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二版序 本书出版多年,蒙读者厚爱,值此修订之时,增加一些教育发展趋势,供读者参考。
「教育」是千秋大业,古人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现今的台湾师大,校歌头一句是「教育国之本,师范尤尊崇」,却只是「说说」、「唱唱」而已,实际作为并不是那么一回事。目前广告用词中流行的一句话,可以恰当地描述此现象。该广告词由一位妇女发声,表情很不屑地说:「查甫人(男性)不可只剩一张嘴!」从「教育」史来看,教育权几乎都是男性包办。如教育成果展现在「国力」上,则教育之兴衰,正与国力之强弱成对比。
举世之人皆知,现今在国际舞台上耀武扬威的国家,都是文教昌隆的国家。虽然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掌控全球军事、经济,甚至文化大权者,已非「西洋」的专利,但从教育角度言之,日本从十九世纪之窜起,是明治维新(1868-1912)採纳教育家福泽谕吉(1835-1901)的「脱亚入欧」政策所致,向支那bye bye,再见;全然地学习欧洲,尤其是德国、英国,其后是美国;大兴文教、完全西化的教育制度,不只普遍实施于日本,还播种在台湾。不多久,便一展国力,不到半世纪即东亚称雄。1895年战胜「东亚病夫」,1904-1905年又打败「北极熊」。
中国的大清帝国及其接替的政权,也学得教训,且有日本前例可循,除了到欧美取经外,更大量派遣留学生到本来在历史上是汉人帝国附属地的「倭寇」大本营日本。日本文教的「西洋化」,最显明的是1877年成立的东京帝国大学,该学府几乎是德国1810年所立「柏林大学」(University of Berlin)的翻版;1928年的台北帝国大学的模式亦然,1922年台湾「高等学校」(即台湾师范大学的前身),形同德国的「古文学校」(Gymnasium)。读者若稍稔本书所涉的高等教育及中等教育发展史,就知悉这些教育机构,都是「学术」基础十分浓厚的学府,从此人才辈出,正响应了1776年环球经济学名着《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作者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的宏旨。国家要富,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人才,才是「国富」的最大金矿。
可惜的是历史上,人类无知于此,导致一流菁英不只被「埋冤」(台湾的另一发音),且大受打压,一部「学术自由史」是血泪史(不妨参阅笔者编写的《学术自由史》(2009)台北,心理出版社)。返顾过去,居教育位阶最高而形成的「学校」,最能展现其具体成效的学府,莫过于大学。从历史来看,东方支那根本不把「学校」这种「栽培人才」的措施当成历代政府的重大施政目标,焦点只在短视地注重「科举」而已。「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至理名言」,但不也是「什么都死,只是嘴巴不死」而已吗?
西洋文教在大学中的闪亮巨星,首当是出现在爱琴海的希腊雅典,其后重点转移到地中海各大城市。文艺复兴时代的义大利,文风鼎盛,但相形之下,小池塘养不了大鱼,爱琴海及地中海皆比不过大西洋,因之大西洋沿岸的重要都市崛起,其中,荷兰的雷登大学(University of Leiden),是十七世纪最高声望的学府。而由中世纪起,就举足轻重的大学,如神学大学重镇巴黎(University of Paris)及英伦的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与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加上十九世纪之初的德国柏林大学等,都后来居上;史上轰动全球且支配人类观念的巨着,都是这些「大学」教授的心血结晶。
但时来运转,捡拾文教成果卓然有成的高等学府,在美洲新大陆一一出现。迄今,美国大学几乎是吸引全球一流师生的所在。在教育活动的各层面上,举凡制度、课程、教材、教学法、行政、成绩评量、学校建筑、设备,甚至教育思想等,都亦步亦趋地以美国为马首是瞻。其实美国教育的历史底子,是来自于希腊雅典,而演变成为欧洲及全球文教的楷模。
就教育而言,「西洋」有演变成环宇性的可能。当然,文教的优劣短长,不可能简化成二元而已。「富」与「强」,若无文雅性的教育洗礼,则沦为野蛮。西洋文教之延伸,并扩及其他地盘,不能轻率地以「霸权」或「宰制」就一言以蔽之,其实最受欢迎的「侵略」,莫过于文教「侵略」。当年日本治台时在文教上採取「断发」(剪掉男生的长辫)及「放足」(不许女生缠足)措施,竟然引发了当时台民的汉人种(民)族情结及祖先遗训,而大力抵制。以今观古,展现出「史的宏观」,则功过如何,就了如指掌了。西洋教育有点类似西元之成为「公」元,如同西斤、西里、西时等之成为公斤、公里、公时一般,成为举世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取样学习的楷模。当然,在「过程」中,不可持残酷不仁道的行径,却应大展「教育爱」精神。
本次修订中,尤其在新增之「返顾与前瞻」单元里,或许更可作为借镜!敬请读者注意。事后诸葛亮的智慧,由先行者「西洋」提供,该可给欧美以外国家作教育兴革的最重要参考座标!包括本国台湾在内!
谢谢三民书局编辑部的打字、编排、校对,并做些插图,另也增加英文索引。
林玉体
2014年7月于台北青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