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学无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

缺学无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前言:写在缺学无思的年代

I 文化研究与教育研究
17 第一章 几个关键概念
第一节 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计划、脉络、跨界/扣连
第二节 香港文化教育脉络的关键概念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关键概念
55 第二章 教育.文化研究.教育
第一节 文化研究的成人教育根源
第二节 学科化后的文化研究与教育
第三节 寻找新的联系

II 从殖民到犬儒
67 第三章 香港教育故事新编
第一节 与教育无关的殖民教育政策
第二节 孕育犬儒的历史脉络
第三节 解殖的难产
97 第四章 教育改革不是甚么
第一节 商业的文化转向下的教改
第二节 强化犬儒的去中心操作
错置的批评113 第五章 不经意的后果
第一节 能量都往哪儿去了?
第二节 浪费能量的社会脉络
第三节 从狗智到犬儒

III 如何续写香港的教育故事
131 第六章 文化研究中的教育
第一节 当大学遇上普及文化
第二节 授课语言的文化政治
第三节 以学生为中心的文研教学法
187 第七章 教育中的文化研究
第一节 釐清计划、重建主体
第二节 再造脉络、扣连行动(一):
游走于体制内外的文化研究教育
第三节 再造脉络、扣连行动(二):
在学校中废校或体制外的教育工作

215 后语:从犬儒的教育到希望的政治
223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前言

写在缺学无思的年代


  2014年秋,香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启动这「命运自主的年代」,是9月28日的87枚催泪弹和之前(9月26日)的学生重返公民广场的决定,而再之前的大学生、中学生的「罢课不罢学」,则是序幕。
 
  「罢课」是学生运动的一种常见的形式,通常被认为是相对激进的行动,尤其在香港这政治十分保守的大都会。然而,雨伞佔领运动前的香港学生罢课,却提出了「罢课不罢学」的口号。主要由中学生组成的「学民思潮」的罢课宣言,这样写道:「罢课,不是走堂偷闲;罢课,不是放弃学习;罢课,不是肆意玩乐;罢课,不是犯罪」。在这宣言背后,是发动罢课所需要面对的种种批评:既有保守的政权、财团和建制政党指控学生罢课浪费纳税人金钱,甚至如同犯法,以至把罢课学生类比为黑社会与中国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并设立举报热线,要求教育当局介入,向有学生罢课的学校施压。前教育局局长更揶揄学生,说「罢课不是牺牲,退学才是」。身处于这些批评当中,学生在罢课宣言中,以防卫的语言、强调「不罢学」的方式回应,并不难于理解。
 
  然而, 除了政权和大资本家外, 香港一些「本土主义者」,也批评学生的罢课「无杀伤力、离地、形式主义」,更直接取笑「罢课不罢学」的说法:「你不上课,但你要继续学习。下次码头工人罢工时可否『罢工不罢做』?他们罢工,但会继续开工⋯⋯若然要罢课,本应该不能去学习,若然要学习,这只是你走堂去听讲座⋯⋯」2。甚至是部分社运左翼的评论,也对「罢课不罢学」的说法不以为然。例如社民连梁国雄(长毛),也批评学界过于侧重「罢课不罢学」的理念,反问「罢课怎不可能影响学习」3。 于是,「不罢学」的回应,惹来了另一方的批评,这种批评所依据的,是「上课」等同「学习」的假设。
 
  学生所受到的两面夹击,反映了在香港这样一种社会脉络中,我们很难从一个正面及积极的角度去讨论「罢课」和「不罢学」的基进潜能(radical potential),尤其是后者。与一般的看法有点不同,我认为,在当代的香港社会脉络下,「不罢学」其实比「罢课」更为基进(radical)
 
  解学习为一种个人的经历,前提是对外界所有的事物都感到新鲜,愿意开放地回应走近的重要事物,那么师资的孕育,将会与香港主流的教育学有很大的分别。海德格指出,好的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愿意及懂得学习的人。而学习就是要回应或调节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甚至改变我们自身,去迎接每天都会来到我们面前的重要的新鲜事物。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能力,就算懂得设计有效率的课堂流程,知道各种教学技巧,恐怕都难以为师。
 
  我们或可以说,香港教育界目前最大的危机,是教育设计者及管理者,愈来愈失却回应新变化、新问题的意愿及能力。他们不再学习、不再思考。整个政府高层已愈来愈失去了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和意愿,订定政策、分配资源的掌权者只会头痛医脚、妄下判断,不停重覆各类陈腔滥调。由一些缺学无思的官员,包括前任和现任的教育局局长,订定政策、引领改革、指导教师、培育学生、教导青年人如何学习,这确实令人难堪。
 
  更严重的是,缺学无思的不仅是我们的政府官员,不少校长、教授、老师、家长以至学生,都或多或少沾染上因循的习见,甚至变得封闭守旧,拒绝回应新的事物。而报章媒体,则愈来愈倾向把所有的争论或者争议性议题,化约为正反的对立意见,并宣称这就是通识教育的多角度思考,例如公共论坛如有泛民议员出席,就必须同时邀请建制派议员,尽管两者都只是在重复那些不断被重复的意见。如果我们停留于这非此即彼、非正即反的(不)思考习惯,社会只会继续撕裂和分化,无法寻找新的出路。学习的意思,就是以开放的态度,直面问题,寻找新的可能性9。亦可以说,学习是一个解难(problem solving)的过程,不进入这(学习)过程,难题将永远留下,甚至越来越严重。一个缺学无思的社会,是难以解决碰到的困难、问题,无法走出困局。
 
  所以,我认为缺学无思才是当代香港最根本的危机。如果说香港社会越来越堕落,那么其堕落的表现,不是个别人士语无论次、指鹿为马,而是整个社会失却了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或如果说「这城市正步向死亡」(“this city is dying”),下一个问题将是:死在甚么手上(dying from what)? 笔者在此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或有待验证的初步答案:因为这城市已不再学习和思考,问题和危机于是不断积累,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走向死亡。其实,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包括教育界)很多时候都在罢学——在课室罢学、在办公室里罢学、在路边罢学、在商场罢学、在食品面前罢学、在电视机旁罢学、玩手机时罢学、示威游行时罢学、落区摆街站时罢学、参选投票时罢学,错失那些向我们展现、要求我们开放地回应的学习机会。
 
  除非我城能不再罢学,重新孕育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把握遇到的学习时机,这个社会或许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彻底的改变学生提出的两个关键词,是「罢课」和「不罢学」。很多人把焦点放在「罢」,认为「罢课」是对香港不民主的政改的强烈回应。然而,「罢课」只是让学生离开了在学校课室中习以为常的状态,但当学生走了出来之后,是否真正能够离开了社会运作的惯性,仍然是未知之数10。相反,「不罢学」所追求的,是认认真真地学习,不再形式化地玩假。在我们这个缺学无思、问题和危机不断积累的年代,强调「不罢学」,恐怕远比提出罢课更基进(radical)。
 
  「罢课」为「不罢学」提供了一个条件,令我们离开了一个习以为常的空间,唿吸点新鲜的空气,让一些陌生事物容易走近,召唤我们的回应。在学校课室以外的广场上讲学,往往能够避开学校课堂的各种阻碍我们主动学习的限制,包括缺乏选择(课程内容、上课时间、授课语言、任教老师),以及考试、功课形式与内容的规范。不过,「罢课」并非「不罢学」的必要或充份条件。真正的问题在于「学」与「不学」,而非「罢课」与「不罢课」。
 
  要学会学习,唯一的方法就是进入学习的过程,开放地回应来到你面前的重要新事物。波兰尼进一步指出,能够不断学习或有求知热情的个体,是只有在一个尊重这些热情、肯定这些价值的社会支持下,才会产生。换言之,学习不完全是个体移除各种阻碍学习的路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