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场责无旁贷的高教重建运动 一九九○年代教育部放任广设大学、技职升格,终于在二十年后形成台湾前所未见的高教土石流。二○一五年立春,新科教育部长吴思华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员会报告「大学整併及未来十年高教蓝图」时,语出惊人地说:「教育部计画五年后大学由一百六十多所减至一百所。」二月,兴国技术学院即被教育部勒令停招,永宁大学、台湾首府大学、真理大学台南校区、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玄奘大学,甚至连二战之后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东海大学都遭到教育部减招,未来预计还有六十多所大学将会退场,这一波大学倒闭的幅度超过大学总数的三分之一,骨牌效应包含超过一万名大学教授、六千名职员工作权会受到影响。
二○一六年,估计大一新生人数将从前一年的三十二万人,降低至二十七万人,减少百分之十五生员。事实上,早在二○一四年开始屏东高凤数位内容学院、永达技术学院已相继停办。高凤数位内容学院(前身为高凤技术学院)由高雄黑派余家班所设,一九九八年向台糖公司租地,教育部于二○○四年核准设校,设流通管理系、应用英语系、流行工艺设计系、休闲事业管理系、国际企业系等五系,招收八百名学生,二○一四年积欠教职员薪资及校外债务达三亿元,债权人忙着到校搬空有价值的电脑、投影机等仪器设备,二○一四年二月十四日停办,成为台湾最晚成立也是最早退场的学院。随后,永达技术学院(前身为永达工商专科学校),为高雄中小企银董事长王天赏(属于高雄嘉义派势力)所设立,也于二○一三年爆发财务危机,积欠教职员薪水长达八个月、八千万元,二○一四年八月七日永达向教育部申请停办,六十五位教师中有五十三人办理退休、十二人资遣。不同于高凤炒高教短线的作法,永达于一九六七年创校、就学人数曾经近万人,有屏东麟洛、高雄仁武分部双校区,曾经培养高屏地区无数人才,但是在董事会内斗的纷争之中黯然停办。
台湾高等教育目前有一百三十万名学生、五万位大学教师,每年毕业二十二万余位学士、六万硕士、四千位博士。但是在就业市场上,中小学流浪教师超过七万人,流浪博士逾二千人,大学以上高等教育失业人口超过十七万人。这些由国家、家庭与个人投资的高等教育人才,正面对低薪、低度就业,甚至失业的困境。大学毕业生22K,博士四处奔波兼课领不到30K。即使幸运就业的年轻世代,实质经常性薪资水平倒退到十三年前的水准,追不上物价、房价上涨速度。二○一三年申请大学贷款达到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七十六次,申贷金额两亿四千七百三十二万。年轻学子尚未出社会就背负学贷四十万,要在三十岁之前还清都有困难,更遑论结婚、养儿育女。随着教育部高喊学费上涨,预计未来有更多莘莘学子将背负更高的就学贷款,或者被迫中辍学业。
高教土石流将一路从南台湾屏东开始,越过嘉南平原,一路向北台湾漫延,穿过中央山脉,往东台湾扩散,全台无一倖免。媒体习于怪罪教改运动,使得李远哲成为代罪羔羊,却忽略了教育部、科技部决策高官的行政责任;或者批评学术象牙塔内教授或学生的学用落差或就业心态,更没有看到社会传统科举文化下推波助澜的升学主义与文凭主义;又或者归咎于少子女化,事实上少子女化虽然造成生员短缺的危机,但也是高等教育品质改变的转机,即使高等教育资源不增加,平均每位学生分到的教育资源却会提高,再加上教师人数减少的趋势,每位教师可使用的教学与研究资源也会提高。
这一场大学土石流为什么出现?未来台湾的高等教育又该何去何从?一般社会大众将这波高等教育扩张归因于教改、广设大学、高教全球化、商品化、少子女化危机,甚至是李远哲个人,这些看法都说明了高等教育危机的冰山之一角,却没有看到高等教育整体、全面性的危机成因。台湾高等教育的危机绝非一日之寒,也不能归咎单一部门或者单一团体,更非单一个人的过错,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视野来分析这个新自由主义思维下开放的教育政策所形成的共错结构,以及高等教育转变对于台湾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与冲击。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高教个别教师的劳动权益,也关乎台湾学术自由与民主发展;不仅影响世代学生高等教育品质与就业市场,更是影响台湾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我们不仅需要揭露、探究问题之所在,也需要在分析、诊断问题之后採取必要的策略与行动,透过知识社群的自醒自觉、自我批判以及集体行动,才能累积一点点改变现有高教体制的可能性。
本书是从参与高等教育产业改革的运动者角度,对于当前学术环境进行全面的批判与反思。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高教环境的鉅变,从全球化、国家政策、教育治理以及人口结构转型来描绘高等教育体制崩坏的成因,探讨高等教育崩坏对于台湾社会结构造成的冲击。第一章批判新自由主义,从全球化学术资本主义的高度来检视台湾的大学续存危机,分析大学与整体产业、财政与人口结构的崩坏之关联。第二章探讨台湾大学发展的历史过程,高等教育如何顺应国家政权的改变,从殖民主义到威权主义,再到学术官僚主义,特别着重在民主化之后的转变,学术官僚体制如何假形式民主、绩效管理来遂行学术治理,形成学术劳动的两极化发展,并以顶尖、卓越、典范为名,主导教育资源的分配,促成大学校园与行政体制的扩张与发展。第三章探讨以新自由主义为名的自由经济示范区计画,分析该计画试图制造国家空白授权的租界地,大开外资控制与教育殖民的后门,可能让大学进一步沦为地产经济工具与企业规避赋税的策略。第四章分析退休年金制度对于政府财政的影响,依附不同身份别的年金制度不但造成劳工与军公教人员、年长与年轻世代之间的不平等,庞大的财政赤字更制造世代间的分配不正义,让教育人力无法流动与轮替。
第二篇学术巨塔的倾塌着眼于市场化的绩效管理主义对于学院的冲击,以研究引导的生产方式已凌驾大学教育功能,更加深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巩固阶层化的学术权力结构。第五章探讨大学评鑑制度如何改变大学的生态,进而分析学界以及高教工会如何推动大学评鑑制度改革以及评鑑改革的困难。第六章分析教师评鑑制度对于教师职涯的斲伤,彻底改变大学知识生产与实践,逼迫知识份子撒出公共领域的参与,弃守教育使命,竞相投入学术八股文竞赛,甚至让教师陷入过劳的生命威胁。第七章探讨学术新世代艰困的就业处境,专案、兼任等非典僱用方式强化对于年轻学者劳动力的剥削与利用,建议提高生师比同时是改善高等教育品质与挽救学术新世代的良方。第八章分析学术论文生产的知识竞赛规则如何制定,这套集点评分制如何左右学术资源分配,以及绩效化的学术生产如何窄化知识的价值与应用。
第三篇行动与抵抗,探讨台大学生工会以及高等教育产业工会的组织、成立过程、运作,以及工会如何回应高等教育中的劳动与公共议题。第九章揭露了校园的学生劳动生活样态,说明学生如何转变成学术生产线的劳工,并引介外国学生工会的经验,鼓励台湾学生勇于加入学生工会组织。第十章介绍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的组织过程,说明组织发展的目标、行动以及困境,希望号召更多人加入高等教育的改革。结论回归台湾高等教育转型正义问题,总结台湾高等教育崩坏的危机在于官僚化的学术体制、市场化的学术资本主义以及少子女化的社会结构冲击,期透过深化教师自决与公民社会参与,借此改变高等教育结构的体质,保障学术劳动者的基本尊严,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提昇高等教育品质,落实真正的校园民主。
在千疮百孔的高等教育问题中,没有单一绝对的解答,也没有药到病除的特效良方。高等教育土石流迫在眉睫,为人父母,需要了解高等教育走向,才能协助子女选择学校或系所,决定职涯与专业能力发展的方向;身为学生,需要关心学校的存活与系所的生死,此关系到未来校园生活品质与生命黄金岁月的回忆;身为高教的一份子更责无旁贷,必须加入高等教育批判与改革行动,此关乎台湾民主社会的学术自由基础,与个人安身立命的学院存亡。高等教育的政策批判与改革行动是台湾社会必须承担的共同责任,也是无可逃避的义务,唯有痛定思痛,反思、正视、改变高等教育制度与结构问题,才有扭转危机为转机的可能。
戴伯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