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咖啡店

人情咖啡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总说好东西需要时间的沉淀,
台湾十六家开业于上个世纪的老咖啡店,
每一位至今仍坚守岗位的老板,
用咖啡写下一则则人与人之间的人情故事......
 
  隐身高雄盐埕埔小巷里,有一间开业三十多年的咖啡店,坚持用从冰箱拿出的湿卷毛巾招唿客人、多年来煮同一间厂的豆子、叫同一家瓦斯行、每天提供免费早餐......;别人笑老板娘傻时,她总一派爽朗笑声地回说:「比起赚钱,人跟人的感情才是一辈子的投资。」
 
  乍看之下,这种老板亲自与客人互动的小咖啡店,在各种新式咖啡连锁店的席卷下,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但其实,在这里上演的故事、老板对咖啡的坚持与信念、凝结在老咖啡店里的时代风貌,都让人感受到老式咖啡的无穷魅力。
 
  本书精挑细选十六家开业于上个世纪的台湾老咖啡店,这十六家店除了年份傲人,重要的是,老板都仍在店内服务,亲自为要端给客人的咖啡品质把关。以十年为计算单位坚守着岗位的老板们,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经营的不仅是店家服务,更多的是信任与坚持。
 
  有感于各家老咖啡店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照片,许多已歇业的咖啡店仅存一段佳话,身兼专业摄影师的作者Hally,这次也带着相机跑遍台湾和离岛,透过超过120张相片,记录下这十六家咖啡店的老板、咖啡、餐点和店内风景,访谈过程中也挖掘出不少封存在老板们家中的历史照片,无疑是台湾老咖啡店文化的珍贵重要记录。
 
  如果你曾拜访日本,一定会对各地的昭和风咖啡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店家已然成为日本重要文化资产。回头看看台湾,台湾一样拥有丰富特殊的咖啡文化,存留在全台各地一家家的老店里。我们希望借着本书的十六篇文章,引领读者走进这些咖啡店。从老板端出的湿毛巾、充满磨痕的桌面、隔壁桌老顾客的声音,我们将认识到在风格咖啡店、连锁咖啡店出现之前,有一杯杯用Siphon煮的深培咖啡,以强劲深厚的香气,说着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Hally Chen

  
  本名陈嵩岚,1996年与友人成立事务所,长年专事唱片美术设计,2010年入围第21届金曲奖专辑包装奖,2014年入围第13届美国IMA独立音乐奖专辑包装奖。热情摄影与写作,专注探索人情风景,转换多年美学经验记录在地文化,于多本中文杂志撰写专栏,目前连载中的有《好吃》「小吃大餐」、《Shopping Design 设计採买志》「On The Way Café|咖啡旅行」。着有《遥远的冰果室》(2013)。

图书目录

前言
 
蜂大咖啡──台北西门町。一九五六年开业
巴里园──澎湖马公。一九五七年开业
优の咖啡──台北八条通。一九七四年开业
中非咖啡──台中四维街。一九七七年开业
青岛蜜蜂咖啡──台北青岛东路。一九七八年开业
联禾咖啡──台北景美。一九七九年开业
基隆上岛咖啡──基隆信二路。一九七九年开业
小堤咖啡──高雄盐埕。一九七九年开业
吾爱吾家咖啡专门店──云林斗六。一九八一年开业
巧园咖啡──台中自由路。一九八三年开业
华泰咖啡──台中三民路。一九八四年开业
黑豆坊咖啡──台北士林。一九八八年开业
王义咖啡──台北三条通。一九九二年开业
咖啡走廊──台北中山北路。一九九二年开业
咖啡仓库──台北忠孝东路。一九九五年开业
四季咖啡──台北天母。一九九八年开业
 
附录一、老咖啡店道具小图典
附录二、火柴盒上的咖啡记忆
 
店家资讯

图书序言

前言
 
  最初拜访这些上个世纪开业至今的咖啡店,是因为在写前一本拙作《遥远的冰果室》的採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台湾早期的咖啡店营利事业登记为「冰果店」。进一步了解才明白,当年除了政府以「特定营业管理规则」课征高年费、和茶室一样容许有「女性陪侍」的特种咖啡厅之外。并没有单纯咖啡店的分类。当时卖咖啡的地方不是国际大饭店、就是西餐厅,由于营业项目与课税高低有关,不少小型咖啡店都是以冰果店或饮食店的项目登记。后来阅读许多文人前辈的散文,文中所提起许多曾风采一时、已然消失的咖啡店,但留下的照片却少之又少,让我兴起念头,拜访这些上个世纪开业至今仍现役的老咖啡店,留下这群头家们口述的故事与目前店貌。
 
  咖啡在国内外都并非主食,在世界各地却总有老店存在,甚至经营上百年,真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或许就因为来此的都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想在忙碌的日子中留下一杯咖啡的余裕。如同艺术、文学等,在资本社会中所谓吃不饱的东西一样,再现实的时代,精神也需慰借。一如再辛苦的人生,终究有微笑一刻。友人问我,为何偏爱这些老店?别开玩笑了,我在乎的可不只是店老。时代是最好的筛选,任何能留下至今的老店,都是翻山越岭,才来到你我面前,有其不可取代的原因。常年人与人交会之处,必有我辈最好的人生借镜。
 
  我在人生中第一次和咖啡接触,大约在一九八六年左右,当时自己还是个三年级的国中学,台湾仍处在第一波咖啡的时代,国际连锁咖啡店和精品庄园咖啡都还没出现。某天下午,母亲不知被哪位阿姨带去台北辛亥路上的农产超市、一间名为「香蒂咖啡」的店尝鲜。当时见老板表演一手维也纳咖啡,她喝完一转身就变成咖啡狂热者,当场买了一套赛风壶、酒精灯、咖啡豆回家。当天晚上在餐桌上现学现卖,煮了咖啡给全家喝。她先在咖啡杯底撒上一层薄糖,接着倒入煮好的热咖啡,小心翼翼地放两杓鲜奶油在表面,然后严格规定大家要像咖啡店老板交代的喝法,绝对不能用汤匙搅拌,直接和着上层的冰鲜奶油和下层的热咖啡一起入口。不知是否因为从来不曾喝过咖啡的缘故,还是当时全家体质太老土,那一夜喝完咖啡后,全家人连续失眠了两夜没人能阖上眼,我还因为火气大流了鼻血。母亲的咖啡狂热,就在两夜无眠中宣告结束。那个赛风壶只用过一次就被收进橱柜里。多年后,我们搬离了老家,赛风壶连同发黄完整的包装盒也一起被带走,至今还安然躺在我的仓库中。至今问起此事,母亲仍历历在目,记得那间咖啡店老板姓张。
 
  高中时期,长达一年的时间,我每週一至週五早上都得去一间父亲初中时也就读过、名为美尔顿的英语学校上课。学校是一栋位在台北济南路和新生南路口的七楼建筑,现今已经拆除了。那时,光华桥还在,光华商场就在桥下。每天早上我搭公车在对面下车,红绿灯旁刚好就是老树咖啡的台北店,咖啡店深色的玻璃隐约透望着客人坐着皮椅、看报纸喝咖啡的气派模样,让我第一次对大人去的咖啡店感到好奇。几年前被台中友人S君带去平等街上一间她最钟爱的咖啡店,才知道原来老树咖啡的总店在台中。除了布置上的小细节,台中和台北三间店的气氛大致一样。要说三间老树咖啡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家,是台中平等街这间,光是门口矗立的参天大树就充满店名意境。来这里喝咖啡,我最喜欢点「巧克力吐司」。店家将厚吐司涂上牛油再烤过,等切三份,然后再挤上鲜奶油和巧克力酱,一股老派华丽的画面好对我的胃口。
 
  有一回,我在店里遇见老板娘,听她一说才知道,这间老平房是日治时期留下来的,一九七八年他们因为门口的老树而买下这里当店面,那两株树就一直都是他们在照顾。两株一大一小,原以为小株的会死掉还担心着,想不到随着时间挺拔茂盛的这株枝叶竟然伸展来瘦小的这株扶持,连长根都包覆过去。它们就像一对老夫妻。
 
  台北现役的老咖啡店中,若论资深要排出前三名,除了本书拜访的蜂大,还有「南美」和「明星」咖啡店。我家住在天母,地缘上的便利,我比较熟悉士林文林路上的南美,这里和成都路上那间是不同经营者,早晨时常坐满习惯在此吃早餐的士林人,一杯咖啡、一份烤土司和一颗水煮蛋,还附上胡椒和盐巴,好不高级。这三间元老级的咖啡店之中,就属明星最老了。创立于上海、一九四九年在台北重新开业的明星咖啡馆,自己出生的太晚,没赶上它聚集文人雅士的时代。不过,我曾经在这间咖啡馆点过一道菜,至今仍难忘。那是二〇〇四年,在一场火灾之后,二楼休业了十五年的咖啡馆重新整理开幕。当时的我和其他台北人慕名前往,菜单上有一款「明星汤」特别吸引我注意,当场请教了当时的店长,从店长口中得知背后典故。原来是文人们以前常聚集在明星一整天,就连家人有事也是直接打电话来店里找人。文人口袋不深,老板为了怕他们饿着,特地为他们设计了这款特别菜单。那是一盘热汤,附上三片烤吐司,盘上同时放有牛油和果酱各一小坨,用完后附上一杯热咖啡。那一年为了点那盘充满故事的汤,我时常和朋友约在明星咖啡馆相见,还慎重用底片机拍摄留下了照片。可惜,后来咖啡馆转型,听说菜单上已经没有这道汤品了。
 
  在近三年的探访过程中,我从这些老咖啡人的口中得知,不少在上个世纪经营得有声有色、赫赫有名的咖啡业者,最后消失的原因都并非我们以为的市场低潮,反而是最光彩的时代转投资其他行业,进而失败拖垮了本业。以我粗略的估算,全台湾上个世纪经营至今现存的老咖啡店只剩下二十来间,多数集中在都会区,五都之中,以台北店最多、台中次之。这些老店经营者多半有几个共同的特质,除了养家活口的责任,不喜交际应酬,专心在自己的咖啡吧台,他们和客人之间始终保持一种似近非近的关系。他们一生倾听客人的故事,装满人情人暖,却谨言慎行如一艘永不靠岸的货轮,静静地继续向前行驶。
 
  本书除了重整二〇一三至二〇一四年之间,我于杂志同名专栏连载两年的文章和照片,今年开始又陆续重访,并加上其他为店家。书中除了「咖啡仓库」于二〇一四年一月闭店,其余的店家仍营业中。诚如当年我开始执笔写字,单纯想把这个时代见到的风景连同照片一起留下的心意。自身的文字能力有限,加上囿于体力和书本的厚度,无法将市场上所有的时代老店一一拜访,力有未逮。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一间最钟爱的店或老板,如有疏漏您心目中理所当然的老店,盼请多多包涵。回想起来,最初我因为喜欢东洋的老咖啡店,而联想纪录台湾的老冰果室,后来又因为寻找冰果室的资料中看见这些台湾老咖啡店,又起念拜访的念头,最后竟写了这本书,我想是命定的缘分。
 
  年岁洗尽铅华之后,我们在心里留有一块最柔软的部分,我称它为人情。几百年来,无论咖啡怎么演变,制作过程始终一样。从树上摘下酸甜的咖啡果实、除去果肉,经过日晒水洗、火烤热风,蜕去了一层银皮,再用热水沖煮,变成一杯甘醇咖啡。想想你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

图书试读

联禾咖啡──1979年开业。台北兴隆路。
 
「以我的学识阅历,说当年决定从事咖啡是兴趣或品味实在太抬举。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是为了养家活口,攒钱过日子。」联禾咖啡廖老板浅浅地说。
 
廖模栋先生今年六十五岁,出身西螺人。虎尾高中毕业那年落榜,父亲不甘要他拿了钱只身到台北补习重考。不料隔年又落榜,便留在台北。当兵退伍后,当时台北后车站到中山北路国华大楼一带都是介绍所,他凭着电线桿上的广告,到一家「台湾稳拿咖啡」帮忙送货。当年咖啡市场封闭,市内的大饭店都指定进口咖啡豆,像是迪化街的麦斯威尔,或是MJB,想打入着实不易。稳拿的陈文长老板手腕好、胆识高,成功争取国宾和希尔顿国际饭店的生意。跟在一旁的廖先生也学了不少商场技巧,当年他月薪八百,人生第一次和咖啡交手。
 
后来廖先生离开稳拿,进入味全工作。某个机缘下进入当时台北知名的咖啡商「中非咖啡」担任业务。中非咖啡在当时是北部最具规模的咖啡批发商,公司就在当时的黑松汽水公司台北厂(今日微风百货)对面。后来遇上国际咖啡豆狂涨,从一磅五十元涨到两百五十元,老板从开小货车换成宾士,公司获利大幅成长。一楼炒咖啡豆,二楼是业务单位,三楼是董事长和会计的办公室,四楼仓库,一整栋都是中非公司。
 
当年他的老板说:「咖啡是百年事业,有人的地方就有咖啡。」这句话廖老板至今仍印象深刻。
 
早期咖啡竞争少,不是谁都可以做进出口,需要有点关系才能取得贸易资格。当时还有外汇管制,做贸易都得先去中信局申请外汇。政府考虑外交,配合关税优惠,软硬兼施要贸易商优先向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萨尔瓦多等南美洲邦交国採购咖啡豆。
 
民国六十八年,许多同事陆续辞职创业,业绩出色的他眼见时机已到,跟着离开自己打江山。最初店取名「联禾」,全因当时大伙一句「同门师兄弟出来创业,记得要联合一下,别自相残杀」的玩笑话。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