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

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athleen Dowling Singh
图书标签:
  • 老年生活
  • 人生哲学
  • 自我成长
  • 心理健康
  • 平静
  • 觉醒
  • 幸福
  • 人生智慧
  • 积极心态
  • 晚年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4年「灵性与修练」(Spirituality & Practice)网站评选最佳灵性书籍
  ★亚马逊网站4.5颗星评价
  ★《好走:临终时刻的心灵转化》作者凯思林‧辛另一当头棒喝力作!

 
  在《好走》中,作者凯思林‧辛深深撼动于「生命走到尽头之际,人终究能够朝向灵性发展而去」的事实,但长期钻研临终转化的她不禁想问:为什么灵性觉醒不能提早发生?我们能否在老化的阶段,就让灵性转化所伴随的幸福感充盈生命?
 
  这本书,为每一个希望早点转化觉醒、享受喜乐晚年的你而写。作者凯思林‧辛认为,觉醒的渴望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只是我们都太汲汲营营于世俗生活而忽略了这份渴望。因此,当容貌、体力、成就都从中年颠峰衰退之际,正是我们转向内在生命的绝佳时机。在步入老年时投入灵性修持,可以帮助我们因应衰弱、病痛与失落,进而增长爱与智慧。
 
  结合深刻的临床观察与深厚的佛学素养,作者以最浅白的语汇,提出了每个人、不分宗教派别、随时随地都可以操练的修持方法。本书邀请你我踏上圣道,我们将发现,相较于过去所拚命追求、守护的外在事物,内在生命才是世上最可靠的庇护,能让我们超脱我执,不再受苦,沐浴于岁月的恩宠中。

★各界佳评
 
  感动推荐:
  王浴(前台大医院缓和医疗病房护理长)
  林绮云(台北护理健康大学人类发展与健康学院院长)
  陈荣基(财团法人佛教莲花基金会董事长)
  陈德中(台湾正念工坊执行长)
  彭荣邦(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雷叔云(自由撰稿人、心理与宗教书籍译者)
  赵可式(成功大学医学院护理系名誉教授)
  赖其万(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兼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罗耀明(科大、社大生命教育讲师)
  (依姓氏笔画排列)

  对婴儿潮世代,以及任何想了然接纳老化过程以及生命无常性的人来说,本书带来了支持,却也是一声温柔的警钟。──《书单》杂志(Booklist)
 
  本书为在迷雾中徐徐走向生命终点,却渴望更大的意义感与满足感的人们,竖立了一支路标。作者敦促我们重新定义老化的过程,而这带来的结果是喜乐!──《灵性与健康》杂志(Spirituality and Health)
 
  不管是哪个年龄层的人,都能因本书而觉察藏在每日生活各大小时刻的喜乐。作者平和又带有启发性的行文,旨在打开读者心门,让生命充盈慈悲与智慧,并且真理围绕。── 书架情报网站(Shelf Awareness)
 
  凯思林‧辛的洞见与智慧是如此吸引人、引人入胜而且能改变生命(甚至改变死亡!)这本书本身就是个恩宠。── 理查.罗尔(Richard Rohr),《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Falling Upward, A Spirituality for the Two Halves of Life)作者
 
  在这本奇妙的书里,凯思林‧辛协助我们面对、拥抱生命艰难与不安的本质,接受这个事实,可以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心怀深刻感激,让我们不再浪费时间,而想要全然进入生命。在她睿智的带领下,我们会发现老化是岁月的恩宠,可以生意盎然。── Frank Ostaseski,慈心禅工作坊(Metta Institute)创办人
 
  凯思林‧辛透过老化过程的变化与挑战,清楚地揭示了灵性觉醒的契机,这本书是一本心理与灵性动力的实务指南,对每个年龄的人都有助益,但对老年人尤是。凯思林‧辛让我们带着尊严与决心前行,让我们相信老年阶段有其独有的应许与潜能。── Rodney Smith,《临终课题》(Lessons from the Dying)作者
 
  带着自身的恩宠,凯思林‧辛让我们更亲近了人人都必须面对的老化与死亡。未来的时间比过去短了,但她乐观地展现我们内心所渴望的灵性觉醒。明智而清晰地,这本书让我们舒适、轻松且详和地贴近了内心最深刻、由衷的追寻,带来一个美妙的空间,让不安的心得以去探索它。── Jean Smith,《人生就是灵性修鍊》(Life Is Spiritual Practice)作者
 
  老化虽是必然,却不必要是黯淡、疾苦的场景,反而能是当狂暴的年少岁月远去后的一个通往温柔智慧与宁静祥和的美丽开端。让凯思林‧辛引领你走向这殊胜的生命岁月,歌颂它,而非因它失落。── Larry Dossey, MD,《万物一心》(One Mind)作者
 
  作者流畅的字里行间,藏着老化的本质──那是一种揭示,一种让真实灵性道路实现的潜能。不要变老了还没有读这本书。── Rachel Naomi Remen, MD,《厨房桌上的智慧》(Kitchen Table Wisdom) 作者
《时间的河流与沉思的岸:人生的下半场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如何对抗衰老或追求永恒青春的指南,而是一份深入、坦诚且充满洞察力的邀请函,邀请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生的下半场。我们生活在一个痴迷于“效率”和“成就”的时代,这种价值观常常将晚年视为一种需要“管理”或“克服”的状态。然而,人生的后半段,是一段必须被珍视的、拥有独特质感和深度的旅程。 《时间的河流与沉思的岸》探讨了从五十岁以后,个体在心理、情感、社会角色和精神层面可能经历的深刻转变。它避开了肤浅的励志口号,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关于“存在”的本质问题。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回望与和解”、“重塑内在空间”、“连接与传承”和“面向未知”四个主要部分,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框架,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具韧性、更深刻且更具满足感的晚年生活。 --- 第一部分:回望与和解——与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 人生的下半场,首先是一场与过往岁月的深度对话。我们积累了无数的成就、遗憾、未竟的梦想和未愈合的创伤。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心理上的“清算”与“整合”。 1. 时代的滤镜与个人记忆的重构: 作者首先分析了“怀旧”的复杂性。怀旧并非简单的对过去的向往,它是一种主动筛选和重塑自身叙事的过程。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引导性的练习,帮助读者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剧本——哪些是自己真正渴望的,哪些是社会期待投射的。目标是放下那些不再适用的身份标签(如“成功的职场人士”、“完美的父母”),回归到最本真的自我认知。 2. 未竟之事的优雅处理: 许多人带着对“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执念步入晚年。本书不提倡盲目地去弥补过去,而是区分“可以改变的遗憾”和“必须接受的局限”。我们探讨了“宽恕的艺术”——首先是宽恕自己,然后是宽恕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扮演过角色的人。这种和解并非意味着遗忘,而是意味着解除过去的记忆对当下情绪的“劫持”。 3. 身体的智慧与接受: 身体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本书拒绝将身体视为需要不断“修复”的机器,而是视其为一个累积了生命故事的有机体。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与日益变化的身体建立一种新型的、尊重其限制的伙伴关系,从关注“功能性”转向关注“感受性”。 --- 第二部分:重塑内在空间——培养觉察与专注的艺术 随着外部世界的角色逐渐退位,内在世界的丰富性变得至关重要。这部分专注于构建一个充实、不依赖外部刺激的精神景观。 1. 时间感知的重塑: 在职场中,时间是线性的、任务导向的。退休或角色转换后,时间变得更加循环和充盈。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从“效率时间”转向“存在时间”。我们介绍了通过慢阅读、长时间的冥想练习(专注于非评判性的观察,而非追求“开悟”)来延展和深化每一个瞬间的体验。 2. 创造力的非功利性表达: 许多人在年轻时为了生计而压抑了艺术冲动。下半场是艺术的黄金时期,因为它不再需要被量化为“作品”或“收入”。书中鼓励探索那些纯粹出于爱好的活动——无论是园艺、水彩、写作还是音乐——其价值在于过程本身,而非最终的产物。这是一种对内在自由的重新发现。 3. 独处的深度: 独处常被误解为孤独。本书将独处视为自我对话和精神滋养的必要空间。我们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质量的独处环境,如何通过深度阅读经典、反思哲学命题,来深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使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陪伴者。 --- 第三部分:连接与传承——超越小我,融入更大的叙事 人生的后半程,重心会自然地从“获取”转向“给予”。这不仅关乎社会贡献,更关乎精神遗产的构建。 1. 智慧的活体传递(Mentorship): 本部分重点讨论了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倾听者”而非“说教者”。真正的传承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分享经历过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书中提供了与年轻一代有效沟通的策略,如何在不干预其生活的前提下,提供支持性的、基于经验的洞察。 2. 关系的精简与深化: 随着社交圈的自然收缩,维系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重要。本书倡导“关系断舍离”,聚焦于那些能带来真诚连接和相互滋养的友谊。我们探讨了如何重新定义与伴侣、亲密家人之间的依赖与独立性,建立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的成熟关系。 3. 社区与“微小贡献”的价值: 贡献不一定需要宏大的慈善项目。本书推崇“利他主义的日常化”——例如,在社区图书馆做志愿者、帮助邻居、参与地方历史记录等。这些微小而持续的行动,构建了个体在社区中的锚点,提供了被需要的感觉,这是一种强大的心理稳定剂。 --- 第四部分:面向未知——接受终极的开放性 生命的最后阶段,必然伴随着对“终结”的思考。这部分以一种平静、充满好奇心的态度来面对不可避免的消逝。 1. 对“无常”的哲学性接纳: 引用了东方和西方关于死亡的不同哲学视角,探讨如何将死亡视为生命完整循环中的一个自然阶段,而非一个突兀的、需要恐惧的事件。我们学习如何将对“失去”的恐惧,转化为对“当下拥有”的感激。 2. 遗产的非物质定义: 什么是我们真正想留下的?本书认为,真正的遗产不是银行账户或房产,而是我们对他人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我们所展现出的爱、坚韧和幽默感。如何系统性地记录下这些非物质财富,并将其传递给后代。 3.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即使身体机能下降,心智仍有无限的探索空间。本书以鼓舞人心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晚年依然保持对新知识(如新的技术、新的学科领域)的开放态度。好奇心是抵抗精神僵化的最佳解药。 结语: 《时间的河流与沉思的岸》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丰饶和复杂。它不承诺轻松的晚年,而是承诺一个更清醒、更具意义、更深刻地被体验的人生阶段。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倾听时间的低语,在生命的岸边,收获最沉静而坚实的觉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凯思林‧辛 Kathleen Dowling Singh


  接受超个体心理学的学术训练,担任心理治疗师、深度灵性成长导师,从事安宁照护工作,并积极巡回全美各地,就临终关怀、灵性转化、冥想修持等主题的作演讲、教学,并参与相关推广运动。

  长期陪伴临终病患的过程中,凯思林‧辛遇见难以言喻的美丽境界,经历了生命的转化。她的着作《好走:临终时刻的心灵转化》(The Grace in Dying:how we are transformed spiritually as we die,心灵工坊出版),曾获亚马逊网站评选为1998年度灵性领域的十大好书,被视为是该领域的里程碑之作。凯思林‧辛也钻研佛学,是佛门弟子,也是佛法导师,致力于以一般人易于吸收的浅白语汇,宣扬佛法精髓及其对临终超脱、生命转化的助益。

  凯思林‧辛现居美国佛州,与四个孩子、七个孙子相伴,年纪已老到有资格领医疗保险。近期致力于撰写新书《朝圣之旅:觉醒视野下的人生》(Pilgrimage: Our Lives Through the Lens of Awakening,暂名)。
 
译者简介

傅馨芳

  美国伊利诺大学教育心理哲学博士,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系退休副教授。译作有《快乐女人从自主开始》、《走出宫殿的女科学家》(再版:《情绪分子的奇幻世界》)、《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学给我们的启示》、《存乎一心》、《星星的孩子:自闭天才的图像思考》、《生命如此美丽:在逆境中安顿身心》等。

图书目录

序1 ──不要变老了还没有读过这本书/赖其万
序2──老年的邀请:迎向生命的内在风景/彭荣邦
作者序

前言

邀请
觉醒
意料中的磨难

创造觉醒的因
踏上圣道
觉醒地图
打开珍贵的礼物

殊胜的缘
聚合殊胜的缘
接受自己会死的事实:冥想死亡
抽离:从习性中解脱
寂静:从幻象中解脱
孤独:从执着中解脱;进入具足之境
宽恕:从瞋恨中解脱;摆脱愤怒与批判
谦卑:从傲慢与完美主义中解脱;回归平凡
临在:从没有意义和无关紧要的事物中解脱
心虔意坚:从自欺的假象中解脱
生命的回顾与释然:从虚构的故事中解脱;进入自由之境
开放的心和开放的思维

后记:心灵检验表

附录
1.老化问卷
2.延伸阅读
3.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不要变老了还没有读过这本书
赖其万/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兼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如果不是心灵工坊编辑邀我写序的话,我可能就错过了这本去年在美国出版的凯思林‧辛的好书:《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
  
  本书作者凯思林‧辛于一九九八年在美国出版了〝The Grace In Aging: How We Are Transformed Spiritually As We Die〞,而中译本《好走:临终时刻的心灵转换》于二○一○年问世时,心灵工坊曾邀我写序,而使我对这位作家留下很深的印象。她是专攻超个体医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以及各种灵性传统(spiritual traditions)的心理学专家,曾经有一段时间走入佛罗里达州的安宁病房,有机会陪伴几百位病人步入人生终点,得到许多对濒临死亡的宝贵经验,而写出《好走》这本好书。想不到她由死亡的研究,进而写出这本新作,探讨人生步入老年、渐趋终点的过程中如何得到心中的宁静。书中散发出充满睿智的话语,使人打从心内发出会心的微笑与赞叹。尤其是书中每个章节,都有一些很美的心灵宗教经典诗句,除了来自各种佛教、基督教宗派以外,也有一些神学家、哲学家,作家的睿言、甚至还引用美国家喻户晓,且刚过世不久、一生历经捕手、教练、经理且妙语如珠的棒球明星尤吉‧贝拉(Yogi Berra, 1925-2015)脍炙人口的话语,而为本书在探讨这严肃的主题时灌注一些幽默。
  
  这本书曾经赢得数种出版界的殊荣,包括列名于二○一四年最佳灵性书籍(Spirituality & Practice's  Best Spiritual Books of 2014),我特别高兴的是我所景仰的雷门博士(Dr. Rachel Naomi Remen),一位热衷于提倡医学人文关怀、在美国首创医学院「疗伤者的艺术」(Healer’s Art)课程的医学教育家,也以「不要变老了还没有读过这本书」(Don’t grow old without it)盛赞这本书。
  
  作者说,她尽可能以不分教派的观点,广义地讨论「变老」的主题,来凸显唯一的法,就是所有智慧传统所秉持的唯一真理。她希望我们能够看穿这一点,而勇敢去面对、思考「老化」。她也特别提到,老化比死亡的过程缓慢,它不会像我们面对死亡的情境那么真实,但也因此使大多数人未能「未雨绸缪」,而延误踏上觉醒的道路。作者很清楚地交代,她希望锁定的读者就是那些曾经在生命中渴望觉醒,渴望活得更清醒、更仁慈、更平静,并能更深刻地感觉到与神性连结的人们。
  
  她也强调一个长者应该有的生活态度,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而不是比别人年长、不只是老了而已」。能够分明透彻、全面了解,而接受事实的真相,包括「凡是可能失去的都会失去」,而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让我们随着年纪老化,拥有更高的智慧,更淡定的心,而不会因为变老或接近死亡而引起恐慌,而枉费了这种能够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得到更多的智慧,而能够从容的面对无法避免的凋零。
  
  作者推荐灵修之路,就是採取一种观看觉醒历程的角度,提供我们能够理解的说法,使每个人展开灵修之旅。她提出一幅觉醒地图,帮忙读者了解这个心灵转化的历程,亦即如何让注意力契入超脱自我的觉性,而列出三个她过去在《好走》一书所提过的三阶段的历程:「混乱」( Chaos),「臣服」(Surrender),「超脱」 (Transcendence)。 她并提出我们需要熟悉「意向」与「注意力」这两个心法,「懂得如何结合意向与注意力,将之当作手电筒,用它照亮我们行进的方向。」
  
  本书的重点在于介绍「殊胜缘」,说明我们在陪伴临终者时,可以观察到这些缘的生起。如果我们有幸陪伴一个人走到生命的终点,便会看到以下的殊胜缘,而提出一系列的方法以聚合殊胜的缘,包括:「接受自己会死的事实:冥想死亡」、「抽离:从习性中解脱」、「寂静:从幻象中解脱」、「孤独:从执着中解脱;进入具足之境」、「宽恕:从瞋恨中解脱;摆脱愤怒与批判」、「谦卑:从傲慢与完美主义中解脱;回归平凡」、「临在:从没有意义和无关紧要的事物中解脱」、「心虔意坚:从自欺的假象中解脱」、「生命的回顾与释然:从虚构的故事中解脱;进入自由之境」、「开放的心和开放的思维」。
  
  书中珠玑之言比比皆是,我仅列出以下几句深深打动我心的睿言佳句:
  
  「许多人长久都喜欢把人归为两类,不是『生病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就算我们的际遇还没有使我们改变这种想法,我们持倒得这么做,毕竟许多『生病』的人,昨天还是『健康』的。我们需要一个法门,来帮助自己面对从现在到终点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需要这种神圣的修行所带来的觉醒与领悟,来支持自己度过晚年的种种磨难。」
  
  「老化──一旦我们活得够久──以及临终,是每个人的生命本具而不可避免的面向,只是我们许多人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我们为了抗拒老化与死亡而消耗的能量,囿限了我们的生命经验,致使我们无法充分体验到活在当下的单纯喜悦。」
  
  当我阅读这本书,准备写序时,我与内人正与几对中学好友夫妇到日本赏枫,大家都是已过七十的老人,有医师、药师、教师以及一对最近才痛失爱女的夫妇,其中有几位对佛学造诣甚深,而旅途中也谈及一位未能同行的老同学正受困于癌症末期。在远离尘寰的湖光山色中,无所不谈的老友们触发许多人生的议题,使我对本书的这几句话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

  「在老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觉识到世事的无常。只要我们愿意观照,就会开始发觉每个当下都是一个新的未知。而我们会在修持觉醒的过程中,逐渐放下对观照所怀的恐惧。」

  「去了解自己的深度,勘测、探索它,让我们的心去突破障碍,让我们的心智去探究它们宁可否认的实相,让自己去思索无常、接受死亡――自己的以及所爱的人的死亡,这才是明智之举。」

推荐序2

老年的邀请:迎向生命的内在风景
彭荣邦/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老」了?

  仔细想想,当我们开始认真计较岁数该怎么算(要算虚岁还是实岁?),开始介意朋友小孩对自己的称谓(要叫『叔叔』不是叫『伯伯』),开始放弃拔白头发、躲在浴室镜前染发时(刻意挑个新潮发色),或许「老」这件事情,已经悄悄在我们的意识边缘盘旋。

  在这个过度崇拜青春、甚至用青春来包装商品的时代,意识到自己「老」了,实在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青春」意味着挑战、欢乐、活力、希望,这样的意象无所不在,只要打开眼睛,它们总是在目光可及之处张扬,夸耀着青春的美好。在这个脉络下,「老」就显得不光彩了,相对于「青春」,它往往意味着僵固、迟滞、沉闷、绝望,换句话说,也就是意味着「青春的不再」。在主流的意识形态中,「老」往往是以「青春」的反面,进入我们的视野和想像。

  或许因为如此,我们对于「老」这件事,总有种抗拒的心情。抗拒,所以渴望留住青春,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我发现,即使是最激励人心的老年故事,「青春」也在隐隐作祟,以一种隐而未显的方式,左右着我们对老年生活的认识。

  二〇一二年,记述十七位长者骑重型机车环岛旅行故事的纪录片《不老骑士──欧兜迈环台日记》吸引了许多人进场观影,不仅引发了媒体关注与讨论,也创下当时纪录片在台湾上映的卖座记录。老年人的故事,从来就不是票房保证,但是《不老骑士》为什么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从当时留下来的宣传和访谈记录里,我发现,这场老年重机环岛之旅,被认定为一趟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之旅」──一个「平均年龄八十一岁的老人,圆十八岁骑士梦」的不可能任务。或许正是这个梦想的难度,以及影片中老人们的努力,感动了所有在戏院里见证这趟圆梦之旅的观众。然而,在这个故事背后,我们难道没有发现「青春」在隐隐作祟?他们在迟幕之年的奋力一搏,难道没有对再次青春的渴望,以及某种对老年的抗拒?这部记录片的片名也许隐含着部分的答案:认「老」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老」或许才是所有人的暗中期盼。

  今年九月《商业周刊》所做的专题〈史上最敢花钱的世代〉,则反映出对「老」的另一种想像。《商周》的撰稿群针对台湾五十岁到六十四岁的战后婴儿潮世代进行研究,他们发现,这个世代是台湾史上「最具购买力、也最挑剔」的一群人。他们甚至大辣辣地宣称,谁能抓住这群人的心,就能「抓住商机,大赚熟龄财」。从年龄上来看,这群被《商周》称为「黄金世代」的人,正是台湾社会里开始进入「初老」阶段的一群人。相较于上一辈,目前的银发族,这群人熟悉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逻辑,不仅能赚钱、敢花钱、超爱玩、重时尚,而且「不服老」,有足够能力以消费来「赎回青春年华,找回年轻的感觉、感动」。我讶异于《商业周刊》对熟龄商机的敏锐嗅觉,却也对以「消费力」来界定这个初老族群而感到惶惶不安。

  不管是以高含金量的「消费力」来抗老,或是以奋力一搏的「圆梦」来再次经历青春,我很难想像这是台湾,一个正在快速迈向老龄化的社会,在面对年老时的仅有姿态。面对「老」这件事,我不禁要问,难道没有一种顺随岁月的可能性吗?

  《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的适时出版,因此有了特别的意义。

  作者凯思林‧辛在本书引言里就开宗明义指出,抗拒老化和死亡,是对生命本然面向的否认,它把老年经验局限在一个相当狭小的范围,让我们在困惑不安中老化,在绝望中走向死亡。因此,如果要坦然面对老年,就必须对我们的「活着」有一个全然不同的理解。对多数人来说,「活着」是一趟投入外在世界的旅程,我们在里头汲汲营营,以拥有事物、建立关系、巩固身份地位来建立自我的存在感。如果这就是活着的全部,我们自然得抗拒老化,必然要畏惧死亡,因为它们对我们辛苦建立的这一切,构成了根本的威胁。然而,对凯思林来说,这个被多数人接受的人生故事,只说了一半的真理。我们的「活着」本身,其实是一个「生而复归」的旅程,我们从奥祕而生,而后复归于奥祕。或许「投入外在世界」是人生上半场的焦点,但是在我们人生的下半场,关键却是「转而内向」,重新寻找、感受我们和奥祕之间的连结,才能如凯思林所言,在「外在的风景随着老化而关闭时」,打开生命「那超乎想像的宁静、喜乐、美丽的内在风景」。她认为,只有从内在体证到与奥祕之间的连结,我们剩下的人生旅程,才能找到真正的庇护所,才能在身体的衰败和不断的失落经验中,拥有渴望的安详和平静。

  或许有些读者,特别是长期受科学实证思维洗礼的读者,会认为凯思林的观点太具宗教性。但我们不要忘了,「宗教」和「科学」的分立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事,而科学实证思维擅长处理的,是对外在世界的研究,而非内在经验的探究。一直到最近,脑神经科学和临床心理学才开始慢慢找到研究内在修行的方法(例如近来十分流行的正念研究),而强调证量的灵修传统,早就以各种修行法门,从内在「实证」了生命的奥祕超过千年。因此,《当我老去》不仅仅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也是一个觉醒的邀请,一个让我们在步入老年之际,体证内在神性的邀请。「老」不足为惧,或许我们真正该害怕的,是迷失在人生大梦,忘了老年其实可以是觉醒的契机。

前言
 
  这本书探究的主题,一如死亡和临终,不仅难以想像,也令人煎熬。老化和临终是我们通常不愿深入探究的问题。我们常避之唯恐不及,或抱着眼不见为净、事不关己的态度。但真相是:老化─一旦我们活得够久─以及临终,是每个人与生俱来而不可避免的面向,只是我们许多人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我们为了抗拒老化与死亡而消耗的能量,囿限了我们的生命经验,致使我们无法充分体验到活在当下的单纯喜悦。
 
  临终是人类生命中自然而然发生的一个转化历程。在死亡的过程中,我们会摆脱我识的局限,而我识正是我们的苦难以及使我们与神性分离的根源和所在。从我识解脱,我们过去受到限制、以自我为参照的觉性就能得到释放,契入光明、圆满、神圣的觉性。无论是见证别人的死亡,还是自己经历死亡,那过程都有一种让人无法否认的震撼与神圣。
 
  虽然在死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寄望深度、自然的心灵转化,但在老化本身的过程中,我们却不见得能寄望什么。我们很可能会採取具体的否认和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面对老化。许多人在进入生命的终点时,即便已达南山之寿,仍然没有开发、检视过自己的潜能,心中充盈的困惑与不安丝毫没有随着数十载悠悠岁月减退。
 
  这个现象似乎有几个原因。老化比死亡的过程缓慢;它比较没有那么紧迫,也比较不容易察觉。它不像弥留过程那样聚集所有关注,没有一连串急转直下、不可抗拒的变化。不同于临终,老化仍然放任我们不去面对我们会死的事实,尽管每过一天死亡就更真实一点。这样的逃避阻碍了觉醒。
 
  简单地说,老化不具有临终所能聚集的张力,而那高度聚敛的注意力,伴随着它所酝酿的殊胜缘,是转化、觉醒的熔炉。纯粹老化,仅仅变成一个老人,并不会提供这样的转化熔炉。仅仅增长年岁而老去,这个过程本身无法让最终的衰弱、病痛和所有失落产生转化作用,也不能带给我们希望。
 
  我们在老化过程中的任何转化经验,都取决于自己的意向。
 
  度过晚年的方式不胜枚举。光是在美国,这个世代就有七千九百万人,如何面对老化,可以有许多选择,不管是精心规划,还是顺其自然。有些方式较有智慧,较能让人得到平静;有些则缺乏智慧,较易导致焦虑、绝望和迷惘,即心理学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Erikson)所称的「自我绝望」(ego despair)。
 
  这本书锁定的读者,是那些曾在生命中渴望觉醒,渴望活得更清醒、更仁慈、更平静,并能更深刻地感觉到与神性连结的人们。正在老化的我们,其中有数以万计的人浅尝过觉醒的修练,或有过这样的念头,甚或把这样的修练和背后的驱动力当做生命中很重要且刻不容缓的部分。
 
  本书所要触及的读者,是所有意识到迟暮岁月已成致力于觉醒之最后机会的人。只要愿意,我们可以把生命的这段时光当做一个契机,将觉醒的渴望从生命的次要地位转移到主要地位,甚至进而当做活着的每个当下的理由和体验。
 
  这本书所持的观点,就是当一些外在风景随着老化而关闭时,我们其实可以打开内在风景,浸淫在那超乎想像的宁静、喜乐与美丽之中。这些内在风景一直都存在心中,是我们随时可契入的;只不过我们常常埋首于生活中的汲汲营营,而没有时间去深入探索。
 
  老化可以让我们有时间去用心调整自己、转向内在生命,而这内在生命是世上无与伦比、最为可靠的庇护。开启这些内在风景,意味着投入觉醒的修持,削弱我们一切烦恼根源的我执。于是我们可以有机会首先领悟到,依附着我识的生活是一种狭隘、闭锁、紧张的生活方式,而后专心致志地去摆脱那目光短浅的执着心。
 
  唯有削弱我执,我们才能比较淡定、平静、清醒地,而非哀怨、咬牙切齿地,度过今后几乎一定会面临的衰弱、病痛和失落。
 
  利用生命最后的岁月修持觉醒,可以帮助我们在面临衰弱、病痛、失落时知道如何因应,甚至增长爱与智慧。这么做还有其他好处,那就是我们终于能够在有生之年,让自己体验到自由、觉悟、恩宠。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心灵逐渐臻至成熟的过程中,让生活在这个心灵贫乏的文化环境里的后辈,见证到觉醒的可能。
 
  因为逐日老迈的过程并不能提供促进觉醒的情境,我们必须为自己创造觉醒的因、聚合觉醒的缘。这些因缘会在死亡的过程中显现出来,让活着的人可以从临终者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它们便是觉醒的善巧法门,是所有可信的灵修传统都会教导的法门。利用我们的晚年去创造转化的因、聚合转化的缘,可以让我们在来到生命尽头之前,早已明心见性、迎向觉醒的恩宠。
 
  只要愿意,我们可以将生命最后的岁月投入觉醒的课题。
 
  书中的许多说法和想法,呈现的是一个适合各个年龄层的灵修之道。只不过从老化的观点来谈,它们便不单只是邀请,也是一种敦促。每一章都是一个观想的主题,提出可参考的观点和可採取的步骤─为想要这么做的人而备─让我们把握并善加利用剩余的时光。
 
  在老化的路上,有许多挑战等着我们。如果迷失在自己的小我当中,与他人分离、与心灵分离,我们便会觉得那些挑战很难克服。如果我们全然、不加检视地陷在自我参照的觉性里,陷在只有色相3的世界里,我们就会在余生中错失那不着相的觉性所拥有的神圣潜能;它自始至终都在,无时无刻不在召唤我们。
 
  书中建议的修持,是增长智慧、平静、连结的途径。它是一个邀请,对处于生命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这也许是一个深具意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能打动我们的邀请。这是邀你踏上一条圣道,然后获得觉醒的书。所有像我们一样曾在生命中被这样的渴望触动的人们,即便那触动只是偶然、轻微的,现在或许能够怀着欣喜的心接受这个适时的邀请。

图书试读

谦卑:从傲慢与完美主义中解脱;回归平凡
 
真正的谦卑,它的价值
和它在灵性生命中产生的作用
是不可限量的。
因为谦卑的开始就是福佑的开始,
谦卑的圆满就是一切喜乐的圆满……
在圆满的谦卑心中所有自私的意图都消失了。
──多玛斯.牟敦
 
对临终的人来说,谦卑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饮水、如厕,甚至抬头,都需要人帮忙,是很没有尊严的事。把命运交给医护人员,也是很没有尊严的事。对他们而言,我们只是众多病人中的一个,而他们的仁慈却是我们的寄託─我们需要他们给予药物、治疗和温柔对待。让别人清洗我们的身体、替我们剪指甲、擦屁股,是很没有尊严的事。
  
我们会在临终的过程中学到谦卑,别无选择。我们的臭皮囊可能会很吓人,疾病对身体产生的作用是不堪入目的画面,往往让别人退却,即便只是在心里。

进入弥留状态时,在忍受着痛苦和恐惧的无比私密的时刻,那深刻得难以置信、比做爱私密得多的时刻,有其他人在场,是很没有尊严的事。
  
在生命的尽头,接受众人倾注的爱,是很没有尊严的事。体认到我们无力改变生命配给我们肉身的有限时间,是很没有尊严的事。
  
身为一个即将死亡的凡人,是很没有尊严的事。
 
*
 
老化带给我们充裕的机会去学习谦卑。如果以通俗的观点来看,老化置我们于有伤尊严的处境。何谓「有尊严」,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观点,它来自一种普世的人生观:中年是成年生涯的典范。
  
身为一个活着同时老化的平凡人,是很没有尊严的事。
  
寻常的事务益发困难了。因为视力衰退,晚间开车已经不可能了。在收银台前数着零钱,身后跟着一群手提塑胶袋、等得不耐烦的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难堪。在家族聚会上,除了少数几个好奇的年轻人想听听我们的过去,显然没有人愿意搭理我们了。所有比我们年轻的人─事实上是所有的人都比我们年轻─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他们兴致盎然投入的事,通常已经不大能吸引我们,而我们,以及我们的想法和静默、无人分享的记忆,他们也没什么兴趣。
  
在医生的候诊室等了好几个小时,四周也都是在同一个候诊室等了好几个小时的老人,让我们感到卑微。纡尊施惠的电视广告针对老人促销的逆向抵押贷款新方案,打着附赠一块强化玻璃的优惠条件,把老人视为没有自卫能力的掠夺对象,令我们感到卑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淡淡的暖意,好像推开一扇门,里面透出柔和的光线,让人心生向往。我总觉得,台湾这片土地上,长久以来都有一种对“慢”生活的追求,对于“老”这件事,我们好像也多了几分温柔的看待。这本书会不会就是那种,让你坐在窗边,手里捧着一杯热茶,静静翻阅,然后在一页页的文字里,找到自己内心深处关于“老”的答案的书呢?我期待它能带我认识一些,在晚年依然能够活得自在、有智慧的人,他们是如何看待岁月的流逝,又是如何在这个阶段找到新的生命意义的。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台湾长者在面对生活变化时的心态调整,比如退休后的生活重心转移、子女的独立、身体机能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我未来或许会面对的议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也是一种未雨绸缪。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人的感觉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很商业化的,而是带有一种生活的质感,好像一位长者慈祥的微笑,让人觉得安心。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会用怎样的文字,来描绘那份“平静觉醒”的状态,是豁达的人生哲学,还是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我猜,这本书应该会像一本老朋友的絮语,朴实却充满力量,在喧嚣的世界里,给予我们一份难得的宁静。

评分

我看到《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哦,终于有一本书把我想说的说出来了!” 很多关于“老”的书,要么写得太悲情,要么写得太功利,总是绕不开“失落”或者“追求不老”。但“平静觉醒”这四个字,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智慧感。这让我联想到,我身边的很多长辈,他们虽然年岁渐长,但身上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一种看透世事的从容。这本书会不会就像是在为他们画像,记录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在晚年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看待身体衰老,以及如何与身体和解的故事。毕竟,身体的变化是晚年最直接的挑战之一。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积极而温和的视角,让我们不再惧怕衰老,而是将其视为人生自然而然的馈赠,并从中获得新的生命体验。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台湾本土的例子,比如一些充满活力的银发族社群,或者是一些感人的代际故事,那一定会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加亲切和有共鸣。

评分

最近读了很多关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书,但《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这个书名,却格外吸引我。总觉得,在台湾,大家对于“老”这件事,有一种特别的温情。它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沉淀。这本书的“平静觉醒”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在说要“返老还童”,也不是在说要“战胜衰老”,而是一种心境的转换,一种对生命新阶段的接纳与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述这种“平静觉醒”的状态?它是一种顿悟,还是一种渐进的体悟?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人生阶段,保持好奇心,学习新技能,甚至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的故事?我一直认为,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保持学习的热情,都是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指南,帮助我们提前规划,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安顿身心的智慧,让未来的我,也能拥有那种从容不迫的优雅。

评分

光是《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这个书名,就让我内心涌起一股暖流。总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只是这个成长,不再是朝着外在的成功,而是朝着内心的丰盛。《当我老去》这个部分,让我想到的是一种接受,一种拥抱。而“平静觉醒”四个字,则是一种升华,一种超越。它不是一种被动等待,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觉醒”?是在晚年才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还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才能获得这份深刻的洞察?这本书会不会像一盏灯,照亮那些关于晚年生活的迷思,让我们看到,即使在身体机能有所衰退的时候,心灵依然可以变得更加强大和开阔。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子女、孙辈建立更深层联结的智慧。毕竟,晚年生活,也离不开爱与被爱。如果能读到一些,关于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幸福的例子,那将是一份无与伦比的收获。

评分

最近在找一些关于生活哲学的书,尤其对“晚年”这个议题特别感兴趣。《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台湾社会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人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晚年生活过得更有品质,而不是仅仅是身体上的“安度晚年”。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在晚年保持心智的活跃,继续学习新事物,甚至发挥余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总觉得,人生走到这个阶段,应该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智慧展现,而不是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奈。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平静觉醒”?是放下执念,与世无争的宁静,还是在经历风雨后,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顿悟?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我们准备好面对老年,让这个生命阶段,成为一段更加丰盈、有意义的旅程。这本书会不会也提到,一些台湾特有的养老模式,比如社区照顾、长照服务,以及家庭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心灵鸡汤,更能提供一些实际的参考,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晚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