)都出了创业家芭比娃娃!

  尤其,琳达特别提到『蝴蝶』型微创业,对台湾当前正流行的微型/中小型生活产业、服务事业特别贴切适用。

  就算蝴蝶,也需要展趐。琳达经过二十年的经历,审查四千多位申请人后,提炼出实证智慧,在本书提出如何勇于经由『锐化构想、冷处理批评、招募支持者与应付挫折』等过程,来冒聪明的风险,是极为扎实的洞见与指导。」─李仁芳,政大创新管理教授

  「非常开心能为琳达.罗腾堡这本书推荐,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本书,完全是我这几年来的体会和心得。这里头没有高大上教你怎么写商业企划书,没有冷眼旁观地说你失败了就要学会如何站起来,没有硬邦邦的教条和规劝,也没有虚华夸耀地炫耀什么才是所谓的创业家。这本书,让创业者心有戚戚焉,让非创业者看得心痒难耐。这本书真真实实、贴贴切切地,从认识自己、建立心态、面对失败、迎接成长、调适团队,到回归本位,每一个层面都让她剖析地丝丝入扣。琳达把她的观察和经验无私分享给读者。

  我无法停止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每一页都是我自己的生命经历。『如果没有人说你疯狂,也许你的格局并不够大。』我看到这句话就微笑了,我想着这一路以来,从女人迷成立的第一天到现在,我最常听到的也许就是『你们太疯狂了』。从一开始的担心害怕,到后来坦然以对,与疯狂共舞,与恐惧并存,与脆弱共生,化有感的情绪(emotion)为真正的行动(action),把每一天视为第一天,把每一刻回归于原点,找寻自己的导师,培养更多人材,重视生命中重要的存在,不犹豫花时间跟自己重视的人相处。这些都是最真实的经历,也都是最重要的转捩时刻。

  生命无法重来,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不要害怕疯狂,拥抱脆弱与勇气并生的时刻,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自己的想望! 无论是对于你的事业,或是你的家庭,甚至你的人际关系,或是自己生活态度的养成,当我们能用创业家精神面对,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改变现状,产生有意义的行动!」─张玮轩,女人迷(Womany)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

  琳达探讨的是极为重要的议题──这年头人人都需要更具创业精神。她以令人刮目的个人纪录和启发人心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如何克服恐惧、採取明智可行的步骤来改善组织。」─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挺身而进》作者暨脸书营运长及LeanIn.Org创办人

  「你们大可说我疯了,但我想琳达的这本书很不得了。她凭着她传奇性的风趣和率直震撼的见解,证明每个人都可以像创业家一样思考和行动。」─麦可.戴尔(Michael Dell),戴尔电脑创办人兼执行长

  「近二十年来,琳达和全球最大胆的创业家们教学相长。在这本精彩绝伦的书里,她与读者分享如何驾驭事业草创期的混乱,还有如何在今日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发展自己的事业。」─理德.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董事长、《人生是永远的测试版》作者之一

  「本书堪称宝库。琳达.罗腾堡本身就是杰出的创业家,她还指导全世界许多最伟大的创业家,并提供无价见解。不仅针对新兴公司,一般企业、非营利事业、政府和学校也能受惠。如果你有构想或想要创新,我强烈推荐你熟读本书。」─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给予:华顿商学院最启发人心的一堂课》作者

  「疯狂在一般人眼中,是格格不入的同义词。我们都需要多像琳达一样的疯狂。她慷慨、好奇、关心别人、立志要改变世界。这些精神全都收录于本书当中。买下它、读通它、活出它的精髓。」─赛斯.高汀(Seth Godin),《够关键,公司就不能没有你》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琳达‧罗腾堡 Linda Rottenberg


  奋进集团(Endeavor)合伙创办人暨执行长,获《美国新闻》(U.S. News)评选为「全美顶尖领导者」;入选《时代》杂志百大「二十一世纪创新者」。

  奋进集团(Endeavor)合伙创办人暨执行长,获《美国新闻》(U.S. News)评选为「全美顶尖领导者」;入选《时代》杂志百大「二十一世纪创新者」;汤玛斯‧佛里曼(Tomas Friedman)称她为全球首位「导师资本家」。她与担任作家的先生布鲁斯‧法勒(Bruce Feiler)住在布鲁克林,两人育有一对双胞胎女儿。

译者简介

刘复苓


  明尼苏达大学新闻暨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曾任《经济日报》记者,现旅居比利时,专职翻译。 

  明尼苏达大学新闻暨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曾任《经济日报》记者,现旅居比利时,专职翻译。其译作获两届经济部金书奖,以及政治大学科管好书Top10。译有包括《华顿商学院的高效谈判学》、《开始》、《为什么经济会搞砸》、《散户大反击》等六十余本。个人部落格:「Clare的文字译站」(blog.xuite.net/clarefuling/tw),以分享海外生活趣谈和旅游经验为主。

图书目录

引言 人人都是创业家
创业精神不再是创业家独有/创业精神的祕密酱汁/不穿帽T,也可以成为创业家

第一部分 开始行动
第一章 进入第一天
两耳之间的距离/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煽动鬼火/停止计画,开始行动
第二章 降低风险
不要赌上家产/是朋友,就不会找朋友实验构想/跟随群众/失传的跟踪艺术
第三章 混乱是创业家的好麻吉
敬敌人一杯香槟/拥抱熊市/承认你搞砸了/很久很久以前/变动在所难免
 
第二部分 做大事业
第四章 你的创业家性格
钻石/明星/改革者/火箭/你的创业家性格
第五章 白板
一、关上门/二、开除你的岳母/三、微创新/四、放下原子笔/五、做大梦,但从小处着手/六、一次一口,吃掉大象
第六章 领导力3.0
敏捷/可亲性/自觉/真实
第七章 导师圈
帮自己找个毒舌评审/剪断脐带/打电话给亦敌亦友/导师不一定有白头发/餵食小鱼
 
第三部分 回归家庭
第八章 标竿职场
精神奖励/文化俱乐部/无法打败的,干脆就加入他们/摆出全家福照片
第九章 做大而且回家
开始行动/做大事业/回归家庭/许下愿望
疯狂团队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序言    

人人都是创业家


  我要告诉你蕾拉的故事。

  蕾拉.薇雷兹(Leila Velez)生长于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妈妈给人帮佣,爸爸当警卫。一九九○年代初期,蕾拉在麦当劳打工,可是,她心怀梦想。

  当时市面上找不到任何美发产品、适合她这种满头卷发的非裔巴西女子使用,她很失望。「爱美之心,穷人也有。」蕾拉告诉从事美发业的嫂嫂,姿卡。一九九三年,这两个门外汉把蕾拉家的地下室改造成疯狂科学家的实验室。两人还把他们的另一半当作首批产品的实验对象……两个男人随即大量掉发。

  蕾拉和姿卡继续埋首改善配方,并开了一间发廊。他们的发廊位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在阴暗的巷弄里,面积只有三百平方英尺。「在这种鸟地方怎么会成功呢?」朋友质疑。可是,妯娌两人继续努力。没多久,想预约美发的里约市女性得等上四到六个小时,而且顾客纷纷称赞他们的产品不仅改善发质,还能提高自尊。

  我每次对朋友提及这个故事,他们都说:「这又是一个女人小型创业的美好故事。」可是,蕾拉的故事一点也不微小。不消几年,她的公司,贝雷萨自然(Beleza Natural)美发沙龙,开始在旗下几家「美发诊所」贩售各式美发产品。到了二○一三年,贝雷萨自然美发沙龙每个月顾客多达十万人,员工两千三百人,年营收八千万美元。

  蕾拉是怎么做到的?她如何从麦当劳的计时员工晋身为百万企业的大老板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她为师、勇敢活出丰富的人生?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首先,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用全新视野看待世界有多重要。零售界的传奇巨擘山姆.威顿(Sam Walton)说过:「当众人皆顺道而行,反其道而行必能觅得利基。」蕾拉了解,其他人只是在卖美发产品,而她卖的是自信。她称之为利基口红心理学。

  许多优良创意的成功,都是因为满足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需求。一九二○年,二十八岁的厄尔.狄克森(Earle Dickson)还是娇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棉花採购,他太太乔瑟芬常常在烹饪切菜时受伤。乔瑟芬採取标准的止血方式,用绳子把一小块布绑在伤口上,但那玩意儿很快就会脱落。于是,她先生居然为她(后来也是为公司老板)胡乱发明出新产品:一种中间有棉花的自黏绷带,也就是后来所谓的OK绷。该产品并没有立刻畅销,后来公司把试用品免费送给屠夫和童子军,自此厄尔的发明销售数量达百亿之多。

  其次,我们可以学到,面对风险时,心理学扮演极重要的角色。成功的最大障碍并非结构性,也非文化性,而是心理和情绪层面。你往往会遇到某人(或者,更可能的是,每一个人)说你和你的想法很疯狂。创新者的职责就是推开反对者,设法继续前进。蕾拉温柔又害羞,不善于冒险、对抗或表达意见。她得先找到自信,然后才能帮助别人找到信心。

  最后,我们了解到,冒险者鲜少独行。那些亟思打破现状的人需要别人的支持。财务资源尽管很有帮助,但并非唯一的支持。他们更需要旁人的协助,提供面对恐惧的建议、评估弔诡的业务成长决策,以及拆解艰鉅的任务。史蒂夫.贾伯斯(Steven Jobs)创业之初,也曾请益微晶片合伙发明人、人称「硅谷市长」的罗伯特.诺依斯(Robert Noyce)。贾伯斯无所不用其极地利用这段关系,就像他做每一件事一样。他会骑着摩托车、不请自来,或是半夜打电话。诺依斯气到对太太说:「如果他再打电话来,我就不接!」

  只不过,诺依斯总是接了电话。创业家果真神通广大。

  那么,蕾拉要从何处寻求她所需要的支柱呢?

  这就是我的故事开始和她有交集的地方。一九九七年, 我与人合伙创立了奋进(Endeavor)集团,专门协助像蕾拉这样的梦想家。近二十年来,奋进集团共审查了四千多位申请人,并从六百多家成长快速的公司行号中,挑选出一千多人加入我们的网络。我们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了这些创新者:南非的网路咖啡、墨西哥的三明治店、土耳其的女性专属健身房、印尼的电玩俱乐部、美国的柠檬腌鱼店。我们和各种领域的先驱者合作,像是眼球生物辨识、蜗牛农场、医药特许经营和风力发电机制造等等。我们协助勇敢人士闯荡艰困环境,例如货币危机下的雅典、革命高潮的开罗和紧缩乍现的迈阿密等等。

  我们把这些企业主称为「高影响力创业家」,这是奋进集团在二○○四年创造出的用语,指的是有远大构想,以及最有可能以此创业成功、并激励他人的人。我们延请这些人加入我们的网络后,就会竭尽所能地协助他们,从组织顾问团队到寻找资金、从募求贤才到磨练领导力,并鼓励他们培养与指导下一代。

  如今,奋进集团的据点遍及全球四十五个城市,共有三百五十名员工,志愿创业导师名单有五千人之多。尽管也有一些企业后继无力,但多数都以惊人速度成长。西元二○一三年,我们所投资的创业家共计创造近七十亿美元的营收、提供四十多万个工作机会。

  我的经验告诉我,人人皆可胸怀大志,不限国籍、年龄或性别。每个人都会想要採取行动、当自己的主人、进阶人生、改进世界。

  不过,遭遇路障也一样无人能倖免。

  我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找出创新者企图让构想成真时,最常犯的错误和遇到的绊脚石。
我设法分解出具体步骤、策略性支援和情感勉励,以满足他们发展构想的需求。我也学到什么时候该为这些创新者提供慰借,什么时候又该鞭策他们。

  例如,我初见蕾拉时,她急着拓展业务、但又忙着满足需求,为此感到焦头烂额。我们的协助方式,就是介绍几位导师帮助她发展事业。我们鼓励她和她嫂嫂拟订一份股东协议。蕾拉离婚后,甚至还在我们的创业家网络里认识了第二任丈夫。(她得到了我们所谓全套服务的待遇!)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让她知道,她并非古调独弹,而是走在风行今日全球的大趋势当中。这锐不可当、稳固不移的趋势,指的就是人们力求改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周遭世界。
她是创业家。

  创业精神不再是创业家独有

  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内心都有个小蕾拉。

  我天天遇到有梦想的人。那些人就像蕾拉一样,也像你一样。也许你在餐厅端咖啡,幻想有一天可以开个酿酒厂;也许你大学已休学,渴望自己开间设计公司;也许你正坐在办公室,思考改进公司的新构想;也许你已经有了一套改善环境的计画;也许你在家带小孩,想出了新的手机应用程式;也许你已退休,想要开家民宿。

  你胸怀梦想,但不知道如何让梦想成真。或者,你已经开始追梦,但不确定如何更上一层楼。

  本书能为你指引方向。
 
  我将传授我从蕾拉和千百位像她一样的人身上所学到的经验。我将揭露奋进集团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Bain & Company)共同努力多年、深入研究的结果。我将说明我对近年《财星》(Fortune)杂志五百大企业的观察,因为它们也不断追求创业精神。我还会分享我自己是如何在起起伏伏当中,创立(偶尔还得重建)一家成长快速、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兼具的集团。

  特别是,我会让你明了,不管你现在做什么;不管你展开或拓展的是什么梦想,你都需要这些经验教训。

  你思考和行动的方式需要更像个创业家。

  我们在一九九○年末期创立奋进集团时,「创业家」一词不怎么流行,多数创业者甚至不用它。「Entrepreneurship」(创业精神)这个字来自法文,意思是「去从事」。当时仅是学术名词,各国很少使用这种说法(或任何类似的说法)。即便是美国人,多半也视创业精神为特殊的用法,只适用于快速成长(或快速倒闭)的企业创办人身上,而且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人多数都是年轻、从事高科技业的男性。

  如今,这个刻板印象已经被打破。创业精神不再侷限于成立高科技公司,而是泛指从事一切大胆的冒险活动:从改善社区环境,到贩卖你在自家地下室制作的手工艺;从让家族企业现代化,到在公司内提出新发展建议,全都涵盖在内。其技巧包括锐化构想、冷处理批评、招募支持者与应付挫折,几乎任何工作领域都适用。

  创业家精神的定义是:敏捷、创意破坏性与乐观的力量。它已成为廿一世纪的重要解决问题技巧。若说外交官、金融家、军人或政治家曾先后红极一时,则现在要属创业家最夯。说它是当红炸子鸡,听起来或许有些夸张,但若上网查询、浏览企业年报、造访大学校园,或是聆听接送小孩的爸妈闲聊:每个人都在谈论如何发挥瓦解力、尝试全新方法,成为变革推动者。Reddit公司创办人艾历克斯.欧哈尼安(Alexis Ohanian)说得好:「『我开了一家公司』已取代『我成立了一个乐团』,成为新潮流。」现在就连童子军都有创业精神奖章,美泰儿公司(Mattel)甚至还出了创业家芭比娃娃!

  这项转变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却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现实:我们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无论是我们的经济、我们的公司,还是我们的工作,都已经不再安稳。改变成为常态。要生存下去,就需要具备不断改造自己的技巧。冒险无可避免,否则就只有被时代淘汰。

  好消息是:现今任何人都能当变革推动者,完全没有门槛。没有服装规定,也没有祕密投票。

  人人都能具备创业精神。

  但坏消息是:我们还没有适当的语言,来讨论这个追求创业精神的广泛现象。

  「创业家」一词以往太少人使用,现在却又面临过度使用的危险。因此,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开始将各式各样的修饰语加诸其上,让它显得更加笨重。突然之间,有「社会创业家」来描述那些公益组织创办人,他们的使命从人权到环境,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有「微型创业家」来描述生活产业的创业素人;有「社内创业家」来称唿大企业里的改革者;有「夫妻创业家」来形容共同创业的夫妻;甚至还有「妈妈创业家」、「爸爸创业家」和「小孩创业家」等名词。这些字愈变愈长,现在大家在推特上已经懒得写「创业家」,而简称为「# 家」了。

  @*#&!

  相信我,我参加过数不清的「前瞻创业家精神」座谈会,我知道我们需要一个新词汇。

  在本书中,我想尝试一个新做法,一种更清楚,而且也绝对更好玩的方式。我为每一种类型的创业家都取了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简单、易懂,且能反映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它们代表四种不同的物种,而且都需要协助才能实现梦想。当中一定有属于你的类型。

  瞪羚
 
  这是典型的创业家,他们成立了新创事业,并期许它大放异彩:像是家用补给站(Home Depot)、脸书(Facebook)、珍妮.克雷格瘦身中心(Jenny Craig)、安德玛服饰(Under Armour)和Instagram等。高成长是主要目标。我在奋进集团合作的那些创业家,就是属于这个类型(或者至少也是志在于此)。

  「瞪羚」一词(gazelles)由经济学家大卫.伯奇(David Birch)于一九九四年首度引用,意指营收每四年增加一倍的高成长企业。虽然在美国只有百分之二到四的公司符合这种类型,这个迷你族群却几乎霸占了所有私营企业的就业机会。当你听到政客说:「小型企业创造了绝大部分的新工作。」他们其实是指那些年轻、成长性高的公司,也就是所谓的瞪羚型公司。伯奇选用瞪羚这种动物,是因为它们动作快、跳得高。

  你也许以为瞪羚型公司已经深谙成功创业之道,但依我的经验来看,事实并非如此。的确,他们知道如何创业,但可惜的是,他们会持续犯同样的错误:拓展太快、经营失焦、与合伙人纠缠不清,又放不掉控制权。(没错,我自己也犯过上述所有错误,接下来我会一一说明。)我不断见到人们重蹈覆辙,因而在此整理出瞪羚最常犯的错误与教战守则,帮助你避开这些陷阱,如愿让你的新兴公司发展成大企业。

  鼬鼠

  「内部企业家」(intrapreneur)一词最早出现在一九七○年代,并于一九九二年首次被收录进《美语传统字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其定义是,大企业里负责「透过有把握的冒险和创新,将构想转为可获利成品」的人。尽管现今这个字词已经失宠,但其概念却变得更受欢迎:鼓励人们在企业里更独立、更有创意,已成为迫切诉求。

  西元二○一三年,我受邀在戴尔世界年会(Dell World)演说「颠覆」这个主题。当时,该公司创办人麦可.戴尔(Michael Dell)才刚刚结束和股东的长期抗争、成功将公司私有化。他表示,这是为了保存公司的创业DNA,回到当初在德州大学杜比中心二七一三号房发迹的精神。麦可在为六千人与会的年会揭幕时,说:「欢迎来到全球最大的新兴公司!」

  不过,鼓励员工多多冒险说来简单,要他们坚持下去却很困难。「有些人害怕改变,」麦可后来对我说。「在任何快速变革的企业里,这份阻力多半是一条不归路。」他说,动作不快,就得灭亡。

  企业主企图重寻公司的创业精神,麦可并非唯一一人。全球龙头企业的执行长多半明白,他们得在别人逼他们改变之前,先一步自行颠覆。可是,不知怎么的,这个概念却未能得到多数员工的认同。如果你现在任职于一家大企业,拥有周全的福利和退休金,则你也许觉得自己很安全,创业活动不是你需要去做的事情。但你错了。

  虽然创新必有风险,但不创新同样也有风险,而且程度不相上下。假装工作稳定、公司牢靠,其实会让你身陷危境。若你认为冒险很危险,则不冒险更危险。

  首先,你的公司并不牢靠。一九六五年到二○○八年间,大企业失去业界龙头地位的翻覆率已经倍增。一九二○年代,标准普尔五百指数新挂牌公司可望撑个六十五年依旧屹立不坠;到了二○一二年,挂牌公司平均寿命已减为十八年。光是过去五年,标准普尔五百指数主流公司像是汉斯(Heinz)、斯普林特(Sprint)、莎莉(Sara Lee)、无线电屋(RadioShack)、柯达(Kodak)、办公室补给站(Office Depot)和纽约时报公司(New York Times Company)都已纷纷下市。

  就算贵公司永续发展,你的生存能力也要看你创新的本事和意愿。这年头想要保住工作,就需要拥有和优秀创业家一样的特质:灵敏、想像力、毅力和执行力。换句话说,不求自身改变,就得被迫适应。

  成为鼬鼠(shunk)吧! 这个名词来自于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Corporation)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专门建造战斗机的一个祕密部门,叫做鼬鼠工厂。谣传他们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员工长期加班、卫生习惯又不佳,而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卡通片《亚比拿奇遇记》(Li’l Abner)里的月光工厂。(据说月光是碾磨死鼬鼠制造出来的。)无论缘由为何,涵义都很清楚:大企业里的创业家为公司费尽心力,就算发臭也在所不惜。

  海豚

  过去十多年来,关于社会部门必须更具创业精神的概念引发舌战。非营利事业需要运用更多商业技术。慈善事业需要更创新、更度量导向。我介入这波趋势已经二十五年,并且有幸能和两位箇中先驱共事。

  西元一九八九年,我自愿协助温蒂.卡普(Wendy Kopp)招募大四学生加入她的新兴组织「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当她提出创立全国性教师组织这个概念做为毕业论文主题时,她的指导教授回答:「我亲爱的温蒂.卡普,你显然疯了。」可是温蒂并未因此断念。如今,「为美国而教」每年接获五万多件申请,年预算达三亿五百美元。

  后来,我又有机会为人称「社会创业精神教父」的比尔.德雷顿(Bill Drayton)工作。

  比尔创办「阿育王」(Ashoka),透过这个组织来资助社会创业家,诚属这方面的先驱。比尔抱着无论何地、无论何人都可以成为变革者的信念,已经资助了全球三千多名非营利事业创新者。他说:「人人都有参与的资格。」

  尽管有这些创造趋势的先例,还是有诸多非营利事业、社区团体和社会服务组织在这个颠覆的年代里苦苦追赶。他们缺乏愿意全力发挥创业技巧的领导者,所以无法全面落实构想、扩大影响力。他们需要更多海豚。

  海豚指的是非营利事业或公共部门里的逆向操作者,他们愿意突破传统、鼓吹真正的改变。为什么叫做海豚呢? 因为海豚很聪明,又高度社会化(牠们群居生活,称为小群体),而且是少数会互相帮助的动物。不过,牠们也不会轻易让步。若伤害了牠们的小群体,你就要小心了!今日,就连非必要的私营部门解决方案,都准备好接受创业精神震撼教育。海豚要来兴风作浪了。

  蝴蝶

  还有最后一种需要了解这些道理的创业家种类,他们可能是成长速度最快的族群,名为中小企业或生活产业创业家。

  第一种属于这类型的是独资经营者——水电工、瑜珈老师、自由作家、有机农夫、艺术家等等。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The U.S. Census Bureau)估计,绝大多数的美国企业都没有支薪员工。百分之四十的美国成人在职涯中曾独立工作,而到二○一八年,预计还会再多出两千四百万名自雇人士。若以全球来看,独立合约员工更可望在二○二○年达到十三亿人。

  这些领域之所以蓬勃成长,是因为它们对所有人开放:母亲、父亲、奶奶、二十几岁,甚至十几岁的青少年,都可以在自家地下室、轿车里或浴室展开微创投。(没错,浴室酿造厂又回来了!)就像嘻哈天王杰斯(Jay-Z)所说的:「我不是商人;我本身就是生意,老兄。」

  这个族群的第二种拥有寥寥可数的员工。全美有七百万家公司雇有员工;其中有九成,员工人数不到二十人。这当中,有些公司志在发展成为成长快速的瞪羚型企业,但多数都乐于维持小型的地方性公司。

  我将这种类型称为蝴蝶,是因为蝴蝶种类很多(全世界至少有一万七千五百种不同的蝴蝶),而且它们追求自由、强调个人主义。无论是东西方文化,蝴蝶一直都是灵魂的象征,尤其是在经历化蛹时期后,又得以重生。蝴蝶除了象征蜕变之外,也对周遭环境非常重要,是整体幸福的指标。蝴蝶愈多,表示生态环境愈健全。

  乍看之下,这个族群不像会具有突破性创业家所拥有的技巧。你在农夫市集卖自制乳酪蛋糕时,真有必要突破、创新吗?答案是:有必要!尤其是,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进驻全食超市(Whole Food)、用手机读卡机刷信用卡,而且还发展出网购事业。贩卖艺术、手工艺和食物的网路平台Etsy上,已经有超过一百万家的「制造者」直接贩售成品给消费者。就算是蝴蝶也需要展翅。

  另外,在这个翻覆的时代,蝴蝶拥有独特的定位。混沌理论(chaos theory)里的「蝴蝶效应」,意指改变能来自各处。中央公园的天气可能会受远在南非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所影响。

  我就曾于超级飓风珊迪来袭前夕,在布鲁克林自家附近亲眼见证蝴蝶的敏感和勇敢。当晚我到我最喜爱的烤透面包店(Bien Cuit)买面包,市长才刚宣布要大家撤离。「我猜你们要准备关门了。」我对柜台后的男子说。

  「绝不会,」他回答。「这里的居民需要我们。我们会整晚营业。」

  别低估了蝴蝶的坚持。

  我四处搜寻创业家已经长达二十年。如今,各类型的创新者随处可见。他们不会苦等改变凭空发生;他们每天主动创造改变。

  无论你的志向为何,从以上动物选出一种,开始写下你自己的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冒险当个鸵鸟,把头埋在沙里。

  创业精神的祕密酱汁

  可是,你决定要当个变革推动者之后,要如何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又该我上场了。

  我要邀请你参观我的卧房,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物。我出国旅行买回来的非洲床组。

  我先生向我求婚时写的一首诗。我的床头柜上,有一整排读到一半的书,内容全都是关于创业精神。

  我热爱创业精神,但我不喜欢它的相关文献。我开始写这本书时,列出了所有我不希望这本书最后呈现的样貌。它不会教导读者如何拟订创业计画、发展行销策略或读懂创投条件书。它不会是讲述创业精神历史的入门教科书。它不会是充满提神元素、鼓励人心的毕业演说。它也不会是个人追求成功的故事。如果你想要看这类书籍,不妨改读霍华.舒兹(Howard Schultz)的《Starbucks咖啡王国传奇》(Pour Your Heart Into It)、理查.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的《维珍颠覆学》(Like a Virgin)、谢家华(Tony Hsieh)的《想好了就豁出去》(Delivering Happiness),或是华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的《贾伯斯传》(Steve Jobs)。这些书我都读过,也很喜欢。

  这本书的主旨是:描述许多人——瞪羚、鼬鼠、海豚和蝴蝶的创业路程,以及我们如何向他们学习。我想要把一段看起来很了不得的过程,分解成一连串可达成的步骤。我企图回答这个问题:这年头既然人人都得冒险,你要如何确定你冒的是聪明的险呢?

  为好好回答这个问题,我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开始行动」、「做大事业」,以及「回归家庭」。

  在「开始行动」这个部分,我会展开成为创业家的路径:从对抗内心恐惧、抵挡怀疑者,到跟踪支持者、善加利用混乱。这个部分的主题是态度:如何拥有正确态度、驱逐错误态度。

  在「做大事业」中,我会说明如何评估你的构想。我会协助你了解自己的创业家个性、避免菜鸟会犯的错误、找到适合的创业导师,并学会如何领导。「领导力3.0」是我发明的名词,它是吸引并留住今日高连结、高技巧与高敏感人才的必备新技巧。

  最后,在「回归家庭」这个部分,我会讨论活出创业精神的真义。这包括如何让工作产生意义,以及如何将工作与家庭整合。若说前两部分是创业精神的技巧,则此时已经臻于艺术。这个部分也最让我感到心有戚戚焉。我深深相信,创业精神发挥到此,是为了启发并提携后进。而且,我既要管理大企业、又要当个好妈妈,这一路上,我努力维持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和谐,我鼓励我的员工也做到这一点。

  总而言之,以上内容综括我这二十多年来在创业路程起起伏伏的经验,它们都是我想要写这本书的原因。不过,还有另一个让我此时提笔的原因。

  不穿帽T,也可以成为创业家
 
  二○一二年,我受威尔克斯大学(Wilkes University)之邀,讲述创业精神。这个生气勃勃的校园,座落在宾州中部的古老矿镇。到了演讲最后的问答部分,后方有人举手。「我喜欢你那些创业家的故事,」他说,「但我不确定这种事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没有大梦想,又不认识什么有办法的人。而且,我也不住在硅谷。」

  我当下有一点洩气与失神(我知道我七岁的女儿正在家等我回去),我脱口说出心中闪出的想法:「别担心,你不穿帽T也可以成为创业家。任何人都可以。」这答案效果还不错,但在我回家的路上,脑中一直挥不去这个问题,对于自己华而不实的回答也愈来愈失望。

  奋进集团成立早期,每次我遇到有人不了解我们的业务时(也就是说,多数人都不了解),我总是归根结柢地说:「我们把硅谷奇蹟发扬到其他有才能、有构想,但又一直不认为自己有能力美梦成真的人身上。」我一直认为,这只适用于像蕾拉这样的人。

  如今,人人都需要一点这样的硅谷奇蹟。

  在人生中,我们都需要一点蕾拉的精神。

  当晚我返回布鲁克林家中,就决定写这本书。我要为宾州那群学生而写。我要为熬夜等我回家道晚安的一双孪生女儿而写。我要为那些有梦却不知所措、想结合热情与生活、想对公司、社会或整个世界做出贡献的人而写。

  茱莉雅.柴尔德(Julia Child)在其着作《精通法式料理艺术》(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里写道:「只要有正确的指导,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烹调出法国风味。」她自己就是个创造风格、打破极限的创业家,而她这本书对于做大梦、勇于改变也有类似观点。

  我以前深信,创业家是「天生、无法靠后天努力」这样的箴言。现在我则相信,创业精神也像伟大的厨艺一样,只要有心学习,就可以透过实践和磨练而来。(而且,就像大厨一样,即便是最厉害的创业家,也一定曾经摔过锅子或打破几颗鸡蛋。)

  最后,精通创业艺术不光是开间公司就够了,还要勇于冒险、克服疑虑、管理风险、处置混乱、培养员工、坦然面对挫折和成功、兼顾工作和家庭,以及传承下去,确保下一代也能做大梦。

  而且,你还得明白,大家都说你疯了,其实是一大恭维。

  让我们开始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