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崩坏:市场化、官僚化、与少子女化的危机

高教崩坏:市场化、官僚化、与少子女化的危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高等教育崩坏是台湾社会当前无可回避的危机,在官僚化、商品化以及少子女化的冲击下,高等教育即将面临全面崩解的命运。随着官僚化治理机制的扩张,假教改之名的高教治理、扭曲的评鑑制度,迫使大学转向追求学术声望、排名的官僚体制,教师与学生沦为建制化学术生产线的底层劳工;技职升格、企业大学兴起,放任大学展业经营、扩张校地;国家、财团、派系政治以及高等教育机构联手开发教育地产经济,危害生态环境、斲伤土地正义、扩大社会不平等;同时,扩张的高等教育碰上少子女化的人口断崖,生源逐年下滑、财政赤字难以弥补、年金制度无法改革。

  以上偏离教育精神的一切作为,终将造成大学倒闭、教授失业、学生失学、生产力断层的全面冲击。

  本书解析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以及改革的可能性,并指出一条面对高教危机的集体行动之路。面对崩解的命运,台湾社会必须形成一场新的公民运动,完成高等教育的转型正义。

名人推荐

  管中祥(中正大学传播系副教授、高教工会副理事长)

  在台湾,谁都知道高等教育问题严重,但却很少有人想到高等教育一但崩坏,受害的不只是校园里的学生、职员、教师,更是对于既有价值体系及社会系统的勐烈撞击。特别是走在私有化、自由化、商品化引导的崩坏途径上,高等教育不再是社会公平正义,弱势翻身的实践,反而成了少数权贵及资本集团的工具。《高教崩坏》告诉我们台湾高等教育日渐瓦解的根本病因,并且提出踏实回应的重要解方。

  周于萱(青年劳动九五联盟理事长)
  过去几年在大学现场所看见的高教乱象:上至院系所下至学生互相厮杀只为抢资源、学生还没毕业就争先恐后参与各种实习征选、全系所为不知所云的评鑑疲于奔命……,所有问题的根源经过几位老师的耙梳变得非常清晰,答案也唿之欲出。看清高教崩坏的面貌,最终要如何面对随时准备崩塌的高教土石流,就必须仰赖校园工会以及每一位学术生产线劳工的集体努力了。

  王盈勋(台北艺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知识分子经常对市场进行批判、对社会议题提出质疑,但他们却很少敢于对自己的市场化、自己的价值崩坏反思改造。《高教崩坏》是一本勇敢之作,点明了二十年来台湾高教发展的隐疾,也揭穿了以改革之名包装的国王新衣。

  罗德水(全国教师工会总联合会政策部主任)
  此刻,任谁都能指出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然而,造成高教土石流的真正原因究竟为何?《高教崩坏》不仅完整揭露台湾高教问题,对其背后的共错结构更有精彩分析,陷入困境的高教应该何去何从?本书提出的建议,发人深省。

  黄俊豪(东海大学社会系博士班)
  「不要只做你想做的,要多了解市场需要什么」、「要多跟人搏暖,多些人脉以后比较好找工作」,对一个在高教崩坏中苦熬瞎混的博士生来说,这些似乎已是老生常谈,但却又现实得不能假装没看到。然而这不仅是一个博士生不得不面对的烦恼,更是整体社会结构的扭曲。本书对高等教育的商品化、就业市场的饱和窄化、研究环境的绩效主义化等问题,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像,指认其前因后果,也说明了目前高教工会等行动者努力的方向与成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戴伯芬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现任辅仁大学社会系教授。曾任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第一届理事长。

林宗弘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任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第一届监事。

吴燕秋

  国立清华大学历史所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辅仁大学兼任教师、台湾女性学学会理事。曾任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第一届兼任教师代表。

陈思仁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兼任教师,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第二届会员代表。

林凯衡

  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生。曾任台湾大学工会秘书长及国会助理。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因为投入工会运动而开始关心劳工议题。

挥麈子

  国立大学博士,现于各大学担任兼任教师。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崩坏的台湾与高等教育 李远哲
推荐序 回归教学现场的时候到了 陈东升
推荐序 后冷战的高教变迁:历史脉络与三组核心问题 曾柏文
序:一场责无旁贷的高教重建运动

第一篇 高教环境的鉅变

第一章 学术资本主义崛起:新自由主义与台湾社会结构转型
一、新自由主义转型下的大学
(一)学术资本主义崛起
(二)谁是大学商品化的牺牲者?
二、台湾崩世代:产业、财政与人口危机
(一)台湾企业需要硕博士人才吗?
(二)财政紧缩与人口萎缩
三、台湾高教扩张的历史共业
(一)当高教扩张遇上人口断崖
(二)博士失业狂潮来袭
四、大学崩坏,谁来力挽狂澜?
五、加入抢救高等教育的行列

第二章  学术官僚主义的扩张:民主化与高等教育转型正义
一、台湾高等教育的前世今生
(一)殖民主义下的现代化大学与师范系统(一九四五年以前)
(二)党国威权主义下的大学(一九四五-一九六○年代末)
(三)人力资源导向的大专校院(一九七○-一九八○年代末)
(四)民主化转型下扩张与升格的大学(一九八七年以后)
二、披着羊皮的教育改革之狼
(一)以资源分配引导大学校务发展
(二)集权高度控管大学人事与行政
(三)总量控制各大学系所与招生员额
(四)黑箱作业的预算分配机制
三、大学发展M型化
(一)五年五百亿的教育资源分赃
(二)大学与技职的零和关系
(三)学术权贵阶级的兴起
四、大学倒闭与裁员危机
五、大学合併与私立大学转型发展方案
(一)公立大学合併方案
(二)私立大学转型发展方案

第三章  金权校园:学术资本主义与官僚主义合流
一、定位不明的国际招生市场
二、教育商品化的风险
三、南韩松岛教育园区的前车之鑑
四、假办学、真土地炒作
五、教育商品化的冲击与矛盾

第四章  大学精神之死:规训化的评鑑制度
一、评鑑的起源
二、高教评鑑的争议
(一)评鑑定位与目的不明
(二)评鑑单位组成的合法性不足
(三)评鑑架构与指标流于形式化作文
(四)评鑑委员缺乏专业
(五)无法落实追踪改善机制
三、当前大学评鑑改革的方向
四、绩效主义大行其道

第二篇 学术巨塔的倾塌

第五章  教授无法承受之重:限年升等与评鑑
一、学术这条路
二、侏罗纪的校园生态
三、计点制的教授生涯
四、重研究轻教学的大学发展
五、谁杀了大学教授?

第六章  新科博士的悲歌:毕业即失业
一、「流浪博士」的产生
二、聘教师还是请门神?
三、非典化的学术劳动
(一)博士后研究:学术工厂的高级劳力
(二)专案教师制度:同工不同酬的劳动剥削
(三)兼任教师:教育界的血汗劳工
四、产学断裂:坐困愁城的台湾博士
五、挽救良禽无木可栖的困境

第七章  学术大富翁游戏:垄断性的学术生产
一、期刊有贵贱
二、学术官僚化与商品化垄断的出版
三、反对全球化的学术生产:批判与行动
四、回归学术的期刊出版

第八章  濒临破产的退休制度:失衡的给付与财务危机
一、威权时期的退休制度
二、民主化与社会保险改革
三、大学教师的退休金解析
四、不公平的给付与不连续的年资
五、退休制度改革的批判
六、改善未来:退辅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三篇  行动与抵抗

第九章 学术黑工:被剥削的研究助理
一、高工时、低时薪、没保障的校园黑工
二、硕博士生的收支现况
三、不被承认的高教体制僱佣关系
四、他山之石:美国学生工会的案例
五、象征暴力下的甘愿劳动:对学术资本主义的社会学分析
六、解构与行动

第十章 学术公民运动:高教工会的实践与反思
一、从同学会到工会
二、催生「台湾高教产业工会」
三、高教工会的实践与反思
(一)外部法制与文化环境的限制
(二)内部组织的困境
四、工会元年运动主轴:教师劳动权以及评鑑制度改善
五、工会二年:深化工会组织、回应劳资冲突
六、参与改革:挽高教于崩坏,扶大学之将倾

第十一章  朝向高等教育的转型正义
一、高教崩坏的危机
二、高等教育转型正义的重建契机
(一)高教危机的对策
1.降低生师比,提高教育品质
2.高教资源重分配,重整高等教育组织
3.资讯公开,以课责取代高等教育评鑑
4.回归劳动三法,落实教职员劳动权益的保障
(二)建立高教转型的程序正义
1.学生受教权的保障
2.教职员工的劳动权保障
3.校地的转型与再利用

图书序言

序言

一场责无旁贷的高教重建运动


  一九九○年代教育部放任广设大学、技职升格,终于在二十年后形成台湾前所未见的高教土石流。二○一五年立春,新科教育部长吴思华到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员会报告「大学整併及未来十年高教蓝图」时,语出惊人地说:「教育部计画五年后大学由一百六十多所减至一百所。」二月,兴国技术学院即被教育部勒令停招,永宁大学、台湾首府大学、真理大学台南校区、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玄奘大学,甚至连二战之后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东海大学都遭到教育部减招,未来预计还有六十多所大学将会退场,这一波大学倒闭的幅度超过大学总数的三分之一,骨牌效应包含超过一万名大学教授、六千名职员工作权会受到影响。

  二○一六年,估计大一新生人数将从前一年的三十二万人,降低至二十七万人,减少百分之十五生员。事实上,早在二○一四年开始屏东高凤数位内容学院、永达技术学院已相继停办。高凤数位内容学院(前身为高凤技术学院)由高雄黑派余家班所设,一九九八年向台糖公司租地,教育部于二○○四年核准设校,设流通管理系、应用英语系、流行工艺设计系、休闲事业管理系、国际企业系等五系,招收八百名学生,二○一四年积欠教职员薪资及校外债务达三亿元,债权人忙着到校搬空有价值的电脑、投影机等仪器设备,二○一四年二月十四日停办,成为台湾最晚成立也是最早退场的学院。随后,永达技术学院(前身为永达工商专科学校),为高雄中小企银董事长王天赏(属于高雄嘉义派势力)所设立,也于二○一三年爆发财务危机,积欠教职员薪水长达八个月、八千万元,二○一四年八月七日永达向教育部申请停办,六十五位教师中有五十三人办理退休、十二人资遣。不同于高凤炒高教短线的作法,永达于一九六七年创校、就学人数曾经近万人,有屏东麟洛、高雄仁武分部双校区,曾经培养高屏地区无数人才,但是在董事会内斗的纷争之中黯然停办。

  台湾高等教育目前有一百三十万名学生、五万位大学教师,每年毕业二十二万余位学士、六万硕士、四千位博士。但是在就业市场上,中小学流浪教师超过七万人,流浪博士逾二千人,大学以上高等教育失业人口超过十七万人。这些由国家、家庭与个人投资的高等教育人才,正面对低薪、低度就业,甚至失业的困境。大学毕业生22K,博士四处奔波兼课领不到30K。即使幸运就业的年轻世代,实质经常性薪资水平倒退到十三年前的水准,追不上物价、房价上涨速度。二○一三年申请大学贷款达到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七十六次,申贷金额两亿四千七百三十二万。年轻学子尚未出社会就背负学贷四十万,要在三十岁之前还清都有困难,更遑论结婚、养儿育女。随着教育部高喊学费上涨,预计未来有更多莘莘学子将背负更高的就学贷款,或者被迫中辍学业。

  高教土石流将一路从南台湾屏东开始,越过嘉南平原,一路向北台湾漫延,穿过中央山脉,往东台湾扩散,全台无一倖免。媒体习于怪罪教改运动,使得李远哲成为代罪羔羊,却忽略了教育部、科技部决策高官的行政责任;或者批评学术象牙塔内教授或学生的学用落差或就业心态,更没有看到社会传统科举文化下推波助澜的升学主义与文凭主义;又或者归咎于少子女化,事实上少子女化虽然造成生员短缺的危机,但也是高等教育品质改变的转机,即使高等教育资源不增加,平均每位学生分到的教育资源却会提高,再加上教师人数减少的趋势,每位教师可使用的教学与研究资源也会提高。

  这一场大学土石流为什么出现?未来台湾的高等教育又该何去何从?一般社会大众将这波高等教育扩张归因于教改、广设大学、高教全球化、商品化、少子女化危机,甚至是李远哲个人,这些看法都说明了高等教育危机的冰山之一角,却没有看到高等教育整体、全面性的危机成因。台湾高等教育的危机绝非一日之寒,也不能归咎单一部门或者单一团体,更非单一个人的过错,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视野来分析这个新自由主义思维下开放的教育政策所形成的共错结构,以及高等教育转变对于台湾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与冲击。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高教个别教师的劳动权益,也关乎台湾学术自由与民主发展;不仅影响世代学生高等教育品质与就业市场,更是影响台湾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我们不仅需要揭露、探究问题之所在,也需要在分析、诊断问题之后採取必要的策略与行动,透过知识社群的自醒自觉、自我批判以及集体行动,才能累积一点点改变现有高教体制的可能性。

  本书是从参与高等教育产业改革的运动者角度,对于当前学术环境进行全面的批判与反思。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高教环境的鉅变,从全球化、国家政策、教育治理以及人口结构转型来描绘高等教育体制崩坏的成因,探讨高等教育崩坏对于台湾社会结构造成的冲击。第一章批判新自由主义,从全球化学术资本主义的高度来检视台湾的大学续存危机,分析大学与整体产业、财政与人口结构的崩坏之关联。第二章探讨台湾大学发展的历史过程,高等教育如何顺应国家政权的改变,从殖民主义到威权主义,再到学术官僚主义,特别着重在民主化之后的转变,学术官僚体制如何假形式民主、绩效管理来遂行学术治理,形成学术劳动的两极化发展,并以顶尖、卓越、典范为名,主导教育资源的分配,促成大学校园与行政体制的扩张与发展。第三章探讨以新自由主义为名的自由经济示范区计画,分析该计画试图制造国家空白授权的租界地,大开外资控制与教育殖民的后门,可能让大学进一步沦为地产经济工具与企业规避赋税的策略。第四章分析退休年金制度对于政府财政的影响,依附不同身份别的年金制度不但造成劳工与军公教人员、年长与年轻世代之间的不平等,庞大的财政赤字更制造世代间的分配不正义,让教育人力无法流动与轮替。

  第二篇学术巨塔的倾塌着眼于市场化的绩效管理主义对于学院的冲击,以研究引导的生产方式已凌驾大学教育功能,更加深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巩固阶层化的学术权力结构。第五章探讨大学评鑑制度如何改变大学的生态,进而分析学界以及高教工会如何推动大学评鑑制度改革以及评鑑改革的困难。第六章分析教师评鑑制度对于教师职涯的斲伤,彻底改变大学知识生产与实践,逼迫知识份子撒出公共领域的参与,弃守教育使命,竞相投入学术八股文竞赛,甚至让教师陷入过劳的生命威胁。第七章探讨学术新世代艰困的就业处境,专案、兼任等非典僱用方式强化对于年轻学者劳动力的剥削与利用,建议提高生师比同时是改善高等教育品质与挽救学术新世代的良方。第八章分析学术论文生产的知识竞赛规则如何制定,这套集点评分制如何左右学术资源分配,以及绩效化的学术生产如何窄化知识的价值与应用。

  第三篇行动与抵抗,探讨台大学生工会以及高等教育产业工会的组织、成立过程、运作,以及工会如何回应高等教育中的劳动与公共议题。第九章揭露了校园的学生劳动生活样态,说明学生如何转变成学术生产线的劳工,并引介外国学生工会的经验,鼓励台湾学生勇于加入学生工会组织。第十章介绍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的组织过程,说明组织发展的目标、行动以及困境,希望号召更多人加入高等教育的改革。结论回归台湾高等教育转型正义问题,总结台湾高等教育崩坏的危机在于官僚化的学术体制、市场化的学术资本主义以及少子女化的社会结构冲击,期透过深化教师自决与公民社会参与,借此改变高等教育结构的体质,保障学术劳动者的基本尊严,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提昇高等教育品质,落实真正的校园民主。

  在千疮百孔的高等教育问题中,没有单一绝对的解答,也没有药到病除的特效良方。高等教育土石流迫在眉睫,为人父母,需要了解高等教育走向,才能协助子女选择学校或系所,决定职涯与专业能力发展的方向;身为学生,需要关心学校的存活与系所的生死,此关系到未来校园生活品质与生命黄金岁月的回忆;身为高教的一份子更责无旁贷,必须加入高等教育批判与改革行动,此关乎台湾民主社会的学术自由基础,与个人安身立命的学院存亡。高等教育的政策批判与改革行动是台湾社会必须承担的共同责任,也是无可逃避的义务,唯有痛定思痛,反思、正视、改变高等教育制度与结构问题,才有扭转危机为转机的可能。

戴伯芬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学术资本主义崛起:新自由主义与台湾社会结构转型

林宗弘


台湾的大学教育面临崩坏的危机,不仅私立大专院校面临倒闭、教职员遭到「不续聘」、拖欠薪资与保费,就连部分公立学校也面临减招、系所合併或教师不续聘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大学教职的「弹性化」,造就了一群找不到稳定工作而无法累计年资、领着低薪、教学时数又高的流浪博士。大学扩张之后的结果,无论在教学品质或研究发展上,都对青年学生以及毕业学子造成致命打击。讽刺的是,上述的大学崩坏竟然是以「教育改革」、「大学自主」与「追求顶尖大学」等名义,实施各种压榨年轻学者的政策所造成的后果。

冰冻三尺非一夕之寒,本章将介绍大学崩坏的历史起源,我们认为在过去约二十年间全球「新自由主义」、「学术资本主义」的崛起是整体高等教育环境共同的变化,然而台湾的高等教育危机又与整体产业、财政与人口结构的崩坏,以及台湾官方扭曲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息息相关,在未来将汇合成为冲垮台湾大学学术自由、经济创新与人力发展、社会稳定与就业安全的洪流。

一、新自由主义转型下的大学

一九七○年代之前,全球各国的大学被当成是一种公共投资,或称为「知识的公共财体制」,由于大学所训练的人力资源有外部性、享受科学成果、或由于大学培养出技术劳工而获益的人(例如个别厂商),可以白搭便车,未必需要出钱培养大学生。在白搭便车的难题下,要如何维持大学教育?依据公共财理论,可以由国家(纳税人出资)或由私人合作(例如基金会)建立清楚的学术社群边界,以学术自由、就业安全、研究奖金与声望为激励机制,来奖励学术社群的研究与教育工作。这正是一九七○年代末期以前,全球学术界通行的规则。

以这段时期的美国大学为例,大学科技研究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国防部甚至中央情报局等,其中也不乏与民间企业合作者,但学术社群的自治性高,不太关注企业化管理与大学获利,也不甩政府教育部门或工商界的利益。在学术公共财体制的时代,科学社群可以靠声誉与研究伦理来刺激科学变革。写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或发现双螺旋链的华生,虽然充满学术企图心,但是不需要对大学收入、厂商获利或国家经济成长负责,学术圈内的知识分子(包括学生运动)更经常批判时政,自诩为社会的良知。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